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小企業如何實現突破式創新:領先用戶與再創能力的作用機理

2024-01-01 00:00:00武紅玉鄒波
經濟與管理 2024年5期

摘 要:高質量創新是提高企業和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支撐。企業亟需通過突破性創新進一步提高創新質量,為企業持續創造核心競爭力。由于較高的研發投入與不確定性,以及較長的研發周期,突破式創新往往發生在創新資源充沛、創新環境適配的領先企業。然而,研究表明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中小企業具有更高的意愿開展突破式創新。對于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中小企業實現突破式創新的機理,以及創新能力對突破式創新的作用,現有研究尚未揭示這些議題。以再創能力為研究切入點,構建市場波動情境下領先用戶與創造性模仿提升突破式創新的理論模型。基于211家企業的問卷數據和訪談資料驗證該理論模型的有效性,實證結果表明,領先用戶與創造性模仿正向影響再創能力,再創能力正向影響突破式創新,再創能力分別在領先用戶、創造性模仿與突破式創新之間發揮中介作用,市場波動負向調節創造性模仿與再創能力的關系。

關鍵詞:再創能力;突破式創新;領先用戶;創造性模仿;市場波動

中圖分類號:F124.3;F273.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3890(2024)05-0069-08

一、引言與文獻綜述

根據創新強度的差異,學術界一般將技術創新分為漸進式創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和突破式創新(Radical innovation)[1]。相比于漸進式創新,突破式創新具有創新周期長、高度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等特征[2-3]。具有競爭優勢的領先企業能夠規避突破式創新過程中的不確定風險,成為突破式創新的重要發源地。然而研究表明,突破式創新也常常發生在一些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中小企業。這主要是因為對于具有競爭優勢的領先企業而言,其前期積累的成功經驗、核心能力與競爭優勢增加了組織慣性和新一輪創新的約束。而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中小企業在研發新技術或新產品時則沒有這種“核心剛性”的阻礙。盡管這一結論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可,然而突破式創新究竟是如何在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中小企業中發生的,這一問題尚缺乏理論上的揭示。如何通過資源整合與資源協奏降低突破式創新的高風險、高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是中小企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也是學術研究的重要議題。

現有研究發現,在實現突破式創新的過程中,創新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盡管這些研究從不同側面揭示了創新能力與突破式創新的關系,然而這些能力均是基于具備競爭優勢的企業而提出的,對于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中小企業如何實現突破式創新缺乏足夠的解釋力。例如,動態能力關注組織內外部創新資源的整合與快速反應,進而形成突破式創新[4]。動態能力適用于解釋具有差異化戰略資源的企業對這些資源的最優配置[5]。然而,這些差異化戰略資源往往是中小企業所缺少的。整合能力也強調企業如何通過對現有資源的最優配置實現突破式創新,但適用于解釋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如何避免被模仿,關注競爭優勢的維持[6]。為了解釋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中小企業如何實現突破式創新,陸亞東等[7]提出了復合能力的概念,指協同整合內外部有形資產或無形資產的獨特能力。然而,復合能力整合、利用內外部資源提高創新績效的微觀機理尚不明確。

為彌補上述研究的不足,本文從再創能力視角揭示創新能力對于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中小企業實現突破式創新的作用機理。再創能力是指企業在對內外部知識進行有效整合的基礎上,持續地對嵌入在當前產品中的知識進行迭代與重構,不斷開發出多代新產品的高階慣例[8]。再創能力的內涵及其與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中小企業實現突破式創新的關系如下:(1)再創能力能夠解釋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中小企業實現突破式創新的微觀機理。再創能力在知識整合過程中的不斷迭代與重構,將領先用戶感知的市場潛在需求嵌入到多代新產品研發中,利用創新思維發散優勢,展開技術革新,為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中小企業創造技術優勢。再創能力幫助中小企業發展以市場需求為基礎的技術優勢,兼顧市場與技術。中小企業在技術層面的突破和對市場需求的精準預測是形成突破式創新的重要基礎。(2)再創能力能夠解釋為什么與具備競爭優勢的企業相比,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中小企業更易擺脫核心剛性或組織惰性的制約。再創能力強調動態整合內外部知識和產品代際間知識,持續產出多代新產品,有利于形成具有較高組織彈性的高階慣例,為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中小企業創造先發優勢。

