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晶
摘要:信息技術、多媒體、人工智能、互聯網的蓬勃發展給教育事業帶來了巨大的改變。隨著智能技術與教育的不斷融合,教師課堂教學評價發生了變革。智能時代課堂教學評價的變革,使得教師面臨著對評價理念認識不足、所評價的課堂類型不全面、對自身的角色定位模糊、評價效率低等挑戰。在智能時代背景下,教師要從新理念、新內容、新技能、新方式等方面探索突破課堂教學評價困境的對策:秉持育人為本的理念,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做到評價的內容多樣化,推動教學評價的全面實施,并具備良好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采用人工智能教學評價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評價。
關鍵詞:智能時代;教師;課堂教學評價;挑戰;超越;新理念;新內容;新技能;新方式
中圖分類號:G423.0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35-0065-04
利用多媒體、人工智能和互聯網技術,可以實現更多的創新和發展,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并給教育評價帶來一定的挑戰。通過長期建設和逐步發展,教育信息化各項標志工程和重點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黨的十九大強調要辦好網絡教育[1],這標志著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建設進入了新時代。從此,我國教育走向智能化、信息化的時代。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2]。教育評價的實施對教師監測教育質量,把握教育方向,指導教育實踐有著重要的作用。課堂教學評價是教師最常使用的評價方式之一,新時代的課堂教學評價給教師帶來了挑戰。《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修訂草案)》指出,教師要適應科技的發展,教師培訓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等手段,采取多樣化的形式、方法[3]。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評價時,不僅要適應現代智能課堂教學評價的改革、審視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也要尋找新的路徑。
課堂教學是教師認真研討、精心策劃的教與學的互動過程,教師開展課堂教學就是要呈現出適合學生并能促進學生學習進步的課堂。無論課堂教學效果如何,它都是教師精心設計的有程序的教學過程,因此對課堂教學的評價首先要評價其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設計[4]。基于這些方面的設計,課堂教學評價也發生了新的變革。
課堂教學評價的變革主要從評價理念、評價標準、評價方式、評價工具四方面來詮釋,課堂教學評價理念在評價方向的轉變和評價目的的升級等方面不斷變化演進,評價標準從以教師的教學效果來評判轉向以學生的學習表現為核心,評價方式從經驗評判轉向多元評判,評價工具從單一考試轉向綜合評價[5]。智能時代,課堂教學評價秉持著以學生為主的理念。在這樣的理念基礎上,課堂教學評價標準不再完全依附傳統的教育理論知識,而是傾向于關注學生學習和教師評價的內在關系。教師采取多種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還關注學生的課堂互動行為和課堂參與率等。在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驗收時,還使用恰當的評價工具,如考試測驗卷、評價指標量表、檔案袋評價、學生互動分析記錄表等[6]。
吳立寶等人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總結出課堂教學評價在評價主體、內容、方式、結果等方面的變革。評價主體借助相應技術能提高評價的效率,使評價內容更加多樣化,評價內容包括學生的學習表現、行為表現和心理情感等,評價方式智能化,結合信息技術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量化分析,得到精準的評價結果[7]。隨著信息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在課堂教學評價中不斷深度融合,基于人工智能的課堂教學評價逐漸走向常態化。教師借助各種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進行實時監控,評判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和行為,能夠大大提高教學評價的質量和效率,提高課堂教學評價結果的全面性和精準性。例如,教師利用面部掃描設備監控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表情和神態,從而對學生的真實心理狀態進行精準分析。
智能時代課堂教學評價的變革對教師的評價理念、技能和方法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更新思想觀念、掌握信息技術,不斷提高專業能力,尋找相應的評價方式來應對智能時代課堂教學評價所帶來的挑戰。
在智能時代背景下,不僅教師課堂教學評價面臨著變革和挑戰,而且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轉變,因此教師評價的方式和要求也應被重新定義。具體來說,當前智能時代教師課堂教學評價面臨著如下挑戰。
1.教師對評價理念認識不足
受傳統課堂教學評價的影響,部分教師對新興智能時代的課堂教學評價理念認知不足,從而導致自身專業發展受限。傳統課堂教學評價更關注教師的教,這就導致教師的教學評價偏向于自身的教學過程而忽視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對課堂教學評價理念的認知往往會對課堂教學的優化和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產生影響。所以,教師對課堂教學評價的認知不足會導致其課堂教學跟不上新時代的步伐。可見,新舊課堂教學評價理念之間的沖突會給教師的教學評價帶來挑戰。在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方式的影響下,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方式要想占據主要地位,就需要教師進行不斷學習,不斷探索和剖析新的課堂教學評價理念的精神內核,不斷進行教學評價創新,提升自己的評價能力。
2.教師所評價的課堂類型不全面
目前,虛擬課堂所使用的網絡教學平臺有很多,如騰訊課堂、MOOC、雨課堂等。對于網絡課堂教學和理論知識課堂教學,智能時代的課堂教學評價可以借助相應信息技術和手段順利實施。然而對于一些實踐性課程的課堂教學,則難以順利實施評價。對于普通課程來講,這些課程對教學環境的要求不是很高,進行課堂教學評價沒有局限性。但是一些實踐性課程并不能在網絡教學平臺開展,教學空間的虛擬化導致這些實踐性課程難以進行完整的課堂教學評價。由此,教師所評價的課堂類型并不全面。
3.教師對自身的角色定位模糊
