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曉軍 徐全 吳晴瑜
積極開展利益聯結“雙向賦能”、協作互惠“雙向奔赴”、共生共享“雙向共贏”等探索實踐,共同富裕典范圖景逐漸顯現
共同富裕是“共同”與“富裕”的統一,更是“共建”與“共享”的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幸福生活都是奮斗出來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勞智慧來創造,給更多人致富機會,形成人人參與的發展環境。近年來,嘉興聚焦縮小三大差距,以共同富裕的價值目標與制度支撐為基礎,堅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積極開展利益聯結“雙向賦能”、協作互惠“雙向奔赴”、共生共享“雙向共贏”等探索實踐,先后涌現了一批以農業農戶創富共同體、企業員工利益共同體為代表的勤勞致富、先富帶后富、先富幫后富模式,共同富裕典范圖景逐漸顯現。
農戶以個人勞作、種養技術、土地經營流轉等形式,入股或入職家庭農場、合作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小微企業等,實現就業增收。
黨建聯建,同心共筑共富發展新合力。村(社區)與企業黨組織結對共建,企業把部分生產加工環節布局到農村,或結合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利用農村黨群服務陣地、閑置房屋土地等創辦共富工坊,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低收入農戶就地就近就業,推動農民增收、企業增效、集體增富。目前,全市累計建成共富工坊740家,吸納就業31014人,其中低收入農戶3696人,人均月增收超2673元。如海鹽于城鎮組建八字葡萄共富工坊,構建“黨組織+合作社+黨員示范戶+種養殖戶”運作模式,通過1名黨員帶3名社員、1名社員帶5戶村民的“1+3+5”工作機制開展結對幫扶,形成助創富民“致富鏈”和創業發展“共同體”,帶動周邊892戶農戶種植葡萄面積2800余畝,2022年產值達4615萬元,實現人均增收5000元。
資源盤活,精準釋放共富發展新潛力。深化農村“三權”制度改革,保留所有權、下放使用權、盤活經營權,通過村民委托經營、村集體收儲整合、強村公司運營管理等形式,以公開拍賣、委托出租、組團自營、合作開發、回收開發、承包經營、股份合作等方式,有效盤活土地、農房、村留地等閑置資源為致富資源,切實增加村集體經營收入和農民土地流轉租金收入。如秀洲區火炬村實行“全域整治+集中流轉+標準農地”模式,分類引導宅基地有償退出567戶(占98.4%),節余建設用地面積425畝、節地率68%以上,糧食畝均增產50公斤;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定量不定位”方式重新確定承包面積,實現量化到戶;承包經營權證換成股權證,施行“保底+分紅”分配,每畝土地增收100元以上;構建薪金、股金、租金“三金”共富模式,實現村民就地務工、平穩轉化。2022年村民人均收入6.6萬元,農戶集中居住、農田連片耕作、農民持續增收的發展格局日益清晰。
文旅賦能,全面煥發共富發展新魅力。挖掘農業生產、生態、文化等多維價值,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培育發展休閑農業、餐飲民宿、農事體驗、研學科普、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打造多產業融合的全景式鄉村旅游模式,構建“產業支撐+景區帶動+社會參與+村民管理”的鄉村旅游新格局,帶動農民致富增收。如嘉善縣沉香村依托研學教育、田園鄉創、親子度假、民俗節慶等多種衍生體驗,持續擦亮“江小橘”農旅特色品牌,柑橘價格從1.5元1斤提高到10元3斤,當地村民每年獲得閑置農房租金收入約4萬元、被聘為民宿管家增收約2.4萬元。又如,桐鄉市烏鎮以共創共有理念開發運營旅游,優先吸納當地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在景區的5500多個就業崗位中,八成為烏鎮本地居民,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
