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昌,田 婧,胡加峰
(肥城市水利建設發展服務中心,山東 肥城 271600)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持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黨的二十大提出,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開展生態文明示范的決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肥城市積極穩妥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進一步提升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探索走出一條具有肥城特色的高質量綠色發展之路。
肥城市參照《山東省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制定出了《肥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實行年度評價、5 年考核。全面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建立完善的河長制、湖長制管理體系。
遵循生態空間保護,優布局、控規模、調結構、促轉型,構建戰略環評、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全鏈條無縫對接預防體系。推動發改、經信、住建、自然資源等部門建立社會經濟發展政策戰略環評和規劃環評機制,大力推行區域和行業規劃評價,將區域和產業規劃環評作為受理審批區域內項目環評文件的重要依據。開展規劃環評的跟蹤、督察工作,對生態環境有重大影響的建設項目開展年度評估評議及后期再評估。
依法公開各類環境信息,擴大政府環境信息主動公開的范圍。加強環境管理政務信息、高污染風險企業環境信息、生態環境質量信息、重大生態環境安全應急信息、以及生態環境突發事件信息的公開。加大環境信息公開力度,完善環境保護信息網站,設置專門的污染源環境監管信息公開欄,定期發布環境質量、政策法規、項目審批和案件處理等環境信息。強化企業環境信息和數據公開的責任和義務,監督企業按規定公開污染物排放監測信息,確保重點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率達到100%。
實施“碧水”工程。落實漕河、康王河、濁河、匯河等11 條河道中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充分發揮河長制、湖長制作用,統籌水資源利用、水生態保護和水環境治理。重點推進肥城市匯河支流拾屯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對拾屯河流域進行生態修復及水質凈化,建設美麗河湖。多措并舉,做好黑臭水體防治工作。
加強對建成區內河道、河道周邊及城市排水設施運行監管,確保城市污水處理全面、達標和持續安全運行,杜絕城區黑臭水體的形成。做到河道垃圾及時打撈,隨產隨清;實行24 h 巡查,制止傾倒垃圾,亂排濫放及其他涉及河道的違法行為。實施引汶調水工程和中水回用,將大汶河水與污水處理廠中水輸送龍山河,作為河道補充用水,改善優化河道水生態。
強化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建立以“三線一單”為核心的全覆蓋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加快推進“三線一單”落地實施,在“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框架下,推動污染物排放和生態環境質量目標的聯動管理,強化“三線一單”成果在生態、水、大氣、土壤等要素環境管理中的應用。嚴格保護河湖岸線,科學合理利用和保護岸線資源。總結了近年來岸線開發利用現狀、管理經驗和存在問題,對市內8 條重要河流岸線進行分區,實現岸線資源科學管理,達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的效果。
以國家公園為主體、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深入調查山東牛山國家森林自然公園、山東康王河國家濕地自然公園、泰安云蒙山森林自然公園的資源稟賦和保護管理現狀,科學評估生態價值、功能定位和發展空間,調整優化各類保護地范圍和功能分區,整合歸并和相鄰接邊的保護地,完成保護地勘界立標、確權登記、總體規劃編制等工作,實現一個保護地、一個牌子、一套機構。健全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配備管理人員、完善管理制度,加強管護設施建設。構建“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監管網絡體系,強化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資源監測,提升自然保護地生態功能。
嚴格落實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管理。健全用水總量控制制度,完善取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促進水資源使用結構調整和優化配置。完善規劃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嚴格控制高耗水項目建設。
強化從水源到水龍頭全過程監管。科學制定水源地水質監測計劃,全面分析監測數據信息,掌握水源地飲用水安全狀況,提升飲用水水源水質全指標監測能力,根據飲用水安全需要和水源地實際,有針對性地調整水質檢測項目和頻次。落實“重要飲用水水源及南水北調水質安全保障專項計劃”,完善防撞護欄、事故導流槽、應急池、防泄漏等環境安全防護措施,確保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優良比例達100%。
按照“一源一策”方案,深入開展了水源保護區內生活污水和垃圾、畜禽養殖廢水、違章建筑及農業面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清單整治“回頭看”行動,進一步鞏固治理成效。全面排查梳理農村“千噸萬人”水源保護區內環境問題,逐步清理整治。在“千噸萬人”農村水源地保護區劃定的基礎上,開展規范化建設工作,一級保護區采取隔離圍網等措施,一級、二級和準保護區設立界碑、界樁及標識、警示牌,保障取水口水質安全,確保村鎮飲用水衛生合格率達到100%。
對暫不具備雨污管網分流改造條件的區域,采取增加截留倍數、調蓄等措施降低溢流量。新建城區同步規劃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統籌規劃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和污水收集管網,實施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升級改造和污水處理能力提升工程。對于污水管網一時難以覆蓋的區域,因地制宜建設分散處理設施。重點推進城區雨污水管網建設改造、康王河沿岸雨污水分流改造項目,加快推進雨污分流改造,提升污水處理能力。
設立了公眾參與機構,培養專業人才隊伍,以專業化的水平開展生態環保公眾參與工作。展開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筑、生態文明鎮村創建工作,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制定公民家庭環保規范、公共場所環境行為規范、公眾消費行為規范等,引導公民積極履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