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機構除了新聞報道、輿論引導等方面的作用,對信息的傳播擔負著重要的責任。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鄧小平就對新聞媒體在信息的傳播、收集和反饋中的作用給予充分肯定,指出報紙真的同實際、同群眾聯系好了,報紙辦好了,對領導是最大的幫助。常常有這樣的情況:黨和政府聽不到的,報紙能聽到,它能摸到社會的脈搏。目前最突出的問題是什么,把讀者來信加以綜合研究,常常就能看出來。
最能代表和體現鄧小平關于新時期新聞工作重要作用的論述,是他1980年1月16日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的報告》中提出的“思想上的中心”說。他提出:“要使我們黨的報刊成為全國安定團結的思想上的中心。報刊、廣播、電視都要把促進安定團結,提高青年的社會主義覺悟,作為自己的一項經常性的、基本的任務。”他從全黨和全國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工作大局出發,明確提出,希望報刊上對安定團結的必要性進行更多的思想理論上的解釋,使報刊真正成為全國安定團結的思想上的中心。
鄧小平重視和關心報刊新聞工作的體現之一,便是熱忱為眾多報刊題詞,言簡意賅地指導和鼓勵報刊提升質量、辦出價值。他為報紙題寫報頭,始于20世紀50年代初。他較多地題寫報頭,是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新創辦的一批中央級的全國性報紙的報頭,幾乎都是他題寫的。他還為上海、天津、山西、山東、安徽、海南等省(市)的地方報紙題寫過報頭。一些大學的校報,也借用他題寫的校名做報頭。他題寫的這些報頭刊頭以及相關題詞,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報業興旺發達的體現。
《人民日報》《人民空軍》等報刊是他最早題詞的報刊
鄧小平最早題詞的報紙,是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
自1948年6月15日誕生起,《人民日報》始終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行,忠實記錄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見證國家發展,推動社會進步。這其中,凝結著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它的重視與支持,鄧小平曾4次為該報題詞。
第一次是1946年5月15日,晉冀魯豫《人民日報》(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的前身之一)創刊之際,鄧小平任晉冀魯豫中央局書記和晉冀魯豫軍區政治委員,他把毛澤東主席提出的“為人民服務”5個大字題贈報社,指明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的辦報宗旨。
第二次是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創刊1周年之際,鄧小平提筆題詞:“集中意志,集中力量全力擊敗蔣介石,爭取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事業的最后勝利!”
第三次是1985年3月,鄧小平為即將于這年7月1日創刊的《人民日報》(海外版)題詞:“向海外朋友問好!”
第四次是1988年6月15日,《人民日報》創刊40周年之際,鄧小平題寫“人民日報四十周年”,表達對《人民日報》的厚愛和期望。
鄧小平最早題詞的刊物,是《人民空軍》。
鄧小平有著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劉鄧大軍曾經是解放戰爭時期的主力部隊之一。在戰爭年代,鄧小平已深深地感受到空軍的威力與作用。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領導人對空軍建設非常重視。為此,1950年4月,鄧小平為《人民空軍》雜志創刊題詞:“強大的空軍和強大的陸軍結合起來,我們將是無敵的!”
