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瀾 陳連杰
加快制造業低碳化轉型、增加綠色能源供給、加強負荷側管理和健全完善碳市場建設,是提升浙江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重大機遇
從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以“碳壁壘”為核心的貿易保護主義導向和西方發達國家競相仿效出臺類似政策的大背景看,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綠色能源供給問題,浙江制造業轉型升級將面臨重大挑戰,制造業“東向西移”將成為必然,當前國內已出現制造業向綠電富集省份遷移的趨勢,值得重視警惕。為此,加快制造業低碳化轉型、增加綠色能源供給、加強負荷側管理和健全完善碳市場建設,既是提升浙江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重大機遇,也是破局的關鍵。
作為世界上第一種碳關稅制度,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簡稱CBAM)于2023年4月18日正式批準。CBAM實質是一種單邊貿易壁壘行為,根本用意是奪取未來全球經濟話語權。
CBAM類政策是發達國家保護本土產業未來競爭力的重要工具,歸根結底是發達國家爭奪未來發展權的政策選擇。要打破這種不利局面,綠色能源是破局關鍵。今后誰掌控的綠色能源資源更豐富、誰的綠色能源成本更低,誰就更具備發展優勢。
干擾浙江“雙碳”戰略的實施節奏。CBAM將加劇全球氣候治理主導權的競爭,加速美國、加拿大和日本等發達國家采取類似政策。當前,國內碳交易市場建設尚不完善,與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EU ETS)相較,在覆蓋范圍、市場成熟度、企業碳排放治理能力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如國內鋼鐵、鋁等高碳行業尚未納入碳交易市場,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CCER)尚未重啟,全國綠電綠證在2023年8月才剛實現綠證核發全覆蓋,綠電交易市場自2021年啟動以來尚在建設完善中等。浙江實施低碳發展戰略具有較強的穩定性,但CBAM將對實施節奏產生一定的擾動。如當前浙江企業參與碳資產市場化交易的意識不強,浙江中小微企業眾多,企業碳排放相關計量、交易以及金融衍生品等配套服務產業尚未培育完善等,均無法在短期內跟上CBAM政策與市場變局。
影響浙江制造業出口的國際競爭力。勞動成本、能源成本等是影響國際競爭的重要要素。目前,勞動成本已不再是相對稀缺要素,在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背景下,綠色能源成本正逐步超越勞動成本,并替代能源成本,成為影響國際競爭最重要的要素。20世紀以來多次能源危機及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一再證明,掌握可控能源資源,可在國際競爭中取得比較優勢。浙江可再生能源等綠色能源資源稟賦不足,能源領域占浙江碳排放總量近70%,化石能源占浙江一次能源消費的約八成。浙江出口貿易對歐美等發達國家的依存度高。2022年,鋼鐵及其制品出口至歐美日韓的金額約占同類商品出口的18.7%,鋁及鋁制品約占28.2%,機電產品對歐美出口約占49%。短期看,將對鋼鐵、鋁及制成品產業產生嚴重沖擊。長期看,隨著CBAM等政策的推進,如果后續還要增加囊括諸如鋼鐵制品等下游產品,或將大幅提高相關企業出口成本,對浙江對外貿易帶來深遠影響。
刺激浙江制造業向綠色能源豐富地區轉移。近年來,國內外各類大型制造業企業均加快推動產業鏈供應鏈綠色轉型。蘋果、特斯拉等跨國企業都要求國內供應商提供的配件必須100%使用綠色電力。2022年,浙江全年累計達成綠電交易25.7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11.21%。國內企業已開始搶占綠色能源資源,制造業出現向西部綠色能源富集地區轉移的趨勢。如魏橋創業集團向云南轉移電解鋁產能,永祥股份在包頭建設高純晶硅項目,遠景集團在鄂爾多斯建設零碳產業園,寧德時代在宜賓建設電池零碳工廠,晶科能源在樂山、楚雄建設100%綠電工廠等。綠色能源資源已成為重要的基礎設施,是未來地方營商環境評判的重要標準和招商引資競爭的重要工具。綠色能源已成為影響國內制造業轉移的重要因素,綠色能源富集的西部地區有成為新制造業中心的趨勢。
