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惠娜
《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下文簡稱《新課標》)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教學要著重關注數字時代語言生活的發展新趨勢,突出信息化教學資源對語文教學的促進作用。基于此,教師要積極地學習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并在預設課堂教學活動以及優化教學環節方面,從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應用優勢入手,充分發掘信息技術教學的作用和價值,創新傳統的學科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及時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以信息技術為載體實現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化和完善,將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進行深度融合,推動語文教學模式創新改革的同時,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進一步發展助力。
一、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小學時期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啟蒙階段,小學語文學科是學生學習文化課程的語言基礎學科,其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學生年齡偏小,在學科學習的過程中會有一些明顯的學習特點,如求知欲強烈但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思維活躍但缺乏組織性和有序性等。這些顯著的特點都會關系到后續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流程以及教學活動的設計情況。從以往語文課堂教學經驗不難看出,由于缺乏有效的教學方式和趣味性的教學活動,學生在課堂學習環節的整體參與積極性較低,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也不盡理想。
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可以發現,小學生對于富有趣味性的教學內容會表現出更高的求知興趣,課堂學習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更為高漲。信息技術教學方式可以很好地契合小學生的實際學習特點,能將原本單一枯燥的文字內容用具象化的方式呈現出來,這種圖文結合的教學形式也更易于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另外,《新課標》要求教師在推進教學活動的同時關注學生語言學習能力的發展水平,進一步優化教學的方式和流程,從學生最近發展區以及語文學科教學特征入手,對教學內容、教學流程進行系統整合。通過信息技術教學方式的融入,教師可以在課內教學的基礎上適時融入優質的課外教學資源,借助信息化的教學活動進一步豐富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助力教師在多元化的教學素材支撐下有序落實語文教學計劃,更為高效地達成既定的課堂教學目標。
為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一線教師應當基于以往的課程教學經驗,從小學生實際學習認知特點入手,深入發掘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融合教學的優勢,在多元化的教學活動中推動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完善和創新,助力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二、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實踐策略
(一)先聲奪人,讓課堂更有趣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考慮到小學生實際認知特征和學習特點,教師在規劃教學活動時,應當著重關注課堂導學環節的設計,以趣味性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確保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其中,以此保障各項教學活動的有序推進和高效落實。信息技術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區別于傳統教學模式那種圍繞教師說教授課的方式,信息技術融合下的語文課堂可以通過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拓寬知識的呈現途徑,在圖文并茂的教學資源輔助下提高課堂教學活動的趣味性,以先聲奪人的優勢快速集中學生學習注意力,奠定高效課堂的基礎。
例如,在《白鷺》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開門見山的導入方式,借助多媒體課件的形式為學生展示本節課的教學主題“白鷺”,方式為學生呈現事先準備好的白鷺圖片以及視頻資源,通過直觀觀察代入的方式,將白鷺這一形象具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彌補以往教學中單憑學生想象進行圖像構建的缺陷。在學生觀看過導學視頻和相關圖文信息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感受,交流分享自己眼中的白鷺是什么樣的形象。在有了具象的認知和直觀的視覺體驗之后,學生的注意力自然會集中在作者筆下的白鷺上。這種融入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的方式,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直觀觀察和主觀視覺感受,深入感悟作者筆下的白鷺形象,以此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感受,讓原本單一枯燥的文本閱讀變得更有趣、更形象。
(二)創設情境,讓課堂更生動
在小學語文與信息技術進行深度融合的課堂教學中,在做好課前教學的激趣之后,為了保障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注意力得到持續的提高,教師在課堂教學階段也要找到學科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融合的立足點,并依托信息技術多元化的教學形式為學生創建具體的教學情境,改變以往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流程,為開展多元化的情境教學提供條件。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教學方式,在教學情境的輔助下調動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和表達欲望的激發奠定了基礎。
例如,在《圓明園的毀滅》教學時,由于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距今較為久遠,單憑學生進行文本閱讀和教師講解,可能無法帶給學生深刻的學習體驗和情感感受。在基于語文教學和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選擇互聯網平臺中的《圓明園》或者《火燒圓明園》等影視片段,將其引入課堂教學活動中,以此為媒介為學生創建主題學習情境,在歷史事件和學生閱讀之間搭建一個跨時空的溝通橋梁,在直觀的視覺體驗和影視片段的輔助下高度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在觀看視頻片段之后,教師可以順勢向學生提出導學問題,要求學生通過閱讀課文來回答以下問題:
(1)為什么說到圓明園,世人都會覺得惋惜?
(2)在歷史的長河中,圓明園經歷了什么變故?
(3)“毀滅”是本篇課文的核心題眼,但是為什么作者在文中卻用了較多的篇幅去寫圓明園以往的輝煌?
(4)文章的中心意圖是什么?