1989年10月,中國空軍迎來40周年慶典活動。原來的《人民空軍》已易名《中國空軍》,而中國空軍部隊經過40年的建設和發展,已成為一支能抵抗一切敵對力量的現代化空軍部隊,40年中國空軍的成績,離不開一代代國家領導人傾注的心血,離不開鄧小平數十年如一日的關懷與鞭策,在此特殊的日子里,空軍黨委特意邀請鄧小平為《中國空軍》題詞。鄧小平接到邀請時顯得很為難,因年事已高且已在考慮辭去中央軍委主席一職,而當時中央剛發布嚴格控制國家領導人題詞的文件。
為爭取鄧小平再次為《中國空軍》題詞,空軍司令部聯名向國務院辦公廳請示題詞問題。國務院辦公廳對此很重視,在向鄧小平請示后,回復說:請鄧小平同志題詞的事難以辦到,因他原則上已不再題詞。
空軍首長再次與國務院商議:懇請鄧小平同志為《中國空軍》題詞。

鑒于《中國空軍》是我國空軍部隊的機關刊物,在中國空軍建設迎來40周年慶典時刻得到他的親筆題詞是《中國空軍》全體工作人員的最大心聲,空軍司令部辦公室又專門給鄧小平打電話。鄧小平終被感動,于1989年10月23日欣然題下“中國空軍”4個大字,寄托了他對中國空軍事業的殷殷囑托。
《重慶工商》是鄧小平較早題詞的刊物。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1950年4月,重慶市工商業聯合會籌備委員會成立,11月,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任鄧小平在該會創辦的《重慶工商》創刊號上欣然題詞:“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這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提出的十六字經濟政策,給了重慶市乃至西南工商界人士以極大鼓舞。不僅如此,鄧小平還在工商界座談會上,具體解釋了這十六字的主要內涵、目的及其意義。他說:各位反映的問題很迫切,很重要,但是,我們解放重慶,解放西南,并沒有帶多少錢來,現在拿不出大家需要的錢。當然,我們也不是空著兩只手來的。我們帶來了比錢更寶貴、更重要、更有力量的東西——“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
1952年1月,重慶市工商業聯合會正式成立。從此,新生的重慶市工商業聯合會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引導廣大工商業者“聽黨話、跟黨走、走社會主義道路”,推動私營工商業恢復生產、支援抗美援朝和開展社會主義改造。
《新自貢報》的報頭是鄧小平題寫的最早的報頭。該報于1951年3月3日創刊,是新中國成立后西南最早出版的一家市委機關報。鄧小平時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他題寫的這一報頭,一直用到1958年10月1日該報改名為“自貢日報”止,使用了7年多時間。現今的《自貢日報》報頭,仍是根據鄧小平手跡略經修合而成。
1951年5月1日,中共川東區黨委機關報《川東報》在重慶創刊,鄧小平為該報題詞:“報紙要做到真正成為加強領導和聯系群眾的工具。”7月1日,他再次為該報題詞,勉勵大家“永遠跟著毛主席走”。他也曾為西南《新華日報》多次題詞,1952年7月1日,成渝鐵路正式通車,他當即揮毫為該報題詞:“慶祝成渝鐵路全線通車。”1952年8月5日,中共重慶市委機關報《重慶日報》創刊,鄧小平親筆題寫“發展生產,交流城鄉,是城市工作的中心任務”的題詞。
眾多題詞題字體現他對傳媒機構的重視和肯定
進入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更是愉快地接受各方之請,揮毫精心書寫了眾多報頭刊頭。從1983年起的10年間,他幾乎年年都會受到熱忱邀請為報紙和期刊題寫報頭和刊頭。
1983年4月6日,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人民政協報》在北京創刊,它的報頭就是由全國政協主席鄧小平題寫的。
《人民政協報》的創刊,要追溯到1978年。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全國政協恢復活動,愛國統一戰線進入黃金時代,中共中央統戰部原部長、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理論的奠基人之一李維漢提出,從20世紀50年代中葉開始就想辦一張宣傳統一戰線的報紙,可終未如愿,現在很想實現這個愿望。當時主持統戰部和政協日常領導工作的劉瀾濤一直以來都很贊同李維漢的想法,二人在不同場合反復強調全國政協“應該辦一份自己的報紙”。經過全國政協機關黨組的研究討論,辦報事宜初步確定,全國政協學習委員會辦公室負責籌辦準備工作。
