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朋,孫其波,張志國
(1.山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014;2.莘縣水利局,山東 莘縣 252400)
莘縣位于聊城市西南部,冀、魯、豫三省交匯處。境內金堤河、徒駭河和馬頰河3 大水系自西向東穿越,除南部金堤河沿線屬黃河流域外,大部屬海河流域;全縣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81 億m3,人均占有水資源量不足200 m3,屬嚴重缺水地區。
經過多年持續建設,莘縣水網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水資源配置格局不斷優化,防洪減災能力持續增強,河湖面貌穩步改善。但由于水資源稟賦先天不足,目前仍存在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防洪減災能力不足、水系生態狀況有待改善、信息化水平不高等問題。為統籌解決莘縣新老水問題,加快推動全縣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全面增強莘縣供水保障能力、防洪減災能力、水生態保護修復能力和智慧水利調控能力,開展現代水網建設是十分必要的。
縣內現已形成“兩點三線、三河多支”的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兩點”即古云水庫和莘州水庫,“三線”即彭樓干渠、仲子廟干渠和南水北調輸水管線,“兩點三線”構筑起莘縣的供水骨架。“三河”即金堤河、徒駭河、馬頰河三條河道。“多支”即金線河、范莘干溝、俎店渠、辛莊溝、鴻雁渠等支溝,“三河多支”構筑起莘縣的防洪減災體系。
境內相繼建成了莘州、古云2 座水庫,實施了彭樓灌區(大型)、仲子廟灌區(中型)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在金堤河、徒駭河、馬頰河及其支流建成一批攔河閘壩,基本實現了引黃、引金、引江及當地水源的綜合調配;建成水廠3 座(含應急供水廠1 座),形成了以規模化集中供水工程為主的城鄉公共供水體系,實現了全縣城鄉供水一體化,基本解決了城鄉飲水安全問題。
先后完成了徒駭河城區段、俎店渠、蔣莊分干、新金線河、金堤河、范莘干溝、馬頰河等河渠、河段治理。基本構建起了以徒駭河、馬頰河為主線,15 條縣內主要排澇河道為骨干的防洪除澇工程體系;作為農業大縣,通過持續開展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及農田水利建設,有力的緩解了旱澇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堅持以風沙片為基本單元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形成了農田林網、防風固沙片林、沙區農田大棚等治理模式;實施了3 期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實現深層地下水零開采;水污染防治持續推進,城鄉污水處理設施日益健全,建制鎮駐地實現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近半數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河湖水質明顯改善。
為提升水系景觀水平和文化內涵,結合城鄉建設,以城區段河道為重點,相繼開展了徒駭河、范莘干溝、俎店渠等河道生態綜合治理,建成了俎店渠濕地公園、徒駭河濕地公園,創建了范莘干溝、徒駭河城區段等省級美麗示范河湖,打造了莘縣徒駭河省級水利風景區。
積極開展數字水利建設,通過國家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地下水超采區治理、引黃灌區農業節水改造、農村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體系等一系列工程建設,依托“河長制”智慧管理平臺,持續推動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初步構建了重點河道動態監測網絡,實施了重點水閘的能化改造,有效提升了全縣洪水預警預報、防汛調度、應急指揮能力。
莘縣資源性、工程性和水質性缺水并存。降雨時空分布不均,雨洪資源利用工程仍有不足,致使有限的地表水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并引發了地下水過量開采問題;城鄉供水主要依賴黃河水和長江水兩種客水資源,由于水源、供水期、保證程度、供水成本的不同,尚未實現水源聯合調度,應對突發水事矛盾的能力亦有待提高。