本文以再創能力為研究切入點,構建市場波動情境下領先用戶與創造性模仿提升突破式創新的理論模型,剖析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中小企業競爭優勢的產生機理,對拓展創新能力理論和企業實踐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啟示。首先,本文從再創能力視角揭示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中小企業實現突破式創新的能力路徑,進一步豐富突破式創新內涵,拓展動態能力在該領域中的應用。其次,本文從領先用戶和創造性模仿視角以及市場波動視角揭示再創能力對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企業實現突破式創新的作用機理,挖掘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中小企業實現突破式創新的內在機理,剖析突破式創新形成的必要條件。最后,本文對于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中小企業實現內外部資源協奏、開展突破式創新并獲取獨特競爭優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實踐啟示。

二、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

(一)再創能力與突破式創新

Dewar et al.[2]將突破式創新定義為一種嵌入變革型技術的創新型改進,能夠研發出具有獨特功能的新技術或新產品。突破式創新圍繞新技術進行變革,跳躍性較大且顛覆性較強,常常能夠根本性地革新現有技術,開啟嶄新的市場。基于技術視角,突破式創新可以理解為通過技術變革產生具有差異優勢和可行性的新技術,逐步轉化為獨特競爭優勢。基于市場視角,突破式創新可以理解為通過挖掘潛市場潛力產生具有顛覆性和破壞性的新產品或新服務,擴大市場潛力。突破式創新具有技術和市場的雙重屬性,企業在技術層面的突破和對市場需求的精準預測是形成突破式創新的重要前提。再創能力是指企業在對內外部知識進行有效整合的基礎上,持續地對嵌入在當前產品中的知識進行迭代與重構,不斷開發出多代新產品的高階慣例。本文認為再創能力對突破式創新具有正向影響。

首先,知識基礎觀認為,整合市場中與用戶、競爭者有關的外部知識是形成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礎[9]。以動態平衡和有效整合內外部知識為基礎的再創能力能夠幫助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企業掌握市場需求,通過挖掘市場潛力提高突破式創新效率。其次,高水平的再創能力有利于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中小企業精準掌握有價值的市場潛力,并靈活地將這些需求嵌入到新產品開發過程中,實現突破式創新;而且有利于企業快速響應動態的市場需求,提高創新效率,促進突破式創新的發展。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中小企業若不能創造獨特的技術優勢,就必須提高研發效率,創造先發優勢。再創能力通過優化每一代產品和技術,開發出兼顧技術優勢和先發優勢的多代新成果,加速實現突破式創新。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設:

H1:再創能力正向促進突破式創新的形成與發展。

(二)領先用戶、再創能力與突破式創新

領先用戶是指能夠為企業在產品創新過程中提供專業性更強、創新性更高的創新概念的產品體驗群體[10]。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中小企業如何處理數據量巨大的外部信息是亟需突破的實際困境。整合領先用戶的意見,有利于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中小企業加深對市場需求的理解,促進不同領域知識的碰撞,促進再創能力的形成與發展。與一般用戶相比,領先用戶往往處于其工作領域的前沿,積累了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能夠為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企業就“如何針對用戶的未滿足需求開發新的產品功能”這一難題提供更專業的意見,有利于促進內外部知識和代際間知識的整合利用,提高再創能力。另外,領先用戶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能夠主動提出有價值的創新方案,甚至有的領先用戶能夠自行研發新產品。因為領先用戶先于一般用戶察覺到對于某一產品的更高層次的需求,所以領先用戶改進后的產品往往能夠發展成為領域內的主流,是企業研發新產品的開發藍本。這有利于企業集中創新資源開展研發活動,提高再創能力。

領先用戶有利于中小企業實現突破式創新。領先用戶往往能夠提前感知未來用戶需求,甚至可以清晰掌握先進技術創新的演進路徑和市場需求變化趨勢。領先用戶擁有的這些知識對于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企業而言具有重要戰略價值,能夠豐富實現突破式創新的知識基礎。不同領域內領先用戶提出的創新概念促進了企業內部的知識流動與知識創造。知識基礎觀認為知識流動與整合的過程中,有利于產生頗具創新性的新概念、新創意[9],促進突破式創新的形成與發展。另外,領先用戶的主動性增加了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企業開展突破式創新的動力。領先用戶積極主動地開發用戶未滿足需求的解決方案,不僅是為了滿足用戶的產品需要,更是為了滿足其在突破式創新過程中體驗到的成就感。這種精神需求加速了基礎性創意向高階創新能力的轉變升級,進而實現突破式創新。