催化浙江制造業綠色高端化轉型。CBAM對浙江制造業轉型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在傳統產業方面,浙江工業質量效益不高、產業結構轉變不夠快的問題依然嚴峻。規上工業勞動生產率與美國、德國和日本等發達經濟體差距較大,高能耗的傳統制造業占比高,新興制造業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依然不足。CBAM將打破高能耗傳統制造業,尤其是出口導向型企業的經營發展慣性,加快淘汰落后過剩產能,倒逼高碳制造業的低碳化改造,是促使浙江高新技術制造業轉型的重要機遇。CBAM將加快催化高新技術制造業轉型,一方面推動科技創新驅動產業鏈邁向價值鏈高端,促使浙江生物醫藥、新材料、信息電子等優勢企業加快發展,促進高端制造等低碳高附加值產業落地,提高出口制造業經濟附加值。另一方面,推動可再生能源、氫能、儲能、核能、低成本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產業的發展。
大力推進產業低碳化轉型,降低制造業碳排放。一方面,深入貫徹落實浙江省第十五次黨代會“315”科技創新體系和“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的要求,加快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培育形成一批低碳高效的新興制造業集群,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和產品經濟附加值,降低單位產值碳排放。將碳排放成本納入到項目投資評價體系進行系統評估。支持綠色能源資源向科技型、創新型和高附加值制造業傾斜。另一方面,大力推進“地瓜經濟”提能升級“一號開放工程”,支持省內高能耗企業“走出去”,推動能源企業與制造企業的強強合作,在國外、省外綠色能源資源豐富地區合作建立零碳(出口)產業園。
盡力挖潛省內可再生能源,增加綠色能源供給。對于省內可再生能源資源,要做到應開盡開、應建盡建。以省屬能源建設平臺為抓手,統籌開發集中式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資源。推動國家加快核電投資經營體制改革,授予大型發電企業核電資質,支持省屬能源企業爭取核電牌照,推動浙江海島核電、小型核反應堆等新技術、新模式應用。優化體制機制和技術創新,激發市場力量,充分利用浙江中小微型企業眾多,屋頂資源豐富,工商業用電需求大的情況,大力拓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等用戶側資源。進一步發揮浙江山海資源優勢,向海洋要能源,充分利用灘涂、淺海等資源,開發灘涂光伏、海上光伏項目,發展近海風電、深遠海風電項目,加強深遠海風電與綠電制氫、儲能、船用綠色燃料加注等協同,探索深遠海能源島及“風漁一體化”等新模式。
加強負荷側管理,提升碳排放雙控水平。從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一項重要舉措,其根本落腳點在企業層面。要加強能源負荷側管理,鼓勵并推動企業開展節能降碳改造、多能互補、用戶側分布式綜合能源管理等。如為出口型工業園區用戶提供綠電、供熱、壓縮空氣集中供應,提供設備節能改造、余熱余壓利用等節能服務,構建綜合能源服務生態系統。開展高碳排放企業碳捕集利用與儲存(CCUS)創新試點。加大對新業態的政策支持,理順相關政策堵點。積極推動支持分布式能源和用戶側儲能峰谷套利、新能源消納、配電增容、容量管理、需求響應、電力輔助服務以及參與綠電市場交易等配套政策落地。
加快健全區域碳市場,提升碳資產管理能力。CBAM通過國內和歐洲碳資產價格差影響出口商品的生產成本,這對浙江碳交易市場建設和碳資產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鼓勵各類企業尤其是制造業企業積極參與碳交易,擴大碳市場交易規模和交易頻率,發揮其價格發現作用,增強國內碳市場價格在國際市場的認可度。構建貫穿產品全生命周期、覆蓋全產業鏈的碳排放監測體系,打造數字化、信息化的碳排放在線監測系統。支持企業積極應對歐盟的排放數據調查,促使浙江出口產品在國內已支付的碳排放成本獲得國際承認,避免相關企業的碳關稅成本重復征收。二是加強能力建設,培育浙江在碳監測方面的專業能力,加強在碳咨詢、碳監測、碳核算等方面的服務產業培育,以市場化的方式,為浙江企業提供碳排放核算技術支持、碳排放數據核查與復核、碳資產管理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