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對經濟增長意義重大。本文運用熵值法、耦合模型測度數實融合水平,并采用固定效應模型、中介效應模型實證考察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及作用機理。結果表明,數實融合能夠顯著促進經濟增長;機制研究表明,數實融合通過拉動消費需求暢通國內大循環、擴大貿易規模暢通國際大循環來促進經濟增長;區域異質性結果表明,數實融合對中西部地區和非長江經濟帶的地區促進作用較強。因此,政府部門應該加強數字技術創新,促進數實融合;建設內部消費市場,提升居民收入;拓展貿易渠道,暢通國際循環。
關" 鍵" 詞:數實融合;國內大循環;國際大循環;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124;F83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2517(2024)05-0070-11
DOI:10.16620/j.cnki.jrjy.2024.05.007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2022年,第一、二、三產業數字經濟滲透率分別為10.5%、24.0%和44.7%①,由此可見,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下簡稱數實融合)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同時數實融合亦是推動傳統產業升級轉型的重要力量[1],通過將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結合,極大地提升了生產效率與競爭力, 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十四五”規劃期間,加速推進以國內大循環為主、 國際國內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已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新發展格局要著重增強國內大循環原動力,夯實經濟平穩發展底氣;要重視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全方位融合有利于解決經濟循環體系中的部分問題,促進新發展格局的構建[2]。因而,探究數實融合的基本邏輯與實現路徑對于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穩定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從需求側來看,工業、服務業的數字化轉型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購買力、刺激消費需求,拓寬經濟循環空間[3]。從供給側來看,數實融合通過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實現了生產、流通、消費全環節的開放環境,從而有效地實現了供需間的精準對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4],緊密契合于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此外,數實融合有助于推動數字技術和產業技術融會貫通,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推動科技創新[5],延伸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成為支撐經濟雙循環的重要支柱。
數實融合是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方向,通過數字技術賦能實體產業,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協同一體化發展途徑,最終實現以數強實和以實壯數,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6]。一方面,利用數字技術提升實體經濟發展質效,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7];另一方面,實體經濟為數字經濟發展奠定基礎,形成數字經濟產業。已有關于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是數字經濟對實體經濟發展的影響究竟是“擠出效應”還是“促進效應”。周小亮等(2021)基于反壟斷視角的研究表明數字經濟發展擠壓實體經濟,存在區域遞減規律[8];姜松等(2020)的研究表明數字經濟對實體經濟會產生“擠出效應”[9];馬勇等(2021)基于中部82個地級市數據再次驗證了此效應[10]。而Xiao(2020)認為數字經濟是實體經濟的“催化劑”,實體經濟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兩者相輔相成[11];田秀娟等(2022)基于“創造性毀滅”機制的研究表明,數字技術與生產部門的集成整合會促進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推動技術密集型產業高質量發展[12];孫光林等(2023)認為數字經濟有利于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13];江紅莉等(2022)研究表明數字經濟的發展緩解了企業融資約束,提高了企業治理水平,從而對企業實體投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14]。
