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保護和提升耕地質量,確保糧食增產增效,不斷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近年來,日照市嵐山區農業農村局堅持農用優先、多措并舉,以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為主攻方向,秸稈綜合利用工作開展成效顯著。
一、全區農作物秸稈產生及綜合利用情況
全區各類特色農業面積2×104hm2,其中,茶園面積1.08×104hm2,桑園面積1.05×103hm2,日本栗面積2.33×103hm2,蔬菜、黃煙面積分別發展到2.4×103hm2和666.7hm2,全區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18處,面積1.83×103hm2。
嵐山區主要農作物面積:小麥約8.2×103hm2、玉米約8.9×103hm2、花生約6.67×103hm2、薯類約7.9×102hm2,年作物秸稈資源總量約2.1×105t。嵐山區秸稈綜合利用主要途徑:一是做好秸稈飼料化利用,發揮全區奶牛存欄量多(約2萬頭),大力發展玉米全株青貯,年收儲已達5萬噸左右。鼓勵肉牛、肉羊養殖企業發展秸稈黃貯,以降低養殖成本,提高秸稈利用率;二是做好秸稈燃料化利用,鼓勵農機合作社購置秸稈收集農機具,在農閑季節廣泛收集農作物秸稈,送至日照凱迪生態能源有限公司作為發電原料,既增加了合作社收入,又減少火災及環境污染;三是做好秸稈基料化利用,利用全區茶園面積多、冬季易受凍害的特點,大力發展茶園覆秸稈技術。通過以上三種秸稈綜合利用途徑,嵐山區秸稈綜合利用率已達92%左右。
二、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經驗與做法
(一)搞好秸稈綜合利用宣傳,提升農民自覺意識。依托微信群、公眾號、短視頻、村廣播、發放傳單等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及時宣傳報道秸稈綜合利用扶持政策和技術指引,堅持因地制宜,努力提高農民利用秸稈、抵制露天焚燒的自覺意識,
(二)積極爭取資金,促進秸稈綜合利用的可持續、長效發展。2021—2022年嵐山區因地制宜實施秸稈綜合利用項目,爭取財政補助資金207萬元,開展玉米秸稈精細化還田和小麥秸稈撿拾打捆補助作業,所撿拾的麥秸打捆后用于茶企進行茶園覆蓋。新購置秸稈打捆機具、秸稈還田機械、農作物聯合收獲、農機作業監測設備(北斗等)等秸稈機械化收、儲、檢測等農機具(設備),利用農業機械設備購置,助力秸稈綜合利用機械化。
(三)提升全區全株玉米青貯能力,加快秸稈綜合利用率水平。區農業農村局積極扶持奶牛養殖企業新建永久性青貯池,推廣全株玉米青貯技術,加大青貯飼料的存儲量,建設項目投資40.85萬元。
(四)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構建秸稈綜合利用長效機制。通過持續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增加土壤有機質,增肥地力,改善土壤環境,改造中低產田。秸稈中含有大量的能源物質,還田后生物激增,土壤生物活性強度提高。通過促進土壤的酸堿平衡,養分結構趨于合理,土壤結構明顯改善,對改善農村環境,帶動農民增收,推進資源節約和現代農業發展起到極大促進作用。
(五)實施秸稈綜合利用機械化示范園區建設。通過示范園區建設,加快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示范、推廣、應用的速度,帶動全區秸稈綜合利用機械化的實施。推廣實施保護性耕作、秸稈打捆、翻耕滅茬、小麥深松分層施肥免耕精播、玉米緩控釋肥、稻茬麥免耕直播、土地深松深翻機械化等機械化技術。建設秸稈綜合利用示范園區4個,設立千畝秸稈綜合利用示范基地1個。
三、存在問題
(一)政策扶持力度有待于進一步加強。當前政策在收儲環節和產品使用消費終端補助很少,對秸稈研發階段政策支持明顯不足,對大中型秸稈企業支持和鼓勵發展資金支持較少。
(二)收儲體系不盡完善。因秸稈存儲場所加大,而目前土地審批手續非常嚴格,制約了收儲體系建設。
(三)缺少秸稈龍頭企業。企業具有連接市場與農戶的作用。在綜合利用方面有實力,能夠起到帶動秸稈產業快速發展的作用,即增加農民收入,又提高秸稈綜合利用水平。目前,大型秸稈企業非常少,致使秸稈發展僅停留在初級產品層面,無高附加值產品。
四、幾點建議
(一)發揮農機合作組織作用。讓農民在自己組織下,集中分散的力量促進秸稈資源高效利用,充分發揮農民生產主動性和熟悉環境的特點。同時,加大相關財政資金支持。
(二)不斷完善收儲體系建設。一是秸稈綜合利用前提是做好收儲運工作,要積極引導農民主動將秸稈運至收儲點,扶持合作社并加強合作社之間配合協作,完善收儲體系。二是積極協調當地黨委政府,解決秸稈收儲點用地需求。
(三)加大宣傳力度,增強農民秸稈利用意識。要充分利用廣播、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多方面宣傳秸稈焚燒害處及綜合利用的益處,充分調動農民利用秸稈的積極性。
(作者單位:日照市嵐山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