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敬婕
結構化作業需要引進豐富多元的內容,凸顯出作業的邏輯性、層次性、完整性,能夠帶動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進行高效探究,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水平。在大單元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師在對語文結構化作業進行設計優化的過程中,需要明確作業的目標和方向,以此確定作業框架、明確作業細節。從核心素養層面引導學生掌握大單元學習過程中的各細項內容,并將結構化作業中的各細項內容進行高效整合。本文對小學語文結構化作業設計以及實施策略進行簡要探討。
一、小學語文結構化作業概念
小學語文結構化作業是根據語文教學要求,將作業進行結構化組織、排序。在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需要對作業細項進行規范化、有序化布置,并根據學生的作業完成狀況,對后續的作業設計進行調整,從而體現出語文作業的層次性、針對性。結構化作業包含多方面的內容,涉及閱讀理解、詞語運用、語法練習、寫作訓練以及古詩詞學習等。結構化作業在滿足基本的能力培養需求之上,還能夠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鞏固,使學生的語文學習品質和效率得以提升。同時,結構化作業也包含多元化的指標,如根據學科核心素養要求對作業框架進行打造,依據學生最近發展區以及單元教學計劃、學年段教學計劃對結構化作業的各細項內容進行整合等。
二、大單元視域下小學語文結構化作業設計原則
(一)層次性原則
在大單元教學背景下,教師在設計結構化作業的過程中應當凸顯出大單元作業的層次性,以逐漸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為目標,對作業結構、作業模塊進行重構。同時,大單元作業也應當具備專題性,明確單元教學的核心目標和方向,突出作業在能力培養和基礎鞏固方面的精準性、側重性。
(二)連貫性原則
結構化作業應當具備連貫性。在小學語文各單元教學活動中,教師所開展的授課活動是圍繞核心素養的內涵進行的,而核心素養大致包含4個部分,因此單元的能力培養目標之間也必然會存在共性與關聯。教師需要在設計單元作業的過程中做到承前啟后,即根據學生在之前類似單元、相同主題板塊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對本單元的作業項目進行設置;根據后續類似單元教學的能力培養要求,在本單元作業中做好相應鋪墊,以便學生在后續進行深入學習。
(三)教學評一體化原則
教師設置結構化的語文作業也應當遵循教學評一體化原則。具體來說,教師需要將評價活動貫穿于作業設計的各個環節,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得到持續不斷的能力指引、思想指引,將反思評價進行不斷延伸拓展,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大單元教學視域下小學語文結構化作業設計與實施策略
(一)明確任務
1.確定整體任務方向。
在大單元教學背景下,教師在設計單元作業過程中應當明確任務和方向,保證學生清楚作業的要求和目的,通過單元導語描述來幫助學生進行學習和探究。具體來說,教師需要從作業的層次性、結構性、連貫性等多個方面對本單元作業項目的結構進行合理布置、實施,需要從結構優化、結構打造層面來幫助學生構建體系化的知識架構,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該環節,教師需要明確單元主題內容,在主題框架中剖析出結構化作業的任務目標。同時,再依據學生的能力發展情況、知識儲備狀況等,對作業項目中的各細項要素進行拆分整合,做到有效取舍。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課文時,教師需要根據單元導語內容來明確本單元的能力培養目標,如下所述:
(1)了解作者是怎樣把事情寫清楚的。
(2)寫一件事,把事情寫清楚。
(3)在單元的主線任務中提出:我手寫我心,彩筆繪生活。
從單元的核心主題框架層面不難看出,本單元要求學生從語言字詞的角度對生活細節進行描述,并且將內心活動進行表達和展示。因此,單元作業的整體架構可以設置成閱讀寫作。
2.確定作業任務框架。