1982年,《人民政協報》開始籌備創刊。最初的籌備工作主要是召開各種座談會,討論和聽取意見,商討辦報的方針、內容、人員,也通過查看和搜集各種資料為創刊做準備,不久確定報名為“人民政協報”。12月,中共中央書記處批準關于創辦《人民政協報》的請示,明確提出《人民政協報》的主要任務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執行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努力把報紙辦好”。初創時報社只有總編輯、副總編輯和編委,暫無下設工作機構,定為周刊,工作人員也不多。
為了更好發揮《人民政協報》的影響力和發揮政協宣傳陣地的作用,1983年3月9日,全國政協秘書長彭友今、副秘書長孫起孟致信懇請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主席鄧小平題寫報名。此信發出不久,全國政協辦公廳就收到鄧小平題寫的報名,他對該報發展寄予厚望。看著鄧小平題寫的“人民政協報”5個蒼勁有力和行云流水般的大字,大家都感到精神振奮、備受鼓舞。1983年4月6日,《人民政協報》創刊號面世,對開四版,每周三出版1期,首期發行量3.5萬余份。
20世紀8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風起云涌且步伐加快之時,教育既是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又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更是改革開放的助力者。在這形勢大好的春風吹拂下,《中國教育報》應運而生,這是當時我國教育戰線上的一件大事和喜事。
1982年,教育部多次研究辦報問題,認為教育戰線很長,隊伍很大,任務很重,要開創教育工作新局面,僅僅靠慣常的開會和發文件等形式和載體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把黨和國家關于教育的指導思想、方針政策、工作部署等,及時準確地傳達給廣大教育工作者;全國各地教育工作第一線的動態與經驗也要有一個及時交流的平臺,因此,決定辦一張全國性的教育工作的專業報紙。8月23日,教育部黨組向中宣部遞交報告,提出出版《中國教育報》的意見。9月14日,中宣部批復同意,《中國教育報》籌備工作開始。
籌備期間最振奮人心的是提請鄧小平題寫報名。1983年1月11日,教育部以何東昌的名義給鄧小平專門寫去一封信,懇切請求鄧小平為即將出版的《中國教育報》題寫報頭。僅過了半個月,1月27日,何東昌就收到“小平同志處”送來的一個大信封,里面裝的是鄧小平在宣紙上用毛筆寫好的報名。當這一原件送到報社時,大家見到這5個遒勁有力的“中國教育報”醒目大字時,受到了極大的鼓舞,既感到鄧小平對教育事業和對廣大辛勤的教育工作者的深切關懷,更感到辦報者身上肩負的重大責任。3月3日,《中國教育報》試刊第一期出版,并正式發表鄧小平為該報題寫報名的手跡。7月7日,《中國教育報》正式出版。當日清晨,由鄧小平親筆題名的《中國教育報》帶著新鮮的油墨氣息,來到全國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教育戰線從此有了屬于自己的報紙。之后,《中國教育報》新聞戰線的同志們齊心協力,扛起如山的責任,緊隨時代的步履,緊扣教改的脈搏,講述中國教育的精彩故事。

新華社是國家通訊社,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中國最大的消息總匯,也是世界四大通訊社之一,為全中國、全世界的媒體和非媒體用戶提供新聞信息產品,在新聞信息的收集傳播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鄧小平高瞻遠矚,很早就認識到新華社在信息收集與傳播方面的重要功能。1957年2月,鄧小平在中央書記處討論新華社工作時就指出,新華社可向世界性的大通訊社的方向努力,要有這樣的雄心。但是,不要勉強,不要急躁,要努力工作,要闖,但不是靠人海戰術。
為了加快信息服務業的發展,1981年3月14日,新華社社長曾濤、副社長穆青把新華社關于創辦《經濟參考報》的報告和試刊第一期呈送鄧小平,也將試刊送有關方面征求意見,僅一周,3月21日,鄧小平就批示“贊成”。陳云于次日親筆致函曾濤、穆青同志說,這種刊物對經濟工作的干部很有用處。該報紙當時的定位是“溝通信息,傳播知識,探討新問題”。
1984年,鑒于讀者對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長,新華社開始醞釀將《經濟參考報》由四開四版擴至四開八版,編委會提出了請小平同志為報紙題詞的設想。當年6月25日,該報總編輯李琴抱著試一試的想法,給鄧小平寫去一封信。信中匯報了工作情況和開辦經濟信息專線的構想,懇請他題詞給予指導和鼓勵。鄧小平欣然應允,很快為報紙書寫了題詞“開發信息資源,服務四化建設”,以表重視,以資鼓勵。9月18日,《經濟參考報》在頭版發表了鄧小平這一題詞。這12個字的題詞,不僅成為《經濟參考報》的辦報宗旨,也成為新華社下更大決心做大做強信息事業的助推劑,更成為我國信息化發展的指導方針。
