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敏
(中共宿松縣委黨校,宿松 246500)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把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不斷優化要素配置,調整生產結構,提高全要素生產力,實現了經濟的健康持續增長。所以即使是在新冠疫情肆虐的這三年,我國經濟依然保持著全球領先的增長速度。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經濟長期向好的大趨勢下,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比較突出,特別是城鄉發展和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因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著力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縣域經濟是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的區域經濟,是連接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紐帶。因此,推動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引擎。作為一個脫貧摘帽縣,宿松縣近年來縣域經濟雖穩步發展,但是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發展水平和整體競爭力仍然相對較弱。下面本文以安徽省宿松縣為例,分析其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以期能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一點參考。
縣域經濟一直是我國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政治統治、軍事組織和經濟運行的需要,早在公元前700—前600年的楚國,縣作為一種行政建制就已經出現了。秦統一之后,縣制得到了確定,一直沿用至今。回顧中國幾千年的行政區劃史,縣這一層次的行政區劃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國家行政與經濟的重要基礎,是城市與農村、國家與民眾的溝通環節,基本沒有中斷,一直是最穩定的存在。與縣這種行政區劃伴隨的就是縣域經濟的產生與發展。中國自秦朝以來就有了縣域經濟,由于當時以小農經濟為主要生產方式和交通不發達,所以以縣劃分作為經濟管控平臺,但封建時期縣域經濟的內容是比較單一的,以賦稅經濟為主。
新中國成立之后,縣域經濟經歷了一波三折的曲折發展過程。改革開放前,受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持城市的政策及與此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的影響,縣域經濟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國民經濟中地位較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由于實行改革開放特別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充分釋放了生產要素的活力,帶動了農業和鄉鎮企業的發展,為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創造了條件,涌現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縣域經濟發展的典型模式,比如蘇南模式、珠江模式、溫州模式、義烏模式等。黨的十六大明確指出,未來20年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目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的難點和重點在于占國土面積93%、人口85%的縣域,因此黨的十六大第一次使用“縣域”這個概念,并且明確提出“壯大縣域經濟”這一要求。隨后,十六屆三中全會再一次強調“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由此可以看出,黨中央開始高度重視縣域經濟的發展。各地相應出臺政策,縣域經濟受到關注,但隨著各地縣域經濟的發展,出現了水平不一的現象,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差距越來越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實施精準扶貧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出臺了一系列有助于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同時縣域經濟的加快發展為這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的落實提供了有力的經濟支撐。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縣域經濟發展主要靠資源和要素的粗放投入,存在產業布置分散、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足、產業規模小、經濟效益較低、創新驅動不足等問題,亟待轉型升級、探索新路。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家層面相繼出臺《關于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等重要文件,為新時代縣域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
縣域經濟在我國經濟版圖中具有基礎性地位。從產業結構看,縣域經濟包括第一、二、三產業經濟;從空間結構看,縣域經濟以城鎮經濟為中心,以集鎮經濟為紐帶,以鄉村經濟為基礎;從組織層次看,縣域經濟由一定數量的城鎮經濟、集鎮經濟、鄉村經濟、企業經濟(家庭經濟)構成;從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看,縣域經濟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私有經濟和混合所有制經濟;從地域總體和經濟整體看,縣域經濟具有城鎮經濟和農村經濟兩個方面的特點。根據《2019年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研究成果》提供的數據,我國縣域經濟總量已經達到了39.1萬億人民幣,約占全國的41%,截至2020年,全國共有38個縣(市)的GDP突破1 000億元大關,其中有6個縣(市)超過2 000億元,由此可以看出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基礎性地位,因此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1.基本情況
宿松縣位于安徽省西南、皖鄂贛三省(湖北省黃梅縣、蘄春縣,江西省湖口縣、彭澤縣,安徽省太湖縣、望江縣)接合部,地處大別山南麓、皖江之首。全縣國土面積2 394平方公里,轄1省級開發區、9鎮12鄉2街道、213個村(社區),境內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山地、丘陵、湖泊、平原依次分布。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戶籍人口86.6萬,常住人口61.26萬。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GDP)262.52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2021年增長3.1%。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55億元,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99.5億元,增長3.1%;第三產業增加值108.02億元,增長3.1%。宿松是省直管體制改革試點縣,享有與設區市同等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
2.經濟發展條件
一是地理位置獨特。宿松縣地處長江北岸、800里皖江之首,承啟東西,聯通南北,臨江達海,是皖江示范區“東進西聯”的重要節點。二是交通運輸便捷。105國道、滬渝高速、合九鐵路、安(慶)九(江)高鐵、63公里長江黃金水道穿境而過,距合肥、武漢、南昌等中心城市均在兩個小時車程內。三是自然資源豐富。全縣有耕地120萬畝,山場73萬畝,可養水面84萬畝,宜漁淡水面積在縣域中居全國第二、全省第一,棉花年常產超過2.5萬噸,是國家級優質水產品基地縣和優質棉基地縣。已探明有開采價值的礦藏28種,其中磷礦石、石灰石儲量居全省前列,優質漢白玉儲量達2億立方米。四是文化底蘊深厚。宿松是黃梅戲發源地之一,是中國詩歌之鄉和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民間戲曲文南詞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五是勞動力充裕。宿松青壯年勞動力達50余萬人,常年外出從事服裝、電子、建筑等行業的技術工人達30余萬人,是中部地區勞動力資源大縣。宿松縣是安徽省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大縣,有普通高中9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4所,每年培養各類人才近萬人,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資源保障。
1.發展動力明顯不足