二是針對數實融合驅動效應展開研究。已有文獻大多從綠色創新、效率變革、消費需求引導、產業升級、組織模式創新等視角出發。史丹等(2023) 發現數實融合可以擴大研發投入規模和技術市場交易以促進綠色創新[15];楊廬峰等(2021)以貴州省的融合發展實踐為例,研究認為數實融合可以改善經濟發展質量,促進產業效率升級[16];郭晗(2020)強調數實融合推動實體經濟從“供給創造需求”向“需求引導供給”的轉型,增強了實體經濟創新動力,加快實體經濟綠色化轉型[17];李英杰等(2021)研究發現,數字經濟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可推動其質量、效率、動力變革,提升供給能力和水平[18];戚聿東等(2021)認為數實融合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它將帶來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優化和增長動能轉換[19]。總之,數實融合已經成為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量。
已有研究在探討數實融合與經濟增長的關聯上, 不僅深入剖析了數字技術如何滲透實體經濟,還揭示了融合過程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這逐漸勾勒出數實融合促進經濟增長的復雜圖景。 然而,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特別是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的提出,為數實融合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更高的要求。相較已有研究,本文可能的邊際貢獻有:(1)在數實融合的基礎上,分析數實融合對經濟增長的影響;(2) 從消費需求表征的國內大循環、貿易規模表征的國際大循環的雙循環暢通渠道出發,將數實融合推動經濟增長的過程統一到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中,解析了數實融合賦能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
二、研究假設
(一)數實融合賦能經濟增長的直接效應
數實融合是指通過數字技術在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應用,激活數據要素潛能,促進數據、技術、場景深度融合,高效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形成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雙循環”系統。它在推動實體經濟層面上,通過重塑業務邏輯、改革組織形態以及創新價值模式等手段,有效地促進了經濟活動的活力和效率。數實融合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促進經濟增長。(1) 數實融合發展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數實融合過程中出現的創新組織的小型化和分散化趨勢,能夠釋放高度個性化、分散化的產品和服務需求[20],引導實體經濟發展模式向“需求引導供給”轉型,創新模式轉向眾包化和定制化,將加快傳統產業的創新迭代速度[1],從需求側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2)數實融合能夠優化資源整合,提升價值鏈各環節的效率[21],拓展經濟增長的發展空間。通過將數據嵌入到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各個環節中,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優化業務流程模式,重塑價值鏈和產業鏈,增加產業的附加值。(3)數實融合能夠驅動創新產業形態,激發經濟增長潛力。 數實融合能夠改變居民消費行為決策,催生新型的產品供給,演化出新的產業形態,實現居民消費與生產方式之間的循環升級[22],這將激發數字時代更大的經濟增長潛力。(4) 數實融合能夠有效降低生產能耗,精準把控生產過程,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從而推動經濟增長從粗放型轉向環境友好型[23]。在數字經濟的背景下,企業能夠通過即時采集數據,對生產過程進行實時測控,并通過數據模擬技術為生產決策提供依據。企業通過海量的數據積累, 可以將數據關系轉化為生產知識和經驗,優化生產模型, 并利用機器學習算法進行科學決策,進一步提升資源的有效利用,實現生產過程的綠色化轉型。此外,數實融合的不同程度也會影響經濟發展效果,在數實融合初期,數字經濟的潛力未能充分釋放, 導致經濟增長缺乏新的增長點,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放緩。然而,隨著數實融合程度的提升,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將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這種融合不僅促進了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還催生了大量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經濟增長提供了新的動力源。綜上,數實融合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 且數實融合程度越高越能提高資源整合效率,拓展經濟增長可能性邊界的同時推動可持續性經濟增長。 據此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數實融合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