在導學問題的引領下,學生可以在文本閱讀的體驗基礎上,進一步結合課外視頻資源的直觀體驗,從自己真實的感受入手探究以上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教學的電子白板功能為學生呈現出圓明園毀滅前后的兩張圖片,在對比觀察中引領學生準確把握“毀滅”一詞的深層內涵,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文字理解,增強情感體驗。
語文教學和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不僅可以充分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文本閱讀的學習興趣,也能在多種感官的刺激下促進學生與作者情感的共鳴,為學生帶來更為深刻和豐富的學習體驗。
(三)人機互動,讓課堂更智慧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除了可以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之外,還可以以信息技術為教學載體,為學生打造一個即時、共享、互動的語文課堂,使學生可以在創新的信息化課堂中開展語文識字、閱讀和其他各種學習活動;或借助電子白板開展多元化的識字游戲、識詞游戲,夯實學生語文學習的基礎;或通過信息技術人機互動的智能化教學方式,對語言文本內容進行豐富和拓展,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或基于信息技術開放平臺的資源優勢,拓展課堂教學內容,要求學生對某一主題閱讀活動展開深入探究。總而言之,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可以打造現代化的智慧課堂,以信息技術為媒介促進學生展開沉浸式學習,為學生語文學習質量的提高與學習能力的發展賦能。
例如,在《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教學的智能對話軟件,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以及各階段學習任務輸入智能對話軟件中,為學生進行沉浸式閱讀提供目標導航。為了便于學生自主開展高效的閱讀學習活動,教師可以在對話軟件中輸入與課文相關的“關鍵詞”,將其作為觸發智能對話的指令,為學生更好地開展人機互動提供平臺。在學生進行課文朗讀和學習生字詞時,智能系統可以根據學生的發音以及朗讀情況做出糾正指導,幫助學生掃清課文閱讀的障礙,提高自主閱讀學習的有效性。另外,在詞匯積累和語言能力的培養環節,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課內教學內容和課外學習資源進行巧妙融合,拓寬學生語文學習的視野。如,在學生掌握“富饒”“五光十色”“瑰麗”等詞匯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向智能機器人提問形容大海的詞語有哪些,形容珊瑚景色的詞匯有哪些。在觸發關鍵詞之后,智能機器人會自動出示學生提問的答案。這種趣味性的人機互動方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生字詞和語言積累的效率,助力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四)整合資源,讓課堂更豐富
信息技術作為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在實踐應用過程中除了能夠作為教學激趣的一種手段之外,其豐富的課外教學資源也是融合教學的重要特征之一。小學語文是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能力以及語言文化意識的基礎學科,在實踐教學環節,教師應當充分考慮學生語言思維的發展規律以及學習需求,借助信息技術教學的方式整合課內外教學資源,讓教學內容更貼合小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以此保證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同步提高。教師可以在識記字詞環節,利用智能化的教學游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夯實學生字詞學習的基礎;在閱讀環節,借助課外優質資源,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在重點知識的講授環節,通過借鑒課外優質微課資源等形式,加深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下,打破語文課堂教學時間與空間的局限性影響,讓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更加豐富。
例如,在《觀潮》教學時,課文描寫的是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考慮到許多小學生并沒有現場觀看的經驗這一學情,教師就可以引入云課堂的教學活動,以錢塘江大潮這一主題微課視頻為載體,為學生播放現場壯麗的觀潮景觀,讓學生在認知體驗中初步建立具象的圖像。然后,將課本中需要學生掌握的好詞、好句以及筆記上傳至云課堂的資源庫中,為學生建立完善的課時資料庫,便于學生共享學習和下載鞏固。另外,在課堂最后的學習評測環節,教師還可以制作趣味性的闖關小游戲,圍繞本課時的教學內容巧妙設計問答游戲,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帶領學生回顧和總結課堂學習過程,在查漏補缺的梳理中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
(五)延展思維,讓課堂更高效
在以往的語文課堂中,教師習慣將自己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并根據過去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為學生講授課本知識。在這種教學氛圍中,經常會出現教師講得眉飛色舞,而學生聽得昏昏欲睡的情況。從傳統教學經歷中不難看出,教師習慣將教學關注的重點集中在課內基礎知識的講解和教學方面,并未關注學生作為課堂學習主體的實際學習需求。這種情況下,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難以得到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會受到一定影響。這一實際情況是導致傳統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難以得到提高的重要原因。為此,教師要進一步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特征,并基于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學生搭建合作探究的互動平臺,促進學生學習思維的活化和發展,讓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更為高效。
例如,在《大青樹下的小學》教學時,為了便于學生深入課文去體驗大青樹下的小學生活,體驗作者蘊藏在課文中的一些情感,教師可以在預設課堂教學活動時發布如下學習任務,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
(1)自主搜集一些和少數民族相關的服飾、文化等內容,并以圖片或者視頻的方式在課堂上呈現。
(2)利用思維導圖梳理全文的框架結構,并基于自主閱讀的學習體驗,用簡短的話概況本文的主要大意。
為了便于學生完成,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思維導圖的參考模板,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和重構。在這種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探究學習活動中,不僅學生可以掌握利用信息技術搜集和整理學習資源的方法,同時也可以切實帶動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的進一步提升,在教師主導、學生參與的雙邊互動中,全面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結語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正在改變著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學生實際學習特征入手,深入開發信息技術的教學優勢和資源優勢,找準兩者融合教學的著力點,依托課本教學資源系統地規劃教學流程,為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推進奠定良好基礎。但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術作為一種輔助教學的方式,教師應當科學平衡信息技術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的關系,保障信息技術應用的合理性,避免出現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情況,切實發揮信息技術和語文融合教學的優勢,助力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