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供應鏈金融作為供應鏈和金融兩者融合而成的新興金融服務領域,可以滿足供應鏈各個成員的融資需求,從而降低供應鏈各方的融資和管理成本,但是供應鏈金融的開展是否會影響企業的創新,特別是基于融資約束和企業數字化轉型下的影響狀況如何仍需考量。本文以2018—2022年滬深制造業部分上市企業為樣本,通過實證研究供應鏈金融對企業創新的影響,結果表明:供應鏈金融能明顯促進企業創新,并且通過機制分析發現供應鏈金融能夠通過降低企業的融資約束以及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來顯著促進制造業企業的創新能力,且當供應鏈集中度較低時企業開展供應鏈金融活動更能促進企業創新;進一步基于企業規模進行了異質性分析,結果顯示,相對于大規模制造業企業,供應鏈金融對較小規模制造業企業的創新能力促進作用更強。
關" 鍵" 詞:供應鏈金融;企業創新;融資約束;企業數字化轉型
中圖分類號:F830;F27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2517(2024)05-0059-11
DOI:10.16620/j.cnki.jrjy.2024.05.006
一、引言
2022年12月14日,國務院發布《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其中提到要推動供應鏈金融等服務的創新發展。隨著世界范圍內經濟貿易持續深度開展、金融科技工具不斷豐富,以及當前政策環境不斷優化,我國供應鏈金融行業得到快速發展。截至2023年,我國供應鏈金融行業余額規模已經超過40萬億元,2018—2022年其復合增長率為16.8%,高于中國企業貸款規模增速和小微企業貸款規模增速①。
供應鏈金融指的是銀行或非銀行金融機構以供應鏈核心企業作為服務對象,以上下游企業及核心企業之間的交易關系為基礎,為其上下游企業提供物流、 資金流及信息流進行統一管理的融資模式。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與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制造業企業的創新能力成為其生存與發展的核心動力。然而,創新活動往往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穩定的供應鏈生態,這對于許多制造業企業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中小企業中,融資約束的難題往往能夠通過開展供應鏈金融來緩解或者解決。但正常情況下,供應鏈金融的參與者包括金融機構、核心企業以及上下游企業,中小企業往往扮演其中的非核心企業,對于在供應鏈金融鏈條中的制造業核心企業,供應鏈金融對其融資缺口的彌補程度也受到學界的關注,供應鏈金融是否可以緩解企業的融資問題? 最終能否推動企業創新? 與此同時,伴隨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一方面, 企業數字化轉型能夠促進企業創新績效的提高; 另一方面,在企業數字化轉型作用于企業創新的過程中存在門檻效應,若企業數字化水平超過門檻值,數字化轉型反而會抑制創新效率。在供應鏈金融開展過程中,供應鏈金融往往利用數字化手段整合供應鏈數據,實現信息的實時共享和交流,這種數字技術的應用能否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生長土壤?如果能夠提供,那么供應鏈金融能否借助企業數字化轉型來推動企業創新?基于上述問題,本文進一步研究在供應鏈金融作用于企業創新過程中,企業規模能導致怎樣的異質性差異?供應鏈集中度起到怎樣的調節作用?為解決上述問題并借此提出相關現實對策,本文研究制造業企業中供應鏈金融對企業創新的影響以及其機制問題。
二、文獻綜述
隨著當前供應鏈金融的應用逐漸貼近廣大企業,對于供應鏈金融的研究不斷完善。通過梳理現有文獻,發現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供應鏈金融的概念及量化
Timme等(2000)將供應鏈金融的參與對象分為內部參與者和外部金融機構,將它們共同開展的新業務定義為供應鏈金融[1]。Pfohl等(2009)認為供應鏈金融的對象為資金, 參與者為投資者、 金融中介和接收者,同時提出供應鏈內部公司間融資優化的中心出發點是資本成本率[2]。Hofmann(2005)認為供應鏈金融位于物流、供應鏈管理、協作和金融的交匯點,是供應鏈中兩個或多個組織(包括外部服務提供商)通過在組織間層面上規劃、指導和控制金融資源流動來共同創造價值的一種方法。在保持法律和經濟獨立性的同時,合作伙伴承諾在中長期合同基礎上共享相關資源、能力、信息和風險[3]。Dyckman(2009)認為供應鏈金融的概念相當簡單,即大型企業買方或賣方(“錨定租戶”)利用信貸套利,使其產品的供應商或買方能夠以較低的利率獲得資本[4]。