(二)數實融合賦能經濟增長的影響機制
在新發展格局下,數實融合可以通過需求和供給兩大體系的同步升級為“雙循環”賦能,并構建經濟增長的動態體系。暢通國內大循環意味著確保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各環節順暢進行。其他環節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滿足消費需求,故消費環節的暢通是推動整個循環的關鍵。數實融合能夠持續創造國內需求增量,助推需求側改革升級[24]。首先,數實融合為滿足居民的多樣化需求提供了技術支持,技術手段的融合應用豐富了需求層次,激發居民消費潛力,并進一步推進消費結構升級[22]。其次,數實融合刺激內生性投資需求,成為了經濟內循環的催化劑,為經濟增長注入了新的動力。此外,加大對配套基礎設施的投資是數實融合發展的先決條件,這種由經濟內在規律產生的內生性投資[23],通過其在宏觀經濟層面上的乘數效應,能夠對整體經濟增長產生積極影響。同時,通過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的不斷推進,亦會產生疊加效果,進一步推動促進經濟內循環[25]。另外,數實融合可以創造更多的市場空間和落實潛在需求的機會,為企業提供了創新發展的可能性。如“直播+”“拼團”等新型電商模式的嵌入一方面為企業創造了新的投資機會,另一方面促進了就業崗位和居民收入的增加,進一步提振內需[26],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內循環”增長的重要力量。基于以上推論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2:數實融合可以通過推動國內大循環促進經濟增長。
大國經濟發展需要開放市場,國際市場是國內市場的延伸。數字經濟向實體經濟滲透能夠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通過數字化改變貿易方式,消費者購物習慣也隨之重塑,消費者可以突破時空限制瀏覽商品并進行線上交易,極大地滿足了消費者對于商品多樣性的追求,提升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和福利水平,進一步加快消費結構升級[27]。同時跨境電商的出現拓寬了國際市場,進一步加強了中國與外部市場間的緊密聯系,推動國內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的快速發展[28],成為促進我國進出口貿易平衡及推動全球經濟和國際大循環增長的重要力量。據此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3:數實融合可以通過推動國際大循環促進經濟增長。
三、 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水平測度
(一)模型測度
協調發展和融合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子系統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現象,故本文首先使用熵權法測算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子系統,然后將兩個子系統納入耦合評價模型測度數實融合程度。
構建數實融合水平的測度方程[17]如下:
其中,C、u、u分別指第t期數實耦合水平、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及實體經濟發展水平。然而當u和u數值較低且相近時,C可能會被高估,因此在式(1)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耦合協調度模型如下:
其中,T、Dt分別指數實融合調和指數、 數實融合耦合度。α、β為待定參數,且α+β=1。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對我國來說同樣重要,故參考史丹等(2023)[15]的研究,取α=β=0.5。D值分布在[0.1],數值越大表示數實融合度越高。
(二)指標選取
本文在以上模型測度的基礎上, 對指標進行選取。在數字經濟方面,參考《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且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將數字經濟的二級維度分為數字基礎設施、 數字制造、數字產品服務、數字金融服務和數據要素驅動。在實體經濟方面,借鑒郭晗(2023)[17]、劉永文等(2023)[29]的做法,本文將實體經濟分為農業、 工業、建筑業、運輸郵電業、批發零售業、 住宿和餐飲業。具體三級指標如表1所示。
(三)測度結果分析
本文采用2013—2021年全國30個省份的樣本數據(西藏和港澳臺除外), 通過上述方法計算得到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發展指數以及耦合協調度和相對發展度的總體均值。由圖1可知,第一,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和實體經濟發展指數呈現穩定增長態勢,發展狀況整體向好。但是數字經濟的發展水平相較于實體經濟而言較為緩慢。 其原因如下:相對于實體經濟,數字經濟起步晚、發展時間較短。數字經濟的發展依賴于信息技術的支持, 而目前互聯網普及率和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仍然相對薄弱。同時,相較于實體經濟市場規模涵蓋廣泛的領域和行業,數字經濟的市場規模相對較小。第二,數實融合的耦合協調度呈現穩步上升的特征。技術進步、市場需求、政策支持、 產業轉型和全球化趨勢等因素相互作用, 推動了數字經濟向實體經濟滲透和協調發展。
