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祖強 袁涌波
“做大做強、強化特色、拓展空間、城鄉聯動”十六字方針,推動桐廬實現深層次變革、系統性重塑和縣域高質量發展
桐廬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謀劃“八八戰略”的重要調研地之一,是“八八戰略”的重要實踐素材來源地之一。2003年4月,習近平同志在桐廬調研時提出了“做大做強、強化特色、拓展空間、城鄉聯動”的十六字方針,這是習近平同志為桐廬問診把脈開出的“獨特秘方”。“做大做強”契合桐廬產業優化升級的內在要求,蘊含著新世紀桐廬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經濟發展方式根本性轉變的目標定位;“強化特色”指引桐廬打破傳統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明確了桐廬發揮比較優勢、實現差異化發展的路徑選擇;“拓展空間”指引桐廬解決經濟發展中的資源要素瓶頸問題,指明了桐廬發展開放型經濟、提升市場競爭力的戰略方向;“城鄉聯動”賦予了桐廬先行破解城鄉一體化發展難題的使命任務,著力于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距的突出矛盾。20年來,桐廬深入踐行“八八戰略”和牢牢遵循“十六字”重要指示,推動深層次變革、系統性重塑和縣域高質量發展,實現了“山區小縣”到“中國最美縣”的蝶變。
做強傳統特色產業。21世紀之初,桐廬形成了紡織服裝業、制筆業、機械制造業、醫療器械業、箱包玩具業、建材業等六大特色塊狀經濟,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尤其是針織、制筆兩大產業集群在國內外形成了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相繼榮獲多項國家級品牌和特色稱號。其中,分水制筆業生產的圓珠筆、中性筆兩大系列共4000多個品種,總產量已達92.74億支,占全省總產量的70%、全國產量的40%。目前正在圍繞“中國制筆之鄉”,打造“妙筆小鎮”,向“世界人均一支好筆”的目標邁進。
培育和做大新興產業。近年來,桐廬積極布局產業新賽道,加速新舊動能轉換,一方面,讓“老樹發新枝”,改造升級以針織業、制筆業為代表的傳統產業,形成上下游配套完整的全產業鏈體系,成為國內外知名品牌的加工地;一方面,讓“新芽成大樹”,引進培育視覺智能、磁性材料、新能源和快遞物流等優勢產業,打造智慧安防小鎮、微創外科器械小鎮、磁性材料產業園,推動主導產業向高端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
做大做強產業主平臺。針對產業集聚、轉型升級過程中存在的“低、小、散”問題,桐廬一直致力于做大做強產業主平臺。近年來,針對工業用地不夠集約、園區布局不夠集中等問題,桐廬把零碎低效的空間資源集中起來,取消一般鄉鎮工業指標考核,以多種方式向平臺、園區集聚,打造“1+N”產業平臺。2022年,桐廬把開發區和富春未來城、富春山健康城以及城南街道青山工業功能區、鳳川街道城東工業區、江南鎮有關區塊等進行整合,做強經濟開發區,逐步構建空間資源集聚、管理獨立集中、統籌協調高效的運行體系。
率先推進“放管服”改革,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最優縣。新世紀以來,桐廬牢記囑托,從行政審批制度入手,先行先試、銳意進取,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桐廬率先推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從投資服務領域向市民服務領域延伸。2008年,桐廬率先成立投資項目審批代辦服務中心,推出審批服務事項限時辦結制、首問責任制等創新舉措,全力打造“審批最快捷、辦事最方便縣”。2016年,桐廬在全省率先開展“一件事”標準化建設和首創投資項目“一站式”服務中心,在全國率先實現“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等,商事制度改革走在全國前列。通過改革賦能和數字賦能,桐廬全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縣域先行縣。
率先探索全域旅游,打造“全球最佳旅行目的地”。桐廬在全省率先提出和開啟全域旅游新模式,成為全國全域旅游發展先行縣。抓住杭州“旅游西進”契機,打造“山水如畫、人間仙境”的縣域大景區,推動旅游業從觀光旅游向休閑旅游轉型,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2022年,全縣旅游總收入超100億元。經過40余年的發展,桐廬旅游業實現了由景區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蝶變,榮獲中國優秀旅游名縣、首批中國最佳休閑旅游縣等稱號,并被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全球最佳旅行目的地”。
