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剖析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通過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實現路徑,為新型研發機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實踐提供啟示。采用探索性單案例研究方法,以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的典范——之江實驗室為研究對象,探究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實現路徑。結果表明:(1)政府、高校和企業的多元投入與協同共建是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重要基礎;(2)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匯聚與融合多方優勢資源是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基本保障;(3)構建協同、開放的“政產學研用金介才”八聯動的創新生態體系是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重要支撐;(4)推動科研與產業深度耦合、齊頭并進是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關鍵舉措;(5)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通過大兵團作戰模式集智攻關是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有效路徑。研究豐富了新型研發機構和關鍵核心技術的理論研究,并為政府部門和新型研發機構提供了實踐啟示。
[關鍵詞]新型研發機構;關鍵核心技術;混合所有制;新型舉國體制
一、 引言
近年來,我國的科技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與發展,尤其在載人航天、核電技術、大飛機制造、探月探火等重大科技領域持續取得創新突破[1]。然而,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總體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問題依然突出[2]。在中美關系不確定性增強、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情形下,我國一些關鍵領域和重點行業的核心技術被“卡脖子”,形勢十分嚴峻,已成為阻礙中國邁向世界科技強國的關鍵因素[3]。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對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20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發展第十四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進一步提出,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①。2022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意見》,進一步強調新型舉國體制對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重要作用②。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明確指出,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③。由此可見,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是成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重要路徑[4]。新型舉國體制的本質是實現市場與政府的有機結合和優勢互補,推動資源的有效集聚和協同配置,從而實現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5]。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舉措,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科技創新、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的重要主體[6]。因此,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如何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已成為亟待破解的重要問題。
一方面,學術界主要從分類、運行機制、提升路徑以及評價等方面對新型研發機構進行了廣泛的探討,并取得了一定進展[7-10]。然而,這些研究未對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的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究機構進行專門探究,也未剖析新型研發機構與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現有研究對關鍵核心技術的探討尚處于起步階段,主要從內涵與特征、現狀與問題、演化路徑以及政策建議等方面進行了剖析[11-13]。然而,對關鍵核心技術的相關研究尚未關注部分地區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構建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的現象,缺乏對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機理的深入探討。總體而言,現有研究尚未回答新型舉國體制下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如何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重要問題。
之江實驗室的成功實踐為解決本文研究問題提供了重要啟示。之江實驗室是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浙江全省之力、浙江大學全校之力、阿里巴巴全集團之力打造的全國首家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作為新型舉國體制——浙江路徑的探索者,之江實驗室堅持體制機制創新與科技創新,成功突破了多項關鍵核心技術,并成為我國新型研發機構的翹楚。由此,本研究以之江實驗室為研究對象,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深入探討新型舉國體制下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內在機理,以拓展新型研發機構和關鍵核心技術的相關研究,并為相關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和重要啟示。