可見,領先用戶不僅對突破式創新的形成與發展具有直接的正向促進作用,而且還會通過影響企業的再創能力間接影響突破式創新。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企業很難精準地掌握市場需求,領先用戶擁有的專業性知識有利于加深這些企業對市場需求的理解,并通過內外知識整合提高再創能力,進而提高具有突破性創新成果的產出。另外,面對創新的高風險,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企業常表現出創新動力不足。領先用戶具有主動性,會積極主動地開發新的產品功能來滿足工作需要和內心的滿足感與成就感[11],這為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企業發展再創能力提供了創新環境和創新動力,進而持續地產出多代創新成果,促進突破式創新的發展。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設:

H2a:領先用戶正向促進企業再創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H2b:領先用戶正向促進企業突破式創新的形成與發展。

H2:再創能力在領先用戶與突破式創新之間發揮中介作用。

(三)創造性模仿、再創能力與突破式創新

創造性模仿以企業內部成熟技術為創新基礎,以吸收、引進先進技術和用戶新需求為創新資源,以再開發、再創新為創新手段[12]。

中小企業創造了跨界融合的新賽道,應該充分發揮創新思維發散多元的重要作用。創造性模仿有利于企業充分利用多代產品中具有創新價值的部分,結合用戶新需求進行再開發、再創新,不斷激發創造性思維,為提高再創能力提供必要知識基礎。中小企業規模小,管理經營靈活,創新成果轉化效率較高。創造性模仿有利于企業形成具有彈性優勢的組織慣例,促進內外部知識的整合利用,優化知識基礎,進而提高再創能力[8]。以內外部知識整合為基礎的創新能力,具有良好的彈性優勢,能及時應對環境波動,提高創新績效。創造性模仿以企業內部成熟技術為創新基礎,創造性地將內部創新與外部市場需求整合起來,有利于擺脫已有技術范式束縛,促進形成更高層次的組織慣例,即再創能力。

創造性模仿是一種成本更低、風險更小、成功可能性更高的創新方式,可以作為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企業開展突破式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路徑。與管理機制健全的領先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組織結構靈活,信息傳遞渠道通暢。創造性模仿可以提高組織靈活性,有利于實現突破式創新。創造性模仿在已有技術和產品的基礎上,結合外部新需求進行二次創新,有利于企業形成靈活的思維方式和具有彈性的組織慣例[12],為企業提供良好的創新環境,促進突破式創新的形成與發展。創造性模仿有利于中小企業在創造性地改進產品原有功能和研發新功能的過程中發現現有技術的不足,創造性地開展技術革新,形成技術優勢,促進突破式創新的形成與發展。

綜上,創造性模仿不僅對突破式創新的形成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而且還會通過影響再創能力間接影響突破式創新。一是,創造性模仿有利于發揮中小企業所具備的創新思維發散多元的優勢,激發創造性思維,不斷優化知識結構,提升再創能力,持續產出創新靈感,促進突破式創新的發展。二是,創造性模仿有利于發揮中小企業所具備的組織結構靈活與信息傳遞渠道通暢的優勢,促進企業形成更高層次的組織慣例,最終實現突破式創新。中小企業創造了跨界融合的新賽道,創新機會廣泛。高水平的再創能力能夠幫助中小企業抓住創新機會,持續產出創新成果,實現突破式創新。因此,本文提出假設:

H3a:創造性模仿正向促進企業再創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H3b:創造性模仿正向促進突破式創新的形成。

H3:再創能力在創造性模仿與突破式創新之間發揮中介作用。

(四)市場波動的調節作用

市場波動指的是市場需求和競爭強度的變化程度[13]。市場波動使得產品研發過程中存在眾多不確定性。一方面,當市場波動較大時,領先用戶對新產品的需求分布往往更加分散,且一般用戶的偏好也經常發生變化。盡管中小企業創新思維發散多元,但過于分散的創新資源增加了中小企業對于有價值內外部知識的識別成本,降低了內外部知識整合效率,不利于實現內外部創新資源協奏與靈活調整。市場波動越大,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企業掌握市場需求的難度越大,越不利于優化內外部知識結構,影響創新資源向高階慣例(再創能力)的轉化。市場波動越大,越不利于識別、篩選、整合那些能夠解決用戶未滿足需求的知識,削弱了領先用戶對再創能力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當市場波動較大時,企業間競爭強度也充滿不確定性,中小企業應該發揮組織靈活優勢,加速創造先發優勢。然而,中小企業受限于自身的創新資源和創新能力,很難在復雜多樣的創新資源中快速識別有價值的部分,削弱了創新知識基向能力基的轉型,不利于再創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基于以上論述,本文提出假設:

