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通過對遙感影像解譯和數據分析,獲得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簡稱巴州)近10年火點的時空分布特征及變化趨勢,月際變化3月份火險頻次最多,12月份最少;季節變化春季最多,冬季最少,年際變化整體呈現波動減少趨勢,遞減99次/a左右,在2015年有一個突變點,且通過了0.05的顯著性檢驗;地域變化上和靜縣境內發生火險頻次最多,若羌最少;區域變化上北部最多,南部最少,中部位于其次,歷年著火面積亦呈現減少的趨勢。
關鍵詞:巴州;遙感;火點;特征;成因
中圖分類號:X8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5–0-03
近年來,森林草原火災頻發,令人擔憂。火災不僅會破壞自然生態,還會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因此,掌握當地火險時空分布及火險類型,建立火險預警系統提前預警,預防火災事故,顯得尤為重要[1-2]。隨著遙感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在環境監測、生態保護、氣候變化等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特別是在火點監測方面[3-5]。遙感技術具有實時性、準確性、大范圍等優勢,對于火點時空分布特征的分析具有重要意義[6-7]。巴州是中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屏障,為典型的山地風景區,森林草原較多,屬火災高發區。本文以該地區為研究對象,利用遙感技術對火點時空分布特征進行分析,以期為該地區的火點監測和預防提供科學依據。
1 巴州下墊面植被的分布概況
巴州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南部,東鄰甘肅、青海,南倚昆侖山與西藏相接,西連新疆和田、阿克蘇地區,北以天山為界與伊犁、昌吉、烏魯木齊、吐魯番等地州市相連。該州總面積4 715萬 hm2,占新疆總面積的1/4,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地級行政區,被譽為“華夏第一州”。巴州下轄庫爾勒市、輪臺縣、尉犁縣、若羌縣、且末縣、焉耆縣、和靜縣、和碩縣、博湖縣共八縣一市,州府設在庫爾勒市。受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影響,巴州境內主要有以下4種植被:(1)沙漠植被,分布在塔里木盆地邊緣和沙漠地區,由于水分蒸發較快,植被分布較少,主要是一些耐旱的植物;(2)草原植被,分布較廣,南北部山區及平原地帶均有;(3)山地植被,分布在天山山脈和昆侖山脈地區;(4)濕地植被,分布在一些河流、湖泊和沼澤地區。總的來說,巴州的植被分布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的特點,主要受到氣候、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且全州的林地、草地和耕地主要分布在南北部山區及沿塔里木河兩岸中下游地區。
2 火情遙感監測原理
2.1 火點的判識
火點屬于高溫目標,其遙感影像特征識別建立在普朗克定律、維恩位移定律、斯特藩-玻爾茲曼定律基礎之上[8]。但他們都只是對于絕對黑體才是正確的。本文所研究的高溫目標是基于理想化模型所開展的。
維恩位移定律表述如下:
λmax×T=2897.8 μm×K
從上式可知,黑體輻射能力最大值所對應的波長λmax與其絕對溫度T呈反比,物體的溫度越高所對應的輻射波長就越短。一般情況下,紅外波段的通道適用于火情監測,紅外通道探測到的是物體的輻射強度,由斯特藩-玻爾茲曼定律:E=σ×T4可知,其中σ=5.6704×10-8 W·m-2·K-4,物體的輻射能力E與其絕對溫度T的4次方呈正比。物體的溫度越高輻射能力就越強,反之亦然。反映在衛星圖像上是溫度越高顏色越深。
2.2 過火面積的估算
林草地火災發生后,下墊面光譜特征與火災發生前相比會發生明顯的變化,由于地物部分或者全部被火燒毀,地物顏色將變深變暗,從而導致在可見光波段的光譜反射率明顯下降。經過分析,采用森林火災前后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的變化來建立過火面積估算模型,并通過統計分析確定面積估算的量化判識指標,繼而對比火災前后的植被覆蓋狀況,估計其過火面積[9]。
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NIR-R)/(NIR+R)。NIR和R代表近紅外與紅光波段的反射率。針對MODIS影像數據來說,NDVI=(Band2-Band1)/(Band2+Band1),通過波段運算即可得出。