(二)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模式以及對于上下游企業融資的推動作用
閆俊宏等(2007)將供應鏈金融分為應收賬款融資、保兌倉業務和融通倉業務模式[5],這三個模式分別以應收款、預付款和存貨為質押物,并且不同特點和階段的企業可選擇不同的模式獲取資金。Ali等(2019)研究發現,供應鏈金融的發展通過降低銀行與企業間的信息不對稱能夠緩解企業的融資約束,從而提高企業的融資便利[6]。張偉斌等(2012) 同樣認為供應鏈金融能夠提升中小企業的信用水平,減輕了中小企業所面臨的融資約束[7]。
(三)供應鏈金融對企業各方的后端價值創造作用
Hofmann等(2015)在研究過程中區分了三個參與者,并通過對應收賬款平臺程序進行建模來研究供應鏈金融解決方案是否具有在國際貿易領域創造三方價值的潛力,最后發現各方都能充分受益[8]。周易等(2023)通過實證回歸發現開展供應鏈金融能夠提高企業全要素生產率, 同時供應鏈金融可以通過緩解融資約束提高企業全要素生產率[9]。郭景先等(2023)研究發現供應鏈金融對企業創新非效率投資有抑制作用,同時高客戶集中度和低供應商集中度能夠增強抑制效果[10]。企業在其經營管理過程中, 為了順應市場需求的發展趨勢, 會不斷優化并充分利用自身資源與社會資源配置,從各方面進行創新。在研究供應鏈金融和企業創新的過程中,對企業創新的衡量方式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基于專利數量衡量,凌潤澤等(2021)發現供應鏈金融能夠提升企業的創新水平,并且供應鏈金融能力較高的公司創新提升更為明顯[11]。另一種是基于創新投入衡量,徐鵬等(2023)得出類似結論,認為供應鏈金融可以通過彌補企業的資金缺失、加強企業聯系維持供應鏈的長期穩定,從而助推企業創新[12]。
綜上所述,當前研究較多關注供應鏈金融和相應模式的含義、發展以及量化,對于企業融資過程中供應鏈金融發揮的作用表示肯定,但是在供應鏈金融對企業的后端價值創造作用方面的研究略顯不足,特別是考慮到某一具體行業的企業中供應鏈金融如何促進企業創新以及通過哪些傳導機制影響稍顯匱乏。 故本文試圖做出一定補充, 一是回答在一定數量的制造業企業中供應鏈金融對企業創新的影響作用以及機制,二是回答不同企業規模下供應鏈金融對企業創新的影響有何差異。
本文的邊際貢獻有以下三點:第一,相比已有研究在供應鏈金融對企業創新影響過程中更多考慮融資約束的中介作用,本文在中介效應分析中不僅引入了融資約束,同時還引入了企業數字化轉型這一變量。第二,本文還考慮了供應鏈集中度的調節作用,在研究供應鏈金融和企業創新中深化了供應鏈成員關系密切程度在兩者邏輯關系中的作用,為研究兩者關系提供了另一視角。第三,從企業規模這一視角,對供應鏈金融對制造業企業創新的影響進行了異質性探究,更深入分析了不同規模的制造業企業在開展供應鏈金融過程中對自身創新效果的不同影響。
三、理論分析和研究假設
(一)供應鏈金融與企業創新
企業創新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然而由于企業創新投資的高風險、回報不確定性等特點,企業的創新投資很難從外部融資,從而制約了企業的創新活動[13]。而 供應鏈金融能夠為企業創新提供資金支持,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企業的融資問題。供應鏈金融與傳統融資模式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在對每個企業進行獨立考察的基礎上,充分考慮供應鏈中各企業之間的關系,緊密聯系核心企業、上下游企業和銀行,從而降低原本的融資門檻,使企業能夠獲得所需的資金[14],進而為企業創新提供資金支持。同時供應鏈金融可以通過維持企業關系的強連接這一路徑促進企業創新,供應鏈金融還會促進企業之間的合作, 為企業聯合創新的產生提供土壤。供應鏈金融能有效規避企業的機會主義行為,維系企業之間形成的合作關系和聲譽[15],對企業之間的合作行為可以產生促進作用。創新活動因其過程和難度都較為復雜, 企業個體往往需要上下游企業、客戶和合作伙伴的幫助, 確保創新活動順利進行[16]。供應鏈金融能夠通過建立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促進企業間的合作創新。通過共享信息、資源和風險,促進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合作, 從而實現共同創新。據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制造業企業開展供應鏈金融可以促進企業創新。