H4:市場波動在領先用戶與再創能力關系中發揮負向調節作用。

市場波動在創造性模仿與再創能力之間也發揮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市場波動會削弱創造性模仿對再創能力的促進作用。當市場波動較大時,不僅不利于獲取有價值的外部技術,將其固化在新產品功能中[14],而且不利于形成能夠保證研發活動加速運行的創新環境,阻礙了再創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市場波動的不確定性,導致創新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在創造性模仿的過程中創新資源過于分散,不利于企業及時、準確地發現創新機會,降低了創造性模仿的效果及其對再創能力的促進作用。另外,市場波動越大,技術革新失效的風險越大,創造性模仿形成的技術優勢越弱。市場波動也不利于中小企業創造先發優勢。波動的市場需求和競爭強度,削弱了中小企業組織靈活與快速響應市場變化的優勢,不利于其通過持續產出多代新產品發展再創能力、創造先發優勢。綜上,本文提出假設:

H5:市場波動在創造性模仿與再創能力關系中發揮負向調節作用。

本文提出再創能力影響突破式創新的概念模型如圖1所示。

三、實證分析

(一)變量測量與數據分析

關于再創能力與市場波動的測量,主要借鑒鄒波等[14]、Sun et al.[15]。關于突破式創新的測量,本文從競爭強度、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和創新收益四個方面展開。關于領先用戶的測量,圍繞領先用戶的定義展開,主要借鑒Octavio et al.[10]、王楠等[11]。關于創造性模仿的測量,主要借鑒Lee et al.[16]。控制變量包括市場準入、產品替代、消費者議價、供應商議價和行業位置。

為保證問卷的有效性,首先,進行小樣本測試。我們向企業管理人員、研發人員,以及一線員工發放調查問卷100份,收回有效問卷69份。小樣本測試問卷回收率較高。數據處理結果通過了信度和效度檢驗,且變量間關系符合理論假設。其次,進行大樣本問卷調查。調查方式采取基于專業化信息平臺的線上發放形式。問卷首次發放于2016年6月底,共分三輪進行數據收集,每輪數據收集大概間隔5個月,每輪問卷發放后每隔一周都會發郵件提醒。第一輪收集再創能力的前因(領先用戶和創造性模仿),第二輪收集再創能力與突破式創新,第三輪收集情境變量(市場波動)。本研究選取2014—2016年連續三年出現在創業板的中小企業(代表不具備競爭優勢企業)的樣本數據。為了避免調查對象的個體差異,本研究采取分層抽樣與隨機抽樣的組合方式抽取。

合并三輪調查問卷,本文共發放調查問卷1 024份,最終收回問卷268份,其中有效問卷212份。本次調查的行業主要集中在具有高創新能力水平的高新技術行業,包括裝備制造業(22.64%)、電子產品行業(21.23%)、IT行業(21.23%)、金融服務業(10.85%)等。被調查對象具有本科學歷的占72.64%,具有研究生學歷的占26.42%。被調查企業采取B2B商業模式的占49.53%,采取B2C商業模式的占12.26%,采取混合策略的占38.21%。

(二)信度與效度檢驗

1.關于再創能力的測量在小樣本測試階段得到了理想的統計結果。為了進一步檢驗在大樣本發放問卷階段對于再創能力測量的有效性,本文采用SPSS19.0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結果表明再創能力的各題項的載荷均比臨界值0.7高,建構信度也比臨界值0.6高,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可見,本文對于再創能力的測量具有有效性。

2.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數、CR系數和AVE(因子抽取平均方差)對每一個變量進行信度檢驗,具體結果如表2所示。結果顯示,每個變量的Cronbach's Alpha系數均高于臨界值0.6,CR系數也明顯高于臨界值0.7,AVE值也遠遠大于臨界值0.5,這表明本文針對每一個變量的測量均具有很高的信度和良好的有效性。

