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夢然
摘要:文章從“大思政”視角出發,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力展開探討。首先闡述提升思政工作效力的必要性,指出平視世界一代的到來對高校思政工作帶來的新挑戰。然后從“大思政”視角出發反思高校思政工作存在的問題,包括教育主體單一、教育資源分散、教育模式陳舊等。最后提出高校思政工作效力提升的三個路徑,即始終根植“立德樹人”核心,構建“大師資”+“大學工”全員育人體系,實現教育主體大平臺、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協同融合。通過全員參與、資源整合、教育模式創新等方式,可以不斷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力,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大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政工作效力;育人格局;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35-0029-04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1]而思想政治教育是關乎立德樹人這一高校人才培養根本任務成效的重要環節,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22年,教育部等10部門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提出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用黨的創新理論鑄魂育人,不斷增強針對性、提高有效性,實現入腦入心。高校要建設橫向貫通、縱向一體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培養德才兼備、具有國際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的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然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因此,“大思政”視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力提升研究至關重要。明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推進方向和重要作用,精準分析當下所面臨的問題與矛盾,導向制定提升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力途徑,才能使“大思政”育人格局獲得長足高效的優質發展,更好地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礎。隨著社會的快速進步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世界格局的復雜多變和平視世界的一代的到來,都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大思政”育人格局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政工作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提升效力。
1.平視世界的一代為思政工作帶來新挑戰
在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等大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是平視世界的一代[2],隨著中國在世界上的迅速崛起和大國地位的逐漸鞏固,這一代青年內心更加自信堅定,思想更加開放多元,行動更加堅毅果斷,獲取信息的途徑廣、速度快。同時當代青年所面對的世界格局變化、科學技術進步和思想潮流碰撞都是前所未有的。在這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前,當平視世界的一代遇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將為思政工作帶來諸多新挑戰。挑戰即是機遇,當代年輕人所具有的自信堅定、多元創新和廣闊視野,是可轉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當前中國所面對的瞬息萬變的世界局勢,也是可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契機。因此,因時而異、因勢而為地構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著力提升思政工作效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重點研究的課題。
2.國家、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以教育之強夯實國家富強之基,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學生群體多元化、信息時代沖擊和市場化沖擊等前所未有的挑戰及機遇,必須化挑戰為契機,不斷適應新的需求和變化,不斷提高工作效力,才能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目標。同時,互聯網、社交媒體、移動設備的興起,給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帶來了一定影響。信息的快速流動和廣泛傳播使得一些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顯得落后和乏味,教育者需要探索新的思政教育方式和手段。另外,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在無意中發生了一些變化,如何在市場化的社會中進行有效的思政教育,通過多元育人主體、育人媒介、育人方式和育人政策等有機融合,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效,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之一。
“大思政”育人體系建設具有明確的方向性和導向性。一是注重“一體化”,構建縱向一體、橫向貫通,螺旋上升、循序漸進的辯證統一體系;二是實現融合貫通,形成“十大育人體系”多維貫通,打造“三全育人”一體化模式,構建“大思政”育人機制新生態;三是保持新鮮活力,堅持與時俱進,加強數智賦能,聚焦改革創新,更好地用黨的創新理論鑄魂育人。從此視角出發,反思審視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情況,可發現雖然近年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廣泛重視與良好開展,但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教育主體單一,缺乏協同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缺乏協同性主要體現在教育實施主體、教育內容主體和教育方式主體等單一,缺乏有機協同和上下銜接。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主要為思政教師“單兵作戰”,甚至部分高校的思政教師配比仍未達標,并未發揮全員育人合力作用。專業課教師、黨政管理、教輔人員與社會群體的育人效力發揮不全,具體體現在輔導員工作室和教師思政育人工作室立項不多、品質不佳、品牌效應不強,實踐育人和課程思政存在“硬融入”“形式化”等情況[3],對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作用不佳。