二、 文獻述評
1. 新型研發機構
現有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新型研發機構進行了探討:第一,分類。林志堅等[13]基于建設主體角度,將新型研發機構分為大學主導型、科研院所主導型和地方政府主導型;周君璧等[8]基于功能角度,將新型研發機構分為事業單位、企業單位和社會服務機構三類。第二,運行機制。韓鳳芹等[6]以江蘇產業技術研究院為例,深入剖析了體制放權賦能及市場化機制支撐并行的雙層治理模式;馬文聰等[9]基于雙元創新理論視角,探討了新型研發機構運行機制的差異及內在原因。第三,提升路徑。羅嘉文等[14]分析了新型研發機構的發展現狀,并對其提升路徑進行了探究;謝建新等[15]通過基于模糊集的定性比較分析,探究了影響新型研發機構創新成效的組態路徑構型。第四,評價。楊博文等[10]以北京新型研發機構為例,構建了三層次、多指標的評價體系;張光宇等[16]基于生態位態勢視角,提出了基于“態”“勢”和“態與勢交界面”的核心能力評價模型。此外,還有研究對新型研發機構的價值創造、布局模式[17]等進行了剖析。
總體而言,當前學術界對新型研發機構進行了廣泛的探究,但這些研究均忽視了一些地區構建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開展技術攻關的新現象,對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究機構的探討明顯不足,也未將新型研發機構與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聯系起來。
2. 關鍵核心技術
現有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關鍵核心技術進行了剖析:第一,內涵與特征。譚勁松等[11]基于技術體系視角,指出關鍵核心技術是制約創新生態系統其他組件和整體效用發揮,并決定整個創新生態系統績效的技術,具有高度可靠性、高度復雜性及相互依賴性等特征。第二,現狀與問題。已有研究指出,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存在研發投入不足、基礎研究能力薄弱、外部制度環境不完善、科技領軍人才不足、科技創新體系不健全等問題[1-3]。第三,演化路徑。胡登峰等[18]指出關鍵核心技術的國產替代遵循“技術鏈垂直化—產業鏈平臺化—創新鏈生態化”的創新發展路徑;張羽飛等[19]認為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遵循“功能性突破—性能性突破—可靠性突破—前沿性突破”的演化路徑。第四,對策建議。現有研究從多個角度提出了促進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對策建議,如執行國家科技創新戰略計劃、制定高端人才培育和激勵體制、構建關鍵核心技術協同創新平臺、改革創新治理體系[2-4]。另外,安同良等[20]提出了對“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的測度方法及趕超路徑,并凝練出技術追趕的“中國式創新”模式。
綜上所述,盡管關鍵核心技術得到了學界的廣泛關注,但相關文獻對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究總體上仍處于起步階段;現有研究對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路徑雖進行了初步探討,但缺乏對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路徑的深入剖析。
三、 研究設計
1. 研究方法與案例選擇
本研究旨在探討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如何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問題,屬于“如何”和“為何”的問題范疇,因此適用于案例研究方法[21]。另外,本研究采用單案例研究,原因如下:一方面,新型舉國體制下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成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是我國實踐中涌現的極端現象,而單案例研究適合探究極端現象[22];另一方面,單案例研究適合對特定現象進行深入分析和詳盡描述,有利于揭示各個構念間的內在關系。
本研究選取之江實驗室為研究對象,原因如下:第一,作為國內首家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之江實驗室成功實現了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具有代表性和極端性;第二,之江實驗室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重點打造的新型研發機構,被各大媒體廣泛報道,有利于各類研究資料的搜集;第三,之江實驗室與筆者所在單位存在深度的合作聯系,有利于開展實地調研和訪談。
2. 數據搜集與分析
(1)數據來源
遵循“三角驗證”原則[22],本研究從多個渠道搜集數據:第一,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科技日報、央視新聞等主流媒體的新聞資料;第二,中國知網、維普、萬方等數據庫的學術文獻資料;第三,之江實驗室宣傳手冊、官方網站、微博企業號、微信公眾號對外披露的資料;第四,之江實驗室會議、檔案、記錄等內部資料;第五,調研時獲得的觀察資料及半結構化訪談資料。通過以上多種渠道,本研究獲得了大概15萬字的研究資料。
(2)分析策略
本研究的數據分析策略如下:第一,對研究數據進行整理和歸納,梳理出之江實驗室的關鍵發展歷程(見表1);第二,研究成員分別對數據開展分析,并進行數據歸類,建立分析檔案;第三,研究小組展開集體討論,對比各自的分析結果,直至觀點統一;第四,將數據分類和相關文獻、基礎理論進行分析對比,直至互相匹配,進而推導出理論命題。
此外,案例信度和效度的保證策略為:第一,信度保證。制定研究草案,建立分析數據庫。第二,建構效度保證。從不同來源搜集各類研究資料,建立研究證據鏈。第三,內部效度保證。從不同理論視角提出具有競爭性的解釋,進而修正、完善研究發現。第四,外部效度保證。根據基礎理論建立案例研究框架,并基于研究框架指導案例開展。
3. 案例概況
