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會期間,無人機作為新質生產力的象征,與低空經濟和智慧互聯密切相關,被視為中國經濟下一步發展的關鍵引擎。因此,對無人機的監管研究至關重要。美國作為無人機技術的領導者,其監管模式和政策對我國具有借鑒意義。通過比較中美兩國的無人機監管現狀,可以為我國的無人機市場監管提供更加科學合理的策略,確保市場的高質量發展,對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科技進步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應結合自身國情,吸收借鑒國際經驗,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無人機監管體系。
中國無人機市場快速發展
中國無人機市場正在快速發展,占據全球市場份額的約70%,國內外制造商紛紛推出適用于多種場景的產品。無人機應用領域廣泛,包括軍事、航空攝影、燈光秀、農業、災難救援、物流、電力巡檢等。產業鏈上游有煉石航空、寶鈦股份、中國航天等企業。隨著5G和AI技術進步,無人機在航空物流、農業植保、地理測繪等領域應用增加。例如,“翼龍”-2H無人機在河南抗洪救災中提供穩定通信中繼。工業無人機廣泛應用于航空測繪、農業植保、油氣管網巡檢等領域,并在建筑施工、物流、邊境巡邏等方面得到快速應用。聯合飛機等行業領先企業不斷擴大業務范圍,推動無人機行業的快速發展。隨著無人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加強對其監管已成為當務之急。無人機的飛行安全、隱私保護、空域管理等方面都需要得到有效的監管,以防止潛在的風險和負面影響。同時,合理的監管也有助于促進無人機行業的健康發展,鼓勵創新和應用,實現無人機技術的最大價值。因此,加強對無人機的監管勢在必行。
中國民航局無人機監管現狀
監管政策和法規
中國民航局(以下簡稱“民航局”)自2019年起實施了《特定類無人機試運行管理規程(暫行)》,旨在鼓勵無人機在典型運行環境下的試點和示范運行,以推動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此外,民航局還制定了《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運行安全管理規則》,明確了無人機的運行分類、操控員管理及運行安全要求。自2024年起,民航局實施了新版的《飛行標準管理手冊》,其中納入了無人機管理內容,目的是完善法規體系,提高無人機運行的安全性。民航局發布的無人機運行管理政策涉及適航認定、駕駛員、無人機云、運營許可和空域使用等方面,旨在規范運行、確保安全,并促進產業發展。
飛行審批和飛行計劃管理
根據《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民航局自2024年起規范了無人機的飛行審批和飛行計劃管理。條例強調了“安全第一、服務發展、分類管理、協同監管”的原則,由國家級機構統一領導無人機飛行管理,各部門按職責分工合作。條例明確了民用無人機及操控員的管理要求,包括標準制定、適航許可、實名登記、飛行區域限制、應急處置和網絡信息安全等。此外,規定了經營性飛行活動的責任保險要求。這些措施旨在提升無人機運行的安全性和合規性。
飛行員培訓和資質要求
民航局設定了無人機駕駛員培訓與執照規定,包括由AOPA頒發的無人機駕駛員合格證培訓和民航局頒發的無人機駕駛員執照培訓兩種方式,自2018年9月1日起供飛行員選擇。無人機駕駛員資格要求包括年齡在16至60歲之間,近三年內無犯罪記錄,遵守法律法規,并滿足身體要求,如矯正后視力至少1.0,無色盲、色弱,無傳染性疾病等。無人機執照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分別對應不同的培訓時長和飛行任務能力。無人機根據重量分為微型、輕型、小型、中型和大型,其中操控微型、輕型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的人員無需取得操控員執照,而操控小型、中型、大型無人機則需持有執照或合格證。
