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循環農業作為一種綠色農業生產模式,對于資源環境保護具有顯著效果。目前,學術界已對循環農業的現行機制及其深層理論進行了廣泛探討,然而關于循環農業如何實現可持續盈利的研究尚顯不足。對循環農業與其他農業模式進行比較分析,研究得出循環農業在資源利用效率、環境影響和可持續性等維度具有優越性;隨后以太倉市東林村為案例,結合東林村發展循環農業歷史沿革,通過實地訪談與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從范圍經濟的視角研究東林村循環農業的盈利模式,探究東林村循環農業盈利具體機制。研究結果顯示,東林村循環農業通過多產業間的廢棄物循環利用降低生產成本;通過差異化競爭提高農產品品質,利用優質優價提高利潤;實現多產業互補、產業鏈延長和多產業間利益共享,形成風險共擔機制,為循環農業發展提供支撐。基于上述發現,總結循環農業盈利的關鍵因素如下:一是依賴廢棄物的有效利用;二是依靠綠色、高品質產品的生產;三是獲取政府的資金投入與補貼。同時,提出促進循環農業發展的政策建議:多種產業運行,通過多產業間的廢棄物循環利用降低生產成本;差異化競爭,提高農產品品質,發展特色農產品;多產業互補,產業鏈延長,分擔分險。通過將東林村獨特典型案例中總結出的教訓作為實踐范本,為其他類似地區發展循環農業提供借鑒,助力地方經濟的繁榮。
[關鍵詞]循環農業;盈利模式;案例研究;范圍經濟;東林村
一、 引言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是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的重要內容[1]。2021年10月,國務院在《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中提出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1。長期以來,傳統農業單一的生產結構以及生產經營模式導致資源環境對農業發展的硬約束加劇、環境污染問題突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加重,成為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根據中國農業農村部的統計,中國每年產生的農作物秸稈約有7億噸,畜禽糞便40億噸以上。2020—2022年我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和秸稈綜合利用率逐年增加,分別由2020年的75%和86.7%增加到2022年的78%和88%2。截至2023年,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78.3%,秸稈綜合利用率在86%以上3。我國雖然農業資源總量較大,但人均占有量較低。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對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較低,不符合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
綠色發展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適應時代發展的過程中,綠色種養循環農業模式越來越受到國家、科研機構以及相關社會組織的重視[2]。循環農業屬于循環經濟,是指在農作系統中,通過推進各種農業資源往復、多層與高效流動的活動,實現節能、減排與增收的目的,促進現代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截至2022年10月,全國循環農業試點縣累計還田固體糞肥、液體糞肥分別為1550多萬噸、3120萬方;通過糞肥還田,部分化肥被有機肥替代,累計減少化肥用量15.9萬噸。1此外,循環農業產業鏈上售出的產品,往往因其環境友好和高質量特性而比傳統農產品高出20%至30%的市場價值。由此可見,循環農業的應用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清潔化生產、資源節約等循環農業生產模式的發展應用,是實現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途徑,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 研究綜述
1. 循環農業研究綜述
近年來,國內外有關農村循環農業的研究日益豐富。循環農業是我國加快農業現代化和低碳經濟發展的一條可行道路,其發展應和新農村建設相結合,以標準化生產為基礎,以產業化經營作為手段,以種養結合、能源平衡為重點,構建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的長效發展機制[3]。賈偉強等[4]在系統科學的理論指導下,有效分析了區域規模養種低碳循環農業系統深度開發和可持續發展問題。江光輝等[5]運用Mixed Logit模型檢驗,提出生態補償政策對循環農業具有激勵作用,但進一步推廣還需考慮政策的多元化和各政策間的協同互補效應。還有部分學者基于具體的案例研究,詳細闡釋了不同地區循環農業發展的路徑與理論內容,并歸納出多重區域模式[6]。張葉[7]指出循環農業與傳統生態農業有很大不同,并以浙江省為例概括了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的實踐模式,探討其發展趨勢和著力點。陳奕延等[8]從可持續性與數字化方面切入,以北京留民營生態農場為案例,提出一個基于區塊鏈的數字化循環農業框架,可以用來解決循環農業在生產與規范方面的問題。呂娜[9]在對河南省漯河市生態循環農業實地調研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成本收益方法、博弈論等方法進行分析與研究,構建了以農業企業為核心力量的企業內部自循環、企業間鏈條循環和區域內大循環等三種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歸納了各模式的運行特點及適用場合。
