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璇 陳 琳
(1.三峽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宜昌 443002;2.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桂林 541004)
列寧于1921年提出新經濟政策,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這百余年內,學術界對于列寧新經濟政策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涌現出大量的學術成果。本文擬對列寧新經濟政策研究進行回顧和總結,目的在于總結成果、發現問題,以便推進新經濟政策研究的繼續深入和健康發展。
目前學界對于列寧新經濟政策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經濟政策出臺的背景及原因、政策主要內容以及評價與影響等問題上。
對于列寧新經濟政策實行的主要原因,國內學者普遍認為這是由于在蘇聯建國初期,長期的戰爭和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擺脫國際戰爭危機之后導致的經濟和政治危機。有學者提出,之前對于“新經濟政策”的研究往往僅局限在政策內容的表面,將其視為一種解決當時蘇聯國內經濟和政治危機的“權宜之計”,這種認識忽略了列寧新經濟政策實行背后的深刻意義。閆永飛[1]5、劉錚[2]等學者認為列寧的“新經濟政策”的實行原因需要結合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進程進行全面分析,將新經濟政策視為一個連續的過程,以全面了解其蘊含的思想。
周尚文[3]、郭春生[4]等學者對列寧新經濟政策的實施過程及主要內容進行了詳細研究。郭春生強調黨和政府在新經濟政策中的領導作用,并強調市場機制在經濟恢復和發展中的作用。通過農業稅代替原有的余糧收集制和實行租賃制度,新經濟政策為農民和企業提供了更大的自主權和經營靈活性。這一政策措施激發了農業和工商業的活力,促進了工農業生產水平的快速提升。同時,通過允許個人開辦小企業以及商品自由流通,新經濟政策為經濟的繁榮和市場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新經濟政策的有效實施成效顯著,到1928年,蘇聯耕地面積超過戰前水平,工業產能與戰前持平。通過靈活利用市場機制和調整經濟政策,蘇聯為工農業生產創造了有利環境,實現了經濟的快速恢復和發展。這些成果證明新經濟政策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對蘇聯的經濟建設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如何評價新經濟政策的問題上,國內外學術界眾說紛紜。許多學者認為從戰時共產主義轉向新經濟政策,是無產階級政黨在執政后所實行的首次社會主義改革,這次改革保住了十月革命的勝利果實,鞏固了蘇維埃政權,為蘇聯的發展探索出了一條適合其國情的道路。郭春生[4]提出,從十月革命后蘇聯社會主義的發展史以及當時蘇聯面臨的國內外環境來看,無論是戰時共產主義、新經濟政策,還是蘇聯社會主義發展模式,都是在當時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蘇聯共產黨在國家經濟發展上的重大選擇,這些選擇中以新經濟政策代價最小,且成效顯著。閆永飛在《蘇聯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新經濟政策》[1]一書中寫道,馬克思在《資本論》里揭示了簡單商品生產到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歷史過程,但他沒有也不可能揭示從資本主義商品生產過渡到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歷史過程,而新經濟政策的歷史意義,就在于它第一次以自己活生生的歷史向我們表明人類社會是可以過渡到一種更高形態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方式。
也有學者認為,在研究列寧新經濟政策的時候,國內學者往往有意或無意地拔高它的意義和歷史價值。由于列寧的早逝以及其他條件的限制,他沒有完成自己的探索,他對于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探索和總結是初步的、不完備的,新經濟政策的思想理論和政策措施,在蘇聯遠未形成嚴整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黨內大多數人未能領會列寧新經濟政策的精神實質,列寧本人對新經濟政策的目標和路徑也不是很清晰。舒新[5]提出,將新經濟政策置于列寧主義的理論邏輯和實踐路徑之下考察,是為了正確理解和評價這一政策。列寧主義提供了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基礎,對于新經濟政策的出發點、目標和手段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回到列寧所處的歷史時代,可以更好地理解當時的歷史條件和列寧的思想,幫助我們更加準確地把握新經濟政策的實質和意義。通過歷史地、辯證地、客觀地把握新經濟政策,我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其在當時歷史背景下的作用和意義,避免對其過度解讀或誤讀。這種方法提供了一個更清晰的視角,使我們能夠以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對新經濟政策進行準確的評估和分析。
目前對列寧新經濟政策研究的熱潮是以豐富的研究成果為內涵和支撐的,其中原有的一些論題也得到了深化和拓展。
目前對列寧新經濟政策的研究漸趨深入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并沒有停留于對對象實然狀態的描述,而是觸及一些深層理論問題,新經濟政策對社會主義理論創新方面的作用之研究逐步豐富起來。
列寧新經濟政策在世界社會主義建設史上被視為一次重要的突破,因為它超越了“純社會主義”理想形態的束縛,靈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對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進行全面、科學、系統的分析與考察,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措施。這一政策提供的實踐經驗和指導,對后來社會主義建設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馬健永[6]認為列寧新經濟政策是一項重要的理論成果,它將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原理與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深化了對社會經濟形態發展一般原理的理解,創造性地提出運用改良主義的方法來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這一政策對于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王進芬[7]認為新經濟政策是列寧從實踐出發探索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真實寫照,在面對當時蘇俄國內外各方面的問題時,列寧提出共產黨人必須善于根據時代的發展和黨面臨的形勢確定自己的任務。他沒有停留在傳統的社會主義觀念中,而是通過實踐實現了社會主義理論的突破并將之運用到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中。