(二)供應鏈金融如何促進企業創新
融資約束是企業發展過程中常見的難題,企業由于信息不對稱、信用缺失等問題,往往難以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從融資約束的角度來看,由于企業研發正外部性產生和回報的不確定性會影響項目的融資條件,因此,如果融資成本過高或無法獲得融資,企業的研發活動可能處于次優水平,或者根本不進行,即企業創新受到消極影響[17]。供應鏈金融通過依托核心企業的信用實力和上下游企業的真實貿易背景, 提供了一種新型的融資方式。一般來說,這種方式不僅降低了融資門檻,還提高了融資效率,能夠有效緩解企業的融資約束,為企業提供了更多的資金支持和經營靈活性,有助于促進企業創新。傳統模式下供應鏈金融發展面臨的關鍵問題在于金融機構高度依賴核心企業的信用水平和確權能力,與核心企業沒有直接交易的企業貸款獲得性低[18-19],所以在發展供應鏈金融的過程中應注意解決相關企業創新的融資問題,避免企業創新貸款難、融資難。而在網絡理論的框架下,供應鏈金融可以通過促進企業間的協作關系來緩解融資難。在網絡關系中關系強度是影響信息流動和資源共享的關鍵因素,強關系可能意味著企業間有著更深入的合作和更高的信任度。相反,弱關系可能導致信息流通不暢和信任缺失。在供應鏈金融的開展過程中,企業處在供應鏈金融鏈條中無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其較高的網絡關系強度,供應鏈金融的開展又能進一步夯實上下游企業在供應鏈網絡中的位置,促使各企業間的關系強度不斷提升。供應鏈金融緊密結合了上下游企業,優化了供應鏈成員間的信息、技術等資源的流通,促進了供應鏈成員之間的協作關系。而創新生態系統中成員之間的協作有助于降低彼此的運營成本,成員之間的信息共享和資源協同也有助于降低企業的創新成本和風險,進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他們緩解創新資金壓力[20]。因此,在供應鏈促進企業創新的過程中,開展供應鏈金融活動往往能夠通過緩解融資約束來促進企業創新。據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2:在制造業企業中,供應鏈金融能夠通過降低融資約束來促進企業創新。
在信息技術滲透各行各業的背景下,企業為適應數字經濟環境下生存發展和市場變化的需要,主動進行系統性、整體性的轉型升級。數字化轉型是指運用信息技術的手段和思想對企業結構和工作流程進行全面的優化和根本性改革,而并非僅從技術層面進行簡單的搭建[21]。這一轉型過程通過深度應用新一代數字技術,對傳統的管理模式、業務模式和思想層面的價值觀念進行創新和重塑,對維持企業的長久發展有重要意義。企業數字化轉型在于有效的技術支撐條件,即能夠為數字化轉型提供相應的底層技術支撐[22],這一技術支撐條件無疑是建立在擁有足夠全面的數字信息基礎之上的。供應鏈金融的核心在于數據整合與共享。供應鏈金融能夠通過多樣化的融資途徑和優化資金流效率, 加強企業間的信息共享與信任合作,成為推動企業投入創新并增強各主體之間合作以及知識共享的重要機制[23]。在開展供應鏈金融的過程中,上下游企業往往通過建立統一的數據平臺,保證可以實時獲取供應鏈的信息, 實現對供應鏈的全面監控和管理。數據共享機制在推動數字化轉型方面能夠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同樣數字化轉型也使得企業資源配置效率以及管理效率大幅提升,有利于供應鏈內部融資的發展以及企業良好形象的樹立[24],進而能夠為企業創新提供持續的動力。同時伴隨金融科技信貸方式的不斷創新,數字供應鏈金融等新模式也在實踐中植根并不斷發展,相較于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大科技信貸模式,數字供應鏈金融對數據體量的要求要小很多,能夠極大解決傳統供應鏈金融存在的信息可靠性等難題[25]。在諸如數字供應鏈金融等新模式不斷發展的情況下,提高企業的數字化水平、補全企業數字短板成為企業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企業數字化轉型正迎合了當前信息技術不斷發展下企業謀求創新的要求,能夠成為供應鏈金融促進企業創新過程中的重要中介。據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3:在制造業企業中,供應鏈金融能夠通過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來促進企業創新。