已有文獻從各個角度分析總結了循環農業目前遇到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和有效建議[10]。賈彥鵬[11]指出了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和現實發展狀況,著重提及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基礎比較薄弱的問題。秦小麗等[12]利用AHP法評價了江蘇循環農業生態補償的效益,提出當前江蘇循環農業生態補償的生態效益最為明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效果有限。張俊峰等[13]采用文獻綜述與案例分析的方法詳細分析了北京山區生態屏障功能,并以案例的形式概述總結了6種適合的循環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因為東林村與北京地理、政治各方面的差異,基于北京的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在東林村不一定適用。還有文獻通過歸納總結國外循環農業發展經驗和對已有書籍述評來對我國循環農業的未來提出展望[14]。朱薇[15]綜觀國外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發現,各國均立足本國的實際國情及農業特點來選擇適合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這為中國發展循環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借鑒意義。何可等[16]認為當前循環農業發展還面臨著一些挑戰,應統籌考慮產品供給安全與氣候安全,優化調整循環農業產業發展模式,提升生產者和消費者對綠色低碳發展的認知水平,建立健全“政府有為,市場有效”的循環農業發展激勵約束機制。
綜觀已有研究,對循環農業的探討多是對其現行機制歸納與深層理論探究等宏觀而不具象的研究。雖然有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但缺乏對具體盈利模式內在機制、未來持續盈利具體舉措和有效普及方式等微觀實踐機制的深入剖析,需要進一步的探討與分析。換言之,已有研究并不能有效回答循環農業究竟是怎么盈利的?
目前,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發展依托一種農產品或一類產業的規模經濟,強調通過增加農產品產量而實現盈利。農業規模經營是農業經營制度和方式轉型、創新的重要方向。位于江蘇省太倉市城廂鎮的東林村,作為循環農業發展的先行者,依據自身特點總結出深耕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農業新模式,走出一條以資源集約生態循環為主線的生態友好型農業新路徑,形成“一片田、一根草、一頭羊、一袋肥、一粒米、一棵芽”為核心要素的“六個一”循環農業產業鏈,通過發揮產業的多樣化實現范圍經濟,成功讓村民過上富裕生活。東林村以農業為主,依靠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進農產品深加工,發揮范圍經濟優勢,憑借先進的技術與科學的經營范式,依托農業主導產業可以實現經濟盈利。
因此,本研究以江蘇省太倉市東林村為典型案例,從范圍經濟的視角入手,嘗試對東林村循環農業發展范圍經濟的成本收益狀況和盈利模式內在機制加以剖析與總結,深入探究循環農業的盈利模式。研究結論有助于東林村循環農業完善發展模式,實現持續盈利和可持續發展;對循環農業具體的盈利模式進行總結與歸納;為全國資源稟賦相似的農村區域因地制宜推廣循環農業盈利模式提供借鑒,實現典型案例的推廣。
2. 東林村循環農業發展概況
2004年以前的東林村是出了名的薄弱村。村莊合并后,東林村開始大力完善基建設施。2007年,東林村開始探索現代循環農業發展新路徑。東林村對土地進行整治改造,逐漸形成了2200畝高標準農田,建立了村集體經營的合作農場。2010年成立的東林合作農場以“大承包、小包干”的管理模式來解決農業生產的體制機制問題,以此為基礎的農業產業鏈不斷延伸,至今已在蔬果、糧食、牲畜、水產等方面實現規模化生產[17]。同時,東林村引進富硒大米水稻種植技術,從育種育苗到烘干包裝、冷藏保鮮,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生產,創建了金倉湖富硒大米品牌。在2011年投資1300多萬元建造萬頭生態豬養殖場,東林村完成了全村良田改造,建設了生態合作農場,實現了“豬—肥—稻”循環。2012年,為了回收利用大量剩余秸稈,東林村在全國率先試水工廠化秸稈發酵飼料生產,打通合作農場、富硒米加工廠、秸稈飼料廠等多種業態,積極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這一模式,使農場的化肥用量減少約60%,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從1.9%提高至3.5%,有效提升糧食和果蔬品質。2015年起籌建萬噸級秸稈飼料加工廠,引進韓國飼料生產設備。此外,東林村還成立食品公司,建設有機肥廠等。2020年起東林村圍繞農旅融合目標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為循環農業注入新的活力。通過以上的嘗試與實踐,東林村最終形成了以“一片田、一根草、一頭羊、一袋肥、一粒米、一棵芽”為核心的現代循環農業高質量發展模式,經營利潤是單純從事糧食種植的5.5倍,榮獲“國家科技部星火計劃項目”證書。
