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振華
(福建省福安市康厝畬族鄉鄉村振興服務中心,福安 355007)
福安市生姜種植的歷史悠久,是福建省的生姜主產區,據統計,2021 年福安市生姜種植面積約為1 700 hm2,年總產量達42 000 t,年產值達5.04億元,生姜產業在推動當地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21年—2022年,福安市農業農村局在康厝、溪潭、穆云等鄉鎮,示范推廣了大棚生姜-晚稻周年輪作栽培技術(即上半年搭建大棚種植生姜,下半年拆除棚膜種植晚稻),示范結果表明,該技術不僅能確保糧食安全,還能避免生姜種植出現連作障礙,減少病蟲害發生,更能有效修復土壤環境,故該技術具有較好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在此背景下,為促進大棚生姜-晚稻周年輪作栽培技術在福安市的進一步推廣應用,現筆者擬對該技術的技術要點及其經濟效益進行總結和分析,以供相關種植戶參考借鑒。
大棚生姜栽培選用‘福安竹姜’或‘四川白口姜’等品種進行種植,晚稻栽培選用‘晶兩優華占’‘隆兩優黃莉占’‘寧12優華占’等優質稻品種進行種植。
大棚生姜于1月上旬進行催芽,3月上旬進行移栽,6 月中下旬進行采收;晚稻于6 月20 日左右進行播種,7 月15 日至7 月20 日進行移栽,11 月上旬進行收獲。
在前作晚稻收割后,大棚田塊及時進行翻犁曬白,要求耕深為30~35 cm。在生姜移栽前30 d,大棚田塊連續深翻細整2~3 次,然后沿大棚縱向開溝作畦,要求畦寬40 cm、畦高30 cm、種植溝寬20 cm,同時,結合耕翻整地每667 m2撒施有機肥1 000 kg、鈣鎂磷肥50 kg、三元復合肥30 kg、生物菌肥20 kg作基肥,肥料撒施到種植溝內即可,要求肥料與土壤充分混勻。整地施肥后,大棚蓋好塑料薄膜。
在1月上旬,選擇在晴天上午取出姜種晾曬0.5~1.0 d,以保證姜皮干燥,并去除姜種表面泥土,要求姜皮無破損。曬種后用濃度為500 mL/L 的新植霉素或中生菌素浸種20 min,浸種后取出姜種,待姜種表面晾干后,將其平鋪于苗床(一般選用釀熱物苗床或地熱線苗床)進行催芽。經過25~30 d,待姜種芽長達0.5~1.0 cm 時,即可進行姜種切塊,要求每塊姜種質量為50~100 g、具有1 個壯芽,隨后將切塊后的姜種重新平鋪于苗床進行假植。值得注意的是,在姜種催芽、假植期間,苗床溫度均需保持在22~25 ℃、土壤相對濕度均需保持在60%~70%。
當姜苗長至8~10 cm 高時(一般在3 月上旬),選擇在晴暖天氣進行移栽。起苗時,要求不傷根,并進行曬根,然后按株距為20 cm 的標準,將姜苗水平擺放在種植溝內進行單行種植,種植后覆蓋厚5 cm 左右的細土,以防日灼傷幼芽,并要求姜芽方向與大棚橫向平行,一般每667 m2種植4 000~5 000 株。
由于生姜的根莖需要生長在黑暗、濕潤的環境中,且其根莖見光即停止生長,故在生姜大棚栽培期間,一般需進行中耕培土3~4 次,即將畦上土壤逐次培在種植溝上,共培土30 cm 厚,使原來生姜生長的溝變成畦、原來的畦變成溝。
由于生姜的根系淺,吸水能力弱,怕旱又怕漬,故在生姜幼苗期,土壤相對濕度需保持在6 5%~7 0%,在生姜旺盛生長期,土壤相對濕度需保持75%~85%,且在生姜整個大棚生長期間,均需注意防旱防澇,合理排灌。
生姜在幼苗期,因植株生長量小,故需肥不多,只需在姜苗具1~2 個分枝時,每667 m2大棚追施硫酸銨或尿素5 kg 即可;在生姜三股杈期,每667 m2大棚追施復合肥10~15 kg;在姜苗具6~8 個分枝時,生姜進入根莖旺盛生長后期,需肥量大,每667 m2大棚追施復合肥10~15 kg +硫酸鉀10 kg,以促進根莖膨大。
在生姜大棚生長期間,可視天氣情況,及時掀起或關閉棚膜,以調控棚內溫度(生姜為喜溫、不耐寒作物,要求晝夜保有一定溫差,一般白天棚內溫度保持在20~28 ℃,夜間棚內溫度保持在17~18℃)和濕度。具體管理方法為:在3 月至4 月,晴天通常上午9時開啟棚門、掀起邊膜,下午3時關閉棚門、放下邊膜;陰雨天因棚內溫度偏低,僅在中午進行短時間通風排濕即可。在5月及以后,外界氣溫升高,要及時打開大棚四周薄膜,僅保留棚頂薄膜,從保溫栽培轉變成避雨栽培。