安全管理和事故調查
民航局通過《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運行安全管理規則》和《飛行標準管理手冊》對民用無人機運行安全進行管理,確保合規性和安全性。2024年1月17日起實施的CCAR-92部規則進一步規范了無人機的運行和管理,支持行業發展與監管同步。民航局還負責無人機事故調查,通過發布事故報告促進安全,并發展了基于無人機技術的通用航空事故調查體系。手冊詳細規定了無人機運行、操控員管理、安全評估和監管要求,確保操作的專業性和安全性。
技術標準和研發支持
民航局致力于民用無人機技術的深入研究與標準規范的持續更新,包括電子圍欄檢驗、無人機云數據交互平臺管理及無人機駕駛員執照管理。實施了實名制登記管理規定和適航審定試點,探索無人機的適航標準和審定程序,全面了解無人機情況,為適航管理和運行管理提供支持。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民航)的建設作為權威技術平臺,致力于民航標準制定、實驗驗證和符合性評價,推動科技創新、標準輸出、成果轉化和產業構建。此外,強化了實驗驗證、分析鑒定、評估檢測工作,構建全面的標準實驗驗證能力體系。在“十四五”規劃期間,民航二所計劃加強共性技術與標準研究,提升技術支持能力,并積極參與或主導國際標準制定,增強中國民航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無人機監管現狀
監管政策和法規
所有重量超過半磅的無人機必須在FAA官網注冊,以便于追蹤與管理。商業無人機操作者必須獲得飛行執照并在飛行前提交相關申請,以保證商業操作的專業性與安全性。FAA官網提供了無人機監管的法規與政策的詳細匯編,為操作者提供指導與要求。政府允許無人機在特定區域內飛行,但操作者必須嚴格遵守當地規范,特別是不得在機場附近、國家公園等禁飛區飛行。
FAA致力于無人機商用監管法規的研究與制定,已發布一系列規章,包括模型飛機規范、適航取證與注冊咨詢通告、飛行活動與認證狀態條款、試驗場地要求及適航認證指令。此外,FAA頒布了首部針對小型無人機的管理規則Part 107(《小型無人機商業飛行操作認證》),規定所有在美國領土內的民用無人機必須遵循FAA管理,在Part 107規則下飛行,涵蓋了操作限制條件、特許飛行等詳細內容。
飛行審批和飛行計劃管理
對于從事商業活動的無人機操作者,必須獲得飛行執照,并在飛行前提交相關申請。對于普通消費級無人機用戶,則無需考取執照,飛行前也不需要遞交飛行申請。FAA開發了B4UFLY應用程序,利用手機的定位功能,為無人機操作者提供飛行注意事項和實時禁飛區信息。該應用程序幫助用戶便捷地掌握當地禁飛情況,避免誤入禁飛區。FAA推出了低空授權和通知能力(LAANC)計劃,旨在實現空域授權和審批流程的自動化。該計劃將空域劃分為若干大型“塊狀”網絡,無人機公司可選擇所需訪問的特定“塊”。FAA通過無人機管理應用程序實現這一目標,使得公司能夠更迅速地部署無人機。該計劃已在美國全境實施,部分地區已開始部署。
飛行員培訓和資質要求
FAA設定了明確的無人機飛行員資質要求,以確保無人機飛行的安全性和合規性。所有操作小型無人機的飛行員必須持有FAA頒發的“遠程飛行員”資質,或者在持證人員的直接監督下操作無人機。為了獲得遠程飛行員資質,飛行員首先需要通過FAA授權的考試中心的航空理論知識考試,或者正在學習61部飛行駕駛員執照(非學生駕駛員執照)。擁有61部駕駛員執照的人可以選擇在線完成小型無人機等級的培訓課程。此外,所有在18,000英尺(約5,486米)以下空域內飛行的無人機都需要獲得空中交通控制(ATC)的許可。
安全管理和事故調查
FAA在無人機的飛行安全管理與事故調查方面采取了全面措施。對于軍用無人機系統事故,需按照美國防部指令DODI 6055.07填寫事故報告表單。美空軍的無人機系統事故調查由空軍航空器事故調查委員會(AIB)負責。民用無人機系統事故/事故征候則需報告給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FAA新頒布的PART 107.9要求操作員在小型無人機系統事故發生10天內向FAA報告。