在閱讀寫作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之前的能力狀況來評估學生在寫人、寫景、寫心理活動方面的不足。例如,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提出“寫觀察日記”的教學計劃,讓學生描寫外在事物。第三單元和第五單元的作業框架存在一定的關聯,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第三單元專題學習過程中的整體表現狀況,對本單元的作業項目、作業目標進行合理設置。比如,部分學生在第三單元學習過程中,雖然能夠對生活中的細節進行觀察,學會書寫觀察日記,但是觀察日記所描繪的概念較為零散。而學生需要在第五單元學習中將事件連貫起來,整理成一條完整的線索。
為此,教師需要根據兩個單元在能力培養方面的差異,設置更貼合學生當前實際學習情況的作業任務。在本單元的結構化作業中,教師需要確定以下總體目標:
(1)培養學生的連續寫作能力,將一件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來龍去脈梳理清楚。
(2)學習寫實、寫景、寫人、寫心理活動的基礎知識理論。
(3)準確把控文章的整體思維,從之前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學習中轉變過來,能夠以整體化思維將一件事情描述清晰、直接、具體,使文章結構更加具備連貫性。
(二)明確作業的細節
教師在完成對任務目標、任務框架的設定之后,需要嘗試對任務細節進行描述評價。任務細節涉及較多內容,且細節中需要體現出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教師開展的一系列授課活動都需要根據任務細節來得到更加科學合理的設定。同樣,教師所設定的結構化作業也應當具備更為立體、完整的任務細節。為此,教師可以參照語文核心素養目標,將本單元的任務細節進行深入、細致的拆分整理,以此確定任務框架,對整個任務群中的各細項內容進行梳理整合,提高學生課后練習的精準性。
1.語言思維。
第1個目標提出培養學生的連續寫作能力,對學生的語言思維、語言邏輯有著較大考驗。教師可以從語言思維的角度對本單元的思維培養細節進行有效把控,設置以“繪制單元文章思維導圖、心智導圖、時間軸線”為主題的作業,讓學生將單元主題文章中所包含的邏輯結構進行整理。比如,整合《麻雀》中的語言線索,將整篇故事的前因、經過、結果在思維導圖上進行梳理,從思維連貫性層面學習整篇故事的寫作手法,掌握作者在書寫文章、記錄一件事情時所使用到的語言邏輯和思維方式。
2.語言基礎。
針對本單元的第2個任務目標“學習寫實、寫景、寫人、寫心理活動的基礎理論知識”,此部分內容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語言基礎能力,使學生能夠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掌握基本詞匯詞句的使用方式、使用規律和使用特征,能夠對文章知識的邏輯結構以及其中的語言細節進行整體掌控。此部分的內容可以彌補第1部分作業在培養學生整體思維能力方面的不足。比如,尋找有關語言前后關聯的關鍵詞,對其中的語言細節進行學習,學習其中描述故事前后關聯的關鍵詞,做到對故事、人物的轉場描述。
另外,描寫事物的基礎語言字詞方面也包含諸如“嗅、呆、巢、齒、軀、掩護”等基礎詞匯,對獵狗和老麻雀的形象進行了描述。學生需要掌握此部分語言細節,對其中描寫事物的有關名詞、動詞、形容詞進行學習,掌握良好的基礎語言知識,從而更加靈活、高效地描繪一件事。因此,教師在單元結構化作業中也需要讓學生從語言基礎字詞層面,對知識概念進行積累學習。
3.語言審美。
在文章語言審美、語言表達層面,教師應讓學生從語言審美、文化賞析的角度剖析文章的語言細節以及其中的人文思想內涵。比如,對《麻雀》中母愛的偉大進行審美學習,讓學生在課后研學過程中站在審美的高度,對相關故事進行總結評價,讓學生站在人性美、倫理道德美、思想美、價值美的角度對文章中的擬人手法、諷喻、反喻等寫作手法進行學習,從中剖析出美學價值和情感內涵,從而保證學生在后續寫作中能夠將審美思想進行展示、表達。
在后續的結構化作業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嘗試對文章的思想情感進行整理,在文章結尾部分進行總結,剖析出我國傳統人文精神思想內涵,從而實現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因此,教師需要對作業細節進行刻畫、細分,從核心素養角度出發,按照上述的作業框架、作業結構,對各細項作業目標進行細致、深入拆分整合,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作業實施
1.在課前整理文章線索。
在完成單元結構目標以及作業細節的設定之后,教師需要帶動學生在課前進行高品質、高效率的學習。在具體實施環節,教師需要按照上文的各細項指標,分模塊設計多元化的作業任務,體現出作業的層次性、連貫性、專題性,從而帶動學生進行更加高效的學習。
