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運河孕育了豐富的民族元素、社會文化,并據此形成了源遠流長的大運河文化。文章探討、分析、提煉大運河文化帶河北段文化遺存中的民族元素,研究目前河北段大運河文化遺存的保存模式,最后提出對于大運河文化帶文化遺存的數字化保護有關建議。
關鍵詞:大運河文化帶河北段;文化遺存;民族元素;數字化保護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1.037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內在基礎以及核心動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大運河從古至今的滔滔洪流中,孕育出許多彌足珍貴的民族文化。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充分體現了對于保護、傳承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沿線的運河民族元素的重視。然而,在歷史的打磨和歲月的摧殘下,大運河文化已經與當代文化之間產生了隔閡,存在認知距離,文化價值也大大削弱,逐漸走向落寞。因此,新時代大運河文化帶文化遺存中的民族元素需要重新去挖掘,并以此來進行對于大運河文化帶文化遺存的數字化保護、傳承。
1 大運河文化帶河北段文化遺存保護模式及不足
1.1 河北段大運河文物保護現狀
河北段大運河地理位置極佳,上承京津、下沿魯豫,不僅有著一流的歷史價值,更有豐富的當代功效,是很具有北方特色的文化遺產。河北省各部門著力于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文化遺產,追尋文化內涵,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隨著2019年《河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編制完成,河北開啟了大運河聚焦發展模式,逐步實現大運河各類文化遺產保護全覆蓋,著力創新保護傳承利用機制①。
由于河北段大運河覆蓋面積廣,流域經過滄州、衡水等市,大運河文化帶河北段的保護涉及龐大的信息,并且沿大運河呈現出線性線路,擁有眾多的文化遺產,有邯鄲的趙邯鄲古城、承德的避暑山莊、邢臺的邢窯,還有萬里長城中的山海關、紫荊關等,也有金縷玉衣、長信宮燈以及同時期僅此一件的透雕雙龍高紐谷紋玉璧等文物。各地政府、企業、高校都在積極參與大運河文化帶的保護、傳承。同時,利用大運河沿線的文旅產業優勢,各地也在品牌文化建設中不斷發展,積極促進文化產業由帶向面轉化。數字技術為大運河文化帶的保護提供了多種可能性,可以使大運河文化不再局限于某一個區域的傳播。線下舉辦、參與相關活動,線上利用數字技術以VR全景的方式帶領觀眾“云參觀”,使大運河文化得以向受眾廣泛傳播,用更直接的方式讓民眾了解大運河文化帶文化遺存中的民族元素和民族元素中的精神內涵。
1.2 現有保護模式下的文化遺存保護不足
第一,對于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十分重視,但是在如何有效利用上仍存在不足。由于過去長期形成的由上而下的保護系統,現有的保護模式成本高,單純依靠政府撥款并不足夠,大運河文化帶河北段文化遺存繁多,不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社會的參與。
第二,群眾對于大運河文化帶的認同感不高,沒有很有效地落實政策、行動。
第三,大運河文化帶文化遺存豐富,散落在大運河沿線各處,并且文化遺存的傳承者往往不會固定在一處地方,他們為了生計四處奔波,這給收集、記錄、保存各類文化遺存帶來了困難。伴隨時代發展的潮流,有效利用數字技術保護文化遺存成為要點。
第四,大運河文化帶文化遺存的傳承難度大,過去以手工形式進行傳統的技術加工,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化進展的推進,對于文化遺存的沖擊巨大,同時新興文化的發展也會擠占文化遺存的生存空間。例如,河北省滄州市滄縣的鏤空木雕雕刻技藝曾經享譽一時,但是時至今日,滄縣僅存海旺鏤空木雕藝苑一家,技術上乘者僅有4人,且年事已高,古老的民族工藝瀕臨失傳②。如何利用數字技術傳承、發展文化遺存已成為社會工作重點之一。
第五,大運河文化帶文化遺存保護缺乏創新,過去的傳承人對于對應文化的表達已經定型,無法進行有效的創新,無法吸引人們的眼球,這極大地限制了文化遺存的進一步發展,導致文化遺存停滯不前,即使有政府的幫助也無濟于事,面臨失傳的境地。此種問題在眾多傳統音樂、戲劇中表現得十分明晰,如運河號子、滄縣大鼓等,它們的傳承人都沒有認清當前急需創新式發展的需求,故步自封,使很多古老的音樂形式得不到好的傳承,變得岌岌可危。對傳統曲藝文化進行數字化保護、傳承和創新,融合新媒體發展,為傳統曲藝文化助力,也是工作重心所在。
2 大運河文化帶河北段文化遺存中民族元素的提煉
2.1 獨樹一幟的北方曲藝文化