四、 數實融合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
(一)研究設計
1.模型構建
為檢驗數實融合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本文構建了面板固定效應回歸模型,方程如下:
GDit=η0+η1Dit+ηj∑Controlit+δi+λt+εit (3)
其中,被解釋變量GDit為經濟增長,解釋變量Dit為數實融合水平,Controlit為其他控制變量,η0為常數項,δi代表個體效應,λt表示時間效應,εit為殘差項,下標i和t分別表示個體和時間,η1、ηj為對應回歸變量的系數項。
為研究數實融合賦能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本文借鑒江艇(2022)的中介效應檢驗方法[30],考察數實融合能否通過推動國際國內雙循環促進經濟增長,構建如下方程:
mediait=β0+β1Dit+βj∑Controlit+δi+λt+εit (4)
其中,media表示中介變量,包括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表征的國內大循環和以進出口總額表征的國際大循環,其他符號含義與式(3)一致。若數實融合的系數顯著,則國內大循環和國際大循環的中介效應顯著。
2.變量選取
被解釋變量。參考錢海章的做法(2020)[31],經濟增長(GDit)用人均GDP度量。
核心解釋變量。參考史丹等(2023)的做法[15],使用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耦合度Dit作為數實融合的代理變量。
中介變量。(1)國內大循環。暢通國內大循環要求生產、分配、流通及消費每個節點都必須流通順暢,其中消費是每個節點的最終目的,是最重要的環節,消費暢通是其他環節暢通的源動力,是實現國內大循環的本質要求。參考劉金全(2022)[32]的方法,使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表征國內大循環暢通度。(2)國際大循環。出口對國際大循環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包括貿易平衡、技術轉移、市場多樣化和經濟結構調整等,而商品貿易是國際大循環的重要方面,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參考劉金全等(2022)的做法[32],將進出口貿易總額表征的貿易規模衡量國際大循環暢通程度。
控制變量。(1)城鎮化水平。城鎮化水平能夠促進資源的集聚和優化配置,提高勞動力的生產力和創造力,推動經濟發展。采用城鎮人口與當地總人口的比值控制城鎮化水平[26]。(2)科技支持。科技支持能夠提高生產效率、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為經濟增長提供有力支撐。以科技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值表示科技支持[5]。(3)財政分權。財政分權可以激發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和創新性,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從而推動整體經濟增長。以地區財政預算收入與支出的比值表示財政分權。(4)工業發展水平。工業發展水平的提高能夠增加產出和就業機會,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進而推動經濟的增長。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表示工業發展水平[33]。
各變量的定義說明如表2所示。
3.數據來源
本文使用2013—2021年除西藏和港澳臺外30個省(區、市)的面板數據進行研究。其中,本文涉及數據源自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2011—2021》及國泰安數據庫。
4.變量描述性統計
相關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3。
表3結果顯示:經濟增長的最小值為10.05,最大值為12.123,表明在不同樣本間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整體波動范圍不大,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國各省份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在縮小。數實融合的最小值為0.121,最大值為0.782,說明在不同樣本間數實融合的程度存在顯著差異。其他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特征均無明顯的異常值。
(二)實證結果分析
1.基準回歸分析