另外,供應鏈集中度作為供應鏈關系管理的重要指標,其對企業創新的影響也逐漸受到業界的關注。供應鏈集中度是反映供應鏈上下游關系緊密程度的重要指標,主要包括供應商集中度和客戶集中度兩個方面。供應商集中度體現了企業對上游供應商的依賴程度,而客戶集中度反映了企業對下游客戶的控制力。對于客戶集中度,一部分學者認為客戶集中度與企業創新產出呈反方向關系[26-27];另一部分學者認為客戶集中度和企業創新的關系呈現U型[28];還有學者將供應鏈集中度中的兩個指標客戶集中度與供應商集中度分別檢驗,發現兩者分別在客戶企業數字化轉型與供應商創新間起到正向與負向的調節作用[29];同樣也有學者發現高客戶集中度和低供應商集中度能夠增強供應鏈金融對創新非效率投資的抑制作用效果[10]。本文認為,在供應鏈金融開展的過程中,從供應鏈的關系來看,上下游公司可以從中獲得便利,從而能更好地開展創新活動。一個較為穩定的供應鏈關系能使供應鏈中的各方增加信任、合作以及共享意愿。在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企業關系不穩定時,供應鏈金融能夠通過其金融和業務的粘合作用穩定供應鏈,提升核心企業創新水平[11]。從供應鏈的關系視角,即關系效應來說,供應鏈金融對企業創新的影響應在供應鏈集中度較低的企業中效果更為明顯。據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4:當企業供應鏈集中度較低時,供應鏈金融對企業創新的正向影響更為明顯。
四、樣本選擇及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及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18—2022年中國滬深A股部分制造業上市公司作為樣本企業,考慮到數據的完整性以及結果的可靠性,在數據處理過程中剔除了研究期間內ST以及退市的企業數據, 同時剔除了各變量存在缺失的樣本企業數據。 數據來源于CSMAR、WIND數據庫以及同花順APP,構建供應鏈金融指標所爬取的上市公司年報數據來自各上市公司以及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的官方網站。 最后得到283家公司,共1415條數據。
(二)變量設計
1.被解釋變量:企業創新指數(Patent)。在本文中著重考慮企業的創新成果,相較于其他以創新投入來衡量企業創新[12],專利無疑更能實際體現企業的創新產出,故本文借鑒黎文靖等(2016)的方法,將專利分為企業專利申請總數、發明專利申請數以及實用新型與外觀設計專利申請數[30],并將其之和加1后取對數作為企業創新指數。
2.解釋變量。本文的解釋變量為供應鏈金融指數(SCF)。當前供應鏈金融這一指標衡量方法并無統一標準,本文參考周蘭等(2022)[31]的詞頻,關鍵詞包括應收類、預付類、存貨類和綜合類四個方面,通過Python抓取2018—2022年樣本上市公司的年報, 從而判斷樣本企業是否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并且參考凌潤澤等(2021)的方法[11],將“企業是否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SCF)”設為虛擬變量,若該企業未開展供應鏈金融設置為0,反之為1。
3.控制變量。本文主要對企業的內部狀況進行控制,選擇了7個控制變量,分別為:企業年限(Age):用統計年份減去上市年份加1取自然對數的值表示;盈利能力(ROA),采用資產收益率表示,即凈利潤與平均總資產的比值;財務杠桿(Lev),采用資產負債率表示,即負債總額與資產總額的比值;企業規模(Size),以總資產的對數表示;企業成長性(Growth),以營業收入增長率取自然對數后表示;現金持有(Cashhold):使用現金比率表示,即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與流動負債的比值;股權集中度(Top1),使用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表示,即第一大股東持股數與總股本的比值。
(三)模型構建
在上述變量構建的基礎上,為驗證供應鏈金融對企業創新的影響,本文構建如下回歸模型:
Patent=α0+α1SCF+α∑Controls+ε (1)
Ramp;D=β0+β1SCF+β∑Controls+ε (2)