3 數據和方法
為了確保資料的完整性和時間序列的代表性,剔除無效的數據和時間,通過對遙感影像解譯和數據分析,最后獲得數據序列和衛星遙感火點資料為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共計10年的完整歷史數據序列。
先對歷史火點資料按八縣一市、年、月際進行分類,統計各地區發生火點的歷史狀況,并進行一元線性回歸擬合,分析其變化趨勢和特征;按林地、草地、耕地和其他等4種著火類型進行歸類,然后對其進行變化趨勢分析和時空特征分析。
4 結果與分析
4.1 時間分布特征
為了分析巴州地區八縣一市近10年每月的火險發生頻次特征,把數據按年、月進行歸類并整理。
從圖1可以發現,每年的3月份火險發生頻次最高,為1 982次,占全年的19.0%,12月份發生頻次最低,為112次,占全年的1.1%。從季節變化來看,春季最高,為3 872次,占全年的37.2%,秋季次之,為2 971次,占全年的28.5%,冬季最低,為814次,占全年的7.8%。
從圖2可以看到,全州火險頻次在2013—2022年整體呈現波動減少的趨勢,2013年火險頻次最大,為1 675次,2016年火險頻次最小,為661次。前3年(2013—2015年)處于火險頻次高發期,均超過1 000次,年均達到1 544次,中期3年(2016—2018年)處于火險頻次低發期,年均次數為791次,均在1 000次以下,后期4年(2019—2022年)亦處于火險頻次低發期,年均851次,僅2019年火險頻次為1 070次,其余年份亦在1 000次以下。從線性變化趨勢來看,火險頻次呈現整體減少的趨勢,大致每年遞減99次左右。
采用M-K(Mann-Kandell)趨勢顯著性檢驗法對2013—2022年火險頻次進行分析[10],發現巴州火點在2015年有一個突變點,且該突變點在UF和UB之間,說明該突變點通過了0.05的顯著性檢驗,整體呈現下降趨勢。
通過以上分析,從時間上來看,火點主要集中在春季和秋季,夏季次之,冬季最少,這與該地區的氣候條件和植被覆蓋有關。
4.2 空間分布特征
按照八縣一市區域進行數據歸類,統計分析各個縣、市內近10年發生的火險頻次及其占總火險頻次的比例可以得出,和靜縣內發生的火險頻次最多,占比達到28%,其次是博湖縣占比達到20%,再次是庫爾勒市占比17%。3個縣市的火險頻次占比總和達到65%,火險頻次最少的是若羌縣,僅有2%。從地域范圍來看,北部區域即焉耆盆地占比57%為最多,中間區域即庫尉輪一帶占比為33%,位列其次,南部區域占比10%為最少。
根據火點發生地下墊面的屬性進行分類[11],因巴州地區植被類型相對單一,為了便于統計,將下墊面屬性按照草地、林地、耕地和其他(荒漠、戈壁、工礦地、山地等)類型進行歸類,火險發生頻次最高的是草地,達到96%,其次是林地,達到3%,草地和林地發生的火險頻次占比達到99%,幾乎囊括了所有火險;耕地和其他類型的火點發生頻次僅占總火險頻次的1%。這與巴州地區的土地利用類型和人類活動有關。其中,南部山區的火點主要由自然因素引起,如雷擊和野生動物活動,北部和中部地區草原地帶的火點則主要由人類活動引起,如放牧和農業活動等。
根據衛星遙感著火面積的算法,對巴州地區2013—2022年近10年的著火面積進行了計算,并按年做了歸類整理,從中可以得出,前3年(2013—2015年)的著火面積占據總面積的53%,2014年的著火面積最大達到23%,后面連續7年的時間著火面積均在10%以下,最小年份2016年僅為5%。整體來說呈現明顯減少的趨勢。
5 成因分析
眾所周知,火災的發生一是人為造成的,二是自然造成的。人為因素包括煙頭、篝火、野外明火取暖等,自然因素包括雷電、火山噴發、物質的自燃等。了解火災的成因對于預防和減少火災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12]。
在統計火點數據時,每個火點都有經緯度信息,把這些點用ArcGIS軟件疊加到巴州地區行政區域上,得到圖3。可以看出,巴州的火點主要分布在焉耆盆地及庫尉輪一帶,塔里木河流域附近,南部主要分布在車爾臣河流域。這些地點相對而言林地、草地和耕地植被覆蓋面積較大,人類活動較為集中。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有個集中火點,是塔中石油作業區,通過調查發現該地區的火點主要是人為因素造成的。人類把不用的廢氣或有害氣體點燃排放到空氣中,造成此處的像元溫度異常偏高而被看作是火點。南、北部山區的火點較少且分散,這里雖然植被覆蓋面積較大,但因人類活動較少或常年積雪覆蓋,火災發生頻次相對較低。
6 結論
利用遙感技術對新疆巴州地區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近10年火點的時空分布特征進行分析,獲得了較為準確和實時的火點數據。研究發現主要有以下結論:
