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中共桐鄉市委社會建設委員會
以數字化賦能城鄉融合發展,推動城鄉產業共興、公共服務共享、群眾生活共富
近年來,桐鄉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建設好烏鎮,發展好桐鄉”的殷殷囑托,持續放大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舉辦地溢出效應,以數字化賦能城鄉融合發展,推動城鄉產業共興、公共服務共享、群眾生活共富。2022年,桐鄉地區生產總值超1200億元,財政總收入18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6億元,位列全國百強縣第21位,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縮小至1.51,為全省25個GDP超千億縣市最低,連續9年保持嘉興五縣市最低。
推動“桐鄉制造”向“桐鄉智造”蝶變。從傳統的“三根絲”逐步向智能汽車、智能計算、智能傳感、工業互聯網“三智一網”轉型,建成擁有每秒18億億次超級算力的浙江最強大腦——“烏鎮之光”超算中心;哪吒汽車位列造車新勢力前三。推動傳統農業向數字農業轉型。以數字化推動農業提升和變革,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達到90%以上,涌現出華騰“未來牧場”、智能溫室大棚等一批數字農業典型,累計創成國家級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1個、省級未來農場2家、省級數字農業工廠8家,連續4年獲評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先進縣。推動農業向農創升級。引進由朱永官院士領銜的長三角健康農業研究院,2個項目(道濟農業、博源農機)入選全省“尖兵”“領雁”研發公關項目。聯合中國農科院、浙江大學等科研院校專家智庫,構建“院士工作站”等創新聯盟,培育農業科技研發機構82家。深化“兩進兩回”行動,出臺鄉村振興人才新政“桐20條”,引育農創客566人。
打通了一站式辦事通道。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等手段,構建“一窗受理”“一網通辦”“就近辦”“掌上辦”等高效運行機制,讓群眾辦事從“跑多地”變為“跑一地”,“跑多次”變為“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實現了智慧化民生服務。著力打造“桐享”系列民生服務品牌,推出桐享優學、桐享康養、桐享健康等8大系列場景應用,“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等打破了時空和地域限制,讓桐鄉農村居民享受“無差別”的公共服務;“互聯網+養老”模式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點贊,首推的“學子就業碼”在央視《新聞聯播》播出。構建了閉環式治理鏈條。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完善“四治融合”治理方式,貫通“141”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推動數字網與治理網“雙網融合”,形成“線下報事—平臺流轉—部門處置—上報反饋”的有效閉環,打造城鄉社區現代治理新樣板入選共同富裕示范區最佳實踐。
在增收富民中讓困難家庭“趕上來”。積極拓寬共富路徑,創新推出“共富十法”,發布全省首個低收入農戶持股增收共富項目管理規范,累計創建省級共富基本單元10個。烏鎮旅游帶動富民就業增收典型經驗獲國家發改委發文推廣,并成功入選全省首批共同富裕最佳實踐名單。全力念好桐鄉—開化“山海經”,杭白菊、清水魚產業帶動當地80%低收入農戶家門口就業,“湖羊飛地”養殖項目入編全省《山區26縣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并被推薦入圍“八八戰略20周年”經典案例。在抱團發展中讓集體經濟“強起來”。深化“強村十法”桐鄉經驗,2022年村均集體經濟收入達770萬元,居嘉興首位,村均年經常性收入、年經營性收入分別達到369萬元和190萬元,特別是在“市場+共富”的模式帶動下,濮院鎮永樂村年經營性收入超1100萬元,成為名副其實的“千萬元村”。
下一步,桐鄉將聚焦城鄉一體化,充分運用好數字化手段,在城鄉空間統一規劃、農村宅基地改革、生態價值實現等方面,先行先試、大膽探索,努力為全省打造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引領區貢獻更多桐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