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以往相比,今年的亞運會有著很多的“不一樣”,更值得研究和挖掘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共舉辦過三屆亞運會,分別是1990年的北京亞運會,2010年的廣州亞運會,第三次就是今年的第十九屆杭州亞運會。和以往相比,今年的亞運會有著很多的“不一樣”。正是這些不一樣,讓今年的杭州亞運會更值得研究和挖掘。
這是疫情后的亞運。新世紀以來最大的兩只黑天鵝,分別是世紀之初的“非典”和3年前的“疫情”,人與自然對話、人與人交往均因此而產生巨大的改變。疫后經濟被冠以“疤痕經濟”告訴人們,疫情雖已結束,但影響并未消除。無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經濟體,在疫情結束后都面臨著同樣的考驗。如何盡快恢復經濟增長?其緊迫性從今年上半年的數據中可得到充分證明。亞運如何賦能經濟?以賽事的各種場館建設、競技比賽,直接帶動杭州、浙江乃至長三角經濟的增長,已經成為這次亞運會的重要目標追求。
這是變局中的亞運。與前兩屆亞運會相比,今年杭州第十九屆亞運會的國際環境,可以說是異常的復雜。從世界各國舉辦國際賽事的經驗看,包括我國前兩次亞運會的成功主辦,都是把安保問題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必須看到,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不確定性,充滿著各種各樣的變數,要采取各種安全措施,確保本次亞運會的絕對安全,這是考驗亞運會所有工作的“第一條”。
這是“擴”內需的亞運。從今年半年報看,無論是國內經濟,還是亞洲經濟,需求不足是最大的挑戰。如何擴大內需成為各種產業政策的重要著力點。亞運場館建設、各類運動設施、賽事門票、比賽轉播等,是實實在在的創造需求,將轉化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直接力量。而亞運所帶來的各種衍生活動,包括各類亞運文創經濟、流量經濟、會展經濟、旅游經濟等,也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亞運經濟所產生的“漣漪效應”,對促進外需市場的持續發展,也十分有效。因此圍繞擴大需求的核心消費、生態圈消費和在較長時間內的市場拉動效應,對浙江、長三角乃至中國經濟更好地參與雙循環、新格局將帶來促進和推動作用。
這是“數”文明的亞運。作為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舉辦地省份的省會城市,杭州努力打造“中國數字經濟第一城”城市品牌。從“城市大腦”到”健康碼”到“整體自治”,可以說杭州正在積極塑造城市規劃建設的嶄新形象。對所有與亞運會賽事相關的“人”的管理和服務,要以“數”為核心,以“網”為抓手,先做到“精準”滿足參賽的各種剛性需求,再做到“真誠”讓客人感受到城市溫度。以賽事數字化服務平臺為支撐,努力讓亞運會的各種安排,探索實現“整體智治”。讓杭州、浙江數字經濟發展所創造的經濟新模式、文明新形態,走向亞州更多的國家和地區,提供更多的數字化樣板,為全球數字文明提供重要實踐案例。
這是命運共同體的亞運。運動無國界,健康為國界。所有的運動,健康都是各國老百姓永恒的追求。亞州各國,地緣相近、文化相通,發展階段不同,但發展方向一致。在數字化的新時代,亞洲地區要結合各國發展不同的目標要求,以更多“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方法和渠道,加強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與文化交流,努力推動亞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良性循環。同時,亞運會結束了,要把各種亞運“專用”轉變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通用”設施和產品,為亞州其他各國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個和諧的亞洲、健康的亞洲、充滿后勁的亞洲,是發展所需、未來所向。期待第十九屆亞運會為亞洲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更多、更強的發展內驅力。作為當年馬可·波羅筆下最繁華的城市,相信在承辦亞運會、亞殘運會后,可以更堅實的步伐邁入國內一線城市,成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重要支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