(1)從月際變化來看,火點主要集中在每年的3月份,占比達到了19.0%,每年的12月份最少,僅占1.1%;從季節變化來看,春季發生火險頻次最高,占全年的37.2%,冬季最低,占全年的7.8%;從年際變化來看,全州火險頻次整體呈現波動減少的趨勢,2013年火險頻次最大,2016年火險頻次最小,大致每年遞減99次左右。前3年處于火險頻次高發期,中期3年和后期4年時間處于火險頻次低發期。
(2)從地區來看,全州八縣一市和靜縣發生火險頻次最高,占比28%,若羌最少,占比僅為2%;從地域范圍來看,北部區域即焉耆盆地占比最大,為57%,中間區域即庫尉輪一帶占比為33%,位列其次,南部區域占比最少,為10%。
(3)從火點的下墊面屬性來看,草地發生火險的頻次最高,達到96%,林地發生火險的頻次位列其次,為3%,兩者占比99%,幾乎囊括了所有火險;耕地和其他類型占比僅為1%。
(4)從著火面積來看,整體呈現下降趨勢,前三年著火面積達到總面積的53%,2014年著火面積最大為23%,2016年著火面積最小為5%。
(5)近10年巴州地區著火面積和頻次均呈現下降的趨勢。
未來,可以進一步拓展遙感技術在火點監測中的應用,如利用高分辨率影像和高精度算法提高火點識別精度,或結合其他數據源進行綜合分析等。此外,針對巴州地區獨特的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特點,可以開展更加深入的研究,例如,探討氣候變化對該地區火點的影響、火點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等。
參考文獻
[1] 張文文,王勁,王秋華,等.基于MODIS的云南省2001—2020年林火發生時空特征分析[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47(5):73-79.
[2] 魏云敏,孫家寶,袁強.黑龍江省草原火時空分布[J].林業科技,2023,48(4):50-54.
[3] 藍柳茹,劉蕾,吳鎮疆.基于主成分和聚類分析的柳州市森林火災特征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20,36(22):92-99.
[4] 艾秋月.山東省森林火災發生時空規律及防控對策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22.
[5] 賈斌英.2010—2019年中國東北地區森林火災時空特征研究[J].防護林科技,2021(4):18-21.
[6] 李永和,靳全鋒.浙江省林火時空變化及影響因子分析[J].浙江林業科技,2021,41(4):62-69.
[7] 黃嘉文,李士靜,張杰豪,等.1998—2017年中國南北方地區森林火災的時空特征[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50(1):85-94.
[8] 李文輝.基于地理相似性的森林火災空間預測非火點數據采樣方法[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3.
[9] 錢以臨.內蒙古自治區植被火點時空演變分析及預測[D].邯鄲:河北工程大學,2022.
[10] 曠煜菲,彭雙姿,汪文龍,等.2010—2020年衡陽NOAA監測火點時空分布特征分析[J].湖南生態科學學報,2022,9(1):77-84.
[11] 黃寶華.山東森林火災時空熱點識別與氣候因子表征關系研究[C]//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22年科學技術年會論文集(一).山東交通學院交通土建工程學院,北京九五益品科技信息有限公司,2022:9.
[12] 陳滌非,王明玉,司莉青,等.四川省雷擊火時空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林業科學,2023,59(10):32-40.
基金項目: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科技局2021年開放基金項目“基于遙感技術構建巴州森林草原火險預警平臺的研究”(202115)。
作者簡介:趙戰成(1979—),男,河南民權人,副研級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氣候預測及遙感應用。#通信作者:武鵬飛(1977—),男,山東沂水人,副研級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遙感及氣候變化,E-mail:wpf784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