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強, 劉海通, 詹 健
(華中科技大學a.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b.黨委宣傳部,武漢 430074)
隨著媒介融合在傳媒業界的深度發展,各級各類媒體機構都逐漸由面向單一媒體、單一傳播渠道為主的傳統媒體機構向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共存、多傳播渠道融合的融媒體中心轉型[1-3],黨和國家對于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8年9月,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發布《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提出要打造一批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聞傳播專業點,形成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高素質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新聞傳播后備人才培養體系,并明確提出經過5年的努力建設240 個左右國家級一流新聞傳播專業點[4],《意見》的發布為新聞傳播學科建設指明了方向[5-6]。
新聞傳播學科實踐性較強,被稱為“文科中的工科”,通過教學體系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是高校進行新聞傳播學科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7-9],其中實驗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是一項重要內容[10-11]。為適應業界發展和人才培養體系改革的需求,傳統的新聞傳播類實驗中心也應向融媒體實驗中心轉變,培養掌握融媒體技能的高素質全媒化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12-15]。但目前學界對于融媒體實驗中心的建設思路和建設路徑尚未形成共識,本文提出以云平臺為核心的功能復合型融媒體實驗中心建設思路及路徑,以期為相關研究者提供參考。
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媒體業界的生產流程和應用的媒介技術相比傳統媒體時代已發生了巨大變化。為實現培養高素質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目標,高校需要在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以及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不斷進行改革,將面向單一維度技能訓練為主的實驗實踐轉變為全媒體融合、綜合技能訓練為主的高階性綜合實踐。實驗中心作為支撐教學體系改革的基礎設施,其建設水平對于人才培養體系改革的實施成效具有重要影響。
國內許多新聞傳播類實驗教學中心建設年代較早,通常以傳統的媒體內容生產形態為建設依據。通過調研發現,國內許多新聞傳播類實驗教學中心存在3 個方面的共性問題:①實驗教學環境與教學需求和業界主流技術脫節。原有實驗教學環境是應用傳統技術設備,依據傳統媒體內容生產流程構建,沒有形成系統化、網絡化、信息化的融媒體教學環境,以單機操作為主,缺乏全業務流程的實踐。實驗教學環境與業界主流技術嚴重脫節,相比傳媒業界主流的融媒體新聞生產形態存在較大差距,導致畢業生實際動手能力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就業競爭力下降,雇主滿意度和學生滿意度低。部分實驗室設備老化陳舊嚴重,能夠支持傳媒領域前沿技術的相關設備不足,無法滿足教學需求,學生使用實驗設備的積極性普遍不高。②實驗教學中心各實驗室分散獨立。實驗室分散導致教學資源分散,綜合性的實驗項目無法開展,資源的實時共享無法實現,沒有統一的資源管理系統對分散的媒體資源進行融合管理。③實驗中心功能單一,資源利用率低:實驗中心資源開放共享程度較低,部分實驗室資源僅承擔課內實驗教學,無法供學生課外實踐使用,無法充分發揮實驗中心作為實踐育人平臺的作用。
傳統的新聞傳播類實驗中心建設模式無法將相對分散的實驗室媒介資源進行融合管理,對學生實踐技能的訓練維度較為單一,無法有效支撐綜合實踐項目的實施,無法滿足社會對于高素質全媒體化復合型專家型新聞傳播人才的需求。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聞傳播類實驗中心的建設應以當前主流的融媒體生產流程和技術為參考,建設面向綜合實踐項目的功能復合型融媒體實驗中心。