由于歷史欠賬較多,部分河道存在工程建設標準低、堤防不健全、建筑物老化失修、管理設施缺乏、非工程措施建設滯后等問題。中心城區部分區域和十八里鋪鎮、古城鎮等澇洼片區排澇能力仍有不足。受自然條件影響,旱澇交替,自然災害頻發,部分水利設施損壞或出現病險,防大汛、抗大旱能力明顯不足。
莘縣處于黃泛平原風沙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境內現存水土流失面積約66.2 km2,主要集中在縣域北部王奉、大王寨、張魯、魏莊等鎮,治理難度相對較大;境內淺層地下水仍存在較大范圍超采區,亟待進一步治理;河湖生態建設主要集中在城市及周邊區域,城鄉差距懸殊,治理水平不均衡。
全縣雨情、水情、工情感知體系尚未系統建立,感知覆蓋面不足、感知能力單一、感知設施智能化較低;水利工程運行安全監測設施不足,手段單一,數據的連續性、精度和穩定性均有待進一步提高;水利業務管理系統分散,存在建設標準不一、業務應用和數據共享不足、數據更新機制不健全、系統維護不及時等問題,與水利現代化建設需求存在較大差距。
縣域綜合用水水平不高,主要用水指標尚未達到全省平均水平,水資源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倒逼機制尚未真正形成,產業布局、園區開發、城市建設等尚未充分考慮水資源、水環境的承載能力,距離全面落實“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要求尚有差距。
根據莘縣河湖水系分布、水資源稟賦、國民經濟布局、水利基礎設施布局等情況,規劃以金堤河、徒駭河、馬頰河三大骨干河道和重大引調水工程為骨架,以河、溝、渠各級水系連通為脈絡,以水庫、閘壩等樞紐為節點,以城鎮、農田、生態空間為肌理,以紅色文化、歷史文化為內涵,以數字化、智慧化調控為中樞,構建“三橫三縱、三庫四區、一核多心、五網融合”的莘縣現代水網格局。
立足全縣水資源稟賦及特點,依托當地地表水系及水利工程布局,在節水優先的前提下,積極融入聊城市、山東省水網,實施古云水庫增容、新建馬村水庫、抗旱應急泵站等水源工程,南水北調二期工程配套、水庫連通、馬頰河-城區引水、陶城鋪灌區東水西送等引調水工程,彭樓灌區和仲子廟灌區節水改造工程,莘州水廠擴建、城鄉供水鞏固提升工程等,加快構建大中小微并舉、蓄引提調結合、水源調節互補的供水保障體系,進一步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配置。
遵循洪澇災害演變規律,聚焦防洪減災薄弱環節,按照“以防為主,洪澇同治,蓄排結合”的基本思路,以金堤河、徒駭河、馬頰河防洪為重點,統籌中小河道治理、病險閘壩除險加固、城市防洪除澇、農田排澇、澇洼地治理等防洪減災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提升全縣水旱災害防御和應急保障能力,逐步構建水系連通、蓄泄可控的防洪減災體系,打造堅實穩固的安瀾水網。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按照“保護為主,水陸同治”的思路,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的美好期盼為目標,統籌實施河湖生態廊道、范莘干溝田園綜合體、高鐵新城生態水系、生態濕地等的建設,持續推進水土流失區和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加大城鄉水環境治理和水污染防治,開展農村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逐步提升河湖生態環境,打造形成系統健康、藍綠相融、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生態水網。
按照“需求牽引、應用至上、數字賦能、提升能力”的數字水利發展總要求,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線,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依托智慧莘縣一體化大數據平臺,加強新型數字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已建水利工程數字化改造;對現有河長制、水資源、引黃灌區等水利業務系統整合與升級,打造集中統一的數字河湖業務應用平臺;開展徒駭河等重點流域數字孿生示范,健全智慧水利安全保障體系,助力莘縣“高品質智慧生態城市”建設。
貫徹“節水即減排”“節水即治污”理念,落實國家節水行動,實施城鎮節水降損、工業節水減排、農業節水增效,提升非常規水利用水平。
充分發揮莘縣化工產業園和魯西經濟開發區兩大工業園區的集群效應,引導園區企業水效對標達標,培育節水示范載體;根據全縣農業產業布局,分區規模化推進高效節水灌溉,依托莘縣農高區,打造節水型農業產業園區;加大再生水利用,穩步提高全縣非常規水利用比例,逐步建成約束有力、節水領先的高效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