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主體和教育方式主體存在重理論而輕實踐、多宣教而少創新的問題,這容易讓學生形成教師在“自說自話”的體驗,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互動參與度下降,不但難以使思政教育精神內涵走深走實,甚至會激起部分學生的逆反心理。另外,雖然我國歷來重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教育課程貫穿大中小學各級教育體系,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主體重復性強、縱深性弱,有時難以做到與時俱進,也缺乏與中小學思政課程內容的有效銜接。
2.教育資源分散,缺乏融合性
“大思政”格局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套注重協同、開放多元的教育體系,需要協同好思政教育的時空資源,充分整合各界教育資源,積極協作、相互補充,打造“大思政”育人生態圈。然而部分高校對家庭、企業、政府和社會的資源利用不充分、整合度不高。即使部分高校與政企單位建立合作關系,但仍存在合作形式化、虎頭蛇尾等情況,未能充分發揮合作共贏的資源優勢與協同效能。同時,在資源整合、合作建立渠道上也存在不暢通、不透明的問題。在網絡教育資源內容整合上,部分高校對教育資源和教育主題的契合度缺乏設計策劃,出現“硬融入”和“互聯網+思政教育”模式不成熟等問題,既無法利用網絡優秀思政教育資源補充教學,也未能為網絡補充優秀教育樣本。究其根本,主要是教育資源整合頂層設計不健全、協同融合意識不足。
3.教育模式陳舊,缺乏創新性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是貼合大學生思維方式的、契合大學生關注熱點的、符合大學生興趣意志的,然而,反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課程設置,思政課程中80%左右的課程為理論宣教[4],思政教育活動也多是講座報告、座談會和心得體會,忽視思政教育的實踐性特征,也缺乏教育方式的創新。這種只注重“顯性教育”而忽視“隱性教育”的模式,很難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種子真正埋入大學生心中,難以達到用黨的先進理論和思想精神武裝頭腦、培根鑄魂的育人目標。誠然,各高校也在積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模式,通過數字技術賦能、教育形式開拓和豐富教育主體等方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然而部分思政教育活動存在偏離教育本質、淡化政治特性的問題,教育形式過度娛樂化,知識結構過于碎片化,無法達到預期育人目標。
從“大思政”視域出發,探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力的路徑,應該遵循“大思政”育人格局對于“一體化”協同、融合貫通和創新活力的基本導向,立足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基礎,將教育視野提升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宏偉高度,主動納入世界與家國的兩個大局觀念。要遵循“一心二全三融合”的建設思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力。“一心”是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二全”是“大師資”和“大學工”全員參與的育人支撐體系,“三融合”是畫好教育主體大平臺、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三個育人“同心圓”,實現教育資源協同融合。
1.一心———始終根植“立德樹人”核心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育人的根本是立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是立德樹人,這是高校的使命和責任所在,因此,必須始終將立德樹人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始終把培根鑄魂放在首位。布魯姆將教育目標劃分為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操作領域三個領域,而立德樹人則屬于情感領域目標,該目標又涵蓋接受、反應、形成價值觀念、組織價值觀念系統和價值觀念個性化五個目標層級[5]。基于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應以達成這五個層級為目標,幫助學生獲取分析適應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則的方法技能,形成正確嚴謹的科學思維,擁有獨立自主的價值觀和判斷力。要指導學生正確看待個人利益與集體榮譽,個人與社會、民族和國家的關系,重視個人對民族共同體的支持與貢獻,使學生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形成家國意識和宏大格局。
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因此,堅守“立德樹人”核心要全面加強黨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領導[6]。首先,要強化政治領導,把好政治方向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提升自己的政治素養,筑牢思想意識防線,又要把好思政課程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政治方向,嚴守政治紀律、堅守政治底線。其次,要注重思想領導,夯實思想基礎,堅持用新思想立德樹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是黨的思想建設的根本任務[7]。思想政治教育要旗幟鮮明地突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及決策部署作為根本遵循。最后,要加強組織領導,落實主體責任,高校各級黨委要有作為、敢作為。各級黨政負責人應帶頭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證思政工作頂層設計布局適宜、保障到位,同時,各級黨政領導還應率先垂范,走到學生中,親身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確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立德樹人的大方向下不斷深化和完善。
2.二全———構建“大師資”+“大學工”全員育人體系
“三全育人”理念是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理論基點,高校要充分調動校內外各類人員育人力量,構建“大師資”和“大學工”相輔相成的全員育人體系,在學校和社會中廣撒全員育人理念種子,發揮各類師資和學科特長,提供多樣化的教育資源和服務,擴大思政教育的覆蓋面,提高思政教育的質量。
(1)“大師資”隊伍促進育人資源協同。聚焦“溫度、廣度、深度、創新度”建設高校思政教育“大師資”隊伍,構建一體化育人主體,可以激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力提升的內生動力。一要建設專兼結合、類別豐富、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高校可以將校內黨政領導、優秀學子及社會中的名家大師、行業專家、政企領導、“五老”人員、先進模范等優質教育主體納入思政教育隊伍,形成思政教育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二要提升師資隊伍綜合素質。可以選拔培養一批政治素質過硬、理論知識堅實、思想道德高尚、育人動機純粹的思政教育隊伍,同時建立健全師資培養、評價機制,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實施優勝劣汰的退出機制,不斷優化“大師資”隊伍。三要重視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要貼合學生興趣點,尊重學生話語權,適度創新,將教師主導教學對學生造成的壓力弱化,提升學生對教育內容的關注度和接受度,真正達到對學生思想認知的塑造和升華作用。