深入推進美麗城鄉建設,持續擦亮“最美縣城”品牌。多年來,桐廬立足奇山異水的資源稟賦,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首位戰略,深入推進美麗城鄉建設,圍繞打造“最美縣城、魅力城鎮、美麗鄉村”三級美麗樣本,把整個縣域作為一個大景區來打造,以景區的理念規劃全縣,形成了許多具有桐廬特色和辨識度的生態文明建設標志性成果。2011年,桐廬被授予國家級生態縣稱號。近年來,桐廬先后榮膺國際花園城市、國際人居環境示范獎、首批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等金名片。
接軌大都市,主動融入長三角都市圈。新世紀以來,桐廬始終堅持“跳出桐廬發展桐廬”,積極主動融入大都市,開放發展取得長足進步。桐廬主動承接杭州主城區溢出效應,打造生態綠底、疏密有致、山水城共融的杭州星城;全面融入大杭州、長三角,主動對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參與國內外經濟合作交流;積極融入全國交通大網絡,構建起公路、水路、鐵路“三位一體”的便捷立體交通網。通過多年努力,桐廬實現了從“山區郊縣”向“近郊新城”的迭代升級,已成為杭州大都市輻射周邊區域的戰略縱深支點、杭州統籌西部區縣協調發展的橋頭堡和杭州都市圈的“雙高鐵樞紐”。
堅持“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高水平推動開放型經濟發展。新世紀以來,桐廬牢牢抓住我國加入WTO機遇,通過實行工貿聯營、改革外貿經營管理體制、大力引進外資企業、鼓勵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等措施,開放型經濟不斷邁上新臺階。2022年,桐廬外貿進出口總額達142億元,首次突破百億元。全年實際利用外資1.92億美元。2017年以來,共完成境外投資備案項目18個,金額達6600余萬美元,相繼創成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百佳縣和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桐廬園區。
堅持以城帶鄉,全面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多年來,桐廬堅持以城帶鄉,不斷做大做強縣城和中心鎮。桐廬持續實施“強鎮帶動”發展戰略,走出了“增城減鄉、增居減農”的城鄉一體化發展路子;持續深化老城區有機更新和新城區拓展延伸,同時做強小城市、做優中心鎮,差異化發展一般鄉鎮,突出小城鎮連接縣城和農村的紐帶作用。2022年,桐廬已構筑起“兩廊一帶、一主一副四極”的城鎮發展空間格局,城鎮化水平由2002年的37%提高到2022年的71%。
強化縣域統籌,持續提升城鄉公共服務水平。大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城鄉客運服務和貨運物流一體化、城鄉供水一體化等建設,加快各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功能向鎮和村延伸,使更多城鄉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務。同時,積極引入上海和杭州等地的優質教育、醫療資源,比如成立上海瑞金—桐廬醫療聯合體、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桐廬分院、華東師范大學附屬桐廬雙語學校、學軍中學桐廬學校等一批優質教育和醫療項目。這些項目的引進大大提升了桐廬城鄉公共服務的供給水平。
率先破解民生難題,多次登頂“最具幸福感”縣級城市。桐廬始終秉承“寧可政府過緊日子,也要讓百姓過好日子”的理念,自覺把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始終不渝的追求目標。自2013年以來,桐廬將每年新增財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事業,連續10年民生支出在全縣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占比保持在80%以上,“小財政”辦出了“大民生”。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參保率年均保持在99%以上。“家院一體”微型養老模式全國領先。通過多年的努力,桐廬多次榮登中國最具幸福感百佳縣(市)榜首,不斷擦亮“最具幸福感”城市名片。
總之,“十六字”重要指示精神是破解21世紀初桐廬“成長的煩惱”的“一劑良方”,契合桐廬產業優化升級的內在要求,指引桐廬打破傳統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聚力解決資源要素瓶頸和城鄉二元矛盾等突出問題,為桐廬乃至浙江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與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