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站
(嘉祥縣仲山鎮水利站,山東 嘉祥 272409)
嘉祥縣是山東省濟寧市的農業大縣,全縣轄3 個街道和12 個鎮,總國土面積975.16 km2,其中耕地面積57 100 hm2;戶籍總人口78.58 萬人,其中鄉村居民47.21 萬人。
近年來嘉祥縣農田澇災時有發生,2018 年8月18 日~20 日,持續降水214.8 mm,據核定,受災人口31.84 萬人,緊急轉移安置322 人,農作物受災面積30 870 hm2,成災面積16 033 hm2,絕收面積733 hm2,44 個農業設施大棚、6 座食用菌大棚、2.33 hm2大拱棚和11 座養殖場被淹,農業直接經濟損失12 761.54 萬元。2021 年晚秋累計降雨達150 mm,超8 800 hm2耕地面積成災,不僅拖延了秋收時間,而且冬小麥種植時間相應延遲20 d,既多增加了播種量,又影響次年小麥產量。
嘉祥縣境內仍有部分小型河道、干支溝亟待提升標準治理。田間除澇工程長年失修,加據了排水工程淤積、老化退化現象。現狀田間排水能力不足,排水不暢,排水歷時長,致使作物受淹形成澇災。另外,嘉祥屬平原區,地面坡度緩,平均地面坡降約為萬分之一,排澇設計原則為平地面或略低于地面排除,相應的河底及溝底坡度也緩,當排澇期間遭遇南四湖上級湖高水位情況,河水受湖水頂托,繼而河水頂托溝水甚至倒漾,這是嘉祥縣易積澇成災的重要根源。除澇標準低、排水歷時長是形成澇災造成減產或絕產的主要原因。
1)碟形洼地。所謂碟形洼地是指四周高而中間低的洼地,俗稱“死洼地”。其特點是無論降水量大小,只要形成徑流,四周坡水均匯集于該洼區。特殊的地形導致該區域在夏、秋兩季極易形成積澇,幾乎連年成災。碟形洼地在嘉祥縣呈零星分布,總面積約470 hm2,較大規模集中在仲山、萬張、老僧堂3 個鎮(街)。此類洼地在歷史上缺乏修建排澇工程,又未進行過必要的大面積、大地塊土地平整,從而形成除澇死角。
2)采煤塌陷地。嘉祥縣煤炭資源較豐富,煤炭埋藏主要分布在縣城北部的梁寶寺、老僧堂、大張樓等鎮。煤層厚度約為3~8 m,埋深一般在400~700 m。預測采煤全部結束且穩沉后,塌陷面積約2 100 hm2,最大塌陷深度5.5 m。目前已開采面積700 hm2,集中在梁寶寺南部、老僧堂鎮東部、大張樓鎮的西部,塌陷面積約500 hm2,其中穩沉面積300 hm2,塌陷深度在0.5~4 m。從2017 年起采煤塌陷征狀陸續顯現,部分區域逐步形成了“死洼地”。
1)私搭亂建。一是部分居民貪圖方便,在未經主管部門許可的情況下,擅自在排水溝埋設涵管或砌筑暗溝,覆土后連接公路(或環村路)和庭院。二是擅自跨田間排水溝亂建進地橋,嚴重阻水,更為嚴重的是直接填平排水溝。
2)亂棄垃圾雜物。在村莊內多表現為溝內亂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不僅造成排水不暢,還污染了居民賴以生存的環境,影響了村容村貌;在田野則表現為在溝內亂棄秸稈、雜草等,嚴重影響了排澇能力,形成澇災。
3)違規填溝造田。個別農戶無視集體利益,不惜違規在自己的田塊地頭填溝擴田,輕則縮窄了溝槽,使過水能力大大降低;重則填平溝槽造田,完全喪失了排澇功能。
首先,從地域角度要服從于國家水利發展總體規劃、流域規劃;其次,從行業角度要實現與水利行業的洼地治理規劃、防洪除澇規劃與自然資源與規劃部門的國土空間規劃、土地復墾規劃等的無縫隙銜接;再者,從行業內部角度實現同種植結構調整規劃、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等的有機結合?;诒镜貙嶋H,針對不同類型的區域,分別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案。建議除澇標準一般農田提高至5 年一遇,高經濟價值作物區可提高到10年一遇,對特別不耐淹的作物區(如辣椒等),建議排澇標準由一日降雨一日排完、3 日降雨一日排完,提高到一日降雨6 時排完、3 日降雨12 時排完等。
針對不同類型的洼地排澇,要分類施策。對碟形洼地,可增設排水溝,從洼地中心起按緩坡或平底開挖農溝延伸連接就近的排水溝,溝口設置排水涵洞,必要時設置排澇泵站。當遇下級排水溝水位較高,短時坡水不能入溝或頂托倒漾時,關閉閘門,待水位回落后提閘自排;當預測自排時間過長,農田可能積澇成災時,啟動水泵提排。對于新近形成的采煤塌陷洼地,可四周修筑圍堰阻擋域外來水,還可利用排水干溝打段分梯級提排。
1)加強法律法規宣傳,提高全民保護意識。加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田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利用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采取發放明白紙、張貼宣傳畫、設立警示標志等措施,多種方式廣泛宣傳,把保護排澇設施的辦法、獎懲措施等納入鄉規民約,保護排澇設施,人人有責。
2)建立健全管護機構,管護維修及時到位。建議在集體所有權不變的基礎上,將運行管護職責、管理權、使用權轉交給農民供水者協會或其他類型的管護組織,由其運行管護。消除因農田排澇沒有特定的受益人,收費困難的弊端。管護排澇設施同管護供水設施一樣,合理定價,合理收費。在政府主管部門統一監管和統一指導下,將合法收費用于管理人員的薪酬、工程管護運營、維修等開支,不足部分,可由縣鄉(鎮、街)人民政府兜底。
3)強化政府監管,遏制違規現象。深化機構改革后,嘉祥縣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管理以及建后運行管理職能劃歸至縣農業農村局。建議縣農業農村局成立相應的運行管理行政機構,設立工程服務中心(或站、科),由其主導制定全縣的運行管理方案,監督指導各鎮(街)的運行管理行為;執法機構依據現行的有關法律、法規和地方規定,加大查處辦案力度,對人為破壞、非法侵占排澇設施的行為,按照“誰設障,誰清除;誰破壞,誰修復”的原則,責成違法違規和侵權團體或個人限時拆除違章建筑、構筑,恢復設施原樣,恢復原有的除澇功能。必要時報請縣級人民政府批準,由農業農村部門牽頭,匯同水利、環保、公安、工商、稅務、鎮(街)人民政府等相關部門聯合執法,對違法違規行為嚴厲打擊。
首先,聯合氣象、水利、應急管理等部門做好天氣預測預報工作,按照防洪除澇預案,及時啟動相應級別的應急響應。其次,完善建立自動量雨、河道測流(流速、流量)、水位測量系統和田間的土壤墑情、含鹽量、溫濕度、澆水量等自動監測系統,及時采取防洪、除澇等應對措施。再者,建設防洪除澇大數據系統,綜合天氣預測預報、本地及上下游地區的雨情、水情等信息,結合當地排澇設施現狀、田間下墊面、作物種植結構等情況進行大數據分析,對可能發生的澇情、災情進行演判,為領導決策提供可靠的科學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