之江實驗室成立于2017年9月,是由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學、阿里巴巴集團按照“政府主導、院校支撐、企業參與”為原則成立的中國首家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是實體化運作、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省政府直屬事業單位,也是浙江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探索新型舉國體制浙江路徑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之江實驗室以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目標,以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定位,致力于成為浙江創新強省和人才強省的重要驅動力量。
在管理體制上,之江實驗室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在用人模式上,之江實驗室實行人員靈活、分類管理制度。另外,之江實驗室建立了目標導向、績效管理、開放共享的運行機制。2019年,之江實驗室開始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如成功開發了國際領先的工業互聯網安全裝置。2020年以來,之江實驗室實現了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如成功開發6G關鍵核心技術之一的600G太赫茲通信系統;成功研制出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打破國外壟斷;在芯片制造裝置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實現芯片制造技術的自主可控。
四、 案例分析與發現
2017年,浙江省發布了《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成立之江實驗室的通知》,明確提出成立之江實驗室,并確定了其總體目標、主攻方向以及組織架構。隨后,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學、阿里巴巴共同出資1億元人民幣作為啟動金,正式建立之江實驗室,具體而言:浙江省政府制定了《關于加快之江實驗室建設的意見》,投入500億元用于之江實驗室建設和發展,并為其提供了各類政策支持,使其成為浙江省投入規模最大、資金最多的實驗室;浙江大學全面導入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平臺、人才和科技資源,進駐式帶動之江實驗室全面發展;阿里巴巴在多個領域與之江實驗室共享設備、數據、人才等資源,與其形成高效互動,并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經過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學及阿里巴巴的多元投入和協同共建,之江實驗室成為開放、協同的創新平臺,構建了靈活、高效的運行機制,在成立短短幾年內實現了多項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正如時任之江實驗室主任朱世強所說,“之江實驗室的優勢在于能夠吸收政府、高校、企業各自的優勢形成共同優勢,實現1+1+1gt;3的效果”[23]。
從理論角度而言:首先,政府能夠有效整合宏觀資源、優化創新體系、制定相關政策,確保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以國家需求為導向,從而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指導[24];其次,高校能提供前沿的科技知識、創新人才、重要設備等創新資源,為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供重要支撐[25];最后,企業能為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提供創新資金,引入靈活運行機制,并為其科技攻關方向提供市場方面的指導[24]。另外,政府、高校和企業的多元投入與協同共建能產生協同效應和放大效應,其是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重要基礎。
綜上,本文提出如下命題,證據示例見表2。
命題1:政府、高校和企業的多元投入與協同共建是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重要基礎。
一直以來,浙江省的各類優勢創新資源全方位地融入之江實驗室的建設和發展中。首先,之江實驗室匯聚了來自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學和阿里巴巴的豐富資金、人力、設備等優勢資源,為其創新體系建設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奠定了基礎;其次,之江實驗室與海康威視、新華三、浙工大、溫州大學等省內的重點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開展人才交流、資源共享、科技攻關等深度合作,匯聚了豐富的創新資源;再次,在浙江各界的全力支持下,之江實驗室發揮體制機制優勢,面向全球引進了2000多名科技領軍人才、科學家;最后,之江實驗室積極匯聚與整合省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社會機構等的優質創新資源,如與清華大學、國防科大、中科院等單位開展深度合作,并引進了10多億元社會資本。正如時任浙江副省長高興夫指出,“浙江省舉前所未有之力打造之江實驗室這個高能級創新平臺,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26]。通過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全面匯聚與融合多方優勢資源,之江實驗室在光刻關鍵核心技術上取得重要突破,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
從理論角度而言:一方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涉及的技術難度高、資源投入大、學科領域廣,僅靠自主科研很難成功,而新型舉國體制能以顯著的制度優勢、資源配置優勢、社會治理優勢實現各個創新主體、組織單元、創新要素及社會資源的協同、聯動,從而有利于突破關鍵核心技術[27]。另一方面,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融合多方優勢資源,能促進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實現多種資源、多條創新路徑的互補與協同,從而為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供保障[28]。因此,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匯聚與融合多方優勢資源是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保障。
