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江新, 侯錫苗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a.資源環境學院;b.生命科學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
生物大分子指生物體內的多糖、脂質、蛋白質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在生命過程中的功能與其結構的動態變化密切相關,“結構決定性質”是現代生命科學得以快速發展的思想基礎[1]。以單個分子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行為(包括構象變化、相互作用和相互識別等)進行實時、動態檢測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操縱、調控等,有利于揭示生物大分子的作用機制[2-4]。生物大分子的空間尺度在幾十納米量級,無法使用傳統光學顯微鏡檢測其結構變化。單分子熒光顯微鏡利用熒光分子能量共振轉移進行相對位置的測量,具有納米級別的超高分辨率,可用于單分子研究[5-7]。
在人類基因組DNA的高級結構中,通過半質子化的胞嘧啶配對構成非典型四鏈體結構i 基序(intercalated motif,i-motif)受到廣泛關注。i-motif結構多存在于端粒及癌基因的啟動子區,對調節癌基因的表達具有重要作用,已經成為抗癌治療的新靶點[8-9],i-motif結構的多變性和敏感的pH 依賴性使其在納米機械及藥物遞送系統中獲得應用[10-11],環境pH 值的變化對i-motif結構產生直接影響,但對于i-motif 的折疊狀態及性質仍缺乏系統的研究。本文實驗通過在含有i-motif結構的DNA 底物上標記熒光對,記錄不同pH值條件下的熒光能量轉移效率,旨在闡明i-motif結構的動態變化過程和作用機制。
圖1 所示為單分子熒光共振能量轉移的基本原理。如圖所示,在某一雙鏈DNA分子的兩端進行熒光標記時,供體(D)熒光分子受激發所發出的熒光通過誘導偶極,會部分被受體(A)熒光分子吸收,然后受體熒光分子被點亮的過程。在該過程中,能量轉移效率與熒光分子間的距離有關,其關系表達式[12]為

圖1 單分子熒光共振能量轉移理論示意圖
式中:FRET為熒光能量轉移效率;R和R0分別為2 個熒光分子的相對位置和特征距離,與光譜重疊面積、溶液離子環境等有關。通過測量反應過程中能量轉移效率即可獲得相對位置變化。
圖2所示為單分子熒光顯微鏡的光路及實物圖。主要硬件為IX71 倒置顯微鏡(OLYPUS公司),所有器件均固定于其上;LC-605A固態激光器(Cohrent公司)產生特定波長的激光,經過光纖輸入顯微鏡光學系統;通過電動千分尺調節激光的入射角度,使激光經過二色鏡反射在P-545 載物臺(Physik Instrumente公司)上固定的反應槽內部下表面形成全內反射;熒光分子受激發的熒光,經反射系統進入分色箱中,通過DU-897U-CS0-#BV 電荷耦合器件(Andor Technology 公司)轉換成數字信號輸出。

圖2 單分子熒光顯微鏡
實驗通過MetaMorph圖像工作站對硬件進行管理和控制,可選擇激光波長和強度,利用AutoShutter 功能實現錄像和激光的同步打開、關閉及自動對焦,最終輸出的數字信號也由圖像工作站記錄并進行可視化處理。
實驗使用PB 緩沖體系。分別將磷酸二氫鉀與磷酸氫二鉀試劑溶解于雙蒸水(1 mol/L),調至不同的pH值(5.8,6.2,6.6,7.0,7.4,8.0),配制出PB 反應溶液(50 mmol/L),加入防止熒光淬滅或發生光漂白的除氧體系,除氧體系由奎諾二甲基丙烯酸酯(4 mmol/L)、D-葡萄糖(0.8%)、葡萄糖氧化酶(1 mg/mL)和過氧化氫酶(0.4 mg/mL)組成。
實驗底物由一條含有i-motif 結構的bcl2 基因序列與一條短雙鏈DNA 退火而成,短DNA 鏈的作用是將底物固定在反應槽表面,如圖3 所示。以單鏈DNA為對照。底物的修飾選用花青素熒光分子Cy3 和Cy5,該熒光對具有熒光效率高、發光穩定和分子量小等優勢。將Cy3 連接至bcl2 序列的3'末端和單鏈DNA的末端,將Cy5 連接至短DNA 鏈的第6 個核苷酸處。此時,bcl2 序列和單鏈DNA分別被夾在2 個熒光之間(見圖3),其結構的輕微變化都將改變2 個熒光之間的距離,進而影響熒光能量轉移效率。

圖3 實驗底物及熒光修飾示意圖
實驗過程要求室溫恒定為20 ℃,單分子熒光顯微鏡必須提前預熱至穩定狀態,待電荷耦合器件降溫至-80 ℃后才能正常工作。將注射器和移液槍頭連接至反應槽,抽入反應緩沖液對反應槽進行3 次潤洗。將底物稀釋至50 pmol/L,注入反應槽內孵育10 min,底物即被固定于反應槽表面。用反應緩沖液沖走游離的底物,抽入含有除氧體系的成像緩沖液。向物鏡表面滴加香柏油,將反應槽固定于載物臺上。選擇532 nm的激發光,挑選連接均勻且密度適中的視野,每個檢測視野內找到500 ~600 個熒光信號,于1 min 內錄取600 幀數據。對獲取的數據進行篩選、分析和可視化處理。
圖4 所示為bcl2 基因序列和單鏈DNA在不同pH值條件下的熒光傳遞效率分布(圖中分子數占比表示具有該FRET值的分子數與全部分子數的比例)。由圖可知,當pH =6.2 時,bcl2 序列的熒光能量轉移效率分布在0.95 左右顯示1 個單峰,說明i-motif結構處于均勻、完全的折疊狀態;隨著pH值增加至8.0,熒光能量轉移效率分布逐步向左移動,效率峰最終停留在0.40左右,表明i-motif 結構在高pH 值條件下的部分去折疊過程。單鏈DNA 在不同pH 值條件下的熒光能量轉移效率分布均沒有發生移動,效率峰穩定在0.27 左右[見圖4(b)],說明其結構呈現無規則卷曲狀態。

圖4 在不同pH值下反應底物的熒光傳遞效率分布
圖5所示為bcl2 基因序列的動態熒光傳遞效率曲線及形成的C-發夾結構。由圖可知,bcl2 序列的熒光能量轉移效率動態分布曲線擬合出6 個峰,表明imotif結構具有6 個折疊狀態。除了完全折疊的i-motif(最高效率)和無規則卷曲狀態(最低效率)之外,至少還存在4 個中間狀態,分別對應于熒光能量轉移效率峰在0.8、0.7、0.5 和0.4 處。這些是由部分C:C +堿基配對形成C-發夾結構,包括平行發夾、反平行發夾和不完全配對發夾等(見圖5)。由此可見,當pH 值發生改變時,i-motif 可以在多種折疊狀態間進行自發地變構與轉換,推測各折疊狀態可發揮不同的生理功能。

圖5 反應底物熒光傳遞效率動態分布曲線及形成的C-發夾結構示意圖
本文實驗利用單分子熒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對含有i-motif結構的基因序列bcl2 在不同pH值條件下的動態變化進行檢測。結果表明:i-motif 結構具有6個折疊狀態,在低pH值條件下處于均勻、完全的折疊狀態,而在高pH 值條件下部分去折疊;總之,i-motif結構隨pH值的改變可在多種折疊狀態間進行自發地變構與轉換,為進一步探索i-motif 的生理功能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