3. 循環農業與其他農業模式對比
循環農業是一種注重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廢棄物的最大化利用的農業模式。其他農業模式包括傳統農業、現代化農業、有機農業等。傳統農業通常依賴大量的人力和簡單的工具,使用天然肥料和有限的化學農藥;現代化農業廣泛使用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現代機械,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并采用高產作物品種;有機農業不使用化學農藥和化肥,依靠有機肥料和生物防治,同時注重生態平衡,強調土壤健康和生物多樣性。本文接下來從資源利用效率、環境影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技術依賴和可持續性等七個維度對循環農業與其他農業的優劣進行對比,具體見表1。
通過表1可以清晰地看出,循環農業在資源利用效率、環境影響、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技術依賴和可持續性等方面顯著優于傳統農業和現代化農業。雖然在經濟效益上可能會低于現代化農業,但長期來看循環農業未必會比現代農業效益低。循環農業和有機農業均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但循環農業在短期的資源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優于有機農業,循環農業可以比有機農業更快速回本,所以資金投入低于有機農業。綜上所述,循環農業在資源利用效率、環境影響和可持續性等方面有明顯優勢,可以實現農業綜合效益的較大化利用。
三、 研究設計
1. 分析框架
范圍經濟和規模經濟是經濟學中一對相對的概念。經濟學上關于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概念的爭論較多,白小虎認為[18],規模經濟側重于經濟生產規模的擴大,通過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來實現更好的經濟效益。在一個生產函數中所有投入水平都等比例增加,產出增加的比例會更大,平均成本會更低,這就是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則完全不同,其側重于生產環節的關聯性,是多元化經營的好處,通過增加銷售品種和擴大經營范圍來降低平均成本,減小風險,從而獲得更好的整體經濟效益。
東林村循環農業的規模化程度較低,可從企業數量、服務對象范圍、投資額和農業機械固定資產來分析。東林村循環農業產業鏈上擁有13個項目,對產業鏈上各項目主要以自主經營、承包管理和租賃承包三種方式進行管理,主要服務對象聚焦在東林村,企業數量和服務對象相對較少。各企業或合作社注冊資本和市場知名度較低,太倉市東林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總投資1000余萬元;金倉湖生態肥料廠總投資800萬元;金倉湖米業公司總投資2000余萬元;蘇芽農業科技(蘇州)有限公司項目總投資3000余萬元;蘇州金倉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飼料分公司總投資4585萬元。各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集中在東林村及附近區域,較為分散。各產業鏈農業機械固定資產量較少,東林村擁有各類農業機械設備75臺套,動力總量為3534千瓦;生態大米加工基地配套設施47 套,總動力438.25千瓦;生態肥料車間擁有設備1臺,總動力52千瓦;羊屠宰車間擁有冷庫11個,設備總動力190千瓦。從以上三個方面來看,東林村的循環農業規模化程度較低。
與此對應的是,東林村循環農業范圍化程度較高。農業范圍經濟注重生產關聯性,是同時生產多種農產品形成的經濟性。東林村循環農業產業多元化程度高,循環農業產業鏈上覆蓋稻麥種植、肉羊、芽苗菜、秸稈飼料、肥料、富硒米等多個產業,涵蓋種植、加工、銷售、旅游等多個方向,一、二、三產業均有涉及。各產業間協作程度高,比如稻麥種植產生的秸稈可以作為飼料廠及化肥廠的原料,化肥廠的產品又可以反向作用于農產品種植,養殖場可以吸納飼料廠的產品,形成多個循環,廢棄物得到有效的資源化運用,降低了成本。綜上所述,從農業多元化程度和產業協作程度兩個方面可以得出東林村范圍化程度較高的結論。
2. 案例選取與介紹