河北段大運河途經邯鄲、衡水等六市,總長共計530余千米,區域內存有多種傳統音樂藝術,包括民歌、說唱藝術等。河北段大運河地理位置特殊,上承京津、下沿魯豫,成為大運河文化帶北方最具有鮮明音樂文化特色的地域。曲藝文化分散在各個城市的文化當中,深藏于民族元素之中,顯現出了河北段大運河音樂文化的繁盛,河北豐厚的文化底蘊也為民間音樂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石。
河北豐富的曲藝文化,大部分源于大運河兩岸勞動人民創造的能記錄運河文化、抒發自身情感的音樂。例如,木板大鼓、西河大鼓和京韻大鼓,它們都發源于河北。木板大鼓起源于河北滄州,河北段大運河音樂文化較為發達的地方,孕育、誕生于明朝中末期。清代,滄州的藝人們利用大運河的交通優勢,將木板大鼓帶入了京津地區的集市之中。西河大鼓是由木板大鼓發展而來的,起源時間約在清代道光、咸豐年間。京韻大鼓是在前兩者的基礎上融合發展而來的,形成于清末京津兩地。又如,哈哈腔(又稱“喝喝腔”),約形成于明末保定地界,它是一種由秧歌轉變而來的戲曲,而后也慢慢進入京津地區的劇院當中。與大運河最有淵源的當屬運河號子,大運河流經的各地都形成了眾多風格迥異的運河號子,并且跟隨著拉船的勞工代代相傳下來。
河北獨特的曲藝文化中蘊涵的是勤勞能干的民族精神、高尚秀雅的民族道德品質,是創新演奏方式的大智慧,包含著北方人民落落大方和磅礴的生機。它也展示了河北人民對于民族文化的審美與判斷。
2.2 百花齊放的河北飲食文化
大運河橫亙千里,源遠流長。河北省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起源地之一,由于獨到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文化背景,河北形成了許多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河北擁有眾多特色食品及飲品,但是因為其百花齊放的飲食文化特色,沒能夠入選“八大”“十二大”“十六大”菜系當中,河北冀菜被稱作“第九大菜系”,可彰顯其地位。
冀菜由塞外宮廷菜、直隸官府菜、冀東沿海菜、冀中平原菜四大風味流派構成③。自然環境造就飲食基礎,人文造就飲食性格,早在西漢時期,做菜的原料便從西域大量引入河北,那時便有了如今依舊存在的黃瓜宴,即整桌的菜都以黃瓜為主要元素制成。于唐代出現并傳承至今的河北傳統菜“崩肝”“敬德訪白袍”都是工藝較為復雜的上等菜系,可以表現冀菜水平之高。
當然,除了四大流派之外,河北還擁有極多的傳統美食,如金絲雜面、驢肉火燒、宮面等,都極具河北飲食特色。此外,河北的酒文化也非常發達,如衡水老白干等酒品,都具有深厚文化血脈。
河北飲食文化不強調感官刺激感受,不多加醋、辣椒、糖之類的調味品,也沒有沿海地區生吃海鮮之類的“猛勁”,而這恰恰是其飲食文化的特色所在,不去追求所謂的刺激,而是由淺入深地讓人們逐漸喜歡上這一特色的飲食文化。
由于飲食文化的發達,河北省的飲食器皿同樣繁榮,如有名的邢窯、定窯等,產生了形式多種多樣的飲食器皿,配上其對應的飲食吃法,更加使河北省的飲食文化繁榮發展。在繁榮的飲食文化中,同樣有著民族元素的影響。河北比鄰內蒙古,受到游牧文化的影響,在文化的碰撞中形成了獨特的民族元素,很早便放棄烘烤的生活方式,開始了氣蒸等沿用至今的特色烹飪方法,同時也顯露出應有盡有的特點,多種烹飪方法也成為其獨特的民族元素之一,口味以咸鮮、清香為主,展露出特有的地域民族元素。
2.3 博大精深的傳統手藝文化
大運河文化帶河北段的傳統手工藝文化多數因為漕運的需要和貿易的往來而被帶動發展,如邯鄲的土紡土織工藝、衡水的內畫工藝、吳橋的雜技等。它們都是大運河蘊含的豐富文化資源,同樣也代表著多樣的河北民族元素,彰顯出河北人民勤勞智慧、自強不息的精神。
以吳橋雜技為例,其不僅傳承著吳橋的文化、歷史,更令吳橋成為全國雜技之鄉,自強的吳橋人民也使這一獨特的文化發揚光大、傳承千古。吳橋雜技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是由“角抵戲”發展而來的,獨具吳橋特色,積淀了豐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有著“十方雜技、九籍吳橋”的美譽。20世紀80年代之后,借著改革開發的東風,吳橋雜技也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隨著雜技協會的成立和雜技春晚等特色活動的舉辦,吳橋雜技聲名遠播,將蘊含的民族元素和自信、驕傲的風采展現給全國乃至全球的人們。
滄州泊頭傳統鑄造工藝、衡水古城龍鳳貢面手工藝制作等手藝文化也有著不同的發展,彰顯著當地人匠心獨運、巧奪天工的民族元素傳承。我們要將這份獨有的民族元素發揚光大,保護它們的歷史完整性,讓這些文化遺存被優質地繼承下去,充分利用其特點打造出不同的文化符號。
2.4 獨具匠心的運河建筑文化
