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波 薛蘇蕭 李葉青 吉美林
(江蘇省海安市農業科技教育指導站,海安 226600)
2022 年,江蘇省海安市市委圍繞全省鄉村振興的總體要求,結合全市農業的主導產業特點、區域分布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科技需求,在科技強農上做文章,在藏糧于技上下功夫,創新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在全省范圍內率先組建了里下河區域、西南區域、高新區區域、開發區區域、東部區域五大區域農業服務中心,并以“微改革”撬動大服務,全力打造了“一區域一特色”的縣域農業服務體系新樣板。在此背景下,為進一步促進海安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改革工作的順利進行,筆者擬對五大區域農業服務中心的相關經驗做法和取得的階段性成效進行總結,以期深化海安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為周邊地區的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提供海安樣板。
基層農技人員承擔著農村事務管理、農業產業經營、農技服務指導等職能,既是行政執行者,又是農技服務員,角色多重、任務多樣,但這易產生內部監管不嚴、服務不到位等弊端[1]。尤其是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發展的多元化、專業化,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存在的問題日益凸顯,難以適應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需求。
隨著海安市新一輪鄉鎮機構改革步伐的不斷推進,原來的農技站、農經站、農機站等“七站八所”合并組建為鄉鎮農業農村和社會事業局,職能整合后,全局總人數雖然變多了,但是真正從事農技推廣工作的人數沒有增加,農技人員隊伍的整體力量十分薄弱。
鄉鎮工作涉及面廣、工作量大、考核任務重,農技人員往往集行政事務工作和農技推廣工作于一身[2],疫情防控、拆遷安置、信訪維穩、人居環境整治等非專業性工作也擠占了農技推廣人員的大部分時間。
在考核“指揮棒”的影響下,鄉鎮機關普遍對農技推廣工作不夠重視,造成專業人才數量不足,而現有的農技人員老齡化嚴重,知識結構單一,對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等的知識掌握不夠,只能從事常規性、基礎性的農技推廣工作,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遇到的各種難題。
鄉鎮農技人員歸鎮政府統一管理、考核,但大多數鎮政府對鄉鎮農技人員的管理考核處于無序狀態,沒有形成統一而有效的專業技術人員考核辦法。例如,在之前的農業高質量發展考核中,偏重于對農業產業項目的考核,對農技推廣工作的考核權重相對較低,從而導致基層農技人員的職稱問題始終得不到有效解決,嚴重挫傷了基層農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
2.1.1 堅持高點定位,強化頂層新設計
近年來,海安市遵循“專業人做專業事”的原則,跳出“每個區(鎮)設立農技站”的慣性思維,立足海安實際,加強頂層設計,根據服務半徑、主導產業布局,設立五大區域農業服務中心,且進行獨立建制運行。同時,集聚全市農業領域的技術骨干和人才資源,組成涵蓋栽培、土肥、植保、蠶桑、果蔬、水產、農機等專業的專職技術推廣服務團隊,并按區域進行專業化服務和精準化指導,加快構建開放競爭、多元互補、協同高效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3]。
2.1.2 堅持質量為要,打造服務新高地
海安市五大區域農業服務中心的人、財、物由海安市農業農村局統籌安排,采取“條塊結合,以條為主”的管理模式,綜合考慮基層農技服務場所的實際需求,統一規范門牌和標識。同時,各基層農技服務場所除了設立農技人員專門辦公室之外,還配套建設了實驗室、檢測室、檔案室等,從而為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調查、相關數據的對比分析和預報、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等提供了保障。此外,相關基層農技服務場所配置了農業服務大廳,第一時間接待前來咨詢的種養大戶;配置了會議室、多媒體培訓室,滿足農民培育、農作物病蟲害遠程診斷和防治等的需求;特設了鄉土人才辦公室和行業協會辦公室,為發揮鄉土人才帶領技術傳承、帶動農民增收、帶強產業發展提供重要的基礎保障。
2.1.3 堅持開拓創新,構建管理新模式