融媒體實驗中心建設的核心目標是改善新聞傳播實驗教學環境、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為培養高素質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新聞傳播人才服務。實驗中心的建設規劃必須與高校整體辦學思想和高校的新聞傳播學科建設方向相契合,結合實驗教學需求以及實驗中心現狀制定清晰合理的建設目標,以達到為實驗教學改革提供基礎設施支撐的目的。具體的融媒體實驗中心建設應以融媒體內容生產的業務流程和組織架構對實驗中心現有軟硬件資源進行重新組織和部署,通過云平臺將分散的實驗室資源進行融合管理。在技術路徑上,由于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目標對學生綜合運用各項融媒體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融媒體實驗中心建設應參照傳媒業界主流的技術和軟硬件設備,為構建貼合前沿的針對高階技能訓練的綜合實踐項目提供支撐和保障。
提升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質量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從實踐環節的設計來看,除了努力改善相關課程實驗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外,也應注重通過學生課外實踐、實習實訓等非課內實踐環節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的能力。傳統的新聞傳播實驗中心通常只承擔新聞傳播相關課程內實驗教學和一定程度的課外開放,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訓練較為有限,無法充分發揮實驗中心作為綜合性實踐育人平臺的作用,實驗中心資源利用率不高。融媒體實驗中心的建設應打破現有的功能定位限制壁壘,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建設開放共享的多功能復合型融媒體中心(見圖1)。其中,融媒體實驗中心的首要功能是作為智慧云實驗教學中心,承擔教學計劃內實驗課程任務,保障現有課程順利實施并為課程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的創新以及新課程的開設提供支持。其次,在實驗室開放制度的管理下,融媒體實驗中心可以供學生自定實驗項目,進行課外自主創新實踐,成為新聞傳播創新創業項目孵化器、校內融媒體實訓基地和智能傳播與跨學科研究基地。此外,融媒體實驗中心建設過程中,可以通過與校內外相關機構合作共建的方式提升實驗中心建設水平、擴展實驗中心功能。包括與學校宣傳部門合作共建并通過共享使用的方式承擔學校融媒體中心的全部或部分功能,成為學校新聞宣傳的“中央廚房”和輿情大數據分析平臺,為學校形象宣傳及輿情管控工作服務。通過與校外媒體機構合作共建,將實驗中心作為相關媒體機構的校內實習實訓基地和產學研項目合作中心。在與相關機構的開放共享使用過程中建立實習實踐基地和引入合作實踐項目,為學生提供真實融媒體業務情境下的實習實訓項目。例如,通過與學校宣傳部門共建融媒體新聞生產平臺、輿情大數據分析平臺、融合演播平臺、后期制作平臺,為學生提供深度參與學校宣傳工作的實踐機會;與互聯網企業合作,通過實驗中心相關教學設施為其創作新媒體內容產品,參與其新媒體內容創作及產品策劃等實踐項目。

圖1 融媒體實驗中心復合功能定位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云平臺技術已在傳媒業界得到廣泛應用,如“人民云”“新華云”等。在這些應用場景下,云平臺主要作為融媒體平臺的基礎設施,支持融合新聞報道等業務,提升融媒體內容生產過程中“策、采、編、發”全階段業務效率。對于高校傳媒類實驗中心,云平臺發揮的作用則有所不同,除了支持融媒體平臺的運行,云平臺還可以實現對實驗中心全媒體資源的融合管理。云平臺技術將服務器和存儲設備等硬件提供的計算和存儲資源虛擬化為具備高彈性和高可擴展性的虛擬資源池,可以在其上構筑針對不同實踐場景和教學項目的應用,通過光纖網絡進行數據傳輸,將所有實驗室產生的異構全媒體資源進行融合管理和存儲,將空間上相互分隔的實驗室虛擬化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因此,云平臺是融媒體實驗中心實現全媒體資源融合的理想的核心基礎設施。
以云平臺為核心的融媒體實驗中心架構通過“實踐教學基礎云平臺-實驗室資源子平臺-實踐教學應用”三層式信息系統對實驗中心所有資源進行全局性融合管理(見圖2)。底層為實驗教學基礎云平臺,通過光纖網絡收集匯聚各實驗室開展實踐項目過程中產生的異構全媒體資源并進行存儲。中間層為各實驗室對應的資源子平臺,作為實踐教學應用到底層的實踐教學基礎云平臺之間的接口,負責對資源進行轉碼、傳輸及可視化。頂層為具體的針對各類實踐項目的教學應用。在融媒體實驗中心云平臺架構下,各實驗室通過接口訪問實驗室資源子平臺和各類教學應用,創建各類教學應用時可以實時利用跨實驗室平臺資源構筑綜合性融媒體實踐項目,有效解決傳統新聞傳播實驗室中各實驗室媒體資源無法共享、無法構建全媒體融合實踐項目的難題。由于實踐教學基礎云平臺將服務器、存儲、顯卡等硬件資源虛擬化為統一的計算、存儲和圖像處理資源池,可以隨時根據實驗室資源子平臺和實踐教學應用的需求對資源進行靈活調整,具備高資源彈性和可擴展性,可以根據未來實踐教學應用的發展不斷演進。

