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躍根
“雙減”政策加快了教學改革的步伐,為數學教學帶來了曙光。新時代背景下,我們要深度解析“雙減”政策,聚焦減負與提質,把握數學學習要領,在此基礎上把握作業設計方向,全面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在以往的數學作業布置過程中,部分教師未充分重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未給予學生適時引導,使作業設計陷入了困境,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也不利于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雙減”政策背景下,優化作業設計形式,為學生布置高效的數學作業是每名教師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這種方式也能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本文重點論述“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原則與方法,以期能為更多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價值的借鑒。
作業設計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模塊,客觀來講,作業是課堂的延伸,既能夠幫助學生鞏固數學知識,也能引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深度思考,對于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不同學生會體現出較為明顯的個體化差異,新時代背景下,我們要改革作業設計模式,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興趣愛好等設計質優量少的作業,聚焦減負與提質,把握作業設計方向,全面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能夠在完成作業中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把握數學學習要領。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原則
“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要遵循多項原則:
第一,針對性。作業設計要高度契合小學生的認知需求,要關注作業內容表現出的結構性與系統性,以此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所學知識,幫助小學生理解數學概念,并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著力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對于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學習特征完成作業的設計。
第二,層次性。不同學生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存在一定差異,這就要求作業設計要兼顧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把不同學生的學習進度、知識掌握能力以及思維認知能力進行合理分類,根據每個類別學生的特性設計適合的作業,助力學生的個性發展,以達到鍛煉學生思維、鞏固知識點的目的。
第三,生活性。數學內容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在作業布置過程中引入生活化元素,能夠全面調動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兼顧以上多項原則,能夠增強作業的實效,引導學生深度思考數學內容,全面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做作業中逐步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策略
(一)設計調查類作業,增強作業的探究性
調查類作業注重學生自主實踐探究,能幫助學生深度思考數學知識,對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實際設計數學作業時,教師可以設計調查類作業,以此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以“小數乘法”相關內容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布置以下調查類作業,撥打10086咨詢各種話費套餐,客服提供了以下幾種套餐:
【套餐一】月租費用為19元,電話費用0.2元/分鐘,短信費用0.1元/條。
【套餐二】無基礎月租費,電話費用0.3元/分鐘,短信費用0.2元/條。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創設以下情境:假如小明每天要打15分鐘電話,發5條信息,那么他應該選擇哪個套餐更合適?為什么?
例如,在了解生活中的數學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作業:調查自己所在小區有多少人?可以從每棟樓的住戶量進行調查,最后匯總。同時,學生也可調查不同旅游景點的票價,并假想自己是導游,組織全班同學旅游,在此基礎上思考哪種購票方式更合算。
再如,在正負數相關內容學習過程中,學生也可以調查生活中有關正負數的表示方法與適用場合。如,部分學生發現媽媽做的賬本上面標注了正負數,支出費用為負數,收入為正數。在此基礎上,學生也可以嘗試應用正負數表示生活中的數學內容。
調查類作業的布置能夠使學生回歸到生活中,能夠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使學生深入理解數學知識的價值。
(二)設計應用型作業,增強作業的實踐性
應用型作業注重實際應用,在常規基礎上引入一些應用題,幫助學生搭建理解數學知識的橋梁,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客觀來講,數學教學的本質目的在于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在此基礎上引入應用型作業尤為必要,能夠深化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
以“面積”相關內容教學為例,本節的教學目的在于引導學生認識面積這一抽象的概念,能正確表示物體的面積。在設計作業時,教師可以聚焦實際應用過程創設應用情境:學校要改變教學樓的裝修風格,為了突出學校的辦學風范,著重對教學樓進行裝修設計,設計的重要項目為地面和外墻面。現在請同學們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使教室更加溫馨與美觀。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以下作業內容:
第一,計算每個設計項目的面積,如教室地面,需要測量地面的長與寬,計算地面面積,同時還要測量門窗的長與寬、計算門窗的面積。第二,選擇相應的地面瓷磚。要根據實際需求選擇不同花色的瓷磚,并計算每一塊瓷磚的面積,結合地面的實際面積大小思考鋪設地面一共需要多少塊瓷磚。第三,計算需要粉刷的教室墻面面積,還要考慮哪部分不需要粉刷,需將這部分面積減去。
應用型作業的設計能夠使學生聚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助力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三)設計生活化作業,增強作業的趣味性
生活化作業為數學教學搭建了有效橋梁。新時代背景下,教師可以改變以往的作業設計模式,以生活化教育為主旨,為學生設計生活化作業,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所學知識,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例如,在“年、月、日”相關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所學的年、月、日知識嘗試制作一本臺歷,在臺歷上標注重點日期,或根據臺歷制定每天的學習計劃,或記錄每天的學習收獲,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學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并說出這些圖形有什么特征,生活中什么物體是這些形狀,為什么要設計成這種形狀,不同形狀有什么優缺點等。而且,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匯報,或者在家庭中與家長共同探討。上述方式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圖形的概念認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又如,在學習解決問題的時候,教師可以把數學問題的情境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巧妙設計某商品搞促銷活動:一個商場打折銷售,購買200元以下的商品不打折,200元以上500 元以下則全部打九折;如果買500元以上的商品,就把500元以內的打九折,超出500元的打八折。一個人買了兩次商品,分別用了168元、466元,如果他一次買全這些商品,可多節省多少元?
