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尤其職業教育,離不開時代需要、地方稟賦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創新性努力。原高教部部長、清華大學原校長蔣南翔及臺灣大學原校長虞兆中就讀過的江蘇公立宜興中學校(簡稱宜興中學),1930年設立農林科和陶工科,由普通中學轉型職業教育;1956年開設茶葉專業,培養茶葉人才,是教育工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具體體現。本文嘗試通過檔案記錄,考察教育應社會之需、與地情適宜的途徑,尋求其對當今教育及專業設置的參考。
一、創辦初期(1924—1929)
為解決縣內高小、初中畢業生升學的困難,1924年10月,宜興知名人士沙彥楷(字武曾)、任鳳苞(字振采)、賈士毅(字果伯)等發起創辦宜興中學。“勘定宜興南門外舊校場為校址”(現宜興市宜城街道人民南路115號宜興市老干部大學),“地約九十余畝,面山帶水,風景宜人,環境極佳。該校創辦之始,由縣議會函請縣署聘任振采、沙武曾、賈果伯三人為該校籌備處主任,籌備設校事宜,由籌備處聘任無錫胡雨人為校長”[1]。
胡雨人(1867—1928),無錫堰橋人,早年留學日本期間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是一位思想進步、腳踏實地的教育專家。當時胡雨人年逾花甲,退休在家,經沙彥楷再三邀請,決定出任,并申明不要報酬,一定把宜興中學建成第一流的學校。
在胡雨人的帶領下,宜興中學秉持“誠樸”的校訓,培養學生愛國家、孝長上、刻苦耐勞、服務人民的思想品德。任校長的3年時間里,胡雨人督促教師認真教、學生認真學。每天晨練時,胡雨人總是第一個到操場等待學生到來,見到走路慢吞吞或做操不認真的,操后立即教育。為了養成學生講衛生、講禮貌的習慣,在定期大掃除的同時,每天早操后他站在學生去自修室的要道口,接受學生的打招呼,有無視而過的同學,便馬上叫去辦公室詢問理由,他風趣地說:“你喊了我胡校長,我也要含笑點點頭,你又不吃虧。但是不招呼這就不對了,這是禮貌嘛。”漸漸地,學生每天第一次見了他或其他老師,沒有不先打招呼的。
1926年4月,舉行為期一周的春季旅行,尋訪宜興名勝古跡,考察山區的毛竹茶葉、丁蜀的陶器等,旅行地點包括善卷洞、張公洞、龍池山、芙蓉寺、南岳寺等,意在增長學生知識,強健學生體魄。為了這次旅行,胡雨人與總務兩人用半個月時間,先步行勘察線路,決定每日行程,接洽食宿地點,然后陪師生一天一天步行游覽,這種吃苦耐勞、腳踏實地的精神,使全體師生深受感動。當時,蔣南翔、虞兆中等就在宜興中學初中部學習。胡雨人貫穿在平時教育工作中的辦學從嚴從實、一步一個腳印的精神,讓學生得益不少,甚至影響終身。該年6月,胡雨人因病辭職。
1927年7月,校董會聘史乃康任校長,學校更名為江蘇公立宜興中山中學。史乃康任校長期間,在中共黨組織的領導下培植革命力量,開展學生運動,支持宜興農民秋收暴動,為學校的發展注入紅色基因。暴動失敗后,史乃康被國民黨通緝,北上天津、南旋蘇州等地,不幸患肺結核英年早逝,學校也恢復原名。
1928年春,李玉彬任校長。是年秋,有高中三個年級、初中三個年級共8個班,學生306人。1929年,校董會籌建大禮堂、雨人樓、自修室、宿舍等,次年春季落成。大禮堂樓上設鄉土博物館,征集宜興所產的動植物制作標本,征集許多古代名陶、宜興歷代名人著述和手跡等展出。紀念胡雨人的雨人樓高2層,樓上設圖書室,樓大門扶梯處立大理石碑,由沙彥楷撰寫《胡雨人先生傳略》碑文。現石碑已不可尋,甚為遺憾。
二、改辦職業中學(1930—1949)
20世紀30年代,江蘇省教育界提倡發展職業教育。1930年,宜興中學根據地方特點在全省先行先試,開設陶工科,同年秋季在招收初一、高一普通科新生的同時,招收初中陶工科一年級1個班,邁出了普通中學向職業學校轉型的第一步。1931年,增設農林科。
為什么宜興在江蘇較早開始職業教育?從地方資源看,“宜興山水,雄長江南,物產繁殖,地力豐厚”;從交通和工業基礎看,“宜興地居蘇浙皖三省之沖,為江蘇門戶,自寧杭路成,交通便利,工業發達”,故“宜興實有利辦職業教育之必要”。[2]