模型(1)中,Patent為企業創新指數;SCF為供應鏈金融指數;Controls為本文前述控制變量集合;ε為隨機誤差項;模型(2)為穩健性檢驗所用模型,除被解釋變量變為創新投入(Ramp;D)外,其余與模型(1)無異。
五、實證結果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表1呈現了樣本企業數據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其中企業創新指數的標準差為2.128, 說明在制造業企業中不同企業間創新成果產出存在一定的差距;供應鏈金融指數的平均值為0.203,可以看出樣本制造業企業中開展供應鏈金融的企業相對偏少,供應鏈金融模式的普及仍有較大上升空間;而企業成長性衡量指標標準差較大,這主要是因為存在某些企業在某年的利潤大幅增長的現象;同樣制造業企業間財務杠桿標準差較大但均值只有0.614,這主要是因為個別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過高;其他變量的方差基本較小,說明樣本企業中其他變量的數值差距較小。
(二)相關性分析
表2是樣本企業數據的相關性分析結果,其中樣本制造業企業的企業創新指數與供應鏈金融指數在1%的水平下顯著正相關,并且相關系數為0.097,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假設1;企業年限與現金持有都與被解釋變量在1%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而股權集中度和企業規模與被解釋變量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除企業創新指數和股權集中度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065外,其他變量間的相關系數均小于此數值,一定程度上說明變量間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
(三)基準回歸結果
表3是供應鏈金融與企業創新之間的基準回歸結果, 其中列(1)是供應鏈金融與企業創新,即被解釋變量與核心解釋變量之間的回歸,列(2)添加了七個控制變量。在未添加控制變量時,供應鏈金融指數在5%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 在添加控制變量后變化不大, 仍為5%水平上的顯著正相關,且系數略微增加,由0.167變成0.168。由此得知,企業開展供應鏈金融能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基本驗證了假設1。
(四)穩健性檢驗
1.替換變量法
為保證基準回歸結果的穩健性,本文選擇較為常用的替換變量法進行穩健性檢驗。本文將被解釋變量企業創新指數(Patent)替換為企業創新投入(Ramp;D),即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值,盡管兩者對企業創新的衡量分別側重于成果和投入兩個方面,但一般而言,兩者作為衡量企業創新較為常用的方法相互替換也有較大的可取性。本文同樣使用基準回歸所用的模型,同時仍控制了年度,結果如表4所示。列(1)(2)分別為企業創新投入與供應鏈金融單獨回歸以及添加控制變量后的回歸, 結果顯示兩次回歸分別在1%和5%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這表示企業開展供應鏈金融能促進企業的研發投入,進一步說明供應鏈金融與企業創新的正相關關系,驗證了假設1的穩健性。
2.傾向匹配得分
前文通過替換變量法證明了基準回歸的穩健性, 但為了避免由樣本選擇偏差導致的內生性問題,即可能存在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制造企業原本自身的創新產出就較高的問題, 考慮到這種情況,本文使用傾向性匹配得分(PSM)后的數據樣本進行回歸來驗證核心結論。首先對樣本進行一對三的近鄰匹配, 表5顯示了匹配后的平衡性檢驗結果,匹配后各變量的標準偏差絕對值均小于5%,并且t檢驗結果均不顯著,即并未否定原假設,結果滿足平衡性檢驗要求。 然后對匹配結果進行回歸,結果如表6所示。匹配后的樣本回歸顯示供應鏈金融對企業創新仍能在10%的水平上顯著,同時調整R2有了一定的提升, 進一步證實了本文的基準回歸結果。
(五)異質性分析
