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目的:探究漸進式阻力運動訓練在機器人輔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RARP)患者中的應用。方法:選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于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行RARP的8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入院時間不同將其分為兩組,其中2020年6月—2021年12月的RARP患者為對照組,2022年1月—2023年6月的RARP患者為試驗組,每組41例。對照組行常規運動訓練,試驗組行漸進式阻力運動訓練。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疼痛程度、出院活動能力、并發癥及總發生率。結果: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試驗組首次進食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lt;0.05)。兩組患者疼痛程度相比,試驗組術后6 h、12 h、24 h疼痛程度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lt;0.05)。兩組患者出院活動能力相比,試驗組括約肌控制、自理能力、轉移、行進、交流、社會認知及總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lt;0.05)。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9.76%(4/41),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1.71%(13/41)(Plt;0.05)。結論:漸進式阻力運動訓練在RARP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
關鍵詞 漸進式阻力運動訓練;手術機器人;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疼痛程度
中圖分類號 R608 R73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7721(2024)04-0531-05
Application of progressive resistance exercise training in patients underwent robot-assisted radical prostatectomy
HE Hailing, WU Dongjuan, LI Zhuan, CHEN Lijuan, ZHANG Mengjiao, ZHANG Ruiqin
(Ward 2, Department of Ur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ir Force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rogressive resistance exercise training in patients underwent robot-assisted radical prostatectomy (RARP). Methods: 82 patients who underwent RARP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ir Force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une 2020 to June 2023 were selected. Based on the time of admission, patients who were admitted in the hospital from June 2020 to December 2021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22 to June 2023 were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41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exercise training, 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progressive resistance exercise training. The surgical indicators, pain level, activity after being discharged, complications and total incidence rate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first feeding time, first exhaust time, first ambulation, and postoperative hospitalization tim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Plt;0.05). The pain levels of patients at 6 h, 12 h and 24 h"after surger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lt;0.05). The sphincter control ability, self-care ability, transfer, locomotion, communication, social cognition, and total score of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lt;0.05). The tota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76% (4/41),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of 31.71%(13/41) (Plt;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progressive resistance exercise training in patients underwent RARP could achieve good effects.
Key words Progressive Resistance Exercise Training; Surgical Robot; Radical Prostatectomy; Pain Level