首先將所獲取數據進行Wald檢驗和Hausman 檢驗, 結果表明相較于混合OLS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固定效應模型對數據的解釋性較好。因此,本文運用固定效應模型并采用遞進回歸的方法進行實證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列(1)中數實融合和經濟增長的相關系數為1.6986,且在1%水平上顯著,直觀表明數實融合能夠有效促進經濟增長。列(2)和列(3)為逐步加入控制變量以及時間和地區虛擬變量后的擬合結果。結果表明,解釋變量數實融合的回歸系數均顯著為正,表明數實融合能有效刺激經濟增長,驗證了假設1。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普及, 為實體經濟提供了更加豐富和高效的生產方式,推動了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同時,數字技術的應用也提高了實體經濟的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降低了生產成本,優化了資源配置,進一步提升了實體經濟的競爭力和市場份額[29]。此外,數實融合也為創新企業和新興產業創造了更多的發展機會。數字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應用,孕育了眾多新興產業和業態,這不僅為實體經濟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而且也為數字經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應用場景和市場空間。因此,數實融合是推動經濟增長、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在控制變量中,城鎮化水平、科技支持以及工業發展水平的提高都有助于經濟增長。
2.穩健性檢驗
一是替換被解釋變量。上文基準回歸中的經濟增長由人均GDP對數測算而得,此處以GDP對數重新測算經濟增長,回歸結果見表5列(1)。結果表明,更換被解釋變量后,數實融合對經濟增長的回歸系數仍顯著為正。
二是替換控制變量。在基準回歸中控制變量為城鎮化水平、科技支持、財政分權以及工業發展水平等,為了防止選取控制變量的隨機性給結果造成的偏誤,本文對控制變量進行重新篩選并再次進行回歸①,表5列(2)的結果表明,更換控制變量后數實融合與經濟增長之間依舊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三是剔除直轄市樣本。 由于直轄市在政策支持、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建設上與其他地區存在差異, 可能會對基準回歸的結果有一定影響,因此本文在原始樣本數據的基礎上剔除直轄市樣本數據后重新進行回歸,結果如表5列(3)所示,數實融合的回歸系數仍顯著為正,表明數實融合能有效促進經濟增長。
四是控制固定效應。數實融合可能會造成系統性宏觀經濟環境的復雜變化,特別是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由于其獨特的資源和優勢,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會相對放緩,更有可能優先發展互聯網相關產業。通過引入地區和年份交互項,模型能夠更靈活地捕捉不同地區在不同時間點上的特異性變化。表5列(4)顯示,在控制固定效應后數實融合的回歸系數仍顯著為正,表明數實融合促進經濟增長的結論依然成立。
五是刪除異常樣本。為減少極端值干擾,本文剔除位于1%和99%分位數的異常值后,對剩余樣本重新回歸。表5列(5)顯示,剔除異常值后,數實融合與經濟增長仍呈顯著正相關,且其他變量保持統計顯著性。 這表明基準回歸結果穩健可靠, 為理解數實融合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提供了有力依據。
3.內生性檢驗
內生性的主要來源有兩個: 一是反向因果。數實融合不僅會促進經濟增長,同時經濟增長也會對數實融合產生正向影響;二是遺漏變量。盡管本文努力控制影響經濟增長的變量,但仍然無法避免殘差項中存在影響經濟增長的變量。為解決內生性問題,本文將滯后一期的數實融合發展指數作為工具變量,以兩階段最小二乘法重新估計,結果見表6列(1)和列(2)。弱工具變量檢驗結果顯示,回歸結果一階段的F統計量為300.63,拒絕了弱工具變量的假設, 說明滯后一期的數實融合為有效工具變量。列(2)中數實融合的系數顯著為正,說明數實融合能有效促進經濟增長。
考慮到區域間數實融合水平差異,本文引入省份地形起伏度與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的交互項作為第二個工具變量,重新進行回歸分析。因缺乏新疆地形起伏度數據, 故在回歸分析中剔除了新疆樣本,結果見表6列(3)和列(4)。對比表6中的結果與基準模型回歸的結果,發現數實融合能有效刺激經濟增長,這表明在考慮內生性問題后,數實融合能有效促進經濟增長的結論依然可靠。
(三)進一步分析
1.機制分析
由表7列(1)可知,數實融合在1%的置信水平上對國內大循環起正向促進作用,說明數實融合有助于拉動消費需求,暢通國內大循環,且表明國內大循環的中介效應顯著,即數實融合有助于暢通國內大循環,從而助力經濟增長。國內大循環堵點表現為供需矛盾,數實融合可以通過技術優勢提供更多的市場信息和消費者需求信息,使供應方更準確地了解市場需求,從而調整生產和供應計劃。同時數實融合依托物聯網和物流技術,實現供應鏈的實時監控和管理,提高供應鏈的效率和靈活性,減少庫存積壓和供應不足的問題,提高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透明度,從而實現供需平衡,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經濟增長。
由表7列(2)可知,數實融合對國際大循環有正向作用,且在10%的置信水平上顯著,說明數實融合能夠擴大交易規模,暢通國際大循環,即數實融合可以擴大交易規模,暢通國際大循環,進而推動了經濟增長。對外貿易規模的擴大帶動了國內產業的發展和升級,加強了國際經濟合作,促進了技術、資本和人才的流動,提高了國內創新能力和競爭力,豐富了國內市場供給,改善了消費者福利,推動了國內消費升級,帶動經濟增長。由此假設3得以驗證。