一般來說,在金融市場上,考慮到財務實力、管理制度、融資渠道、市場競爭和信用評級等方面的因素,規模較小的公司自有資金較少、財務信息透明度低、融資渠道有限、市場競爭激烈以及信用評級較低, 在融資市場上難以獲得較低的融資成本,也增加了融資的難度。供應鏈金融通過優化資金流和融資結構、信用增強和風險評估、降低信息不對稱、促進供應鏈協同以及創新融資產品和服務等途徑,能夠有效地幫助企業降低融資成本,與一般情況下更容易以較低成本獲得資金的規模較大企業相比,供應鏈金融對規模較小企業融資成本的降低效果更應顯著,從而對企業創新產出的影響更為明顯。表7證明了這一說法的正確性,在將制造業企業數據以中位數為界分為規模較小企業和規模較大企業后固定年度分別進行回歸, 從表7可以看出在規模較小的企業中,供應鏈金融指數的回歸系數為0.347,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而在規模較大企業分組中結果為負且不顯著,這說明開展供應鏈金融活動對規模較小企業的創新促進作用較大。
(六)機制檢驗
1.關于融資約束的中介效應檢驗
為驗證假設2,即在制造業企業中,供應鏈金融是否能通過緩解制造企業的融資約束難題來促進企業創新,本文借鑒Hadlock等(2010)衡量融資約束的方法[32]。他們證明了以SA指數衡量融資約束的方法較為合適,同時對之前的KZ指數衡量融資約束的方法提出質疑[33],故本文選擇SA指數對融資約束進行衡量。
SA指數的公式為:
SA=-0.737Size+0.043Size2-0.040Age (3)
其中,Size為企業規模(所在企業總資產規模的自然對數);Age為企業成立時間長短(統計截止日期減去企業成立時間)。中介效應回歸結果如表8所示。
表8列(1)顯示的是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基準回歸后的結果,可知供應鏈金融能夠促進制造業企業的創新能力, 故能夠進行下面的中介效應分析。列(2)結果顯示,供應鏈金融指數與融資約束在1%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 說明開展供應鏈金融活動能降低所在制造業企業的融資約束。列(3)結果顯示, 在融資約束SA指數作為中介變量的情況下,供應鏈金融指數與企業創新指數仍能在10%水平上顯著正相關, 從而可知在樣本制造業企業中,開展供應鏈金融活動同樣能夠通過降低企業的融資約束水平來促進企業創新。故上述結果基本驗證了假設2。
2.關于數字化轉型的中介效應檢驗
為驗證假設3,即在制造業企業中,供應鏈金融能夠通過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來促進企業創新,本文引入企業數字化轉型作為中介變量。 參考吳非等(2021)企業數字化轉型指標的關鍵詞庫和構建方法[22],通過歸集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底層技術架構的關鍵詞,同時對樣本制造業上市企業年報文本提取相應關鍵詞形成各企業的關鍵詞信息,將企業的關鍵詞頻數相加后進行匯總,最后進行對數化處理,避免數據“右偏性”的影響,從而形成數字化轉型這一指標。中介效應分析結果如表9所示。在列(1)基準回歸成立的基礎上,通過列(2)結果可知, 供應鏈金融指數能夠顯著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 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列(3)引入企業數字化轉型作為供應鏈金融促進企業創新的中介變量后可知,在樣本制造業企業中,供應鏈金融能夠通過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來顯著促進企業創新。供應鏈金融在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能夠通過優化數據驅動的創新決策、加速新技術的采納與應用、提供靈活的融資支持以及創新風險管理方式,從而有效地推動企業創新。 在當前企業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下,企業在參與供應鏈金融活動過程中可以依靠數字化轉型這一路徑為企業創新提供動力支持。
(七)調節效應分析
為驗證假設4,本文借鑒唐躍軍(2009)的研究,以向前五大供應商、客戶采購銷售比例之和的均值作為客戶集中度的構建方法[34],并以中位數為界分為低供應鏈集中度組和高供應鏈集中度組。由表10可以看出,在低供應鏈集中度組中,企業創新指數與供應鏈金融指數呈現顯著的正相關,但在高供應鏈集中度組中,結果雖為正但不顯著,且系數小于前者,這說明當供應鏈集中度較低時企業開展供應鏈金融活動更能促進企業創新。
六、結論和啟示