在學習了人民幣、質量單位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和家人一起設計一次外出野炊活動,根據活動需要到超市購買物品,把商品的單價、數量等全部記錄下來,進一步認識人民幣、質量單位等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學生通過參與活動,能夠更深入地認識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這樣,數學課堂教學真正達到減負增效的目標。
(四)設計團隊性作業,增強作業的全面性
以前,我們多為學生布置統一的作業,作業內容相同,不利于調動他們做作業的積極性,而且容易消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基于此,我們要改變原有的作業設計模式,借助團隊性作業之力,提升學生做作業的能力,這對學生的個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團隊性作業的引入也能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使學生借助群策群力解決實際問題,打破以往“閉門造車”的學習狀態。同時,在集體學習的氛圍下,學生的學習態度也會更為積極。此外,教師要兼顧團體每名成員的綜合學習能力,控制好作業設計難度,幫助學生以小組形式解決困難。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進行分組,將學困生與優等生放到一個組,通過以優帶弱幫助學困生順利轉化。以折線統計圖相關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布置以下作業:以小組形式統計某條街道不同時間段的車流量。在此過程中,學生要做好分工,一個學生負責統計,一個負責數據整理,還有一個負責統計圖的制作,還有同學負責統計圖分析、作業匯報等。細化任務分工能使學生在小組合作過程中找到自身的角色定位,以長補短,全面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
(五)設計分層作業,增強作業的實效性
每名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同,對數學知識的思考角度也不同,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方法存在一定差異。如何設計分層作業是每名教師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將其分為A、B、C 三個層次,學習能力依次增強,并在此基礎上設計層次性作業,幫助各個層次學生找到學習方向,逐步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以長方體與正方體相關內容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以下三個作業:
【作業1】假如小明想要做一個長方體紙盒,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為6cm、4cm、3cm,那么要想做這個紙盒一共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紙?大家能否根據現有條件計算這一紙盒的面積?
【作業2】一天,小亮看到朋友為解決數學問題而困惑,于是,他嘗試幫助朋友解決這一問題。這一問題重在計算長方體紙盒的體積,雖然題目中并未告訴長方體紙盒的高,卻有一個隱含條件為長方體的棱長總和為52cm,且題目中告訴了長方體的長與寬,分別為6cm、4cm。小亮該如何在此基礎上計算長方體紙盒的體積,請大家根據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幫助小亮計算未知量。
【作業3】小芳想要計算長方體紙盒的體積,但題目中并未告訴長方體的長與寬,這也使小芳百思不得其解。題目中僅僅告訴長方體紙盒的底面積與地面周長數值都為24,且表面積為108cm?,那么如何計算長方體紙盒的體積?
教師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循序漸進地鍛煉學生的思維,進一步拓展學生思維的維度。
又如,在學習比和比例知識后,教師可以設計層次性練習:
基礎性練習:A、B兩個長方形的周長相等,A的長、寬比為5:3,B的長、寬比為3:2,則A、B面積之比為多少?
提高性練習:甲、乙兩人各走一段路,他們走的時間比是3:4,速度的比是4:5,他們所走的路程比是多少?
強化性練習:水果店運來一批橙子,第一天賣出總量的30%。兩天賣出120kg,剩下的與賣出的質量比是1:3,這批橙子有多少千克?
本次作業設計由易到難,既考查了學生對比和比例基本性質掌握情況,還考查學生對比和比例知識靈活運用的情況,既幫助學生復習舊知,還能幫助學生扎實地掌握新知識。
三、結語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布置要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入手,教師要在此基礎上為學生布置個性化作業,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助力學生思維的發展。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教師也要根據學生階段性的學習情況調整作業形式和作業內容,為學生布置調查類作業、應用型作業、生活化作業、團隊性作業、分層作業,多措并舉,更好地檢驗學生階段性的學習能力,使作業成為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