為什么在宜興中學設立陶工科?“今宜興的陶業,有優美而豐富的天產原料,有悠久的歷史,有遠大的聲譽,但在選料、制樣、燒坯,以及怎樣減輕成本,怎樣推廣用途,有待改進”,宜興中學設立陶工科,“以利用宜興天產,培養職業人才,應社會之需求,謀實業之發展”。[3]
為什么在宜興中學設立農林科?宜興有山有水有平原,宜林、宜茶、宜稻麥、宜蠶桑、宜果樹園藝,而現在種植“方法粗放”,“推原其故,人才缺乏”。[2]添辦農林科,可以培養森林、茶葉、稻麥、蠶桑、果樹園藝等方面的人才。
1931年秋,“呈準教育廳改名為江蘇公立宜興職業學校,并由省政府會議決議每年加撥二萬元為補助費,教育廳仍委李玉彬為校長”[1]。該年高中普通科停止招生,改為農林科,學制3年,招收高中農林科1個班,聘謝家袆為農林科主任,原高中各年級學生分別轉至常州、蘇州等省立中學借讀,直至畢業。初中普通科根據地方需要繼續招生,直至1948年取消。陶工科招生,在往年招收1個班的基礎上,該年再招1個班,聘王世杰為陶工科主任。1932年2月,陶工科改為窯業科,呈準省政府借撥蜀山的江蘇省陶業工廠作為窯業科實習工場。宜興中學自此改變辦學方向,走上職業教育的發展之路。
在發展職業教育過程中,學校一方面在校內外建立實習場所,加強學生的生產實踐,例如向陽羨墾牧樹藝有限公司購買蒿山一帶山地8000多畝,建立“經濟農林場”,作為農林科學生種植林木、蔬菜、果樹、花卉等的實習場地。對不同年級規定不同的實習要求,高中農林科“一年級以養成健全之身體與能耐勞苦之習慣為目的,二年級則注重技術之養成,三年級則養成其各自獨立經營之能力;并自二年級起停放暑假,實行暑假實習;此外各級每學期還赴經濟農林場短期實習二次”。另一方面,注重農林技術的推廣,1934年增設農林推廣部,設主任1人,積極推廣農林技術。
難能可貴的是,學校根據社會實際需要開設“藝徒班”,設在經濟農林場,“免費招生二十余名,授以農林教育,半工半讀,以期學做并重”“使不獨有堅強之體力,且有刻苦耐勞之精神”,培養“可望為農村中堅人物”。[1]
1933年7月,窯業科與江蘇公立宜興職業學校脫離,獨立建校并收歸省辦,學校命名為江蘇省宜興初級陶瓷科職業學校,任命王世杰為校長。此職業學校,在后來的發展中曾四次停辦、三易其名、數度搬遷,歷經艱難曲折。由于植根于宜興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學校獲得了較強的持續發展動能,2004年升格為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入選江蘇省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培育單位。
1934年秋季,省政府將江蘇公立宜興職業學校收歸省辦,并更名為江蘇省立宜興農林科職業學校。農林實習工場開展水稻品種改良、園藝作物試種、林地測量、茶樹試植等教學與科研工作,派遣農林科畢業生到上海冠生園學習罐頭食品的制作。1935年7月至1937年上半年,曾留學日本的農學專家馮明吳任校長期間,在校本部建設占地面積300平方米左右的溫室1座,增設西氿農場50畝、川埠合作苗圃50畝、九星長圩推廣區100余畝等,作為學生實習場地;征收芙蓉鄉山地1800余畝,定名為馬廠農林場,筑路開墾,以50畝為1區,分林、農、果、茶4個區。建造教學及生活用房2幢,以班級為單位輪流上課、實習。種植茶樹、桐樹等經濟作物,制作多種農產品罐頭行銷各地。
1937年11月宜興淪陷后,校舍被日軍侵占,設備被毀一空,房舍多被破壞。許多師生在中共黨組織的領導下走上革命道路,奔赴抗日前線。
抗日戰爭勝利后,1946年1月,江蘇省教育廳委派留英學者唐進來宜恢復學校,學校更名為江蘇省立宜興高級農林科職業學校。2月,招收高級農藝科、森林科春季班各1個,高級蠶桑科春季班和秋季班各1個,合計新生191人。秋季,在毗連校基的旱地建桑場,辦蠶種場。從學校的更名,到各特色科班的開設,標志著該校由一般的職業學校發展為高級職業學校。
