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歡
(南京市高淳區林業工作站,南京 211300)
國土綠化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近年來,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緊扣省、市下達的國土綠化任務,穩步、大力推進綠色國土建設,“綠色高淳”建設以森林與濕地兩大生態系統保護為目的,以“五大”森林圈 、“三縱兩橫”生態廊道為抓手,積極采取多種舉措,深挖造林潛力、推進國土綠化工程建設,打造升級版的美麗高淳示范區,扎實推進造林工作。高淳區林業工作站作為全區國土綠化業務指導單位,著重將技術服務工作前移,為8 個街鎮提供國土綠化技術服務。目前,高淳區區域總面積為790 km2,森林覆蓋面積達180 km2,森林覆蓋率達15%以上,林木覆蓋率達25%以上。另外,2021 年高淳區完成新增成片造林8.33 hm2,創建綠美村莊10 個,完成退化林和低效林更新改造75.33 hm2。
隨著一系列政策的調整(如耕地“非農化”、建設儲備用地和民生保障用地等),原有造林空間已很有限,且受土地資源的制約,國土綠化發展空間已明顯不足[1],因此,高淳區國土綠化發展的重心必須由注重面積轉變為注重質量。而在新形勢下,林業工作者轉變原有的工作方式、創新工作路徑的難度較大[2]。在此背景下,筆者擬對目前高淳區國土綠化發展現狀進行剖析,并提出進一步推進國土綠化發展的相關對策,以確保全區林地保有量、森林面積、森林覆蓋率等保持穩定,進而完善區內生態功能。
高淳區區域總面積雖有790 km2,但其中約有50%為固城湖、連片養殖塘、溝叉等圩區,溝叉交錯,河網密布,水產養殖面積達1.33×104hm2以上,可用于造林的地塊“先天不足”,且已有林地大多在道路或圩堤兩側呈線狀分布,或在圩區村莊周邊零星分布,很難有成規模的林地。因此,高淳區圩區各街鎮的林木覆蓋率很難超過10%。
202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印發了《關于嚴格耕地用途管制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各地嚴格控制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嚴格控制耕地轉為草地、林地和園地等[3];同年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印發了《關于在國土空間規劃中明確造林綠化空間的通知》,要求今后國土綠化要有規劃,先進行摸底調查,然后下達國土綠化任務,并需及時開展綠化造林空間適宜性評估。這些均給國土綠化帶來了一定的限制,再加上苗木行情的走低,以往大規模進行國土綠化的方式,逐步變為“見縫插綠式”國土綠化[4]。
2021 年—2022 年,高淳區在保障性住房、基礎設施和企業廠房等的建設上,不可避免地占用了部分林地,現已審核、審批的建設用地使用林地面積達8 hm2;2023 年—2025 年,計劃建設項目數量有增無減,這將進一步壓縮宜造林地面積。同時,根據國土部門“進出平衡”的要求,部分宜林地成為耕地的補充,這又進一步壓縮了今后國土綠化的“潛力”。此外,因洪水等不可抗拒的客觀原因,造成了林木大量消耗,又擠占了不少林地資源[5]。
自20 世紀70—80 年代以來,高淳區大規模國土綠化主要分布在漆橋、固城、東壩和椏溪四個街道的游子山、花山和三條壟等地,種植樹種大多以馬尾松、杉木和黑松等綠化先鋒樹種為主[6]。然而,如今這些樹木已進入成熟林和過熟林齡組,林分結構失衡,長勢逐漸衰敗,森林病蟲害多發,且極易引起森林火災。例如,馬尾松和黑松飽受松材線蟲病的侵害,無法根治,只能伐除;杉木由于其材徑小、更新費用高,種植的生態價值較低[7]。
高淳區應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全區全面建立林長制體系,讓各鎮街及有關單位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樹有人護、責有人擔”,從上到下,全面建成林長、監督員、護林員網格化三級林長制體系。目前,高淳區林長制的實施面積為9 311 hm2,共設立區級總林長2 名、副總林長4 名,設立街鎮級林長67 名、村級林長102名,聘請生態護林員259名,努力實現全區森林資源“一增、二保、三防”的目標。
高淳區依托森林資源“一張圖”和“林地變更”等工作壓實屬地責任,通過年底考核工作,提高各街鎮及有關單位對國土綠化工作的重視程度,提升國土綠化生態建設氛圍。同時,根據現有林地資源現狀和全區宜林地情況,將國土綠化目標分解落實到各街鎮及有關單位,分解好年度的綠化任務,確保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持續穩定增長,有效推動國土綠化責任層層壓實[8]。
根據“三調”結果和國土空間規劃,高淳區要綜合考慮土地利用結構、水資源條件、土地適應性等客觀因素,科學劃定并合理安排綠化用地。例如,在圩區,鼓勵在“四旁”( 水旁、路旁、村旁、住宅旁)進行綠化,積少成多;在丘陵地區,鼓勵通過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利用廢棄閑置土地增加綠地;在各街鎮,鼓勵各街鎮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因害設防,科學規范建設農田防護林,并對退化的林地進行提檔升級。據統計,2022 年,游子山國家森林公園落實了市民及區四套班子義務植樹基地,并申報了市級義務植樹基地補助項目,區四套班子領導帶領區級機關干部和市民(共200余人)開展了義務植樹活動,共栽植櫸樹2 000 多株;高淳區累計在“四旁”植樹19.1 萬株,更新完善農田林網控制面積893.33 hm2,完成綠美村莊建設13 個;陽江鎮勝利圩結合省級公益林改造進行了退化林、低效林改造;高淳區林業工作站協助陽江鎮完成了市級項目立項,編制了采伐作業設計、低效林改造作業設計,共完成低效林改造75.33 hm2。
以“培育健康、穩定、優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為目標,主要對低效次生林、退化國外松林和退化杉木林等進行林相提升。由于該項工作投入資金較大,可結合多項工作同時開展。例如,結合高淳區松材線蟲病防控五年攻堅行動,在清除染病死亡松木的同時,及時在梅雨季節補植闊葉樹樹種(麻櫟、櫸樹、女貞等鄉土樹種),逐步改善林分結構,提升林區穩定性;結合森林撫育工作,及時清理林下可燃物,有效降低森林火災風險[9]。
高淳區要積極強化各級責任主體的森林資源保護意識,深入開展林業普法宣傳教育活動,全面加強林業執法監督力度,建立多部門聯合工作機制,按照案件查處到位、林地回收到位和責任追究到位的標準,堅持“不動搖、不松勁、不開口子”,做到依法整改、從嚴整改。
近年來,高淳區經濟高速發展,確保區內林地保有量、森林面積、森林覆蓋率等的穩定,完善區內生態功能,成為了當地保證國土綠化健康發展的主要工作。今后,高淳區需圍繞“在哪里造林、選擇什么樹種、選擇哪種造林技術、后續如何管護”這些問題,建立一套適合高淳區國土綠化發展的模式[10],狠抓組織發動、明確責任、技術服務、管護鞏固和綠色督查五方面工作的到位情況[11],守護好國土綠化的“底線”,統籌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走科學、生態、節儉的綠化發展之路,突出重點地段、核心片區、特色產業,在關鍵節點抓推進,從而全面提升高淳區綠化造林的質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