從經濟總量來看,宿松縣經濟總量偏小、人均靠后。2020年宿松縣生產總值243.2億元,居全省各縣(市)第38位,全市排名第3位。宿松縣居民收入水平在全省排名靠后,并且居民收入差距較大。2020年宿松縣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9 471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9 847元,在全省各縣(市)排名54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 940元,在全省各縣(市)排名48位,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為2.1∶1。從產業結構來看,宿松縣作為產糧大縣,肩負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職能,因此第一產業占比較大,工業整體實力較弱、產業結構不合理。雖然近年來宿松縣一直致力于優化產業結構,2020年三大產業結構比例調整為20.6∶39.7∶39.7,而2020年全國三大產業結構比例為7.7∶37.8∶54.5。按照產業結構調整的一般規律來看,基本都是沿著農業—輕工業—重工業—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的規律發展[1],宿松縣現在仍處于“農業、紡織工業”階段。
從宿松縣主導產業來看,一方面傳統產業比重較大,宿松縣“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堅持做強以紡織服裝、電子信息、皮革加工、機械制造、新型建材為主體的縣域主導產業,但當前紡織服裝、皮革加工等傳統產業的比重仍然占大頭。另一方面規模經濟效益不高,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不快,2020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為6.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176個,龍頭型大企業、牽引性大項目較少,高質量支撐能力不強。
2.創新發展短板突出
從發展的實際來看,宿松縣的人才、技術和資本等創新資源集聚不夠,缺乏科技創新的領軍人物和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科技投入強度不足,創新發展支撐能力較弱,科教支撐體系有待完善,高教資源缺乏,人才培養機制創造性、包容性不足,人才引進機制靈活性、吸引力不夠等[2],無法滿足宿松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3.公共服務存在差距
宿松縣城市化建設和社會發展歷史欠賬多,城市功能性設施和項目建設總體較為落后,人民整體生活水平相對偏低,社會保障與群眾期盼還有差距。從城鎮化建設來看,一方面是城鎮化水平偏低、城鎮集聚度不夠,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36.3%[2],農村居民轉化為城鎮居民速度較慢。另一方面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城區基礎設施、資源、環境等綜合承載力不足。比如老城區建筑密度在50%以上,公共空間嚴重缺乏,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整體路網狹窄、系統性差,道路運行效率和公共服務水平低,并且老城區內建筑普遍建造年代久遠,自建房較多,房屋大多為磚混、磚木結構,部分房屋存在質量安全和消防隱患,影響居民生活居住品質。
工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第一階梯,是我國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他行業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因此,工業會對區域內的經濟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早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宿松縣就提出了“實施工業強縣、外向帶動、創新推動、項目牽動、和諧發展”的戰略。多年來,宿松縣沿著工業立縣、工業強縣的發展方向,堅持工業的主體地位,積極推動工業平臺建設,推動創新資源向工業集中,促進要素保障向工業傾斜,夯實工業發展平臺。一方面,繼續支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把產業集群發展作為方向,積極推動企業“小升規”,通過產業重組升級、對接高新轉型相結合的方式,推動傳統產業向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3]。另一方面,積極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深入推進“三重一創”(支持重大新興產業基地、支持重大新興產業工程、支持重大新興產業專項、支持構建創新型現代產業。編者注)建設,有序發展新能源產業,提升綠色環保產業,培育數字創意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著力推進經濟動能的“換車超車”[4]。
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是對我國經濟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堅定不移推動科技創新,這是實現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要提升宿松縣的科技創新能力,需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不斷加強以企業為主體的縣域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使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更加突出,促進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科技創新活動的主體、科技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二是完善多元化的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創新成本過高,缺乏穩定的資源來源是制約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企業的科技創新不僅研究周期長、不確定性高,而且需要長期、穩定的投入,而宿松縣企業規模一般都比較小、經濟效益不高,企業難以承擔科技創新的成本,同時銀行信貸、政府補貼、基金引導等外部資金來源有限,導致企業科技創新動力不強。這就需要建立多元化的科技創新融資體系,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企業的支持力度,帶動金融資本對科技創新的投入,鼓勵民間資金、民營資本參與科技投融資,從而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強有力的外部資金保障。三是加快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人是科技創新成功的關鍵因素,缺乏相應的人才是企業科技創新活動的最大阻力。一方面是織密引才育才網絡。利用地緣優勢,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重點城市尤其是高校設立人才工作站,持續深化縣校合作、產教融合,支持職校和職教機構圍繞主導產業培養科技人才隊伍。另一方面是扎實做好服務保障工作。落實縣黨政領導聯系專家人才制度,出臺高層次人才服務精準細則等,通過提供人才公寓+租房補貼,滿足子女入學、配偶就業、醫療等需求,營造干事創業、拴心留人的良好環境。
政府在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能動作用。從公共產品理論的角度來看,在市場機制下經濟生活領域存在的“市場失控”決定了政府是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提供者,所以縣級政府有政治責任為地方提供公共產品,比如說基礎設施——道路交通、教育設施、環境衛生等,同時還有社會保障體系[5]。為更好適應市場經濟和縣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縣級政府應找準自身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中的角色定位,堅持服務型政府的建設方向,一方面要充分發揮自身在市場經濟中的市場調控作用,組織生產要素和經濟資源的配置,協調各類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6];另一方面要著眼于公共服務領域,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推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并軌、標準銜接”,在創業、就業、教育、衛生、社會救助等方面重點推進,促進協同發展,逐步增加公共產品供給,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加快補齊縣域公共服務短板,提升縣域承載力和吸引力,為市場主體創造良好的經濟社會發展條件。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建設邁向高級形態的必然要求,也是新發展階段我國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必然要求。縣域經濟作為我國經濟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處于基礎性的地位,因此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本研究立足宿松縣經濟發展的實際提出相關建議,以助力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