紀實攝影在敘事方面的優勢是得天獨厚的,它可以準確、有效地記錄鏡頭前的內容與攝影師眼中的世界,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套獨立的敘事邏輯和體系。它通常以第三方視角去觀看、審視這個世界,以單張或成組作品的方式敘事,并且不需要過多文字的贅述與旁白的描繪,即可告訴觀眾何時、何地、何人做了什么。同時,紀實攝影也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藝術,這也是其敘事性的表現方式。
紀實攝影是攝影藝術中的一個重要門類,它有著獨特的敘事方式與表現方式,能夠最大限度還原真實情況并記錄真實。紀實攝影的出現是攝影發展史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也代表著攝影逐漸走出對繪畫的模仿。紀實攝影主要記錄社會人文,摒棄了傳統攝影的唯美與虛幻,在美學上達到了新的高度。在紀實攝影中,藝術傾向被淡化了,現實意義被加強了。因為紀實作品并不是傳統美學準則所能闡釋的,紀實攝影的內容是以人文和社會為本,關于人的內容就是紀實攝影應該拍攝的內容,人性的內涵也正是其美學意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紀實攝影的敘事性
(一)廣義紀實攝影與狹義紀實攝影
紀實攝影可以分為廣義上的紀實攝影和狹義上的紀實攝影。廣義上的紀實攝影是指客觀拍攝與反映事物當前狀態或所處環境的攝影,具有記錄和保存歷史的價值。而狹義上的紀實攝影是指那些能拍攝社會景觀的攝影,它能反映當前社會前沿的、難以被人發現的現象,需要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其目的在于表現真實的世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保存人文歷史,喚起大眾的良知,同時記錄特有的現象。這種紀實攝影是具有人文關懷和道德的攝影師以人道主義精神和行事準則,深入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環境,真正認識并尊重被拍攝者,并且對拍攝對象和環境不做絲毫虛構、粉飾、夸張,從而拍攝出來的。拍攝方式多是抓拍,常以抓拍的方式再現真實的世界。無論拍攝對象高貴或低賤,紀實攝影的目的都是還原真實的影像,將其作為寶貴的財富流傳后世。
(二)敘事性在紀實攝影中的體現
20世紀的敘事學誕生于法國。顧名思義,敘事學就是研究創作敘事的一門學科。但是,這種定義經不起推敲,并不被人信服。因為對敘事學的研究對象——“敘事作品”來說,“敘事作品”的概念并不是那么容易被界定。新版《羅伯特法語詞典》對“敘事學”下的定義是:“關于敘事作品、敘述、敘述結構以及敘述性的理論。”而《拉魯斯法語詞典》對“敘事學”的解釋是“人們有時用它來指稱關于文學作品結構的科學研究”。對于攝影行業而言,“紀實”這個詞的出現要追溯到20世紀初。那時的許多攝影家意識到紀實類作品的功能不只有傳遞信息,它還可以引導觀看者正確認識社會。此時,攝影也從簡單地記錄風景過渡到了記錄社會景觀。紀實攝影也以其獨特的視角和優勢展示和訴說常人難以接觸到的事物和人群。
二、紀實攝影中敘事理念的發展過程
(一)早期紀實攝影的敘事理念
早期具有代表性的紀實攝影家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布列松認為,在我們身邊發生的各個獨立事件中,都具有決定性的一個瞬間。當這個瞬間發生時,其中的各種因素會排列成最具美感、最為和諧的幾何形態,并顯示出這一事件的具體面貌。這一稍縱即逝的瞬間,被他稱為決定性瞬間。這一理論旨在抓住瞬間的動態來敘述拍攝的狀態。這一理論是20世紀上半葉紀實攝影的公認準則。但是,如果過于偏執地相信決定性瞬間這一理論,就會走入過度重視構圖和影調,而逐漸忽略照片內容和內涵的怪圈。而且,不少攝影師為了得到更好的畫面效果而過度擺拍,這樣拍攝出來的作品也更傾向于街拍,而不是具有人文關懷的紀實攝影。(當然,在堅守客觀事實的情況下,紀實攝影師可以為了還原真實情況進行適度、合理地擺拍。但如果為了吸引讀者和觀眾眼球而“擺布”不存在的場景和情節,那就是不合理的過度擺拍,違背了紀實攝影的初衷。)到了20世紀40年代,有不少攝影師逐漸掙脫了決定性瞬間的束縛,開始將創作重心轉移到發掘更多社會現象與人文景
觀上。
(二)當代紀實攝影的敘事理念
早期紀實攝影向當代紀實攝影觀念的轉變是有一個過程的,在這一過程中,FSA紀實運動(亦稱“FSA計劃”)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項攝影計劃歷時七年,大約拍攝了27.2萬張照片。這一批照片是紀實攝影發展史的經典,它們代表了當時紀實攝影的發展現狀。這些照片也被許多學者以及歷史研究者沿用至今。而這些珍貴的照片也告訴世人,不只有電影可以敘事,照片也可以敘事,也可以成為記錄世間萬物的重要媒介。自此,許多攝影工作者開始投入紀實攝影領域,有許多攝影師開始記錄并保存一些不被人熟知的群體和社會現象,他們通常以充滿人文關懷且不篡改客觀現實的眼光對他們進行拍攝,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共鳴。而相關機構也會由于這些照片的出現,推出或完善各項保障政策和法案。其中的典型案例就是我國攝影師解海龍拍攝的《我要上學》(原名《大眼睛》),這張照片深刻反映了偏遠地區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和教育資源的匱乏,這組作品也變成了“希望工程”深入人心的影像標志,并改變了成千上萬名貧困孩子的命運。至此,紀實攝影在藝術上的體現就不只有敘事性了。可以說,紀實攝影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它是難以被替代的,它有獨特的使用價值和審美價值。