人工智能時代下的課堂教學評價面臨著教師角色定位轉變的挑戰。一是教師面臨角色權威性弱化的挑戰。在傳統的班級授課制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傳道授業解惑”,從字面意思理解即為傳播道理、講授知識、答疑解惑。傳統課堂教學賦予教師教育主體的地位,因此在傳統課堂教學評價中,教師也承擔著評價學生的重任。然而在智能時代背景下,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會受到信息技術的沖擊,教師的一些工作內容會被人工智能所代替,因此教師作為課堂教學評價者的傳統角色的權威性面臨被削弱的挑戰。二是教師面臨自我效能感降低的挑戰。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智能化”成為現代教育的顯著特征,大部分的課堂教學評價工作都可以使用信息技術來完成。教師只有具備熟練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開展智能課堂教學評價工作,推進智能課堂教學評價的可持續發展。為此,這會給部分教師帶來一定的心理負擔,甚至使部分教師的自我效能感降低。
4.教師的評價效率低
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主要是采用量表或者聽課專家和教師進行評課的形式,評價內容包括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師生互動情況等。這樣的課堂教學評價方式雖然真實有效,但是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當今的信息化教育。智能教育時代對課堂教學評價的內容、方式、效率、教學環境等各個方面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原有的課堂教學評價方式的評價時間長、評價效率低,跟不上現代教育發展的節奏。智能時代的課堂教學評價場所除了實體課堂外還有虛擬課堂,師生無論處于何時何地都能進行遠程網絡連接,共同參與課堂學習與互動。在這種新型的課堂教學環境下,教師使用量表和評課方式進行評價的課堂教學評價已經無法高效地評價或者觀察學生的表現,也就很難快速評估其教學成果。
智能化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主要趨勢,無論是科學技術還是人的思維方式都得到了快速發展和進步,同時推進了教育各領域的改革和創新,隨之而來的是教師課堂教學評價也實現了超越。在智能時代背景下,教師在課堂教學評價中要做到“四新”,掌握新理念,評價新內容,學習新技能,采用新方式。
1.新理念:育人為本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教師在課堂教學評價過程中,要以評價學生的學為重點,“以學論教”,并以此更新原有的舊理念,推進課堂教學評價的改革[8]。新課標所倡導的課堂教學評價從關注達成三維目標的知識和能力本位轉向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育人本位[9]。因此,一方面,教師需要及時更新課堂教學評價理念。信息技術、多媒體、人工智能的出現,勢必快速推動教育教學發展,升級教育目標,更新教育評價理念。因此,處于智能時代背景下,教師必須掙脫傳統課堂教學評價理念的羈絆,以課堂教學評價的新理念為核心,以促進學生發展為主要宗旨。同時,教師還應該順應現代教育發展需要,借助技術的優勢改進創新教育評價的結構。另一方面,教師需要樹立“育人為本”的課堂教學評價理念。在教學資源和信息極其豐富的時代背景下,學生的學習自由性和選擇性逐漸增強,他們可以基于自己的興趣和需求主動選擇與確定適合自己的教學資源、學習途徑,從而更好地謀求發展。作為課堂教學評價的具體實施者,教師首先應該觀察和分析每個學生的表現,設計出能夠促進其發展的評價指標,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發掘學生的潛力,發揮學生的優勢。其次,教師應秉持“育人為本”的評價理念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評價指導,給予學生支持和鼓勵,幫助學生篩選有效信息,調控學生的學習方向。
2.新內容:評價內容多樣化
2022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評價要“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設計,調整教學策略,完善教學過程”[10]。在育人目標和發展目標上,要始終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服務[11]。因此,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內容要做到多樣化。一是教師要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即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對學生的行為舉止、學習態度、學習效果等內容進行評價。二是教師要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內容除了包括學生的課堂行為等外顯表現外,還應拓展到評價學生的情感狀態和價值觀等內隱表現。例如用智能監控設備采集學生在課堂上的面部表情并進行深度研究,可以使課堂教學評價內容從課堂出勤率、課堂互動率等淺層行為逐漸深入到學生的深層非語言行為,如學生的神態、注意力、投入度等。三是教師應借助教師親自評價和技術評價相結合的優勢來擴大評價的內容范圍。對于一些復雜的課程,教師應該親力親為,主動應用相應的評價工具進行評價,避免對智能技術過度依賴。
3.新技能: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加速信息技術與教學評價的融合是促進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基本手段[12]。近年來,“智能化”成為現代教育的顯著特征。為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熟練掌握信息技術,并能熟練應用信息技術是教師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技能。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評價當然也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應用,教師只有具備操作信息技術的能力,才能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評價,進一步完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促進課堂教學評價在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展。因此,教師不僅要關注自身的知識儲備和教學能力,還要不斷提升自己的信息技術素養和探索實踐的能力,不斷突破自己的“舒適圈”,主動去研究和學習新興的現代教學技術。
4.新方式:人工智能教學評價方式
人工智能教學評價是利用人工智能的智能感知、大數據分析、自動決策等特點,運用人工智能算法對全過程教學行為數據進行智能分析,得出實時的個性化評價結果,并提出干預策略,促進教學積極改變[13]。隨著信息化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課堂教學評價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智能教育評價的發展,而且當前的課堂教學評價已經實現了一些突破和創新,即利用人工智能教學評價方式開展課堂教學評價,通過智能教學系統收集學生的全程信息和數據,然后進行課堂行為的信息和數據自動采集,并將采集完成的課堂信息數據直接導入計算機軟件進行自主分析,從而得出相關結論。這樣的評價方式和流程省時省力,既能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又能提高評價結果的精準度。但是,這些智能算法的評價方式還未被廣泛應用,目前來看,智能教學評價方式全面普及是教育評價發展的目標和愿景。對于教師而言,其應該保持終身學習的意志,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還應積極參加學校舉辦的各種智能技術創新和研討活動,以開闊自己的視野,鍛煉自己的能力,進而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現代教育的未來方向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相輔相成。