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加慶, 吳子悅, 朱禮潔, 滕 霖, 尹鵬博, 張朱武
(1.福州大學石油化工學院,福州 350116;2.清源創新實驗室,福建 泉州 362801)
為了滿足國家氫經濟開發和氫燃料電池汽車推廣的需求,氫能運輸和儲存技術得到迅猛發展。無論純氫還是純氫與天然氣摻混,管材與氫氣環境在管道運行工況下的兼容性(尤其是氫脆現象)都是最受關注的話題。氫分子與鋼材表面碰撞并吸附于鋼材表面,隨后以原子形式滲入鋼材[1];在鋼材內部擴散的氫原子最終被氫陷阱捕獲,造成氫原子局部富集,在應力作用下使裂紋形核和擴展[2]。宏觀上,管線鋼韌性、塑性、疲勞強度顯著下降,而且失效行為從韌性斷裂轉變為脆性斷裂[3],嚴重威脅管道的安全運行與服役。
國內外學者對氫能源結構材料的氫脆現象開展了大量研究,相繼提出了多個氫脆機理模型,其中包括氫增強脫聚(HEDE)[4]和氫增強局部塑性(HELP)[5]等。HEDE 機理模型以金屬-氫原子間的電子轉移而導致的原子鍵合力下降為依據解釋氫脆現象,而HELP 機理模型指出,在裂紋尖端處聚集的氫原子能促進位錯運動,增加位錯遷移率,從而增強裂紋尖端處的局部塑性并使材料軟化。
研究表明,氫引起的結構材料機械性能退化與溫度密切相關[6],即存在一個溫度閾值對應材料的最高氫脆敏感性,采用拉伸試驗所確定的溫度閾值范圍通常為200 ~340 K[7]。Matsunaga 等[8]通過慢應變速率拉伸試驗(拉伸速率為6.7 ×10-5/s)得出,氫氣中SCM435 鋼的斷面收縮率在溫度小于230 K 時取得最小。溫度在“氫反應鏈”中的影響較為復雜,迄今為止對于溫度閾值的機理性理解尚未明確,溫度對氫擴散及材料氫脆敏感性的影響機制仍需進一步探究。
針對X80 管線鋼在不同溫度下的氫脆敏感性設計了一系列多尺度綜合試驗。通過對電化學滲氫試驗、慢應變速率拉伸試驗、掃描電鏡微觀結構分析和分子動力學原子尺度建模,獲得X80 管線鋼宏觀力學性能、微觀結構特征、納觀氫-裂紋交互與溫度的關聯性。
X80 管線鋼滲氫試驗裝置主要由改進后的Devanathan-Stachurski雙電解池裝置、直流電源、電化學工作站等組成,如圖1 所示。雙電解池裝置左側為陰極池(0.5 mol/L H2SO4),右側為陽極池(0.1 mol/L NaOH),金屬試樣分隔左右兩池,試樣加工尺寸為30 mm×30 mm×1 mm。

圖1 電化學滲氫試驗裝置示意圖
慢應變速率拉伸試驗裝置具體結構如圖2 所示,由加載系統、溫控系統、充氫試驗盒、計算機、直流電源等組成。充氫試驗盒由內外兩層組成,內層通入電解液(0.5 mol/L H2SO4),外層通入循環液并由溫控系統調節為恒溫狀態。X80 管線鋼拉伸試樣形狀及尺寸如圖2(b)所示。試驗結束后,通過場發射掃描電鏡(SEM)對試樣斷口形貌進行表征。