本文以2018—2022年的滬深主板市場部分制造業企業為樣本,研究了供應鏈金融對企業創新的影響,結果發現:(1)企業開展供應鏈金融活動可以顯著促進企業創新的進行和產出;(2) 中介效應分析發現在制造業企業中,供應鏈金融能夠通過降低融資約束來促進企業創新,同時能夠通過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來促進企業創新;(3) 調節效應分析發現在供應鏈金融對企業創新的促進過程中,當供應鏈集中度較低時,其可以起到對促進過程的正向調節作用;(4) 異質性分析發現較大規模企業中供應鏈金融對企業創新的影響為負且不顯著,而在規模較小的企業中兩者呈顯著正向關系。
當前供應鏈金融發展迅猛,發展趨勢呈現出多元化、數字化、智能化和普惠化的特點,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和供應鏈結構的日益復雜,供應鏈金融服務不斷創新和豐富。同時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 我國政府對制造業給予了大力支持,通過政策引導、金融服務、產業協同等多種方式,推動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針對以上研究結論,本文得出以下幾條對策啟示:
第一,制造業核心企業應積極利用供應鏈金融這一創新金融工具,優化自身的創新策略,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 企業在開展供應鏈金融活動過程中, 要源源不斷地提出創新性供應鏈金融方案,例如當前基于新興的區塊鏈以及電商平臺發展的供應鏈金融方案,增加獲取資金的渠道并提升資金使用效率,以此應對并解決融資難題,進而保證企業創新活動的開展。
第二,制造業核心企業要把握時代潮流,在當前政府支持制造業企業發展的背景下,大力開展企業創新活動,增強“硬實力”,依靠科技創新掌握核心技術,在開展供應鏈金融的過程中著眼解決企業的融資約束問題, 同時推動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并以這兩個著力點統籌企業的信息和資金,提高企業內部資源配置效率,從而為企業創新提供持續穩定的資金支持。
第三,對于自身供應鏈集中度較低的制造業核心企業,在開展供應鏈金融的過程中,要鞏固銀企間以及企業間的合作關系,充分發揮供應鏈金融對核心企業與金融機構和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關系的促進作用,充分利用開展供應鏈金融所帶來的巨大效益, 從而更有效地開展創新活動。
第四,政府也應為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通過設立財政補貼和發展基金,鼓勵企業開展供應鏈金融活動,同時政府應主導建立供應鏈金融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加強對供應鏈金融的監管力度,確保供應鏈金融在政府監管的框架下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TIMME S G,WILLIAMSTIMME C.The Financial-SCM Connection[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2000,4(2):33-40.
[2]PFOHL H C,GOMMM.Supply Chain Finance:OptimizingFinancial Flows in Supply Chains[J].Logistics Research,2009,1(3-4):149-161.
[3]HOFMANN E.Supply Chain Finance:Some Conceptual Insights[J].Beitr?ge Zu Beschaffung Und Logistik,2005,16(1):203-214.
[4]DYCKMAN B.Integrating Supply Chain Finance into the Payables Process[J].Journal of Payments Strategy amp; Systems,2009,3(4):311-319.
[5]閆俊宏,許祥秦.基于供應鏈金融的中小企業融資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14-16.
[6]ALI Z,BI G,MEHREEN A.Predicting Supply Chain Effectiveness through Supply Chain Finance:Evidence from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19,30(2):488-505.
