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中共蘭溪市委社會建設委員會
集成要素供給、技術創新、產業延伸改革,走出了一條地標農產品發展的蘭溪路徑
蘭溪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市,是全省地標農產品最多的縣(市、區)之一。2022年6月,蘭溪“地標富農”改革入選省共同富裕改革探索類試點,以楊梅先行先試,破解要素供給、品質把控、產業延伸等發展特色農業的堵點痛點問題,走出了一條楊梅全產業鏈集成改革的蘭溪發展路徑,并逐步復制到枇杷等地標農產品。2023年1-6月,蘭溪六大地標產業總產值7.54億元,同比增幅達25.4%;地標核心區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5%以上,村集體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村達到55.6%。
創新一條土地流轉路徑。創新“集中流轉—國企運營—市場供地—政府確權”土地流轉模式,破解果園流轉難、延期承包難痛點,提振市場主體投資信心。2022年以來,新增流轉楊梅果園面積1300畝,直接帶動農業有效投資1.2億元。開發一個助農融資套餐。全省首推楊梅生產設施產權無抵押擔保貸款,開發“權證貸款+融資租賃”套餐,基本實現市場主體“零成本”入場經營。目前共服務楊梅主體22戶,累計發放貸款金額2624萬元,降低農戶融資成本50余萬元。完善一套產業振興人才培育政策。成立蘭溪市農創客發展聯合會,組建產業人才聯盟,持續壯大青創客、鄉村運營師等新農人隊伍。構建鄉土人才職稱評定體系,每年開展鄉土人才、產業帶頭人等評選,提升農業從業人員獲得感。全市已累計培育農創客超600名,產業發展的人才支撐基本形成。
保護一批“核心品種”。堅持引育好品種、生產優質果理念,建立“良種園、雜交圃、繁育基地”三合一的種質資源利用模式。引育楊梅新品種30余個,成功選育“早佳楊梅”新品種,年繁育優質容器苗3萬株以上。劃定茶葉、枇杷保護區5742畝,建立蘭江蟹育種園、楊梅良種園、枇杷良種園各1家,新增甘蔗新品種7個。首創一套“標準指引”。首創金華市地方標準《楊梅設施生產技術規范》、浙江省品字標團體標準《蘭溪楊梅》,大棚楊梅總面積超2500畝,居全省第一。成熟期提早15天以上,優質果率提升至60%,畝均收入提升8倍,超5萬元/畝,帶動經營主體增收30%,增幅創近10年新高。打造一個“最強大腦”。開發“產業大腦+‘梅’好農場”數字平臺,集成應用場景13個,歸集數據290余萬條,用戶點擊量超8萬人次。首創楊梅品質綜合指數,研發全省首臺(套)楊梅無損檢測分揀機,引進全網首臺智能無人冷鏈車,從“樹梢到市場”,全程鎖住蘭溪楊梅“13度的甜,14度的鮮”。
立足“綠色+”產業發展新路。開展綠色食品產地環境區域評估8萬畝,創建綠色食品24家,面積超3萬畝。蘭溪奉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楊梅汁、蘭溪力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小蘿卜相繼入選全省“263共富農產品”。構建“鏈長+鏈創+平臺”產業發展體系。出臺農業產業招商引資政策8條,突破農業龍頭企業引進畝均效益評價限制,楊梅深加工企業、出口備案企業從無到有,1年增加5家。引進省級湘湖實驗室,致力楊梅酒、楊梅汁等30余種產品研發生產,強力托底楊梅售價。楊梅深加工企業收購楊梅鮮果從去年7400噸提高至16880噸,占本地楊梅總產量的40.19%,楊梅深加工產品產值達到5億元,直接帶動梅農增收1500萬元。探索“1+2>3”最強運營模式。首創鎮級鄉村運營中心,統籌鄉村特色資源運營,無縫鏈接農場和市場,暢通楊梅“產供儲銷”全鏈條。依托農發公司、美食公司兩大國資平臺,生成“農場+門店+網店”O2O營銷模式,創新“楊梅N種吃法”,提升農產品多重價值。建成鎮級鄉村運營中心3家、地標共富展示展銷點3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