1947年3月,學校更名為江蘇省立宜興高級農業職業學校。之后至宜興解放期間,學校進步師生開辦農民識字班,出版油印刊物,散發傳單,舉行示威游行等,積極開展革命斗爭。一些師生則離開學校,奔向蘇北解放區,有的加入武工隊參與留守斗爭。
三、由多學科職校轉變為專業性中專(1949—1962)
1949年4月24日宜興解放,宜興縣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學校,學校翻開新的歷史篇章。1950年,全校師生響應黨和政府號召,開展生產自救、開荒種地、下鄉治螟等工作;發揚優良傳統,開展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大運動的學習和宣傳。翌年秋,學校更名為蘇南宜興高級農業技術學校,謝冶英任校長,有農林、森林、蠶桑三科9個班級313個學生,教職員工36人。
1952—1954年,隨著省內農校專業的3輪調整,該校的專業變成了單一的農作物專業。1952年春季,調出蠶桑科至蘇州滸墅關蠶桑學校。1953年,恢復江蘇省建制,學校歸江蘇省農林廳管理,10月更名為江蘇省宜興農業學校,同年該校的森林科調出至南京林業學校,句容農校等學校的農學專業調進宜興農業學校。1954年,鎮江農校、南翔農校的76名農學專業學生調至宜興農業學校。以歸口江蘇省農林廳管理、單一農作物專業為標志,宜興農業學校由原來的多學科綜合高級職業學校,轉變為專業性中等專業學校。
宜興農業學校在辦好全日制中專教育的同時,先后受江蘇省農林廳和鎮江專署委托,舉辦全省首屆農業技術人員訓練班、初級農技人員培訓班和鎮江地區作物栽培專業特別班,對象為初中畢業文化水平的區鄉級干部,以滿足社會對農技知識的需要。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央重視茶葉生產,特別是1958年9月毛澤東主席視察安徽省舒茶人民公社,發出“以后山坡上要多多開辟茶園”的號召后,全國茶葉生產空前繁榮。宜興農業學校較早開始籌劃設立茶葉專業。1956年,學校在考察安徽屯溪、浙江杭州等地茶葉生產和茶葉專業教育的基礎上,經上級批準,設立茶葉專業(中專),招茶葉班1個41人,打開了江蘇茶葉專業教育的新局面。
1958年9月,在宜興農業學校基礎上成立“一所全日制的大學”——宜興農林學院,設立農學、林業、茶葉3個專業(大專),充分凸顯了宜興的農林資源稟賦和山水地情優勢。值得一提的是茶葉專業,“陽羨茶是最早由朝廷欽定的實名貢茶”[4],得天時的氣候條件、得地利的地勢地形、得人和的文化積淀,形成宜興茶業的特點與優勢,奠定了宜興茶業在江蘇乃至全國的地位,這也是當時江蘇省的高校只有宜興農林學院開設茶葉專業的緣由。
1961年,為貫徹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學校停止招生,翌年6月,宜興農林學院、宜興農業學校同時停辦,學生遣散回家,教師重新分配工作。停辦宜興農業學校、宜興農林學院,是宜興教育發展中十分可惜的一件事。
江蘇省宜興農業學校在其發展過程中,充分考慮宜興的地方優勢,把專業設置與宜興地情有機結合起來,促進了人才的培養,加快了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有力推動了學校的發展壯大。順應時代需要,結合地情優勢發展教育,是江蘇省宜興農業學校給我們帶來的有益啟迪。
(作者簡介:紀斌,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歷史系在職研究生;蔣寧鵬,宜興市檔案史志館館長。)
欄目編輯:張 麗
參考文獻
[1]江蘇公立宜興職業學校概況[J].江蘇教育,1932,2(6):2-5.
[2]唐昌治,黃同義.宜興中學省款添設職業科計劃書[J].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旬刊,1930(59):2-5.
[3]宜興中學設陶工科的商榷[J].教育與職業,1930(117):1-5.
[4]蔣寧鵬.宜興茶業[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