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文娜
創新開展“拯救老屋行動”,保護利用松古灌區,推動千年古城復興,持續賦能甌江山水詩路文化帶建設
松陽地處浙江大花園最美核心區、甌江山水詩之路上游,是華東地區名城名鎮名村體系保留最完整、鄉土文化傳承最好的地區之一,被譽為“最后的江南秘境”和“古典中國的縣域標本”。近年來,松陽創新開展“拯救老屋行動”,保護利用松古灌區,推動千年古城復興,系統性傳承傳統文化基因,推動古村落、古灌區、古城鎮創新性發展,持續賦能甌江山水詩路建設。
“惟此桃花源,四塞無他虞”。松陽四周群山環抱,中部盆地以其開闊平坦被稱為“松古盆地”。無數錯落盤旋的山澗、溪流匯入松陽的母親河——松陰溪,溪水滋養了星羅棋布般散落于全境的100多座古村古鎮,猶如山間藏著的“世外桃源”。通過修繕利用一幢幢鄉村建筑,松陽點亮了古村里的“煙火”。
以保護修繕為牽引,守好文化傳承之根。編制全縣域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總體規劃及84個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詳細規劃,“拯救老屋行動”先后被寫入黨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布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和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松陽被列為全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示范縣、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試驗區,入選2022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區,榮獲浙江省公共管理創新案例“十佳創新獎”,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推廣“拯救老屋”松陽模式。截至目前,全縣75個國家傳統村落、312幢老屋、近20萬平方米完成修繕,工程總造價1.59億元。
以活化利用為重點,激活文化發展之能。創新老屋“建管用”機制,在全省率先編制《傳統村落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指南》,有效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創新“老屋+工坊”模式,建成紅糖工坊、豆腐工坊、契約博物館等30余個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全縣域生態博物館和特色工坊,生態產業工坊模式被推薦申報第十二屆迪拜國際最佳范例獎。推廣“老屋+民宿”模式,建成過云山居、云端覓境、鳴珂里等一批精品民宿示范項目。開展“百名藝術家入駐鄉村”“百名作家走進松陽”“全國文藝名家走進松陽”等文藝賦能共富行動,簽約藝術家94名,落地藝術家工作室69個。聚力“永不落幕”的民俗文化節、“永不閉館”的鄉村博物館、“永不停歇”的鄉野運動場等三大文化品牌建設,復活“竹溪擺祭”等60余個民俗節會和松陽高腔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統籌聯動為支撐,拓寬產業富民之路。制定傳統民居改造利用專項政策和民宿發展配套政策,編制傳統民居改造技術指南,發布《松陽田園民宿建設與運營導則》,確立“一帶一路·一心五區”的民宿發展格局,聚力打造“歷史文化民宿、茶文化民宿、田園野趣民宿、山景養生民宿、藝術賞景民宿、民俗體驗民宿、運動休閑民宿、紅色文化民宿”等八種風格各異、主題鮮明的精品民宿。全縣203個行政村超半數植入民宿、文創、康養等新興業態,累計發展品質民宿(農家樂)506家、床位5660張,年營業收入近1.7億元;共創成A級景區村104個(其中3A級景區村14個),成為全國旅游創新發展示范地、全國最佳的養生休閑旅游名縣、全市首個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寒流穿曲岸,支徑入翠微”。松古灌區經歷了千年發展變遷,至今仍在生活、灌溉、觀光等方面發揮效益,滋養著這里的百姓。灌區內村落密布、雞犬相聞,人們逐水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一中小流域古代灌溉工程的典范、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愈發生機勃勃。