建立片區管理、重大事項集體會商、考勤請假、周例會、月匯報等制度,形成了“一個工作班子、一家辦公場所、一套管理制度、一份職能清單、一本考核辦法”的“五個一”工作機制,做到制度化管人、程序化辦事、規范化管理、優質化服務,形成了“工作在鎮、管理在市、市鎮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了管理規范、運轉協調、充滿活力、服務到位、農民滿意的基層現代農技推廣體系雛形。
為加強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海安市構建了“局屬專業站掛鉤到片、區域中心分工到鎮、村農技員聯絡到組、鄉土人才示范到戶”的服務模式,形成了“縣級部門指導、農技人員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反饋”的高效閉合鏈條,依靠素質優良、多元互補、協同高效的農技推廣服務隊伍,為全市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全天候、保姆式、一條龍”的農技服務,著力打通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
2.2.1 專家人才,傾情助陣
具體措施:(1)掛鉤市級專家。通過掛鉤聯系、掛職鍛煉等形式,推動市級農技專家人才下沉,以更好地貼近群眾、服務農民。(2)返聘退休專家。返聘部分已退休的農技專家到各區域農業服務中心指導工作,協助開展農技推廣服務。(3)對接院校專家。鼓勵各中心積極與科研院所合作,柔性引進高校或科研院所的農業專家擔任特聘顧問,借助科研專家的力量,提升本市農業科技服務水平。(4)聘請鄉土專家。通過吸納本市專業農技人才或本區域在全市有影響力的“土專家”“田秀才”等擔任專業輔導員,經驗傳授、輻射引領,為本區域農戶提供更“接地氣”的技術服務。
2.2.2 理順關系,明晰職責
理順各區域農業服務中心與區鎮農社局和海安市農業農村局的工作關系及各自的工作職責,明確區鎮農社局的主要工作是農產品穩產保供、農業項目實施、惠農補貼落實等產業發展和行業監管,區域農業服務中心的主要工作則涉及包村到戶、掛鉤聯戶、技術培訓、試驗示范、農事指導等。另外,海安市農業農村局專門制定了區域農業服務中心的目標績效考核辦法,以激發技術骨干的工作熱情,釋放農技服務工作效能,順應新時代農業現代化發展趨勢,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需求。
2.2.3 技術供給,突破障礙
依據海安市三大片區(沿海綠色旅游農業片區、里下河生態農業片區、西南特色農業片區)和城郊的農業特點,海安市立足區域產業特色,重點打造“五個一”(一粒米、一滴油、一個蛋、一條魚、一根絲)農業優勢主導產業,聚焦農業新業態,完善產業技術體系,提升農業質量效益,系統開展技術協同攻關、集成示范、推廣應用及決策咨詢,把農技服務送到家門口,真正突破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的障礙,夯實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
五大區域農業服務中心自成立以來,一直堅持“因地制宜、服務產業、形成特色”的發展原則,著力在服務機制、服務模式、服務質效上求突破,全力打造“一區域一特色”的農技服務品牌。
2.3.1 因地制宜,激發“一條魚”的活力
充分利用里下河區域河道密集、水源豐富、水質優良等資源優勢,以特色淡水養殖為基礎,發展四大家魚和河蟹等特種水產種苗繁育、提水養殖及水產物流,再現“船過魚躍水、秋到蟹爬坡”的里下河水景,打響野生河蟹品牌。同時,與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對接,重點推廣大宗魚類‘江豐1號’鮰魚養殖技術,變區域優勢為產業優勢,提高海安市里下河漁業知名度,打造環境優美、產業興旺的現代化魚米水鄉。
2.3.2 抓點示范,壯大雅周香芋產業
雅周香芋是海安市雅周鎮的特色水香芋品種,集糧食、蔬菜、藥膳等功能于一身,素有“開鍋十里香”的美譽[4],深受市場青睞,但高效化、規模化種植一直是限制雅周香芋產業發展的難題。為此,西南區域農業服務中心與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的專家對接,成立了雅周芋頭產業研究院,從香芋的選種、脫毒、催芽,到打造地理標志農產品、建設區域品牌、發展香芋產業等,開展全面合作,同時進行抓點示范,攜手推廣雅周香芋種植技術,壯大了雅周香芋產業,打造了雅周香芋的地域名片。
2.3.3 聚焦三產,延伸產業鏈效益