列寧新經濟政策理論與實踐的核心,是將市場納入了社會主義范疇,這對中國共產黨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劉錚[2]提出,中國的改革開放也是在踐行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思想。一是給予農民生產自主權,調整農業生產組織形式。通過承包責任制和農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賦予農民更多的決策權和自主權,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二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引入市場機制,加強企業的自主權和競爭機制建議,推動國有企業向現代企業轉型。三是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通過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為企業和個體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機會,增強了中國經濟的活力和創新力。靳書君[8]認為,列寧晚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源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吸收列寧新經濟政策的核心思想,結合二十一世紀中國的具體實際,實現了歷史性飛躍和突破性發展。陶林[9]認為,從改革的策略看,列寧新經濟政策啟示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應該整體推進、協同發展,如果只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改革,就可能導致其他方面的失衡。因此,我們在進行改革時需要全面考慮各個方面的因素,確保改革的協同推進。這樣的改革策略有助于推動社會主義事業向前發展,實現全面進步。
由于新經濟政策是在比較嚴峻的政治形勢下實施的,因此王麗榮[10]認為俄共(布)中央不得不立刻實行的新經濟政策是一種緩解當時危機的權宜之計。薛漢偉、孫代堯[11]由此斷定新經濟政策并不是預先設計完備的社會主義過渡計劃,而是在應付危機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但是,學術界還有種觀點認為新經濟政策絕不是應急措施或權宜之計,而是一種社會主義的實踐模式、落后國家的過渡道路或改變形式的前進方向,因此必須作為一種長久之計不斷地堅持下去[12]。
對于這種新經濟政策的社會主義模式,黃健[13]把它定性為一種無產階級領導的資本主義;衛興華[14]認為新經濟政策的實行意味著列寧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發生了根本改變;俞良早[15]認為列寧的這種改變是社會主義建設思想的重大理論發展;齊同春[16]認為從戰時共產主義轉變到新經濟政策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根本轉變;宋才發[17]認為新經濟政策實質上是對農民和資本家的“讓步”性政策,它是一場巨大的戰略轉變。這種戰略轉變的第一個內容就在于它不是把市場和商業看作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同資本主義私營經濟展開競爭的舞臺,而是認為市場和商業本身就是一種社會主義建設模式,新經濟政策的實質就在于承認了市場機制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18]。它的第二個內容是不再把合作社看作改造小農經濟的中間環節或過渡方式,而是認為合作社的發展就是社會主義的發展,新經濟政策的實質就在于把社會主義建設的立足點放在了小農經濟的基礎上[19]。
對于列寧新經濟政策,我國學術界在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上大多數是一致的,即在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大框架下對其進行研究解讀,但在具體的研究范疇和內容上存在一些差別。
李述森[20]認為,蘇俄實行的新經濟政策表面上看是一個經濟范疇內的問題,實際與布爾什維克黨鞏固政權的問題緊密相關,因而有著強烈的政治含義。在當時的蘇俄,新經濟政策不僅僅是經濟領域內的措施與政策,更是與政治目標緊密相連的:黨為了維護自身的政權,不得不采取這一政策;在實施過程中,政治因素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受到政治因素的深刻影響;最終,由于政治和意識形態上的原因,這一政策被迫停止。
關震[21]認為新經濟政策具有經濟與政治雙重屬性,實施新經濟政策不僅幫助蘇聯迅速恢復國內經濟,同時在階級關系、黨的領導等方面加強了蘇維埃的政治建設,壯大了國際社會主義力量。
回顧過去,特別是最近十年,研究列寧新經濟政策的文獻資料不斷增加,研究成果不斷深化,研究領域不斷豐富,研究視角也變得多樣化,取得了顯著的成果。鑒于此,筆者認為未來列寧新經濟政策的研究可從以下兩個方面予以突破。
把新經濟政策看作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即首先要把它建立在歷史的基礎上,通過對它的發展變化的考察來總結出社會主義過渡經驗,并且還要盡可能把它基于過渡時期的基本矛盾上,通過對這種基本矛盾的考察來指明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規律。一旦把新經濟政策看作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那么,一方面,必須深入研究推動它產生、發展和消亡的歷史過程的內在矛盾,只有當這個內在于新經濟政策的特殊矛盾存在的時候,新經濟政策才有存在的理由,假如斗爭著的矛盾雙方由于各種原因使一方戰勝了另一方,便意味著新經濟政策宣告結束了;另一方面,既然新經濟政策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那么就必須把它當作中介來看,作為一個從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的中間環節來看。
列寧新經濟政策時期留下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和研究成果,但由于立場、派別不同,一些文獻材料是相互矛盾的,這就需要對這些材料進行分析甄別,至少要有兩份不同的文獻出處才可引用。另外,要分析提供這些文獻材料的主體意圖,分析這些文獻材料真正要傳達的信息、所反映的態度等。除對文獻材料進行分析外,還要從理論上對它們加以整理,找出之間的內在關聯。對于時隔一個世紀的那段錯綜復雜的歷史,今天的研究應該更多地從“搜集材料”轉變到“整理材料”上,用科學的方法對前人留下的文獻材料加以整理綜合,呈現出一幅完整的、前后連貫的歷史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