1990年,經濟參考報社決定在1991年更新報頭,調整版面,以迎接即將到來的創刊10周年。《經濟參考報》自創辦以來一直得到鄧小平的深切關懷,此次更換報頭,報社同志熱切期盼能得到他的親筆題名。可這年他已86歲高齡,雖已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卻仍關注國內外大事和關心國家改革開放事業,為題寫報名如此“小事”而去麻煩他老人家是否合適?幾經斟酌后,李琴還是鼓足勇氣,再次提筆寫信,忐忑不安地請求鄧小平百忙之中為報紙題寫報名。
12月7日,鄧小平揮毫題寫了飽含情感、筆力遒勁的“經濟參考報”5個大字。1991年1月1日,該報改用電子排版、膠版印刷,同時啟用鄧小平題寫的新報頭。
鄧小平通過這些信號,向社會不斷傳遞著他對傳媒機構在國家信息化建設中重要作用的重視和肯定。
1980年5月26日,鄧小平為《中國少年報》和《輔導員》雜志題詞:“希望全國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的人,立志為人民作貢獻,為祖國作貢獻,為人類作貢獻。”1983年4月,鄧小平為光明日報出版社創辦的《自修大學》雜志題寫刊名。1984年,鄧小平先后為《今晚報》《經濟日報》《中國婦女報》《農民日報》《青年報》《學生計算機世界》《太行日報》等報題寫報頭。提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鄧小平,曾兩次為科技領域的拳頭報紙題寫報頭:1986年1月1日創刊的《中國科技報》、1987年1月1日出版的《科技日報》。1987年,鄧小平為《金融時報》和山東《齊魯晚報》題寫報頭;1988年,為《海南日報》《黃山日報》《中國體育報》《中國人口報》《中國老年報》《濟南日報》6家報紙題寫報頭;1989年,為《中國專利報》《中國海洋報》題寫報頭;1990年,為《中國初中生報》題寫報頭;1991年,為《火箭兵報》《檢察日報》題寫報頭。鄧小平題寫的最后一個報頭是1994年1月出版的《中國改革報》。
多種刊物因他題字備受激勵
鄧小平也受邀為一些刊物熱情題字,助推這些精神園地為改革開放事業快馬加鞭發力,為各行各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提供精神鼓勵。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雜志刊名的題寫,便是一例。
中國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由鄧力群和袁寶華等同志發起成立,專門針對企業思想政治工作進行調查研究,并向有關部門提出建議。這是一個以搞研究為主要職能的機構,有了這個組織,還需要有一個搞研究的平臺,他們想到辦一本相應的雜志。1983年1月21日,該會第一次秘書長會議正式決定創辦一本刊物。
袁寶華提議請鄧小平來題寫刊名。4月,郭景輝用工整得體的鋼筆字起草了信的內容后,大家覺得還應做得更好些,便找人用漂亮的毛筆字把信抄好,袁寶華、顧大椿簽名后,郭景輝找到鄧小平辦公室主任王瑞林,并把信鄭重交給他。
5月6日,袁寶華收到一個落款“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鄧辦的信封,他激動地把信封拆開,慢慢掏出一張疊好的宣紙,小心翼翼地展開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8個灑脫有力的大字便映入眼簾。大家看后興奮不已,沒想到小平同志這么快就把刊名給寫好了,真是一件大喜事。有了這沉甸甸的題詞,大家辦好刊物的信心更足了。
鄧小平一貫重視發揮共產主義青年團的作用。在1956年9月黨的八大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他指出,共產主義青年團的整個歷史表明,它是黨的可靠的后備軍和有力的助手。他要求共青團在黨的領導下,用共產主義精神教育青年一代,團結全體青年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的勞動。要把最廣大的青年群眾團結起來一道前進,共同為祖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奮斗。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在談及使青少年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的人”時,他再次強調要大力加強共青團工作、少先隊工作和學生會工作。