圖2 融媒體實驗中心整體架構
構建云平臺是融媒體實驗中心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體現融媒體實驗中心區別于傳統新聞傳播實驗中心的特征性基礎設施。云平臺建設應根據高校實際情況及教學需求采用公有云或私有云架構(見圖3)。其中“私有云”主要用于本地實驗教學資源的融合,在私有云平臺上根據實驗教學需求建設對應的軟件應用集群,通過云平臺可以將空間位置相對獨立的各實驗室中產生的異構媒體資源進行融合管理,實現實驗中心整體虛擬融合,既提高了教學與資源生產效率,也便于實現資源的大范圍共享。同時,由于云平臺具有較高的資源分配彈性和可擴展性,也可以為需要高性能計算資源的科研項目提供算力支持。“公有云”:①包括定制化、可在線訪問的資源平臺,例如用于虛擬影像及數據新聞制作的圖形資產云平臺、用于融合新聞報道及移動采編的定制數據源采集云平臺等;②面可包括智慧實驗室管理系統,提供學生實驗在線預約、設備自助借還、門禁管理等智能化服務。

圖3 融媒體實驗中心云平臺架構
為提高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質量和推進新聞傳播教學體系改革,學校于2020年以建設功能復合型融媒體實驗中心的思路對原有新聞傳播實驗中心進行改造,建成“全媒體與智能傳播實驗中心”。實驗中心在建設過程中采用與校宣傳部、光明日報社等校內外機構合作共建和共享使用的方式進行建設。在功能上,實驗中心不僅作為承擔新聞傳播學科課內外實踐教學的融媒體實驗教學中心,同時也是服務宣傳部的校級融媒體中心、光明新聞創新實踐中心等多功能綜合性實踐育人平臺。實驗中心通過公有云+私有云架構的云平臺將實驗教學資源進行統合以支持各類創新實踐應用。其建設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3 個方面。
融媒體實驗中心建設的核心目的是服務實踐教學,為與融媒體技術相關的綜合性實踐教學項目開設提供條件,①融合新聞報道實驗:借助實驗中心的融媒體平臺掌握融媒體環境下新聞生產過程中的“策、采、編、發”全流程技術。②數據新聞及可視化實驗:使用專業的數據新聞編輯工具快速創作數據新聞作品并對數據進行可視化呈現。③虛擬影像生產實驗:使用虛擬影像創作工具創作三維虛擬影像和動畫。④輿情大數據分析實驗:借助云平臺收集的數據進行輿情大數據分析,了解輿情的產生和傳播過程、關鍵節點及輿情管控策略等。⑤虛擬演播實驗:在虛擬演播室環境下了解虛擬前景、虛擬背景的使用,結合具體案例實現實景和虛擬的結合與導播切換。⑥多機位協同拍攝與網絡直播實驗:掌握多機位拍攝的和信號切換操作,包括無人機航拍鏡頭的應用,熟悉網絡直播推流的方法和導播切換原則。
通過改善實驗室教學環境和軟硬件設備建設水平及實施合理的實驗室開放管理制度,有效激活了學生課外自主實踐的積極性。2021年,實驗中心支持的創新創業團隊申報“第14 屆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文科)”作品15 項,國賽獲獎二等獎1 項,三等獎2項;申報“第13 屆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作品9項,獲國賽一、二、三等獎各1 項;申報“第六屆中國數據新聞大賽”作品5 項,獲國家級一等獎1 項,二等獎1 項。相關作品的申報數量相比往年有較大的提升,獲獎層次也實現了諸多突破。
在與校內外機構開放共享使用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參與真實業務情境下的綜合性實踐項目的機會。參與校宣傳部每期“華中大新聞”的錄制和相關校園融媒體新聞報道、新媒體運營等實踐,參與校慶晚會、校運動會的錄制及直播工作。通過光明日報社在實驗中心設立的“光明新聞創新實踐中心”參與光明日報相關融媒體新聞報道項目等。
在媒介融合深度發展的背景下,國家提出培養高素質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新聞傳播人才的戰略目標。新聞傳播學科實踐性較強,建設高水平的融媒體實驗中心是提升實驗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的關鍵舉措和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要一環。融媒體實驗中心建設應以清晰的學科建設目標和教學改革方向為指引,合理利用內外部資源支持,以合作共建、開放共享的建設思路構建多功能復合型融媒體實驗中心。在技術路徑上,應以“實踐教學基礎云平臺-實驗室資源子平臺-實踐教學應用”三層式的云平臺作為核心基礎設施,對實驗中心融媒體資源進行融合管理,并為綜合性的融媒體實踐項目提供資源支撐。云平臺內部架構應采用公有云+私有云的建設模式,為實驗室本地應用及移動端應用提供支持。融媒體實驗中心可以為融媒體新聞報道等一系列涉及融媒體技術的綜合性實踐教學項目的開設提供基礎設施支撐,切實服務于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和學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