FAA還修訂了管理無人機系統請求的國家政策命令以及如何進行安全風險管理(SRM)的評估。該政策定義了負責無人機安全管理的機構人員的角色,并記錄了SRM計劃步驟的大綱。此外,該命令描述了美國聯邦航空局空中交通組織的職責,并提供了每次評估時應考慮的常見危險和可能的緩解措施的通用清單。
技術標準和研發支持
FAA在無人機技術標準和研發支持方面采取了多項措施,以確保無人機技術的發展和安全運行。FAA通過NextGen計劃和威廉休斯技術中心建立了NextGen集成評估功能平臺(NIEC),該平臺用于NextGen前瞻性技術研究、新技術集成測試評估、新技術應用需求定義、新概念的研究與可行性驗證等工作。NIEC的愿景是為NextGen運行改進和相關新技術研發提供一個技術研究平臺。依托技術研究平臺的高精度實時仿真能力,NIEC為NextGen研究工作打造了一套整體的、靈活的、可重構的快速原型環境,并從概念確認和成熟度研究的角度,在研究、評估與集成等方面促進NextGen各功能組件的發展。
此外,NIEC包括三套UAS仿真系統,通過目標生成設備(TGF)和仿真網絡(AviationSimNet)被整合到NAS仿真環境中,展現了NIEC的靈活性。
FAA對民用無人機適航管理非常重視。民用無人機的適航管理涉及設計、制造、使用和維修,旨在確保無人機滿足公眾可接受的最低安全水平。適航標準是國家法規的一部分,必須嚴格執行。這些標準是通過長期工作經驗的積累、飛行事故的教訓、必要的驗證或論證及公開征求公眾意見不斷修訂而成的。FAA提出的基于運行風險的無人機適航審定,涉及不同風險等級無人機的審查方法、審查重點、技術標準。
中美無人機監管差異分析
首先,在法規的全面性和細致程度方面,美國的監管政策和法規較為全面,涵蓋了無人機的注冊、執照、飛行規范、商用監管等多個方面。例如,FAA對商業無人機操作者的飛行執照和飛行前申請有明確要求,這有助于確保無人機在商業應用中的操作符合專業和安全標準。相比之下,中國的監管政策主要集中在《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上,雖然在適航認定、駕駛員、無人機云、運營許可等方面也有所涉及,但在具體實施和細節規定上可能需要進一步細化和完善。
其次,在商用無人機的監管和許可方面,美國對商業無人機的監管較為嚴格,而中國雖然鼓勵無人機試點和示范運行,但在商用無人機的監管和許可方面可能需要進一步明確和加強。
在飛行審批和飛行計劃管理的差異方面,美國的無人機飛行審批和飛行計劃管理主要側重于安全、合規性,以及對商業無人機的監管。FAA的規定更多地針對商業無人機操作,對消費級無人機的要求較為寬松。相比之下,中國不僅關注無人機的安全和合規性,還強調了對無人機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的促進。這意味著中國的規定在確保安全的同時,也考慮到了行業的發展和普及。
在飛行員培訓和資質要求的差異方面,美國要求小型無人機的操作者必須持有無人機“遠程飛行員”資質,或者在具有該資質的人員的直接監控下進行無人機的操作。FAA的要求更加明確和具體,對于不同級別的無人機操作,有明確的資質要求。中國雖然也提出了無人機執照等級,但對于操作小型、中型、大型無人機需要執照的要求更加明確,而對于微型、輕型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的人員,則無需取得操控員執照。
在安全管理和事故調查的差異方面,美國FAA和NTSB對于軍用和民用無人機系統的事故報告和調查都有成熟和明確的機制。FAA和NTSB在事故調查方面有明確的職責分工,并且事故報告包含了詳細的信息,有助于事故分析和預防。相比之下,中國在民用無人機系統事故/事故征候報告和調查方面,雖然也有相關規定,但可能需要進一步明確和細化調查機制,加強事故報告的全面性和準確性。
最后,在技術標準和研發支持的差異方面,美國FAA通過NextGen計劃和威廉休斯技術中心,進行前瞻性技術研究和新技術集成測試評估,強調技術研究的平臺化和仿真驗證。相比之下,中國在技術研究和標準制定方面也有所進展,但可能需要進一步加強與國際標準的接軌,以及強化技術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總體而言,中美兩國在無人機監管政策和法規方面各有特點,美國的監管體系較為成熟和細致,而中國則在快速發展中,需要進一步細化和完善相關法規。隨著無人機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的擴展,兩國的監管模式都可能繼續發展和完善,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和環境。