堅持保護優先,讓歷史文化遺產形貌得到最大傳承。組建保護和傳承古代灌溉遺產文化機構,編纂完成《松陽縣水利志》《松古灌區工程遺產保護規劃(2022-2035)》。全面建立松古灌區水利工程以及歷史形成的榜文、碑刻、石刻、文獻等水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七分益損法、堰董制、圳田制、水權交易、灌溉面積核定”等一批散落民間的古人智慧結晶得以挖掘。2019年以來,累計投入資金近1.3億元,新建和修復堰壩117座、渠道165公里,為周邊良田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提供保障。
堅持高效利用,讓歷史文化遺產作用得到最大發揮。以灌溉工程遺產可持續利用為目標,通過對古堰、古渠保護性修復、現代化提升,充分挖掘灌溉工程遺產的現代價值。累計投入32.66億元資金,完成黃南水庫、松陰溪治理、江北灌區節水改造與續建等重點水利工程,正式啟動“松陽水網”——松古平原水系綜合治理工程建設,實施“南水北調”,每年引水6000萬立方米至松古盆地,讓松古灌區水利設施因水的浸潤而歷久彌新,為松古大地良田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提供保障。
堅持開放創新,讓歷史文化遺產價值得到最大體現。建成集水利博物館、堰湖公園、景觀科普電站于一體的水文化公園,全面展現優質灌溉工程遺產。充分整合灌區的人文歷史和自然資源,注入生態旅游、運動休閑、文化科普等新型業態,如開設馬拉松運動線路、舉辦松陰溪釣魚節、引入瓦窯頭文旅商業綜合體項目等,借助美麗河湖、水美鄉村建設、中小河流治理,讓古堰壩的生態價值、生態優勢、生態競爭力得到進一步釋放。2022年,松古灌區產業帶產值約3.21億元,逐漸成為一條獨具特色的水文化產業經濟長廊。
“市井悠悠,古韻悠然”。古市鎮位于縣西北部,地處甌江上游,松古平原中部,居浙南四大古鎮之首,素有“歷史重鎮”“處州糧倉”之美稱。在松陽高位統籌、項目發力、擦亮底色組合拳的作用下,古市鎮“村莊美、產業興、農民富、環境優”的鄉村振興美麗畫卷躍然而出。
堅持高位統籌、全面發力。古市鎮是全國重點鎮,1800年文脈賡續至今,入選首批千年古城復興省級試點。高起點謀劃,編制《古城復興綜合規劃》《產業發展規劃》《鎮區有機更新規劃》,出臺《全面推進古市鎮千年古城復興試點工作的若干意見》和老屋修繕、老街復活政策,開展《古市記憶》等文史資料編撰,深挖古城魅力。高質量推動,組織“請你來協商”等活動凝心聚力,線上線下聯動講好“古市故事”,承辦省大學生鄉村振興創意大賽,與南潯區建立山海協作結對關系,推動古鎮古村協同發展。
堅持項目為王、實干爭先。推進老街保護、城鎮更新、未來社區、文旅康養、農田水利等項目建設,總投資約52億元。爭取國家長江經濟帶中央資金3000余萬元,用于老街保護利用和城鎮有機更新,爭取2億元專項債用于醫養結合、鄰里中心等民生實事,成功入選全省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省級綠色農田試點。推進義龍慶高速公路建設,打通連接“大都市”和“大花園”的“大通道”。完成智能停車場項目、社區多功能運動場地項目、夜間景觀亮化工程等5個“微改造、精提升”項目,啟動城市書房和綠地公園兩個微改造示范點培育項目建設。
堅持擦亮底色、做足成色。創成省4A級景區鄉鎮、美麗城鎮省級樣板,景區村覆蓋率達100%,松古灌區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加速農文旅融合發展,親子游樂、山地越野等新業態蓬勃興起,“卯山仙橙”“夏日靈境”“熊頓‘向陽而生’正能量傳遞”等主題活動輪番上演。如古市鎮八都村依托莊門水庫資源,建成大鯢產業園和溪魚養殖中心,培育了八都村特有的“魚”文化,每年至少為村集體增收6萬元。2022年,古市片區游客數量達104萬人次,旅游收入達6.5億元。推動強村富民,創新飛地抱團聯建的茶青市場入選全省共富典型案例,打造娃娃魚、蠶桑等共富工坊,2022年鎮強村公司實現利潤380萬元,領跑全市。
“按節下松陽,清江響饒吹”。松陽自然生態環境得天獨厚,既有良田千頃的田園風光,又有密如網織的古老灌區滋養,還有豐富多元的歷史文化積淀。通過“拯救老屋”行動、千年古城復興等,松陽山水、鄉村、文化的價值重新被發現,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