縱觀攝影史,以敘事性著名的紀實攝影師有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羅伯特·弗蘭克,他的作品《美國人》是紀實攝影史的轉折點,也是打破“決定性瞬間”這一帶有強烈主觀性的攝影準則的重要因素之一。這部攝影集記錄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各地和各階層民眾的生活與社會景觀。他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去記錄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繁榮的美國,也發現了繁榮背后存在的諸多問題和隱患。在《美國人》中,弗蘭克打破了以往攝影作品的表現方式,他的光影、對焦、構圖等似乎都在故意打破人們對紀實攝影的傳統認知。在《美國人》中,繁榮一片的美國成了頹敗、孤獨、感傷的大地。一些老派攝影師認為他的照片在技術上尚未及格,許多照片焦點模糊、沒有構圖、顆粒噪點明顯,而一些保守派人士甚至認為他敵視美國社會,以一種充滿惡意的視角拍攝美國社會,更有甚者認為他的作品有“反美”傾向。《大眾攝影》雜志這樣評價弗蘭克的作品:“沒有意義的模糊,粗糙的、灰霧的、傾斜的地平線、大面積的歪斜。”《美國人》中的許多照片中都出現了美國國旗或是十字架的元素,這種帶有暗示和諷刺意味的拍攝手法在當時的攝影界引起了許多爭議,后來才逐漸被人們接受,這也直接改變了紀實攝影的發展方向和軌跡。至此,現代紀實攝影的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紀實攝影的發展方向也逐漸向敘事靠攏。
紀實攝影報道或圖片故事有幾項基本原則。其一,從特定事物表達普遍的存在,一個共同的主題可由集中而有限度的涵蓋范圍來呈現。其二,以報道人和人的活動的方式來講述主題。其三,圖片說明的文字選擇是非常審慎而且具有批判性的。單靠照片可能會引起誤讀或質疑,但文字可以幫助圖片敘事并提供解讀,它可以指出被攝者的身份信息、所在地點或物品的種類,還可以闡明時間,并描述一些其他非視覺的東西,如聲音、味道、氣體、感覺等。而在攝影表達形式中,人們常常把敘事手法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以單張照片為核心的敘事邏輯,第二種是以一組照片為核心的敘事邏輯,第三種是通過多種形式營造敘事性揣測。顯然,解海龍老師的《我要上學》屬于第一種,也就是單張照片敘事,而羅伯特·弗蘭克則屬于第二種,以組照為核心敘事。而第三種敘事方式則注重對于觀念的表達,屬于當代藝術的范疇。
三、紀實攝影的當下與未來
目前,在西方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當代藝術”的潮流逐漸占據主流。傳統紀實攝影正處在一個歷史節點上,隨著技術的發展和進步,紀實攝影的價值和稀缺性好像越來越弱。一些人開始質疑攝影還原現實和再現社會方面的功能。紀實攝影的批判精神和人文關懷的立場顯得沒那么必要了。如果是商業攝影,那么即使沒有批判精神和人文關懷,也無可厚非。但是,對于紀實攝影來說,當它離開了對現實的思考,就沒有了力量。同時,隨著藝術品市場化和經濟的高速發展,許多藝術家刻意迎合市場,沒有遵從自身的獨立性和思想立場。許多優秀的紀實攝影師也在21世紀初期轉向所謂的“當代藝術”和“觀念藝術”方向。到了現在,由于多種因素,能夠以紀實攝影方式關注和反映社會現實的攝影師已經非常少了。
紀實攝影不再只是反映戰爭、疾病等苦難,出現了許多陽光和輕松的題材。所以,在題材的選擇上,現在的紀實攝影將更加自由。一些攝影師開始將鏡頭對準自己的日常生活,他們不去定義拍攝對象,而是給讀者一定解讀的空間。當代紀實攝影的表達形式更加趨于藝術化,題材也更加自由,編輯和敘事手法也更加具有象征性。紀實攝影不再是以居高臨下的眼光去觀看世界,而是以平視的視角去記錄。紀實攝影也加入了色彩元素,這也使作品在表達方面更加生動。在某些題材中,彩色作品會更加貼合主題,帶來更深刻的視覺
體驗。
現在,不少紀實攝影師開始利用網絡發表作品,與觀眾互動。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未來的攝影將逐漸與攝像結合,單純地拍攝照片將不具有優勢,與攝像結合,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攝影的敘事性。同時,人們的閱讀習慣也發生了改變,人們不再滿足于文字和圖片的敘事形式,而是向短視頻、長視頻靠攏。而攝影師手中的拍攝設備也在不斷升級,能錄制4k乃至8k視頻的拍攝設備也趨于平民化。因此,可以看出,現在的攝影創作方向將逐漸向視頻影像發展。近年來,科技在很多方面改變了攝影藝術。從濾鏡和修圖應用程序的激增,到社交媒體上不斷泛濫的數字增強照片,這些都讓人們開始思考攝影師該何去何從。
四、結語
紀實攝影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藝術,具有優秀敘事性的紀實攝影作品往往做了充足的資料搜索與準備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合理選材。攝影師應該深入研究計劃拍攝的題材和內容,在拍攝前熟悉拍攝地區的人,多和當地居民聊天,閱讀與題材相關的書籍,這些都會對后期的拍攝有所啟發和幫助。作為藝術和攝影行業從業者,攝影師應該多將理論結合實際,將敘事學和美學結合到平時的創作中。還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挖掘影像背后的故事,使自己的創作風格與社會主旋律相結合。同時,將紀實攝影的人文關懷精神與寫實主義融入作品中,形成獨立的創作
理念。
(哈爾濱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張家僮(2000—),男,黑龍江大慶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數字電視媒體與影像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