3.進一步檢驗變量的收斂效度和判別效度。判別效度主要測量變量間相關性,相關性越低表明判別效度越好,具體結果如表3所示;收斂效度主要測量不同題項測量相同目標構念的相關程度,相關程度越高表明收斂效度越好,具體結果如表4所示。結果表明:每一個變量的因子載荷均大于臨界值0.7,收斂效果良好;所有變量的AVE平方根均大于臨界值0.5,且遠遠高于變量間的相關系數,表明判別效度擬合效果良好。可見,每一個變量的收斂效度和判別效度良好,總體具有很高水平的效度。

(三) 假設檢驗

直接作用和中介作用的假設檢驗結果見表5。模型1表明再創能力正向影響突破式創新(b=0.706,plt;0.01),因此,H1通過了檢驗。模型2表明領先用戶正向影響再創能力(b=0.610,plt;0.01),H2a成立。模型3表明領先用戶正向影響突破式創新(b=0.614,plt;0.01),H2b成立。綜合模型2~模型4,領先用戶正向影響再創能力(b=0.559,plt;0.01),再創能力正向影響突破式創新(b=0.273,plt;0.01),再創能力的中介作用顯著,H2通過了檢驗。另外,在模型5中,創造性模仿正向影響再創能力(b=0.332,plt;0.01),H3a通過了檢驗。在模型6中,創造性模仿正向影響突破式創新(b=0.450,plt;0.01),H3b通過了檢驗。綜合模型5~模型7,創造性模仿正向影響再創能力(b=0.252,plt;0.01),再創能力正向影響突破式創新(b=0.595,plt;0.01),再創能力的中介作用顯著,H3通過了假設檢驗。綜上,本文提出的直接作用和中介作用均通過了假設檢驗。

本文采用多層次回歸分析方法對調節作用進行假設檢驗。首先檢驗未包含調節作用的基礎模型,其次檢驗包含調節作用的全模型,回歸結果如表6所示。模型1表明領先用戶正向影響再創能力(b=0.567,plt;0.01)。模型2中領先用戶與市場波動的交互項(b=-0.041,pgt;0.1)與再創能力的關系是負向的但不顯著,表明市場波動在領先用戶與再創能力之間不存在調節作用。H4未通過檢驗。本文的數據不支持市場波動在領先用戶與再創能力之間的調節作用,這可能是因為市場波動對于領先用戶與再創能力的影響更加復雜。未來研究可嘗試從用戶需求視角深入挖掘市場波動對于再創能力的影響機理。

表6模型3表明創造性模仿正向影響再創能力(b=0.275,plt;0.01)。模型4中創造性模仿與市場波動的交互項(b=-0.152,plt;0.1)與再創能力的關系是負向且顯著的,這表明市場波動在創造性模仿與再創能力之間存在負向調節作用。H5通過了假設檢驗。可見,市場波動會削弱創造性模仿對再創能力的促進作用。市場波動性越高,上一代產品中的知識和新一代產品中嵌入的新知識越容易失效,降低了創造性應用這些知識的效果,阻礙了再創能力的形成。同時,市場波動性越高,創新情境中的不確定性越多,導致創新資源過于分散,降低了創造性模仿的效果,進而削弱了創造性模仿對再創能力的促進作用。

繪制調節作用圖,能夠更加直觀地揭示市場波動的調節作用。圖2表明,市場波動負向調節創造性模仿與再創能力,市場波動性越高,創造性模仿與再創能力的斜率越小,創造性模仿對再創能力的作用強度越弱。

四、研究結論與展望

圍繞突破式創新究竟是如何在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企業中形成的這一問題,本研究通過來自于一手數據的實證檢驗表明:在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企業中,領先用戶與創造性模仿正向影響再創能力,再創能力正向影響突破式創新,再創能力分別在領先用戶、創造性模仿與突破式創新之間發揮中介作用,市場波動負向調節創造性模仿與再創能力之間的關系。

(一)理論貢獻

1.本文提出并驗證了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企業實現突破式創新所必備的能力,即再創能力。以知識整合為前提的再創能力能夠從微觀層面揭示創新能力對實現突破式創新的作用機理,豐富了現有研究[4-6]。另外,本文從領先用戶和創造性模仿視角,揭示了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企業如何通過再創能力彌補其實現突破式創新的劣勢。再創能力能夠充分利用領先用戶擁有的有價值的外部知識,并將其持續地嵌入到創新活動中,不斷彌補已有技術范式的不足,通過創造性模仿形成具有創新性和靈活性的高階慣例,促進突破式創新的形成與發展。