近年來,在專業科研力量的支持下,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圍繞農業農村部提出的“一控二減三基本”目標任務,東林村形成“一片田、一根草、一頭羊、一袋肥、一粒米、一棵芽”的循環農業發展新模式,該模式構建出綠色生態的閉路循環。東林村以生態循環為重點,大力優化種植業,合理規劃養殖業,努力提高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利用率和勞動力利用率;采用農牧結合、糧食與經濟輪作相結合的林下種植養殖、生態加工等生態循環生產方式;提高了生產力,促進了循環農業產業發展,為凈化農業生態環境筑牢地基。循環農業強調資源節約與清潔生產,東林村努力減少農藥使用和污染物排放,控制農業的源污染,有效改善村內水質。東林村大力實施生態循環農業區劃,推進村級“資源產品和再生資源”循環農業發展。特別是推動秸稈的綜合利用,促進秸稈有效轉化,實現“秸稈成為飼料、糞肥、化肥”,不僅提高了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而且降低了土壤污染壓力,使得農業資源可循環利用。
選擇東林村作為研究對象主要基于以下理由:(1)東林村是循環農業的先行者,通過循環農業實現從薄弱走向富裕。2004年東林村合并時還是出了名的薄弱村。然而,東林村沒有像蘇南多數村莊一樣走上以資產、資源等的租賃收益為主的發展路徑,而是通過循環農業模式發展集體經濟,完善村基礎設施,從一個薄弱村一步步成長為一個物質富足、精神富裕的典范村。(2)東林村循環農業沒有基于規模經濟,也實現了顯著收益。大部分鄉村的產業發展多基于規模經濟帶來的低成本、高收益來實現盈利。東林村卻獨辟蹊徑,通過多產業的范圍經濟,借助產業間的協同與原料、產品循環,實現了成本降低與分險分擔,最終實現盈利。(3)東林村勇于探索、積極創新。在發展循環農業的同時,東林村不斷延長產業鏈,創新產業。結合循環農業污染程度低等特點,發展綠色優質農產品,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打響了屬于自己村集體品牌的口碑。
東林村圍繞城鄉一體化建設的要求,發展村級經濟,著力改善民生,始終堅持積極探索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圍繞服務農民、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幸福感為根本宗旨,多渠道、多形式地實施各類便民、利民、為民措施,創建東林幸福家園。推進新型社區的建設,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在不斷上升。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東林村循環農業發展帶來的巨大收益。
3. 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單案例研究方法開展研究,主要原因如下:東林村的循環農業沒有實現規模經濟,卻從整體上實現了可觀的收入與盈利,是較為典型的案例;單案例研究可對現象進行系統性的概念化,提煉具有普適性的發展模式;單案例方法的研究目標最能夠滿足研究者通過深入研究特殊案例,提升案例研究規范性和嚴謹性的需要。
(2)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收益分析是指以貨幣單位為基礎對投入與產出進行估算和衡量的方法,它涉及計算一個項目或決策的成本,并將其與預期的收益進行比較,以確定該項目或決策是否值得實施。本研究運用這種方法衡量六大產業在參與循環的過程中經濟價值上的得失,以便對其投入與產出關系有一個盡可能科學的估計,得到準確的結果,為進行盈利模式的分析與歸納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
4. 數據收集
為了在較大程度上提高案例研究結論的準確性,本文將從多個數據來源進行案例分析。本文通過訪談座談、問卷調查、新聞媒體報道、相關產業及公司內部文檔以及案例村專題資料等多種資料來源,獲得準確而詳實的信息,并交叉驗證,形成穩定的、有說服力的數據材料。
(1)實地調查與深度訪談
采用半結構化訪談的形式與東林村財務管理人員、村支書和各產業管理人員進行溝通交流。事先將與被訪者進行電話溝通,說明訪談的目的和內容,預約訪談時間,之后前往并進行訪談。每次訪談在征得被訪者的同意后,將使用錄音筆記錄,并在每次訪談后即時整理成文字資料。對于訪談內容中不確定的信息,進一步通過電話訪談的形式進行確認。
(2)實地考察
除了以上正式訪談,調研組在調研期間參觀了東林村所建秸稈飼料廠、肉羊養殖場及太倉富硒功能產業園,在參觀過程中與公司負責人、當地居民、外來居民進行交流,直觀獲得東林村循環農業盈利狀況的具體相關信息。
(3)公開文獻
調研組多次赴太倉市東林村進行調研訪談,在東林村入駐1周進行工作參與和觀察,獲取有關循環農業發展概況、循環農業經營狀況和具體收支數據,最終得到約2萬字的資料。為了獲取盡可能準確且全面的資料,調研還通過互聯網收集了中國江蘇網、澎湃新聞、新華網等本地報紙、知名網站關于東林村循環農業的新聞報道十余篇;這些文檔資料有助于對東林村循環農業盈利模式進行更完整的刻畫與分析。
在全面收集語料的基礎上,本文對語料進行了整理和歸類,形成訪談調查、官方文件和網絡資料的三角互證,以保證語料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四、 案例分析:東林村循環農業盈利模式
由于東林村循環農業的規模化程度較低,企業體量相對較小,按照規模經濟理論,生產單位產品的成本較高,利潤較低。2021年東林村循環農業可支配收入為1800萬元,盈利額較高。要找到東林村在循環農業發展中的具體盈利模式,探究各產業之間以怎樣的方式實現協同發展,需要總結出具體的模式,指出其獨特的內在機制。
1. 東林村循環農業組織結構分析
東林村組建經營實體構建現代循環農業產業鏈,通過組建合作農場、生態米廠、果園、農機合作社、勞務合作社、物業公司、羊場、食品廠、飼料廠、肥料廠等十家實體,為現代循環農業創造了條件。秸稈飼料廠收集稻麥秸稈加工成飼料后銷售給羊場,羊場將活羊銷售給食品廠,產生的羊糞銷售給有機肥廠,有機肥廠將羊糞加工成有機肥再銷售給農場、果園,由此培育壯大了大米加工產業、秸稈飼料產業、畜牧養殖屠宰產業、肥料產業、農旅觀光產業等系列產業,系統構建了以“種植—秸稈飼料—養殖—肥料—種植”為線索的現代循環農業產業鏈。