2.異質性分析
一是區域異質性。根據區域位置的不同,劃分為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①,并進行回歸分析,理由如下。(1)經濟發展差異。相較于中西部地區,東部地區有發達的沿海經濟帶和大城市集群,經濟基礎較為雄厚,科技創新能力較強,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發達。而中西部地區相對較為落后,經濟結構以傳統制造業和資源型產業為主。(2) 發展模式差異。東部地區更注重發展服務業、高技術產業和創新驅動型經濟,數字經濟發展較為迅速。中西部地區則更側重傳統制造業和資源開發, 實體經濟占比較高。回歸結果如表8所示,在分組回歸中,數實融合的估計系數均顯著為正,表明數實融合能夠顯著促進經濟增長,且對中西部的促進效應更顯著,表明數實融合能夠顯著促進欠發達區域經濟增長。可能是因為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較快,擁有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產業鏈條,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在該地區的發展已經相對成熟,邊際效應較小。而中西部地區經濟相對滯后,基礎設施和產業鏈條相對薄弱,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發展潛力較大,邊際效應較大。
二是經濟發展異質性。為進一步驗證數實融合對經濟發展水平越低的地區促進作用越強,本文將各地區以是否在長江經濟帶進行劃分。表8列(3)和列(4)回歸結果顯示,數實融合對非長江經濟帶的省份促進作用更強,這與區域異質性分析得出了一致的結論。
五、結論與政策啟示
本文基于2013—2021年省級面板數據, 運用耦合協調模型測度了我國數實融合程度,實證考察了數實融合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結論如下:第一,數實融合能夠顯著賦能經濟增長,在多種穩健性檢驗以及內生性檢驗下依舊顯著;第二,數實融合賦能經濟增長的雙循環機制主要包括拉動消費需求暢通國內大循環、擴大貿易規模暢通國際大循環;第三,數實融合對中西部地區和非長江經濟帶地區的經濟增長的邊際效應更大。
據此,得到如下政策啟示:
第一,由實證結果可知,數實融合能顯著促進經濟增長, 因此要加強數字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強數實融合,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成本。首先,以應用為牽引,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服務等各環節的應用。其次,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 建設一批成果轉化、技術標準、檢測認證、市場推廣等公共服務平臺。對政府而言,應加大對數實融合的政策傾斜,為其提供相應的財稅和金融支持。再次,對企業進行精準化和集約化的指導和服務, 提供技術咨詢和培訓,幫助企業提升數字化水平和管理能力。最后,應大力提倡企業之間的數據要素共享合作,促進資源高效利用和創新合作,提高整體效益,同時企業也應積極主動地推動數字化轉型,加強內部管理和流程優化,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成本。
第二,加強內部消費市場的建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進消費需求的增加,從而帶動國內大循環。首先,應積極推動數字經濟平臺深入挖掘和應用消費服務業的核心領域和關鍵性環節,通過運用先進的數字技術手段,實現對消費服務各個環節的精準評估與衡量, 從而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個性化、高效便捷的服務體驗。同時借助數字化經營分析工具,優化資源配置,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效率,推動全消費鏈條的降本增效和價值創新。其次,通過加強消費信用體系建設、完善消費維權和糾紛解決機制、強化質量安全監管等措施,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消費環境。最后,政府應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鼓勵創業就業,加強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競爭力,從而提高居民就業率。
第三,拓展貿易渠道和市場,從而擴大貿易規模暢通國際大循環。政府應該搭建集研發、生產、銷售、物流等環節于一體的數字貿易平臺,為企業提供一站式的貿易服務。同時,鼓勵中小企業和個人消費者參與到數字貿易中來, 拓展貿易主體的范圍。這有助于挖掘更多的貿易潛力,促進貿易市場的繁榮。
參考文獻:
[1]楊秀云,從振楠.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理論邏輯、現實困境與實踐進路[J].中州學刊,2023(5):42-49.
[2]胡漢輝,申杰.數字經濟如何賦能高質量發展——國內國際雙循環視角[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23, 43(5):3-18.
[3]滕磊,張恒,唐思思.普惠視角下數字金融創新與農村經濟發展[J].調研世界,2021(12):34-42.
[4]許憲春,任雪,常子豪.大數據與綠色發展[J].中國工業經濟,2019,373(4):5-22.