高新區以延伸農業產業鏈為準繩,初步構建了以優質農產品為基礎、衍生加工業為重點、都市休閑農業為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全力聚焦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5]。具體措施:(1)精心打造都市農業園基地,依托區域內中杰地產凈菜加工配送項目建設,發揮科技優勢,做強產業基地,打響農業品牌,做大精深加工,做好融合文章。(2)合理布局組培快繁實驗室,建設以草莓、芋頭、馬鈴薯為主的脫毒種苗組培中心,利用組培快繁技術,促進草莓、芋頭、馬鈴薯等優良品種的規模化生產和推廣應用[6],從而推動海安市傳統農業向精品農業和現代農業轉變。
2.3.4 項目加持,打響海安脆梨品牌
開發區立足江蘇省現代農業(梨)產業技術體系項目,充分發揮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的引領帶動作用,積極促進梨產業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等農業科技成果在海安市的轉化落地。同時,與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等建立長期技術合作關系,采取“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發展+品牌化運營”的模式,進一步提升‘秋月’‘蘇翠一號’‘新高’‘黃金’等優良脆梨品種的產量和品質,向“中華好梨”發起沖刺,全力打響海安脆梨品牌,推動海安果業提質增效。
2.3.5 智慧助農,培育“農二代”典型
東部區域著力培育“農二代”典型,探索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發展。例如,海安可新家庭農場是南通市農業農村局重點培育的五個智能化農業生產管理示范點之一,該農場與南通樸儂智慧農業有限公司深入合作,在糧食種植領域示范推廣了智能化變量調控施肥技術、智能噴藥技術,轉化了南京農業大學科技成果[7],實現了農業生產智能化管理。
五大區域農業服務中心自2022 年建成以來,主要負責各區域內作物栽培、植物保護與農藥管理、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種子管理,負責稻麥、農機、蠶桑、果蔬、水產等的技術推廣和生產管理,以及基地建設、試驗示范、人才培養等,實現了入戶走訪全覆蓋、技術指導全覆蓋、建檔歸檔全覆蓋。
五大區域農業服務中心自建成以來,累計開展各類監測調查與試驗示范項目12 項,組織各類技術宣傳培訓76場,服務農民3 400余人次,組織苗情、病蟲草害、土壤墑情等監測調查18 次,培育科技示范主體700戶,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5個,與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揚州大學、江蘇沿江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等合作,達成產學研合作意向5 項。
2022年海安市夏糧小麥的產量、產值、效益均創歷史新高,據統計,海安市小麥種植面積為3.66×104hm2,平均每667 m2產量為416.3 kg,較2021年每667 m2產量增加1 kg,比2022 年南通市平均每667 m2產量高41.1 kg,比2022 年全省平均每667 m2產量高33.3 kg,連續14 年在全省89 個小麥生產縣(市、區)中排名第一;海安市高產田小麥平均每667 m2產量普遍在500 kg 以上,例如,粒粒香家庭農場‘農麥88’核心方(面積為2 286.68 m2)的小麥平均每667 m2產量為651.3 kg,刷新了南通市小麥高產歷史記錄。
近年來,在夏季高溫持續破歷史極值的情況下,雅周香芋長勢仍保持良好。例如,海安鴻慧家庭農場香芋種植基地運用起壟覆膜技術種植香芋,每667 m2產量達2 000 kg,較采用傳統種植方式每667 m2增產750 kg(增幅達60%),取得了質量、效益雙豐收的豐碩成果。因此,海安市計劃進一步擴大雅周香芋種植面積,并優化種植模式,以加快推進當地香芋產業發展。
2022 年,海安市333.33 hm2梨園迎來了豐收,海安建國家庭農場和海安鑫俊家庭農場種植的‘翠玉’‘圓黃’‘翠冠’‘蘇翠一號’,在南通市優質鮮食水果品鑒推介活動中均被評為金獎,這也是海安脆梨產品連續4 年蟬聯市級以上金獎。
鄉村振興的出路在科技,活力在創新,效能在推廣,組建五大區域農業服務中心是海安市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建立與當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業結構與布局相適應的新型農業服務體系的創新之舉,計劃經過未來3~5年的發展,逐漸形成管理規范、運轉協調、充滿活力、服務到位、農民滿意的基層現代農技推廣體系,以期更好地服務農村、發展農業、造福農民,持續引領海安鄉村振興走在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