綜上,本文提出如下命題,證據示例見表3。
命題2: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匯聚與融合多方優勢資源是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基本保障。
之江實驗室著手構建了協同、開放的“政產學研用金介才”八聯動創新生態體系。首先,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政府為之江實驗室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持,而之江實驗室也與各金融機構、中介機構開展深度合作,引入其資本與服務,配置創新生態體系以“陽光”“雨露”和“土壤”,形成創新生態環境;其次,之江實驗室從全球選拔高層次創新人才及具有優勢資源的機構和用戶,配置了創新生態體系中的“種群”,形成了創新主體;最后,之江實驗室為創新生態體系構建了協同、競爭、反哺回饋及共生共榮的靈活運行機制。具體而言,各創新主體基于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開展深度合作,同類型創新主體之間開展競爭,創新生態環境為創新主體提供保障和支持,創新主體則為創新生態環境提供反哺和回饋。此外,之江實驗室的創新生態體系與外部環境之間存在信息、資源等方面的互動。由此,之江實驗室的創新生態體系實現了多方聯動,促進了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和政策鏈的深度融合,成功實現了多項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
從理論角度而言:首先,“政產學研用金介才”八聯動的創新生態體系能通過開放、動態交互、共生、共同演化等機制促進各個創新主體相互融合、協調一致,并形成動態演化、高度可重構的組織形式;其次,協同、開放的創新生態體系能實現自我創造、自我涌現,并能實現多邊關系的協同及各創新要素的互補和創造性重組[29];最后,協同、開放的創新生態體系能實現各個創新主體間的頻繁互動并有效獲取系統外部的創新要素[30]。因此,構建“政產學研用金介才”八聯動的創新生態體系是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重要支撐。
綜上,本文提出如下命題,證據示例見表4。
命題3:構建協同、開放的“政產學研用金介才”八聯動的創新生態體系是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重要支撐。
一般情況下,科研項目是按照科研、小試和中試、應用和產業化過程逐步推進的,然而,此類傳統模式往往缺乏有效的銜接和耦合,導致創新鏈整體效率較低。之江實驗室突破了原有束縛,實現了體制機制創新,推動了科研與產業深度耦合、齊頭并進。具體而言:首先,之江實驗室結合產業界實際需求和痛點確定科技攻關計劃,并獲得產業界的資金支持;其次,在項目開展過程中,之江實驗室與產業界密切互動、深度交流、合作研發,并進一步根據產業界實際需求對科研方向進行合理調整與推進;最后,之江實驗室與產業界共同開展科技成果的應用與產業化,為產業界提供技術指導和支持,并以科技成果轉化的收益反哺科研。正如之江實驗室朱聞韜研究員所說,“我們研發的技術,都來自醫學成像設備的性能需求以及醫院應用場景的真實痛點,與產業界的直接聯動,使得團隊的研究更有針對性”[31]。通過推動科研與產業深度耦合、齊頭并進,之江實驗室針對產業需求的實際痛點,系統突破了多項關鍵核心技術。
從理論角度而言:首先,科研與產業的深度耦合、齊頭并進有利于打破科技與市場之間的邊界,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相互促進和共同進步,從而提高科技創新鏈的整體效率;其次,科研與產業深度耦合、齊頭并進能使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方向更加明確、資金投入更加充足,并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24];最后,科研與產業深度耦合、齊頭并進能促進科研界與產業界的信息交流,推進雙方優勢互補,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的雙向賦能機制[32]。因此,推動科研與產業深度耦合、齊頭并進是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關鍵舉措。
綜上,本文提出如下命題,證據示例見表5。
命題4:推動科研與產業深度耦合、齊頭并進是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關鍵舉措。
之江實驗室力求突破體制機制,尋求適合新型研發機構目標定位的科研組織模式。在成立之初,之江實驗室便將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作為導向,以重大科技任務攻關為重要發展方向。為了成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之江實驗室堅持集中多方智慧,通過大兵團科研組織模式持續開展一系列重大科研項目。具體而言,之江實驗室堅持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布局各重大科研攻關項目,在項目開展前評估研究方向是否符合國家的緊迫或長遠需求。在確定好攻關方向后,之江實驗室整合國內外相關研究方向最具優勢和核心競爭力的科研主體與創新要素開展科研活動,以保證重大科研任務的順利完成。正如之江實驗室張汝云研究員所言,“在謀定科研方向后,就要盡全力去組合國內相關方向的最強大腦,圍繞既定目標,開展大兵團作戰的協同攻關”[33]。通過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牽引,集聚與整合各類相關科研力量開展大兵團作戰,之江實驗室成功完成了之江天樞人工智能開源平臺等重大項目,實現了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研發的自主可控。
從理論角度而言:一方面,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有助于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把握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正確方向,并獲得政府相關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從而為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提供重要動能[25]。另一方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具有綜合性高、復雜性大、設施要求高、研發投入多等鮮明特征[12],而大兵團作戰模式能實現集中力量辦大事,具有集中度強、過程管控強、戰略導向強等優點,能形成強大的協同及放大效應[3]。因此,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通過大兵團作戰模式集智攻關有利于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綜上,本文提出如下命題,證據示例見表6。