圖2 慢應變速率拉伸試驗裝置
1.2.1 電化學滲氫試驗
試驗開始前,先用400 號金相砂紙粗磨,去除表面切割痕跡后再用不同粒度的砂紙由粗到細依次打磨到2 000 號為止,保證試樣厚度不小于0.7 mm。試樣一側經過電鍍鎳后,鍍鎳面對應放置于陽極側。充氫過程中,向陰極池施加10 mA/cm2的恒電流密度,向陽極池施加+200 mV 的恒定電位。氫原子從試樣充氫側(陰極池)擴散到氧化側(陽極池),在陽極極化電位的作用下全部被氧化,從而產生陽極電流。
根據試驗得到的穩態電流密度i∞,運用時間滯后法[9]計算有效氫擴散系數
式中:L為試樣厚度;tL為滯后時間。滯后時間對應的滲氫電流密度為it,it=0.63i∞。試樣的氫滲透速率計算式為[10]
根據菲克定律,鋼內壁氫濃度
式中:JH為氫滲透通量;n為電荷數;F為法拉第常數,取96 500 C/mol。
1.2.2 慢應變速率拉伸試驗
試樣拉伸前,所有樣品需研磨并拋光以去除表面氧化物,并用醇溶液和水進行清潔。在整個拉伸過程中采用原位電化學充氫方法,樣品標距完全浸泡在充氫試驗盒內層的電解液(0.5 mol/L H2SO4)中。試樣拉伸速率為1 ×10-6/s,充氫電流密度為10 mA/cm2。同時,在充氫試驗盒的外層通入恒溫循環液以控制試驗溫度。試驗溫度范圍為300 ~325 K,每隔5 K測試一組試樣,選取300 K-空氣環境作為對照組。
通過試樣的斷后伸長率、斷面收縮率Z和氫脆指數FH定量評估不同溫度下X80 管線鋼氫脆敏感性。斷面收縮率計算式如下所示:
式中:S0和Sf分別為試樣拉伸前和斷裂后的斷口橫截面積。氫脆指數計算式為
式中,Z0和ZH分別為空氣和充氫條件下試樣的斷面收縮率。根據Kong 等[11]提出的氫脆敏感性標準值,當FH≥35%時,材料易發生脆性斷裂;當25% <FH<35%時,材料有脆性斷裂的可能性;當FH≤25%時,材料不會發生氫脆。
1.2.3 分子動力學模擬
采用大尺度原子/分子并行模擬(LAMMPS)軟件完成所有分子動力學仿真模擬。模擬系統建立α-Fe單晶Ⅰ型裂紋模型,如圖3(a)所示。模型的尺寸為(18 × 36 × 2)nm(Lx×Ly×Lz),裂紋生長沿x=[1 1 -2]方向,在y=[1 1 1]和z=[1 -1 0]方向施加周期性邊界條件。氫原子隨機添加到仿真模型后,先在Nose-Hover 系綜700 K溫度下弛豫平衡1 ns,隨后冷卻至300 K 并弛豫平衡3 ns。氫原子在α-Fe 中具有高擴散性,弛豫后氫原子主要集聚在裂紋尖端附近,如圖3(b)所示。氫-裂紋模型受Ⅰ型加載,加載實施細節見文獻[12]。

圖3 α-Fe單晶裂紋氫擴散集聚模型
圖4 表明,隨著時間的增加,氫滲透電流密度逐漸增加,隨后趨于穩定,即穩態電流密度i∞。當溫度逐漸增加時,氫滲透電流密度達到穩態的時間逐漸縮短,而且穩態電流密度i∞逐漸增加,這表明較高的溫度促進了氫原子的滲透。不同溫度下氫滲透參數變化規律如圖5 所示。顯然,有效氫擴散系數Deff、氫滲透速率JHL和鋼內壁氫濃度c0都隨溫度的增加而逐漸增大。究其原因,主要是溫度的升高提高了試樣表面的腐蝕反應速率和充氫速率,更多的氫原子從試樣充氫側擴散到氧化側,使得氫原子濃度升高。

圖4 不同溫度下X80管線鋼氫滲透曲線

圖5 氫滲透參數與溫度的關系
X80 管線鋼試樣在不同溫度-電化學充氫環境和300 K-空氣環境下的應力-應變曲線如圖6 所示[13]。不同試驗情況下的抗拉強度沒有明顯的變化規律,其中的微小差異可能與材料的不均勻性和試驗設備有關。對照來看,充氫試樣的斷后伸長率明顯低于試樣在空氣中的伸長率,這說明氫環境降低了X80 管線鋼的韌性,與文獻[13]中的氫致力學性能退化行為一致。

圖6 不同溫度下X80管線鋼的應力-應變曲線
為了定量評估不同溫度下X80 管線鋼氫脆敏感性,研究了抗拉強度、斷后伸長率、斷面收縮率和FH與溫度之間關系,如圖7 所示。通常,隨著斷后伸長率和斷面收縮率的減小,材料發生氫脆的可能性越高。在300 ~325 K的溫度范圍內,試樣的斷后伸長率和斷面收縮率均呈現先減小后增大的變化規律,并且均在溫度為315 K 時取得最小值,這表明X80 管線鋼在315 K時氫脆敏感性最高。除此之外,X80 管線鋼在300 K和305 K時FH值分別為12.64%和17.81%,表明試樣無明顯的脆性破壞。隨著溫度的升高,FH值增大且在315 K時達到最高值46.05%。該值超出了FH標準值35%,表明在此溫度下試樣容易發生氫脆行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FH標準值是經驗值,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檢查斷口形貌用以評估鋼材的氫脆敏感性。