東林村利用產學研結合,與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對接,尋求智力與技術支持。與蘇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聯合開發富硒水稻和果蔬產品;聯合南京農業大學、江蘇省農科院團隊力量成立江蘇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太倉(肉羊)推廣示范基地,培育本地特色湖羊,進行羊舍環境智能控制系統研制與示范應用技術推廣。建設專家合作基地為駐村專家提供一流的硬件條件,吸引科技人才入駐[19]。
東林村探索高效農業、智慧體系,構建了循環農業高質高效發展新模式,通過高效利用秸稈和畜禽糞便,可以減少農田60%化肥施用;以秸稈飼料代替糧食養殖高品質肉羊,節省糧食的同時緩解羊肉需求缺口;基于農業大數據實現上聯北斗導航系統、中接植保無人機、下括各類機械和設備的“天空地”一體化農業智慧經營。
經過一系列循環農業的探索和發展,2021年東林村集體經濟總收入5637萬元,村級可支配收入3100萬元,初步實現增收致富。東林村村級資產構成中,村委會和集體投資經濟實體反映2021年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總資產37860.69萬元,凈資產26017.65萬元,具體見表4。
2021年東林村從業結構分析中,村內從事一、二、三產人員人數共計385人,其中本村村民195人,占比達51%,具體見表5。
2. 成本—收益分析
循環農業產業鏈13個項目實現可支配收入1800萬元,占村級可支配收入的58.06%,具體在各經濟實體的收益明細如下:
(1)東林合作農場專業合作社2021年實現收益610萬元,占村級可支配收入19.68%。分為四個項目,分別為農場稻麥收益310萬元(含各項補貼補助),果園收益40萬元,米廠經營收益150萬元、加工收益100萬元,羊羊羊農莊出租收益10萬元。
(2)東林生態養殖合作社2021年實現收益370萬元,占村級可支配收入11.94%。分為三個項目,分別為生態羊養殖收益180萬元,發酵飼料加工收益50萬元,兩塊資產出租收益140萬元。
(3)金倉湖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實現收益440萬元,占村級可支配收入14.19%。分為兩個項目,秸稈飼料廠租金140萬元,食品公司租金收益100萬元、上級補助200萬元。
(4)東林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2021年實現收益175萬元,占村級可支配收入5.65%。分為兩個項目,秸稈收集收益160萬元,太高農機保養服務收益15萬元。
(5)東林勞務合作社2021年實現收益105萬元,占村級可支配收益3.39%。
(6)金倉湖物業管理有限公司2021年實現收益100萬元,占村級可支配收入3.23%。
此外,循環農業產業鏈上稻麥收益較以往有顯著提升。2021年東林村循環產業鏈上的畝均稻麥利潤合計803.03元,較以往稻麥畝均收益588.65元增收214.38元,體現出循環農業在收益上的顯著優勢,具體見表6。
3. 東林村不同年份績效差異
2004年東林村并村之初,村級財力只有70萬元,資產不足250萬元,是典型的薄弱村。2007年東林村開始探索現代循環農業發展新路徑,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東林村集體經濟收入開始有了長足進步。2020年東林村集體經濟收入已經達到2805萬元(圖1)。
除了集體經濟收入的增長,2004年以來東林村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村級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206萬元增長至2023年的3311萬元(圖2)。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4年的6444元穩步提升至2023年的55000元(圖3)。可支配收入反映的是經濟情況和消費能力,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了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水平。東林村圍繞城鄉一體化建設的要求,發展村級經濟,著力改善民生,始終堅持積極探索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圍繞服務農民、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幸福感為根本宗旨,多渠道、多形式地實施各類便民、利民、為民措施,創建東林幸福家園。推進新型社區的建設,老百姓的幸福指數不斷上升,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東林村循環農業發展帶來的巨大收益。
4. 盈利模式機制歸納
(1)東林村采用種養復合經營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把傳統種植業與養殖業進行整合,并統一融入一體化運營的農業產業系統中。在這種模式下,村集體可以同時從種植和養殖兩個方面獲取收益。養殖動物提供的有機肥料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助力種植業中的農作物生長,從而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得到提高,而農作物的廢棄物也可以成為養殖業中的飼料,使生產成本降低,農業生產效益得到提高[20]。
