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萬物復蘇。我曾經多少個春夏秋冬,去到了剪紙藝術館。這個春天,我再一次感受到剪紙藝術的魅力。
去年的三月,我見到了一幅宏大的剪紙——只能用宏大來形容:一面大白墻上貼了一幅巨大的“驚濤拍浪”圖。當時,我內心觸動,感受到了剪紙所帶來的藝術氣息與文化底蘊。
這個春天,我趁著春節,再一次來到剪紙藝術館。館內到處張燈結彩,紅火的燈籠與剪紙紙花相映成趣。我踱步來到展館,慢慢地瀏覽著:新增添的“關公耍大刀”,怒目圓睜的關羽英姿颯爽;再次相見的“福娃戲魚”,胖乎乎的小孩子手中的鯉魚像是要沖破紙花跳到我跟前來似的;“百舸爭流”,雄偉的氣勢讓我仿佛看到了千帆競發的江流圖……我的腳步停在一幅紙花的跟前:它大約30厘米寬,紙上的母親低著頭看著右手手中的毛衣,左手揮著銀針,在她身后是扎著兩條麻花辮的小女孩,兩只小拳頭在母親的背上捶動著,母女二人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我細細端詳著,正如圖案背景所展現的“孝當先”,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剪紙藝術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孝親敬長。
我走進新建一所“交融館”中。踱入門,我不驚“哇”了一聲——所有剪紙旁的注釋都是古詩詞。有“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春光綠草圖,有“潤物細無聲”的春雨連綿圖,還有“一枝一葉總關情”的枝葉繁茂圖,我大為震撼,這些創意一改傳統剪紙所用的大紅色,反而多用綠色、藍色作為創作底紙。春天,不正是一切美好的結合嗎?我再一次體會到了剪紙藝術的魅力——不止傳統,更在創新。
剪紙創新,是文化傳承的春天。我不會忘卻剪紙藝術一次又一次帶給我的領悟,中華文化也應當像剪紙藝術這般創造性的發展,年年春光,更勝年年。這個春天,是剪紙的春天,更是中華文化傳統的春天。剪紙藝術是文化的一雙手,擁抱了我們每一個人,讓我們一次一次被剪紙的魅力所折服,再一次見證,文化的傳承。
物是人非,春天依舊,剪紙仍在,文化長青。
春在,春常春,春芽再次萌發。
(指導老師:謝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