大棚栽培生姜的主要病蟲害為姜瘟病、姜螟蟲。其中,姜瘟病通常在5月上旬開始發病,一旦發現姜瘟病病株,應及時拔除中心病株及其四周0.5 m 以內的健株,進行集中深埋或藥物處理,并挖去帶菌土壤,在病穴內撒施石灰進行消毒;同時,大棚澆水改大水溝灌為澆灌或滴灌,以免病菌隨水擴散。姜螟蟲通常在6 月上旬發生為害,當發現生姜新葉有白色斑點、用手掰開新葉發現有姜螟蟲時,應及時噴施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2 000 倍液或1.8%阿維菌素乳油1 500 倍液進行防治。
生姜采收越早,產量越低,但品質較好;采收越遲,產量越高,但根莖纖維增加、辣味加重、品質下降。因此,生姜應進行適時采收,一般來說,為了確保晚稻能如期移栽,可于6 月中下旬根據市場行情及時進行采收。
晚稻栽培采用移栽方式,一般于6 月20 日左右進行播種育苗,每667 m2秧田播種量為12~15 kg。在晚稻播種前,結合整地,每667 m2秧田施有機肥1 000 kg、三元復合肥30 kg 作基肥。在水稻秧苗1 葉1 心期時,噴施多效唑,促進水稻秧苗矮化、多分蘗。在水稻秧苗移栽前3 d,每667 m2秧田施尿素5 kg 作“送嫁肥”,并噴施“送嫁藥”1 次,確保秧苗健壯移栽。
在前茬生姜收獲后,應及時清除大棚田間雜物,掀開大棚頂膜,并對田塊進行精耕細耙,要求達到“田面平、無雜物、表土軟爛”的標準。在水稻秧苗秧齡為25~30 d時,按照株行距為20 cm×20 cm、每667 m2插1.5 萬叢、每叢栽2 苗的標準進行移栽,以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值得注意的是,水稻秧苗栽插時宜淺插,以利于秧苗早生快長,充分發揮低節位分蘗的優勢,促進早分蘗、多分蘗。
在水稻秧苗栽插前,每667 m2大田施復合肥50 kg 作基肥;在水稻秧苗栽插后7~10 d,每667 m2大田施尿素10 kg、氯化鉀12.5 kg 作分蘗肥;在水稻幼穗分化期,每667 m2大田施尿素5 kg、氯化鉀5 kg作穗肥;在水稻孕穗期,視植株生長情況,每667 m2大田施三元復合肥10 kg 作粒肥。
在水稻大田生長期間,依據“濕潤出苗,淺水分蘗,分次輕擱,后期間歇灌溉”的原則進行水分管理。具體方法為:淺水插秧,插秧后大田淺水勤灌促分蘗;在水稻植株有效分蘗臨界期,大田及時排水曬田,嚴格控制無效分蘗;在水稻植株抽穗期,大田進行深水灌溉;在水稻生長后期,大田保持干濕交替,促進谷粒飽滿;在水稻收割前7~10 d,排干田水,以便于稻谷收獲和干燥。
在水稻生長期間,主要有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和紋枯病、稻瘟病等病蟲害發生。其中,可噴施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或2%阿維菌素微囊懸浮劑防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噴施80%烯啶蟲胺水分散粒劑或50% 吡蚜酮水分散粒劑防治稻飛虱,噴施24%井岡霉素A 水劑或12.5%氟環唑懸浮劑防治紋枯病,噴施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或25%嘧菌酯懸浮劑防治稻瘟病。
在水稻植株開花后35~45 d,谷殼呈黃色,米粒硬且充實、不易壓碎、色澤及形態達到品種固有標準,田間成熟度達95%時,即可及時進行采收。
由2021 年—2022 年在康厝、溪潭、穆云3 個鄉鎮的測產測效結果可知,采用大棚生姜-晚稻周年輪作栽培技術的田塊,生姜平均每667 m2產量為1 525 kg,按市場平均收購價13 元/kg 計算,每667 m2產值為19 825 元,扣除每667 m2生產成本10 700 元(包括種姜3 000 元、農藥肥料700 元、農膜500 元、人工及機械3 500 元、其他3 000元),每667 m2純收益為9 125 元;稻谷平均每667 m2產量為622 kg,按市場平均收購價3.5 元/kg計算,每667 m2產值為2 177 元,扣除每667 m2生產成本1 980 元(包括稻種120 元、農藥肥料360 元、人工及機械1 500 元),每667 m2純收益為197 元;合計每667 m2產值為22 002 元,每667 m2純收益為9 322 元,經濟效益十分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