大運河文化帶河北段上有豐富的碼頭、沉船遺址等,承載著濃重的歷史積淀,獨具地方風土人情,蘊含優秀民族元素。南運河滄州—衡水—德州段、衡水市景縣華家口夯土險工、滄州市東光縣連鎮謝家壩工都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點(段),也是燕趙文化民族元素的重要載體。以衡水市景縣華家口夯土險工為例,清朝末年開始修建,全長255米,內部由黃土、白灰加糯米漿筑成壩墻,這也是僅存于河北段大運河的“糯米砂漿”的古法,因此這類大壩也被稱為“糯米大壩”,其為研究清朝夯土建筑等提供了重要的證據支持。
過去,大運河附近的纖夫以拉纖為生計,通過拉過往的船只解決溫飽問題。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獨特的民族元素,豐沛的水源帶來了勃勃生機,也鑄就了河北人民勤勞、樸實的品質。運河建筑是大運河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民族元素的重要刻錄,彰顯著河北人民自強不息的不屈品質。
除此之外,邢臺的油坊碼頭、滄州的泊頭清真寺等保存較為完好,從中可以看出河北人民對于民族文化傳承的努力,也可從中了解到民族元素的影響之深,因此沉淀出了種種獨特的社會文化。即使現在對于大運河文化帶的保護局限于文化遺址、文化傳承,缺乏對于大運河文化內涵深層次的精神價值的挖掘與探究,也難掩河北段大運河民族元素帶來的文化傳承的光芒。
3 大運河文化帶河北段文化遺存數字化保護策略
3.1 利用數字技術改變當前傳統文化日漸消弭的態勢
為何如今傳統文化逐漸處于消弭的態勢?原因便在于飛速發展的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脫軌,利用數字技術使傳統文化得到認可和關注尤為重要。數字技術的發展為大運河文化帶的保護帶來了很好的契機,近年來政府也抓住了數字技術的發展機遇不斷推進數字化保護。然而,當前所運用的數字技術較為單一,也并未全面推廣,文化傳播受到了一定的局限,缺乏創意意識,對文化資源的引導性較弱,交互式的數字技術也只是浮于表面,千篇一律??梢酝ㄟ^基于傳感器等的新媒體方式來進行有效、快速的交互,可以提高3D技術等的使用,可以加強對于VR、三維圖像等的運用,促進大運河文化由古板變得新鮮有趣,也可在手機端建立數字影像的展示平臺,如App、微信小程序,實現全面、高效的數字化管理,讓大運河文化帶的保護與數字化建設共同進步,共享其成。
3.2 避免表層的文化輸入,追求更深層次的文化認同
在使用數字技術對大運河文化進行保護的過程中,不僅需要看到傳播的廣度,更要看到數字媒介傳播與大運河文化內核的統一。在如今大量新興文化涌現的背景之下,人們對于文化的認同往往只停留在表層,對于其內里缺乏認知。數字媒介在此方面的傳播和表現并不好,它們所呈現的元素都只浮于表面,停留在形式化這一階段,大運河文化本身的內涵、價值、精神都沒有得到足夠的展現,難以向全社會表露。大運河文化帶文化遺存眾多,靈活展現大運河文化、運用數字媒介來進行有效傳播,讓大運河文化帶文化遺存得到活化利用,是促進人們能有更深層次的文化認同的重中之重。
3.3 重視群眾差異,通過多媒體融合呈現能夠得到普遍認同的大運河文化
河北段大運河流經地域廣大,滄州、衡水等市有著詩經文化、磁山文化等眾多不同民族元素,不同城市間和不同民族間以及南北地域間都有著文化的差異。因此,在傳播大運河文化時,傳播者應當利用數字媒介給予受眾不同的傳播內容,從不同角度進行大運河文化的描述,如從當地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進行切入,利用當地的語言特色、民族元素特色描述出能夠深入人心的大運河文化,并將新興的社交媒體、數字技術融入文化傳播當中,將技術和文化融合,實現讓大部分受眾接受的運河文化傳播。而且要不斷探索不同城市的文化差異,繼續深入加強公眾對于大運河文化的認同感,重點利用多媒體融合來呈現出能得到普遍認同的大運河文化。
3.4 建立大運河文化帶文化遺存數據庫
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僅實現了硬件上的支持,也形成了文化、資源等各方面融合的數字化傳播體系。數字技術讓各區域在利用數字技術保護大運河文化方面不斷推進,可以建造文化遺存數據庫來保存古籍史料、書畫文物等的信息,宣傳特色文化;可以搭建大運河文化資源數字化智能平臺,突破被地理位置限制的窘境,充分展現運河沿岸的歷史建筑、傳統文化、民族元素等,突破時空限制,讓用戶可以通過數字媒介切實體會到大運河文化的多姿多彩及內核。
注釋
①社會司.河北建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體系[EB/OL].(2021-4-29)[2023-4-14].https://www.ndrc.gov.cn/xwdt/ztzl/dyhwhbhczly/gzdt/202104/t20210429_1278745_ext.html.
②肖瀟,竇興斌,孫洪杰,等.河北運河文化帶非遺傳承利用的現狀和問題研究[J].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21(3):22-26.
③孔潤常.冀菜歷史沿革發展創新綜述[C]//趙榮光.飲食文化研究(2009年上).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