教育與技術的融合給傳統課堂教學評價帶來了沖擊和挑戰,也給教師的專業發展帶來了阻礙:教師對評價理念認識不足、教師所評價的課堂類型不全面、教師對自身的角色定位模糊、教師的評價效率低。智能時代課堂教學評價的實施有利于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水平,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并有助于教師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奠定基礎。因此,教師必須找尋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策略,應該掌握“四新”的主要內涵:吸收新理念、評價新內容、學習新技能、選擇新方式。同時,教師自身的發展也應該與新時代的教育發展變革相適應。在智能時代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評價中,各種科學技術手段的使用使得教師評價學生時更加省時高效,也能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評價內容的層次,使教師在評價過程中獲得新的任務和角色。在智能時代,師生所處的教學環境不單單是實體課堂,也可能是虛擬化的課堂和網絡空間或者是利用新的技術手段來輔助教學。為了使教學活動順利進行和促成課堂教學評價過程的連續性,教師應充分發揮智能工具的優勢并結合真實的課堂教學進行評價,只有這樣教師才能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推動課堂教學評價走向成功。
參考文獻:
[1]雷朝滋.中國特色教育信息化發展成果與展望———在第十七屆中國教育信息化創新與發展論壇上的講話[EB/OL].[2017-11-23](2023-04-29).http://sczg. china.com.cn/2017-11/23/content_400 78873.htm.
[2]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N].人民日報,2020-10-14(01).
[3]教育部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公告[EB/OL].[2021-11-29](2023-04-29).http:// 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A02/202111/t20211129_583 188.html.
[4]丁朝蓬,梁國立.等.我國課堂教學評價研究概況、問題與設想[J].教育科學研究,2006(12):10-14.
[5]許娜,高巍,郭慶.新課改20年課堂教學評價研究的邏輯演進[J].教育研究與實驗,2020(06):49-55.
[6]莫景祺.教師如何實施課堂教學評價[J].課程·教材·教法,2008(11):14-18+58.
[7]吳立寶,曹雅楠,曹一鳴.人工智能賦能課堂教學評價改革與技術實現的框架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21(05):94-101.
[8]曹莉莉.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評價的標準[J].教育科學研究, 2003(Z1):46-48.
[9]劉志軍,徐彬.新課標下課程與教學評價方式變革的挑戰與應對[J].課程·教材·教法,2022,42(08):4-10+24.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11]劉志軍,徐彬.新課標下課程與教學評價方式變革的挑戰與應對[J].課程·教材·教法,2022,42(08):4-10+24.
[12]World Bank.ICT in School Educati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for Education in India and South Asia[R].Washington, DC: infoDev/World Bank, 2010.
[13]胡欽太,伍文燕,馮廣,潘庭鋒,陳卓,邱凱星.人工智能時代高等教育教學評價的關鍵技術與實踐[J].開放教育研究,2021,27(05): 15-23.
The Challenge and Transcendence of Classroom Teaching Evaluation for Teachers in the Intelligent Era
Qu Jing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00, China)
Abstract: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ultimedi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Internet has brought tremendous changes to the education industry. With the continuous integration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here has been a change in teacher classroom teaching evalu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evaluation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ce has led teachers to face challenges such as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evaluation concepts, incomplete evaluation of classroom types, unclear positioning of their own roles, and low evaluation efficiency.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lligent era, teachers should explore strategies to break through the dilemma of classroom teaching evaluation from new concepts, new content, new skills, new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adhering to the concept of educating people as the foundation, taking student development as the foundation, achieving diversified evaluation content,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possessing goo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aching evaluation to evaluate students’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intelligent era; teachers; classroom teaching evaluation; challenge; beyond; new concepts; new content; new skills; new appro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