(2)東林村循環農業是基于循環系統的良性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最大的特點是注重在發展的過程中最大化地對各個環節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利用,從而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廢棄物的排放,這樣不僅減少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提高了農業生產過程中對廢棄物的利用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農業經濟效益。東林村稻麥種植產生的廢棄物秸稈,可以提供給飼料廠進行發酵,這大大降低了飼料成本并通過對外銷售實現變廢為寶。養殖場中的畜禽主食秸稈發酵的飼料,也可以進一步幫助節約成本。養殖場產生的糞便與上一階段剩余的秸稈經過發酵制成肥料,可以返回田間為農作物生長提供養分,也可以輸送給芽苗菜工廠(圖4)。
(3)東林村循環農業充分利用范圍經濟優勢。由于循環農業生產過程相互關聯,種植業與養殖業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共用部分成本,節省開支;產品在需求方也具有一定聯系,循環農業產業鏈上各項目有關聯,也有差異,但同屬于東林村村集體這一大的供給方,可以為不同需求的購買方提供服務,在需求上實現互補,提高效益。通過循環農業多產業的經營,即使在需求與供給層面沒有產生聯系,也通過范圍經濟分擔了風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把雞蛋裝在同一個籃子里”。
綜上所述,東林村產業間互相協同發展,范圍化程度較高,節約了大量成本。同時,東林村農產品正朝著高品質、強特色方向發展,可以進一步提升其品質,提高售價。循環農業也能對農業廢棄物實現循環再利用,從而減少整個過程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在給予農產品更優質、綠色的種植環境的同時,也可以獲得一定的補助。
五、 研究結論與啟示
本文以江蘇省太倉市東林村為案例,基于案例研究和成本-收益分析法,對東林村的循環農業及其盈利模式進行了深入挖掘和系統歸納,總結出東林村循環農業的模式原理和形成盈利的具體原因,為相同條件地區發展循環農業提供了路徑模式參考。
1. 研究結論
(1)循環農業盈利基于廢棄物利用。循環農業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益,降低廢棄物處理的成本,同時通過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產生新的收益來源,如飼料、能源等的銷售[21]。
(2)循環農業盈利基于綠色、優質產品。循環農業的核心是建立一個可持續的生態系統,這種生態系統可以減少化學肥料、農藥和其他化學物質的使用,從而生產出更加綠色、健康的農產品,這些產品通常比傳統農產品更加有機、天然、健康、安全和高品質。通過生產高品質的農產品,循環農業可以獲得更高的市場價格和更多的銷售機會。同時,高品質的農產品也能夠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和對環境保護的關注,這為循環農業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前景和可持續發展的機會。
(3)循環農業可以獲得政府投資與補助。政府對循環農業進行補貼和政策支持,體現了政府關注社會和環境問題的態度和行動,有助于增強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此外,循環農業的發展可以帶來農業產值和經濟效益的提升,同時可以促進農民增收和當地經濟發展,進而為政府增加稅收和財政收入。
2. 政策啟示
在分析東林村具體盈利模式的基礎上,探索其盈利模式的普及推廣策略,為其他地區的循環農業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將東林村這個獨特典型案例中總結出的經驗教訓作為資料,幫助其他區域實現農業發展。得出如下啟示:(1)循環農業要實現盈利可以運用多種產業運行,通過多產業間的廢棄物循環利用降低生產成本。(2)差異化競爭,提高農產品品質,發展特色農產品如富硒大米,提高循環農業農產品附加值和利潤。(3)循環農業可以多產業互補,產業鏈延長,多種產業間利益共享,分險共擔,提高企業的生命力,幫助循環農業行穩致遠,實現盈利。
循環農業對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循環農業的發展不僅要吸收傳統農業發展中好的方面,同時還要從實際出發發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一些東西,從而真正達到在原有農業發展模式中的進步。本研究從范圍經濟的視角分析了東林村循環農業的贏利模式,總結其內部機制,并歸納發展啟示,對循環農業的模式改進和推動其他擁有相似農業區位條件的區域實現經濟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東林村發展循環農業過程中暴露出來的諸多共性問題是不容忽視的,如農業技術水平低、銷售推廣難、缺乏有效勞動力等內部問題,建設用地指標不足、村干部待遇低等外部問題。對于循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采用怎樣的經營方法,未來是否需要進一步擴大單個產業的規模實現規模經濟等問題,需要進一步的調查研究與探討。