1984年,鄧小平為《農村青年》雜志題寫刊名,體現出對農村青年的關心和對共青團辦好團報團刊、為青少年成長做好服務工作的重視。鄧小平認為,共青團要做好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就要團結引導廣大青年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發揮生力軍作用,并在實踐中不斷提高青年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
1987年7月,中宣部開始醞釀創辦一份黨員教育刊物,以便適應加強黨的建設的需要。至9月初,各種條件基本成熟,經部領導批準,決定于1988年1月出版創刊號,定名為《黨建》。
著手《黨建》雜志編輯工作時,請鄧小平題寫刊名和請其他領導同志題詞被提上議事日程。10月,一封封措辭懇切的信寄了出去。
很快,鄧小平身邊工作人員回復說:不要等,先辦起來。11月,一幅幅題詞送到了雜志社。陳云“提高黨員素質,搞好黨的建設”和彭真“發揮黨員在社會主義和國家各項事業中的模范帶頭作用”的題詞,都刊登在創刊號上。隨即,雜志社又及時將《黨建》創刊號送給鄧小平。
1988年1月23日,黨建雜志社收到了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局送來的一個大信封,大家喜不自勝地拆開一看,正是鄧小平在一張宣紙上題寫的刊名。“黨建”二字,顯得那么剛勁流暢、端莊大氣。
《黨建》從1988年第3期起,便引人注目地用上了鄧小平親筆題寫的刊名。同期還刊出李先念“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先鋒戰士”和楊尚昆“增強黨性鍛煉”的題詞。字里行間,體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黨的建設的重視和關心,體現了對黨的組織和共產黨員的期望和教導。
《中國紀檢監察》雜志,原名《中國監察》,1988年10月創刊,是為適應改革開放時期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客觀需要而創辦。其發起人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央紀委原書記尉健行。出于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有效開展行政監察工作并進行深入研究探索和交流經驗,加強對全國行政監察機關工作的指導和廉政勤政建設的宣傳的考慮,尉健行提議創辦一份公開刊物。
鄧小平十分重視和支持《中國監察》雜志的創刊。籌備期間尉健行提議,請鄧小平為《中國監察》題寫刊名。1周后,鄧小平便潑墨揮毫寫好“中國監察”4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凸顯他重視程度的是,當時共題寫了幾幅,最終從中選出最滿意的交給工作人員。

這一刊名題字的歷史和現實意義極其重要,不僅是對新時期開展和加強行政監察工作的支持、鼓勵和希望,更是對加強廉政勤政建設、進一步密切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高度重視。為此,尉健行指出,小平同志題寫刊名是對我們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我們必須加倍付出努力,以辦好刊物的實際行動向小平同志匯報。
時至今日,此題字仍完好保存于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的檔案室。此刊的創辦,還得到彭真、李鵬等的重視和關懷并題了詞。這些對雜志社做好辦刊工作和監察工作都產生極大的激勵和鞭策作用。
《中華兒女》雜志是一本高舉愛國主義旗幟,以中青年知識分子為對象,面向海內外青年的綜合性文化刊物。1988年3月,《中華兒女》初創時期的編委們以團中央的名義,認認真真地給鄧小平寫去一封信,信中介紹了創辦《中華兒女》的重要性和刊物的方針和宗旨,請他在百忙之中為《中華兒女》題寫刊名。不到一個月,大家就收到了一向關愛青年、關心青年工作的鄧小平欣然題寫的刊名。剛勁挺拔和縱橫自如的“中華兒女”4個大字,從氣勢到神韻都給人一種氣度不凡的感覺,展示了鄧小平對《中華兒女》的熱情鼓勵和殷殷希望。
此外,鄧小平還為一些報紙的創刊、復刊寫過題詞,先后書寫過“人民日報四十周年”“大眾日報五十年”“文匯報五十年”“祝賀香港文匯報創刊四十周年”“賀大公報在港復刊四十周年”“法制日報十周年”等題詞。1988年3月5日,《新華日報》總館舊址紀念碑奠基,鄧小平揮毫為其題寫了碑名。
從鄧小平那一份份充滿激情的題詞中,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對報刊新聞工作獨特的鐘愛情懷,可以感悟到這位歷史偉人非凡的風雨歷程,品味到他令人肅然起敬的崇高精神世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