眾籌入股,持續注入共富發展新活力。以村級經濟合作社和村民眾籌入股投資形式,集中建設投資規模適度、見效快、風險低的共富產業發展項目,已建成各類項目42個,吸納入股農戶11516戶,其中低收入農戶7986戶(近70%),合計帶動農民增收1523萬元。如平湖市大齊塘村共富碼頭項目由本村近35%的574戶農戶參與,其中58戶低收入家庭由黨員及企業主墊付入股資金,村集體年增收370萬元以上,入股農戶年增收合計128萬元、最高達6000元/戶。
組團發展,積極發揮共富發展新效力。通過“政府撥一點、集體出一點、慈善補一點、家庭籌一點”等籌資方式,扶持低收入農戶入股參與抱團項目。如平湖市在全省首創“飛地”抱團發展模式,推動“土地+資金”“弱村+強村”相聯合,目前已抱團建成物業項目41個,所有行政村均參與,年投資收益7400萬元、平均收益99萬元,累計惠及低收入家庭4021戶、實現分紅7600多萬元。另外,通過組建“單村自建”“聯村合作”“整鎮組團”“縣域統建”“跨域協作”等形式的“強村公司”,以勞務公司形式開展物業服務、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城鄉環境長效管護等,重點吸收當地“5060”等農村富余勞動力靈活就業,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和農民增收同頻共振。
企業在立足本業、做強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上,積極構建“企業+員工”利益聯結機制,提升員工待遇,切實增強員工歸屬感、參與感、獲得感。
調薪增富,鞏固提升共富發展新推力。建立健全薪酬動態調整制度,薪酬待遇與員工創造成果、技術技能、所獲榮譽、學歷提升、崗位評價、能力級別、工作績效考核等配套。除了職工年均薪資定期上漲形式,輔之以真金白銀的工齡補貼、技能等級補貼、榮譽補貼等,還可以通過崗位晉升、薪資調整、推優入管理層等方式晉職加薪、定期調薪。如巨石集團堅定兌現薪酬目標承諾,“十三五”末已實現一線員工年薪10萬元、中層干部年薪30萬元、廠部級干部年薪50萬元的“一三五”目標,“十四五”期間規劃“1551”薪酬目標,即上述三類崗位年薪將分別實現15萬元、50萬元和100萬元。近三年,公司員工薪酬年均增長10%。
激勵致富,穩步增添共富發展新動力。構建以勞動價值、創新創造為核心的薪資激勵體系,深化“能級工資”激勵,探索高技能人才的年薪制、股權制、期權制等激勵分配方式以及面向全體員工的限制性股票激勵、面向中高層的員工持股計劃,將股東利益、公司利益和個人利益緊密結合,充分激發各方積極性,共同關注公司長遠發展。如華友鈷業2021年、2022年連續兩次實施股權激勵計劃,共向2623名員工授予限制性股票2100萬股,享受激勵的員工數量和股票份額處于全市上市公司前列。
創新促富,深度激發共富發展新活力。積極探索推進技術要素參與分配方式,對推動公司整體業績和中長期發展持續穩步向好的公司核心、骨干員工及做出突出貢獻的技術員工予以創新激勵獎勵,同時推出技術激勵制度,鼓勵創新成果轉化,實現以技術換股權、員工變股東。如衛星化學鼓勵一線產業工人創新創造,設立“生產可控成本管控獎”,累計發放獎勵超8000余萬元;針對一線技術員工及時提供各類獎勵,累計支付股權價值超2億元。
技能帶富,充分展現共富發展新引力。深化產教融合培養,完善員工終身技能培訓體系,推廣師徒帶培模式,持續提升員工學歷水平和職業技能。基于崗位價值、能力素質、業績貢獻,積極構建技能致富分配機制,推動職工實現“技薪”雙贏。如萬凱新材料每年開展學歷能力提升行動,大專及以上員工占比超過50%,職工可獲得每月最高2200元的學歷技能等級補貼;開展職稱技能等級認定260人次,中級以上占到91.1%,目前企業技術工人占比提高到30%以上、人均年收入增長8%以上。
關懷幫富,有效聯動共富發展新助力。構建“公司+職工+家庭”關愛體系,探索推出三孩激勵、大事慰問、人才公寓、租房補貼、交通補貼等福利,面向員工和員工家庭積極開展各類活動,為困難家庭設置補助款項和子女大學獎金,切實增強員工關懷。如敏實集團與嘉興老年大學合力打造的敏實長青樂園已累計接收學員近140人,包含近120萬元教學器材的敏實(嘉興)托育園創辦兩年多來共收托幼兒85名,企業員工家庭“一老一小”服務廣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