(2)“大學工”機制發揮全員育人合力。學工隊伍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主要力量,具有與學生互動密切、貼合學生思維視角等優勢,只有將學工、教務、后勤等與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隊伍整合到“大學工”機制中,將育人場域從課堂延伸到社區、擴展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好地發揮學工隊伍的育人優勢,切實做到全員育人,打通思政育人“最后一公里”,不斷深化“大思政”育人格局內涵。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通過率先試點建設“一站式”學生社區、實施書院制等方式,建立健全“大學工”工作機制,激發黨政、管理、科研和服務崗位人員育人主體意識,發揮全員育人和十大育人體系合力,協同“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育人效力,達到顯性育人與隱性育人協同共進,實現對學生的認知塑造與思想感化。
3.三融合———實現教育主體大平臺、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協同融合
由獨奏走向多元融合是“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基本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實現教育主體大平臺、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協同融合,建立多層次、多領域、多元化的教育體系。青年學生正處于“拔節孕穗”的關鍵時期,其意識結構的復雜性決定了學校無法包攬其全部思想政治教育,因而要協同好家庭、學校和社會的育人主體力量,實現“三全育人”一體化。提升教育主體大平臺效力,還需建立連貫有序、協同遞進的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體系,以大局觀念和系統思維為基礎,從不同學制的學生特點出發,規劃整體教學秩序,實現大中小學思政課螺旋上升、循序漸進[8],協同發揮不同時序中思政教育主體作用,將思政課程教育效力最大化。
在教育主體大平臺的基礎上,要堅持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協同融合,構建社會化、創新性的實踐育人教學模式,實現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校內課堂和社會講堂同向同行、相輔相成。要充分挖掘社會資源,整合協同校內校外教育力量,將思政教育從課堂浸潤到校園、從學校擴展到社會,使思想政治教育從書本遷移到社會實踐、從筆尖紙上印刻到學生腦中心頭。江南大學通過整合校史館、教育基地、鄉村社區等社會資源,打造“寶哥說思政”、企業家輔導員育人項目、“沉浸式”黨團課等思政教育精品項目,積極發揮融媒體平臺和數智賦能優勢,使地方黨建和高校思政教育相互賦能,增強學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代入感、參與感和獲得感,讓學生在“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的交互中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提質增效。
參考文獻:
[1][7]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齊貴云.“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構建[J].高教學刊,2023,9(08):185-188.
[3]葉方興.“大思政”視野下高校實踐育人供給側改革研究[J].湖北開放大學學報,2023,43(01):41-45.
[4]徐麗凱.善用“大思政課”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J].陜西教育,2023,573(03):19-21.
[5]梅梅.“大思政課”視域下課程思政賦能人才培養的路徑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3,44(08):114-116.
[6]馬福運,宋曉珂.“大思政課”視域下高校思政課生態建設論綱[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0(01):138-144.
[8]亓光,孫倩.“大思政課”時空適宜的基本內涵、內在邏輯與實現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692(05):24-30.
Research on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o Mengran
(Jiangnan University, Jiangsu Province, Wuxi 214122,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irstly, it elaborates on the necessity of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points out the new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arrival of the generation that looks at the world head-on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Th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reflect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including a single educational subject, dispersed educational resources, outdated educational models, etc. Finally, three paths are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namely, always rooted in the core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constructing a "master talent"+"university worker" full staff education system, and achieving the collaborativ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main platfor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mall classroom, and social large classroom. Through full particip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ve educational models,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can be continuously improved,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Key words: great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work; educationalpatter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