命題5: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通過大兵團作戰模式集智攻關是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有效路徑。
五、 結論與討論
1. 研究結論
本研究以之江實驗室為例,深入探討了新型舉國體制下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究機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內在機理,結論如下:第一,政府、高校和企業的多元投入與協同共建是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重要基礎;第二,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匯聚與融合多方優勢資源是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基本保障;第三,構建協同、開放的“政產學研用金介才”八聯動的創新生態體系是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重要支撐;第四,推動科研與產業深度耦合、齊頭并進是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關鍵舉措;第五,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通過大兵團作戰模式集智攻關是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有效路徑。
2. 理論貢獻
本研究的理論貢獻如下:第一,豐富了關于新型研發機構的理論研究。當前,學術界主要從分類、運行機制、提升路徑、評價等方面對新型研發機構進行了分析和探討。然而,現有研究對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究機構缺乏專門探究,也未將新型研發機構與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相結合。本研究針對性探討了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究機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關鍵機理,從而豐富了新型研發機構的相關研究。第二,拓展了關鍵核心技術的相關研究。現有研究對關鍵核心技術的探討尚處于起步階段,且主要針對內涵與特征、現狀與問題、演化路徑、政策建議等進行了探究。盡管已有研究對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路徑進行了分析,但是仍缺乏針對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的深入探討。本研究回答了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如何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問題,從而拓展了關鍵核心技術的相關研究。
3. 實踐啟示
本研究的實踐啟示如下:一方面,對于政府而言,第一,應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廣泛集聚各類優勢資源和創新要素,集中力量支持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的建設及其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第二,應進一步加強對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充分發揮其在技術創新中的統籌和協調作用。另一方面,對于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而言,第一,應以體制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為“雙輪驅動”,改革創新、突破束縛,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創新模式;第二,應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生態體系,實現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共生共榮,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政策鏈的深度融合;第三,應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全方位集聚多方優勢創新資源,以大兵團作戰模式進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參考文獻:
[1] 葛爽,柳卸林.我國關鍵核心技術組織方式與研發模式分析——基于創新生態系統的思考[J].科學學研究,2022,40(11):2093-2101.
[2] 趙長軼,謝洪明,郭勇,等.大國重器研制的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東方電氣集團G50重型燃氣輪機縱向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3,39(12):20-39.
[3] 張樹滿,原長弘.制造業領軍企業如何培育關鍵核心技術持續創新能力?[J].科研管理,2022,43(4):103-110.
[4] 方煒,唐路路,孫澤華,等.新型舉國體制下大飛機產業科技創新動力機制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 2021(7):57-65.
[5] 蔡躍洲.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科技創新治理及其數字化轉型——數據驅動的新型舉國體制構建完善視角[J].管理世界,2021,37(8):30-46.
[6] 韓鳳芹,馬羽彤.構建新型院所的雙層治理體系——以江蘇產研院為例[J].科學學研究,2021,39(9):1613-1620.
[7] 于貴芳,胡貝貝,王海蕓.新型研發機構功能定位的實現機制研究——以北京為例[J].科學學研究, 2024,42(3):563-570.
[8] 周君璧,陳偉,于磊,等.新型研發機構的不同類型與發展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21(7):29-36.
[9] 馬文聰,范明明,張光宇,等.雙元創新理論視角下新型研發機構運行機制的多案例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21(4):64-74.