首先,教師需要從語言思維的作業目標層面,讓學生嘗試繪制思維導圖、時間軸線,讓學生圍繞“寫一件事情要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寫清楚”相關核心目標,嘗試將本單元的兩篇主題文章中所包含的時間、地點、人物進行整合,在思維導圖上將各項信息進行描繪展示。其次,讓學生按照時間軸線,解釋故事的發展經過,將各個環節中的核心故事內容進行羅列整理,以此鍛煉學生的整體思維,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能夠對其中的零散化信息進行拆分整合,并以更加簡潔的語言形式,將簡單的詞句串接成一條完整的故事線索。
例如,在設計《爬天都峰》結構化作業時,教師需要帶動學生在課前對爬山前、爬山中、爬山峰頂后的故事順序進行梳理,將爬山前的人物心態進行描繪,將爬山過程中的人物經歷經過進行梳理,同時將爬山峰之后的故事情節進行刻畫描述,包含人物的心理變化、心理波動等。之后,讓學生將書寫好的時間軸線、思維導圖、邏輯導圖等進行直觀展示呈現,要求學生分享彼此的作業,剖析其中的不足之處,讓學生通過相互檢測彼此所繪制的時間邏輯線索以及故事情節線索,相互帶動學習。
2.在課程中整理語言基礎。
在引導學生學習本單元語言字詞基礎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讓學生將上述思維導圖中的故事線索以更加學術、官方的語言字詞進行描繪,從中體現出能夠描述文章細節以及文章主題的代表字詞,將此部分字詞作為重點學習內容,即上文所設定的語言思維框架以及時間軸線,讓學生形成整體思維。語言字詞就好比其中的修飾物、裝飾物,能夠將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描述得更清楚、更直接。
例如,在《爬天都峰》教學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嘗試按照思維導圖中的邏輯結構層次,對其中關鍵字詞進行梳理。如,針對爬天都峰之前,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本上勾選出其中的關鍵字詞,如“筆陡、發顫、仰起臉、鐵鏈”等,展現出天都峰的險峻、陡峭,從而將故事人物的心理進行描述,通過引進外在事物來襯托作者內心的思想情感。針對爬天都峰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其中描述過程艱險、艱辛的語言詞匯進行梳理,如“攀著鐵鏈、手腳并用、像小猴子一樣”等,體現出爬天都峰的艱辛以及細節。針對爬上山峰之后,整理出其中關鍵字詞,如“勇氣、鼓舞、下決心、留作紀念、汲取力量”等,進一步還原作者的思想變化。因此,從基礎字詞板塊,教師需要帶動學生按照上述所繪制好的思維邏輯框架、時間軸線,以填詞、填句、填字的形式,將其中的知識細節進行補充完善,將關鍵字詞對應在關鍵語句、語序中,讓學生用字詞句來進一步簡化故事過程,以此增強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以及對外在事物的描寫能力、書寫能力。
3.課后總結,實踐探索。
在課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本單元的語言片段中整理出其中的文化細節,如,《麻雀》表現了舐犢之情以及母愛的偉大;《爬天都峰》展現了艱苦拼搏、敢于嘗試、鍥而不舍的精神。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中遷移出日常的生活經歷和情感感觸,并引導學生嘗試以作文的形式,將《麻雀》與《爬天都峰》中的語言細節、語言知識點進行實踐應用,嘗試以讀后續寫、仿寫的形式,結合自己的經歷經過,嘗試將其中的語言、字詞進行實踐應用,將一件事情描寫清楚連貫,鞏固之前的學習成果。
四、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結構化作業具備一個總體的能力培養目標,該項目標囊括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制定結構化的培養計劃,帶動學生在完成作業中實現能力、思維的螺旋梯次提升,從而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效。
注:本文系海珠區2022年度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作業設計與實施研究”(課題編號:2022C025)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