2.從領先用戶視角闡明再創能力對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企業實現突破式創新的作用機理。盡管現有研究肯定了領先用戶對突破式創新的促進作用[10-11],然而卻鮮有研究深入剖析創新能力在領先用戶與突破式創新之間的作用機理。領先用戶擁有的專業知識能夠彌補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企業缺乏創新資源的不足,這類企業可借助領先用戶的專業知識實現對用戶需求的精準定位,發展再創能力,進而通過持續的創新成果產出實現突破式創新。

3.從創造性模仿視角闡明再創能力對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企業實現突破式創新的作用機理。創造性模仿成本更低、風險更小,對于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企業而言適應性更高,有利于幫助這些企業以最低成本、最小風險的創新方式形成高階慣例,促進再創能力的發展,進而持續產出創新成果,實現突破式創新。這一結論進一步驗證了再創能力對于提升突破式創新的重要促進作用,揭示了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企業實現突破式創新的內在機理,豐富了突破式創新的理論內涵。

4.將市場波動引入理論模型,從情境視角豐富了再創能力的形成機制。實證結果表明再創能力的形成會受到市場波動的負向影響。市場波動在創造性模仿直接促進再創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帶來不確定性,削弱了創造性模仿對再創能力的促進作用。這一結論進一步證實了以往研究中提出的市場波動不利于創新能力發展這一觀點[14]。市場波動越大,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企業的創新資源越分散,削弱了創造性模仿對再創能力的促進作用。

(二)實踐啟示

1.企業應高度重視領先用戶對于提升再創能力、促進突破式創新發展的重要作用。掌握領先用戶動態,既能為再創能力與突破式創新的形成與發展提供必要的前瞻性知識,又能增加企業掌握用戶需求的精準度,提高創新與需求的契合程度。另外,領先用戶能夠發現現有產品中未滿足的用戶需求,并提出相應解決方案。這在促進再創能力發展的同時,為企業實現突破式創新提供了一個具有實踐啟示的研發方向,有利于優化研發過程,提高創新效率。

2.企業應認清創造性模仿對于促進再創能力與突破式創新發展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創造性模仿在已有技術的基礎上,持續地嵌入外部先進技術和用戶需求,加速再創能力的形成,間接幫助企業抓住創新機會,持續產出具有突破性的產品和服務,實現突破式創新。另一方面,創造性模仿在動態整合內外部技術和需求的同時,增加了企業發現技術開拓新路徑的可能性,為突破式創新提供創新機會,直接促進突破式創新的形成與發展。

3.企業在提升再創能力與實現突破式創新時,應積極應對市場波動的負面影響。市場波動會削弱創造性模仿對再創能力的促進作用。企業應優化與用戶的溝通機制和反饋機制,實時掌握用戶需求及其動態。這既有利于降低市場波動產生的不確定性帶來的負面影響,減少企業不必要的損失,又有利于企業充分利用仍具有顧客價值的產品功能,并不斷嵌入用戶未滿足需求,提高創新效率。

(三)研究不足與展望

本文關于再創能力對突破式創新的作用機理的探究沒有詳細區分行業,行業異質性往往會影響再創能力和突破式創新發展的環境,未來可結合行業特征進一步豐富這一研究。另外,在探索情境對再創能力與突破式創新的影響時,檢驗了市場波動的調節作用,關注的是創新環境的動態性,忽視了創新環境的其他維度,如復雜性等。未來研究可嘗試從創新環境的不同維度探索創新情境對再創能力與突破式創新的影響。

注釋:

①因2017年。

參考文獻:

[1]IRENE F T,ABBY G,CIRO T,et al.Antecedents of successful diffusion of breakthrough innovations past the formative phase:perceptions of innovation-engaged practitioners[J].Technovation,2023,127:102851.

[2]DEWAR R D,DUTTON J E.The adoption of radical and incremental innovations: an empirical analysis [J]. Management science,1986, 32(11):1422-1433.

[3]曾經緯.跨界搜尋與突破式創新:知識慣性與知識協奏能力的作用[J].科研管理,2023, 44(7): 144-152.