[10] 楊博文,涂平.北京新型研發機構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8,39(增1):81-86.
[11] 譚勁松,宋娟,王可欣,等.創新生態系統視角下核心企業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以中國高速列車牽引系統為例[J].南開管理評論,2023,26(5):4-17.
[12] 宋艷,原長弘,張樹滿.裝備制造業領軍企業如何突破關鍵核心技術?[J].科學學研究,2022,40(3):420-432.
[13] 林志堅.政府主導型產業技術研究院運作模式的創新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21):37-40.
[14] 羅嘉文,張建崗.高校新型研發機構發展路徑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2):112-116.
[15] 謝建新,楊釙.政府與高校共建新型研發機構的創新成效提升路徑[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2):94-99.
[16] 張光宇,劉蘇,劉貽新,等.新型研發機構核心能力評價:生態位態勢視角[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1,38(8):136-144.
[17] 郭棟,曲冠楠.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新型研發機構布局模式研究——基于創新鏈管理的視角[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23,44(7):21-32.
[18] 胡登峰,黃紫微,馮楠,等.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與國產替代路徑及機制——科大訊飛智能語音技術縱向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2,38(5):188-209.
[19] 張羽飛,原長弘.產學研深度融合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演進研究[J].科學學研究,2022,40(5):852-862.
[20] 安同良,魏婕,舒欣.中國制造業企業創新測度——基于微觀創新調查的跨期比較[J].中國社會科學,2020(3):99-122.
[21] 陳鈺,李飛星,錢穎.跨國技術并購助推制造企業數字化升級的作用路徑——基于價值鏈新微笑曲線視角的雙案例分析[J].現代管理科學,2024(1):139-147.
[22] Eisenhardt K M, Graebner M E.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1):25-32.
[23] 裘立華,朱涵.之江實驗室聚力“高原造峰”[J].瞭望,2019(24):60-61.
[24] 原長弘,張樹滿.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協同創新:管理框架構建[J].科研管理,2019,40(10):184-192.
[25] Zhang S, Shen H, Zhang L, et al. Promote or Inhibit? The Influence of Partner Repeatedness in University-Industry Alliance Portfolios on Firm Innovation Performance[J].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23,30(4):480-505.
[26] 陳航,肖樂.開放合作 協同創新 之江實驗室加速探索新型舉國體制浙江路徑[EB/OL].(2021-03-18)[2024-07-24]. https://cxkc.hangzhou.gov.cn/art/2021/3/18/art_1228965235_58895560.html.
[27] 陽鎮.關鍵核心技術:多層次理解及其突破[J].創新科技,2023,23(1):14-24.
[28] 雷麗芳,潛偉,呂科偉.科技舉國體制的內涵與模式[J].科學學研究,2020,38(11):1921-1927.
[29] 王偉楠,吳欣桐,梅亮.創新生態系統:一個情境視角的系統性評述[J].科研管理,2019,40(9):25-36.
[30] 解學梅,王宏偉.開放式創新生態系統價值共創模式與機制研究[J].科學學研究,2020,38(5):912-924.
[31] 之江實驗室.2021長三角人工智能十大杰出人物|朱聞韜:探索產學研深度耦合新模式[EB/OL]. (2021-07-22)[2024-07-24].https://www.zhejianglab.org/lab/post/2562?pid=2.
[32] 張樹滿,原長弘,李妍,等.協同科技創業與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基于西安光機所的案例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8,36(4):644-653.
[33] 曾福泉,陳航.之江實驗室研究員張汝云:集智攻關無不成[N].浙江日報,2020-05-29(010).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數字時代區域科創走廊創新生態建構與治理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2AZD13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創新聯合體的形成及其對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作用機制研究”(項目編號:72302216)。
作者簡介:黃玉峰,男,碩士,深圳市教育事務綜合保障中心高級會計師,研究方向為創新管理和公共關系;張樹滿,通訊作者,男,博士,浙江工商大學工商管理學院(MBA學院)副教授,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創新管理。
(收稿日期:2024-03-12" 責任編輯:蘇子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