參考文獻:
[1]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R],2018.
[2] 全銀華,LEE Seunghun,LIM Changsik,等.韓國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發展概況與經驗啟示[J].中國環境管理,2023,15(3):93-100.
[3] 郭曉鳴,廖祖君,張鳴鳴.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及對策建議[J].農業經濟問題,2011,35(12):10-14.
[4] 賈偉強,陳凌惠.區域規模養種低碳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系統研究[J].系統科學學報,2015,23(3):84-87.
[5] 江光輝,胡浩.偏好異質性、農戶參與式方案創設與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來自養殖戶種養結合的選擇實驗[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4(3):161-173.
[6] 郭莉娜.綠色發展背景下生態循環農業園發展模式與實踐分析[J].農業經濟,2023(2):19-22.
[7] 張葉.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浙江學刊,2016(5):185-190.
[8] 陳奕延,李曄,李存金,等.可持續性與數字化:區塊鏈驅動的循環農業研究[J].生態經濟,2022,38(3):123-133.
[9] 呂娜,朱立志.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模式及利益聯結研究——基于河南省漯河市的案例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39(4):83-89.
[10] 洪戎,康寧,宋貞.地區循環農業的政策性金融支持法律問題探討[J].農業經濟,2018(8):98-100.
[11] 賈彥鵬.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現狀與未來舉措[J].宏觀經濟管理,2022(8):50-56.
[12] 秦小麗,劉益平,王經政,等.江蘇循環農業生態補償效益評價[J].統計與決策,2018,34(3):69-72.
[13] 張俊峰,楊紅,李虎,等.北京山區循環農業發展模式與展望[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38(11):109-116.
[14] 王春輝,竇學誠.面向循環經濟的農業工廠化模式——基于企業層級的分析[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5,17(6):165-173.
[15] 朱薇.國外循環農業模式及其對中國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7(6):158-160.
[16] 何可,李凡略,劉穎.“雙碳”目標下的畜禽養殖業綠色發展[J].環境保護,2022,50(16):28-33.
[17] 楊衛.對我國農村城鎮化的若干思考——一個村莊城鎮化的調查[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3,(1):31-36.
[18] 白小虎.專業市場集群的范圍經濟與規模經濟——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實證分析[J].財貿經濟,2004,(2):55-59.
[19] 陸萍,李麗莉.現代循環農業發展的關鍵影響因素分析——基于不同類型農戶采納循環農業技術的視角[J].農村經濟,2018(12):93-99.
[20] 陳銘哲,印遇龍,何流琴.畜禽糞污資源化處理與種養循環一體化研究與思考[J/OL].中國科學:生命科學,1-15[2024-06-11].
[21] 韓成吉,劉靜,王國剛,等.農業廢棄物循環價值核算方法與案例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42(2):25-34.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協同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項目編號:22AZD045)。
作者簡介:肖銘堃,男,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學生,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學;賈一凡,男,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學生,研究方向為公共事業管理;耿獻輝,通訊作者,男,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營銷管理。
(收稿日期:2024-04-30" 責任編輯:蘇子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