[5]賈洪文,張伍濤,盤業哲.科技創新、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高質量發展[J].上海經濟研究,2021,392(5):50-60.
[6]袁淳,肖土盛,耿春曉,等.數字化轉型與企業分工:專業化還是縱向一體化[J].中國工業經濟,2021,402(9):137-155.
[7]劉慧,王曰影.“數實融合”驅動實體經濟創新發展:分析框架與推進策略[J].經濟縱橫,2023(5):59-67.
[8]周小亮,寶哲.數字經濟發展對實體經濟是否存在擠壓效應?[J].經濟體制改革,2021(5):180-186.
[9]姜松,孫玉鑫.數字經濟對實體經濟影響效應的實證研究[J].科研管理,2020,41(5):32-39.
[10]馬勇,王慧,夏天添.數字經濟對中部地區實體經濟的擠出效應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21,41(10):48-57.
[11]XIAO X Y.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Economy and Real Economy to Promot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C].Management Science Informatization and Economic Innovation Development Conference(MSIEID),2020.
[12]田秀娟,李睿.數字技術賦能實體經濟轉型發展——基于熊彼特內生增長理論的分析框架[J].管理世界,2022(5):56-74.
[13]孫光林,李婷,莫媛.數字經濟對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J].經濟與管理評論,2023(1):92-103.
[14]江紅莉,侯燕,蔣鵬程.數字經濟發展是促進還是抑制了企業實體投資——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22(5):78-94.
[15]史丹,孫光林.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對綠色創新的影響[J].改革,2023,348(2):1-13.
[16]楊廬峰,張會平.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著力向度與治理創新——以貴州省的融合發展實踐為例[J].理論與改革,2021(6):140-150.
[17]郭晗.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促進高質量發展的路徑[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0,33(2):20-24.
[18]李英杰,韓平.數字經濟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機理和路徑[J].宏觀經濟管理,2021(5):36-45.
[19]戚聿東,褚席.數字經濟發展、經濟結構轉型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J].財經研究,2021,47(7):18-32,168.
[20]平衛英,肖秀華.中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模的地區差距、空間效應和動態演進[J].調研世界,2022(7):3-16.
[21]何鳴皋,陳曦.數字經濟賦能的全產業鏈現代生態農業的研究與應用[J].社會科學家,2023,310(2):73-80.
[22]郭守亭,熊穎,趙昕.電子商務發展如何影響居民消費[J].財會月刊,2022,928(12):147-153.
[23]李明蕊,陳安平.重塑經濟地理格局:數字政府與資本區際流動——基于企業跨區域投資的視角[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4,46(9):57-72.
[24]李曉炫,吳奇.數字經濟、消費擴容與經濟高質量發展[J].統計與決策,2024,40(16):5-9.
[25]洪小羽,謝建國,任桐瑜.數字經濟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基于企業內外部市場選擇的視角[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4,46(9):1-14.
[26]吳繼英,崔靜.數字經濟賦能擴大內需的影響機制研究——基于多重中介模型[J].華東經濟管理,2024,38(9):14-27.
[27]劉璐,肖偉斌.數字經濟助推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基于廣東省21個地級市的實證研究[J].金融理論探索,2024(4):20-34.
[28]史宇鵬,曹愛家.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趨勢、挑戰及對策[J].經濟學家,2023,294(6):45-53.
[29]劉永文,李睿.數實融合能否改善要素市場扭曲[J/OL].軟科學,網絡首發,2023-12-05.
[30]江艇.因果推斷經驗研究中的中介效應與調節效應[J].中國工業經濟,2022(5):100-120.
[31]錢海章,陶云清,曹松威,等.中國數字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理論與實證[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0,37(6):26-46.
[32]劉金全,申瑛琦,張龍.貿易政策不確定性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J].經濟問題探索,2022,475(2):37-46.
[33]李金城,姚毓春.數字經濟賦能國有企業創新的內在機理與實現路徑[J].經濟學家,2024(6):9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