[7]張偉斌,劉可.供應鏈金融發展能降低中小企業融資約束嗎?——基于中小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J].經濟科學,2012(3):108-118.
[8]HOFMANN E,ZUMSTEG S.Win-win and No-win Situations in Supply Chain Finance:The Case of Accounts Receivable Programs[J].Supply Chain Forum:An lnternational Journal,2015,16(3):30-50.
[9]周易,王曉亮,吳金柯.供應鏈金融會提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嗎?[J].經濟問題,2023(11):57-64.
[10]郭景先,魯營.供應鏈金融、供應鏈集中度與企業創新非效率投資[J].華東經濟管理,2023,37(5):119-128.
[11]凌潤澤,潘愛玲,李彬.供應鏈金融能否提升企業創新水平?[J].財經研究,2021,47(2):64-78.
[12]徐鵬,孫寧,敖雨.供應鏈金融與企業創新投入[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3,45(11):49-61.
[13]吳丹.融資約束對企業Ramp;D投資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產權與產業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22):102-108.
[14]陳陽.供應鏈金融創新在我國的應用及其對策探討——以中小企業短期貸款履約保證保險為例[J].中國商貿,2011(30):146-147.
[15]盧強,宋華,于亢亢.供應鏈金融中網絡連接對中小企業融資質量的影響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8(9):15-26.
[16]CHANG M L,CHENG C F,WU W Y.How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 Quality Influences Adaptation and Innovation by Foreign MNCs Subsidiarie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2,41(7):1047-1057.
[17]CZARNITAKI D,HOTTENROTT H.Ramp;D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Constraint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Firms[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11,36(1):65-83.
[18]宋華,陳峰,鮑迪,等.金融科技助力供應鏈金融創新與發展[J].金融理論探索,2022(4):41-48.
[19]朱太輝.供應鏈金融提升供應鏈韌性[J].中國金融,2023(1):91-92.
[20]宋華,陳思潔.供應鏈整合、創新能力與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績效的關系研究[J].管理學報,2019,16(3):379-388.
[21]周志明,崔森.制造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研究[J].管理觀察,2014(21):80-82.
[22]吳非,胡慧芷,林慧妍,等.企業數字化轉型與資本市場表現——來自股票流動性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21,37(7):130-144,10.
[23]宋華,陶錚,楊雨東.供應鏈金融增強企業組織韌性的影響機制[J].中國流通經濟,2024,38(6):103-114.
[24]羅興,楊子涵,何奇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供應鏈金融發展與融資約束緩解[J].武漢金融,2023(11):54-62.
[25]龔強,班銘媛,張一林.區塊鏈、企業數字化與供應鏈金融創新[J].管理世界,2021,37(2):22-34,3.
[26]劉新民,鐘翠萍,王壘.客戶質量與公司創新行為——來自供應鏈客戶關系的證據[J].財會月刊,2020(24):102-111.
[27]武晨.客戶集中度與企業創新績效:供應鏈金融的值變效應[J].金融經濟學研究,2021,36(5):114-132.
[28]方紅星,嚴蘇艷.客戶集中度與企業創新[J].科研管理,2020,41(5):182-190.
[29]溫科,李常洪.數字化轉型、供應鏈集中度與供應商創新[J].統計與信息論壇,2024,39(3):107-128.
[30]黎文靖,鄭曼妮.實質性創新還是策略性創新?——宏觀產業政策對微觀企業創新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6, 51(4):60-73.
[31]周蘭,吳慧君.供應鏈金融與產品市場表現[J].金融經濟學研究,2022,37(6):99-112.
[32]HADLOCK C J,PIERCE J R.New Evidence on Measuring Financial Constraints:Moving beyond the KZ Index[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10,23(5):1909-1940.
[33]KAPLAN S N,LUIGI Z.Do Investment-cash Flow Sensitivities Provide Useful Measures of Financing Constraint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7,112(1):169-215.
[34]唐躍軍.供應商、經銷商議價能力與公司業績——來自2005—2007年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09(10):6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