中國民航局無人機監管改進方向建議
完善監管政策和法規
加強法規的全面性和細致程度,進一步明確無人機運行、操作、安全等方面的具體要求和標準,確保無人機行業的發展能夠在規范和安全的框架內進行。完善商用無人機的監管和許可,明確商用無人機的許可和監管流程,加強對商用無人機操作的監管,確保無人機商業應用的安全和合規性。加強國際合作和經驗交流,積極參與國際無人機監管政策的討論和合作,學習借鑒國際上的成功經驗和做法,不斷提升中國無人機監管政策的質量和水平。
優化飛行審批和飛行計劃管理流程
明確區分商業和消費級無人機的管理要求,針對商業無人機用戶,可以考慮引入更嚴格的飛行執照和飛行前申請要求,而對于消費級無人機用戶,則可以簡化相關流程。開發類似B4UFLY APP的工具,為無人機用戶提供實時的飛行注意事項和禁飛區信息,幫助用戶更好地了解飛行限制,避免違規飛行。優化審批流程,考慮引入更多的自動化審批流程,簡化無人機飛行的審批手續,提高審批效率。
提高飛行員培訓和資質要求
明確無人機飛行員資質要求,對于不同級別的無人機操作,可以進一步明確和細化資質要求,確保無人機飛行的安全和合規性。豐富無人機飛行員培訓途徑,引入更多的培訓平臺和方式,如在線培訓、國際認證等,提供更多元化的培訓選擇,滿足不同無人機操作人員的需要。
加強安全管理和事故調查能力
加強無人機事故報告和調查機制,引入更全面和詳細的事故報告和調查機制,提高事故調查的全面性和準確性。完善無人機安全風險管理政策,制定更具體的風險評估和管理指南,加強對無人機安全風險的評估和管理。
推動技術標準和研發創新
提升技術研究和標準制定的深度和廣度,加強對無人機技術的前瞻性研究和標準制定的工作,提升技術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以適應無人機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需求。加強實驗驗證能力,提升實驗驗證的深度和廣度,加強與國際標準的接軌,提升實驗驗證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強化無人機系統的整合與測試能力,加強無人機系統的整合與測試能力,提升系統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以適應不同項目和領域的需求。明確不同風險等級無人機的適航標準和審定辦法,明確不同風險等級無人機的適航標準和審定辦法,提升適航管理的規范性和有效性。
隨著無人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中國民航局在無人機監管方面已取得顯著進展,但需持續完善和細化監管體系。未來無人機監管將面臨一系列挑戰和機遇,包括適應無人機技術進步(如自動化、人工智能、長距離飛行能力)帶來的變化,確保無人機的安全和高效運行。預計將出現更多專門針對無人機的法規和標準,尤其是在城市空域、交通繁忙區域以及無人機與載人航空器交互的情況下。隨著5G通信、衛星導航和先進傳感器技術的發展,無人機將更好地融入現有航空系統,這將需要監管機構的指導和規范。無人機數據安全和網絡安全的監管也將成為重點。
為了提高空域安全性,監管機構可能會要求無人機具備遠程識別和跟蹤功能。隨著無人機數量的增加,無人機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統(UTM)的發展將成為監管重點,以管理無人機空中交通并確保飛行安全和效率。此外,隨著無人機應用的增多,快速有效應對無人機事故和緊急情況,以及進行事故調查,也將成為未來監管的重要組成部分。總之,未來無人機監管的發展將需要不斷適應新技術帶來的挑戰,同時確保無人機飛行的安全和效率,促進無人機行業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