[4]王建軍,昝冬平,陳思羽.動態能力和社會關系對企業績效的作用機制: 有調節的中介效用檢驗[J].管理工程學報,2017,31(1): 39-49.

[5]ALDO S,CHRISTOPHER S,WIEBKE R,et al.Exploring 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technology provider ecosystems: a study of smart manufacturing projects[J].Technovation,2024,130:1-16.

[6]龐長偉,李垣,段光.整合能力與企業績效:商業模式創新的中介作用[J].管理科學, 2015, 28(5): 31-41.

[7]陸亞東,孫金云.復合基礎觀的動因及其對競爭優勢的影響研究[J].管理世界, 2014(7): 93-106.

[8]鄒波, 武紅玉, 郭峰, 等.基于競爭者導向的再創能力形成及其對創新績效的作用研究 [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18, 39 (12): 81-93.

[9]DELVIN G,BENJAMIN Y.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productivity paradox[J].Technology analysis amp; strategic management, 2024, 36(3): 475-497.

[10]OCTAVIO E,FRANCESCO S,TATIANA K,et al.Lead use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alyzing the current state of research[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23,61(3): 1174-1191.

[11]王楠,張士凱,陳勁.領先用戶研究:概念,測量與影響因素[J].科研管理, 2019, 40(1): 170-177.

[12]LIANGYAN W,BRIAN W,CORNELIA P.The perfor-mance effects of creative imitation on original products:evidence from lab and field experiment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9,44(1):171-196.

[13]王圣君,王雷,張悅,等. 匹配視角下創新可占有性與企業創新績效關系研究 [J].管理評論,2023,35(3):125-135.

[14]鄒波,郭峰,郭津毓,等.市場波動下吸收能力與創新績效的動態演化[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5,36(8):118-127.

[15]SUN S L,ZOU B.Generative capability[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19,66(4):636-649.

[16]LEE R P,ZHOU K Z.Is product imitation good for firm performance? An examination of product imitation types and contingency factor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2012,20(3):1-16.

How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chieve Radical Innovation:

Mechanism Research of Leading Users and Generative Capability

Abstract:

High-quality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improving enterprises and countries' core competitiveness. Enterprises urgently nee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novation activities through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to continuously create core competitiveness. Due to high Ramp;D investment and uncertainty, as well as longer Ramp;D cycles,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often occurs in industry-leading enterprises with abundant innovation resources and suitable innovation environments. Previous literature indicates that firms without competitive advantage have high aspirations to develop radical innovation and achieve grea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However, how the firms without competitive advantage develop radical innovation, and what kind of innovation capability is essential for these firms to develop radical innovation are unclear.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radical innovation for firms without competitive advantage should be discussed. In response to these research gaps, this paper uses generative capability as a key variable and proposes a theoretical model to explain the effect of generative capability dur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radical innovati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survey data" comes from a sample of 211 firms in China. Our results reveal that both leading users and creative imitation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improving generative capability. On the one hand, generative capability has a direct effect on developing radical innovation. On the other hand, generative capability also has a mediate effect on developing radical innovation. Generative capability can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d users and radical innovation, it also can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tive imitation and radical innovation. Furthermore, the mediate effect of generative capabilit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tive imitation and radical innovation will be weakened by market turbulence.

Keywords:

generative capability; radical innovation; leading users; creative imitation; market turbulence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国产一区自拍视频| 亚洲a级毛片|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国产一在线|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国产男女XX00免费观看|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乱子伦手机在线| 日韩无码黄色网站|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少妇|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亚洲精品动漫|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首页亚洲国产丝袜长腿综合| 亚洲va欧美ⅴa国产va影院|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97在线免费视频| 色综合成人|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99re经典视频在线| 久久semm亚洲国产|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午夜日本永久乱码免费播放片| 久久综合五月|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日本欧美一二三区色视频| 福利在线一区| 亚洲综合第一页| 69综合网|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日本视频91|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综合色亚洲|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日韩专区|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国内丰满少妇猛烈精品播| 亚洲九九视频| 亚洲成人黄色网址|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狠狠v日韩v欧美v|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在线播放91|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国产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狼人色|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京|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精品日韩亚洲欧美高清a|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www.国产福利|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免费a视频|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www.youjizz.com久久| 欧美在线网| 亚洲AV一二三区无码AV蜜桃| 成人国产免费|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国产主播喷水| 免费日韩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久久91精品牛牛|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