圖7 力學性能參數與試驗條件的相關性
采用掃描電鏡(SEM)對X80 管線鋼試樣的斷口形貌進行表征,如圖8 所示。試樣在300 K-空氣環境中的SEM圖(見圖8(a))呈現了典型的韌性斷裂,斷裂面有明顯的韌窩。相比之下,試樣在300 K-電化學充氫環境下的斷口形貌(見圖8(b))呈現了更小且更淺的韌窩和更平整的斷裂面。這種氫引起的塑性減損與圖6 觀察到的力學性能變化相互印證。

圖8 不同試驗條件下斷口形貌的SEM圖(放大5 000倍)
隨著溫度的升高,斷裂面的韌窩尺寸進一步減小,而且韌性特征數量逐漸下降。充氫試樣在溫度為315 K時(見圖8(c))出現了從延性韌窩型斷裂向脆性準解理型斷裂的轉變。具體來講,斷面韌窩特征幾乎消失,裂紋從邊緣區域起裂,逐漸向中心區域擴展,整體呈脆性斷裂特征。當溫度繼續升高時,斷面再次出現大量韌窩,失效模式為韌性斷裂(見圖8(d))。
由上述對試樣力學性能參數和斷口形貌的分析可知,315 K為X80 管線鋼氫脆敏感性的最高點,試樣的力學性能最低,氫脆指數最高,同時斷裂模式由韌性斷裂轉為脆性斷裂。微觀結構表征結果與宏觀力學性能測試結果一致,進一步說明了溫度對X80 管線鋼氫脆的影響。
由上述表征可知,在溫度為315 K 時斷裂面出現微裂紋擴展現象。為進一步探究氫-裂紋內在交互機理,采用LAMMPS軟件建立微裂紋尖端氫擴散和集聚機理模型,如圖9 所示,其中體心立方結構原子為綠色,自由面和缺陷處的原子為白色,氫原子為紅色。模型裂紋尖端附近每單位裂紋長度的氫原子數[14]為

圖9 不同溫度下氫-裂紋交互機理模型
式中:NH為裂紋尖端處的氫原子數;Lz為模型z方向尺寸;為β函數;a0為晶格常數;kB為玻爾茲曼常數;T為模擬溫度;v為X80 管線鋼泊松比;KI為裂紋尖端的應力強度;Ω為氫原子在鋼材中的組分體積;t為時間。分子動力學模擬結果表明,當溫度為300 K時,裂紋尖端出現塑性變形,成核的位錯和孿晶進一步導致裂紋尖端的鈍化;當溫度為315 K時,裂紋擴展轉變為脆性解理過程。具體來講,裂紋沿著滑移面以脆性方式擴展,過程中未出現延性特征。這種轉變是由于溫度的升高導致更多的氫原子集聚在裂紋尖端,從而降低原子間的內聚力,最終引起HEDE 機理的發生。當溫度升高至325 K 時,裂紋尖端再次以延性模式擴展。結果與預期不同,因為在325 K 時裂紋尖端氫原子數(NH/Lz=118/nm)高于在315 K(NH/Lz=61/nm)時,所以HEDE 機理更應該發生。然而,由于溫度的升高促進裂紋尖端的塑性釋放[見圖9(c)],這種局部塑性活動抑制了脆性解理過程,最終導致裂紋延性擴展。圖9 中,MPa·m1/2為應力強度因子單位。
基于電化學充氫方法設計了一系列綜合試驗,分析了溫度對X80 管線鋼氫脆敏感性的影響。結果表明:在300 K至325 K的溫度范圍內時,氫擴散系數和鋼樣品內壁氫濃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加;在溫度為315 K時,X80 管線鋼的斷后伸長率和斷面收縮率最小,而氫脆指數最高;斷口形貌以準解理面和裂紋為主,呈脆性斷裂特征。進一步模擬發現,溫度在315 K時裂紋尖端位錯和孿晶的釋放極少,因此裂紋以脆性模式擴展。
綜上所述,本試驗是從“宏觀尺度”量化氫對機械性能的影響規律,“微觀尺度”分析氫環境下微結構演化機制,從“納觀尺度”描述氫-裂紋的具體交互過程,是集多尺度分析為一體的綜合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