前列腺疾病是一種常見的男性疾病,包括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等。其中,前列腺癌是最為嚴重的一種[1-2]。手術切除是治療前列腺疾病主要手段[3]。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機器人輔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Robot-assisted Radical Prostatectomy,RARP)已成為治療前列腺癌的重要手段,其微創、精準的特性有助于縮短患者術后的恢復時間,被廣泛應用于治療前列腺癌或其他良性前列腺疾病[4]。然而,盡管手術技術的革新為患者帶來了福音,但術后的康復過程仍然是患者恢復的關鍵環節[5-7]。傳統護理通常注重術后傷口的基本護理和疼痛管理,但在促進患者肌肉力量和身體機能恢復方面效果有限。相比之下,漸進式阻力運動訓練(Progressive Resistance Training ,PRT)通過逐漸增加運動強度和阻力,能夠更有效地幫助患者恢復肌肉力量,提高身體機能,從而加速康復進程。傳統護理往往在患者出院后就結束,缺乏對患者的長期康復指導和支持。而PRT可以作為長期康復計劃的一部分,持續監測患者的康復進展,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訓練計劃,以確保患者的全面恢復。PRT在改善患者的體力狀況、減少術后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具有顯著效果。因此,將PRT應用于RARP患者的術后康復中,有望進一步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和生活質量。然而,關于PRT在RARP患者中的運用研究尚少。基于此,本研究選取82例RARP患者,探究PRT在RARP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于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行RARP的82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納入標準:①病理診斷為前列腺癌;②行RARP術;③患者意識清晰,具有基本的語言溝通能力;④患者對本研究內容詳細了解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有其他嚴重軀體疾病或精神障礙;②既往有前列腺手術史;③伴有其他嚴重疾病或重要器官合并癥;④中途因自身原因退出研究者。根據入院時間將選取的82例患者分為試驗組(n=41)和對照組(n=41),對照組行常規運動訓練,試驗組行漸進式阻力運動訓練。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1。
1.2 干預方法 本研究對照組行常規運動訓練,包括床上活動、輕度有氧運動和盆底肌肉鍛煉。試驗組行漸進式阻力運動訓練,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2.1 評估與制定訓練計劃 在訓練開始前,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身體評估,包括肌肉力量、柔韌性、平衡能力等方面。根據評估結果,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訓練計劃,明確訓練目標、訓練內容、訓練強度和訓練時間等。
1.2.2 漸進式阻力訓練 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和康復階段,逐漸增加運動強度和阻力。①初期階段(術后第1~2周):鼓勵患者進行床上被動及主動關節活動,床上關節活動≥3次/天,
每次持續5~10 min,包括腿部屈伸、踝關節旋轉等;指導患者每天進行深呼吸和咳嗽訓練,10次深呼吸和5次咳嗽為1組,3組/天。②中期階段(術后第3~4周):患者在床邊進行坐位平衡訓練,每天進行床邊坐立練習,逐漸過渡到床邊步行,每次練習5~10 min,3次/天;使用彈力帶或沙袋進行輕度抗阻訓練,如腿部屈伸、手臂推拉等。初始阻力設為低檔,2組/天,
10~15次/組。③后期階段(術后第5周及以后):進行功能性訓練,增加全身性訓練,如深蹲、弓箭步、硬拉等,3次/周,每次訓練3組,8~12次/組;進行遞增阻力訓練,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逐步增加阻力訓練的強度和頻率,如使用啞鈴或杠鈴進行訓練,初始重量為患者能夠舒適完成的重量,每周遞增5%~10%的重量。
1.2.3 平衡與協調性訓練 在阻力訓練的基礎上,加入平衡與協調性訓練,如單腳站立、平衡球訓練等。這些訓練可以幫助患者提高身體的穩定性和平衡能力,減少跌倒等意外事件的發生。
1.2.4 專業指導與監測 在訓練過程中,由專業的康復師或醫生進行指導和監測,確保患者的訓練姿勢正確、訓練強度適中,并及時糾正其錯誤的動作和姿勢。同時,根據患者的康復進展和身體狀況,適時調整訓練計劃,確保訓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3 評價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指標、疼痛程度、出院活動能力、并發癥及總發生率。
①手術指標:包括首次進食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下床時間、術后住院時間。
②疼痛程度:采用數字分級評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8]進行評估,該表將疼痛程度用0~10的數字表示,分數越高,疼痛程度越高,其中0代表無痛,10代表最劇烈的疼痛或無法忍受的疼痛。③出院活動能力:采用功能獨立性評分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9]進行評估,該表包含括約肌控制、行進、交流、自理能力、轉移、社會認知6個項目。各項目得分相加得到總分,≥126分視為完全獨立,108~125分為基本獨立,90~107分為有條件的獨立,72~89分為輕度依賴,54~71分為中度依賴,36~53分為重度依賴,19~35分之間為極重度依賴,≤18分為完全依賴。④并發癥及總發生率。并發癥主要包括繼發性出血、導管位移、尿路感染、暫時性尿失禁、尿道狹窄。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百分比)[n(%)]表示,采用 χ2檢驗。以Plt;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試驗組首次進食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lt;0.05),見表2。試驗組患者術后6 h、12 h、24 h疼痛程度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lt;0.05),見表3。試驗組患者括約肌控制、自理能力、轉移、行進、交流、社會認知及總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lt;0.05),見表4。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9.76% (4/41),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1.71%(13/41)(Plt;0.05),見表5。
3 討論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機器人輔助手術在臨床上應用越來越廣泛。機器人手術系統具有精準度高、創傷小、恢復快、手術視野清晰等優點[10-11]。但RARP作為一種創傷性手術,會對患者身體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患者通常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康復期,因此患者術后訓練及護理尤為重要[12-13]。
PRT在促進患者術后恢復中的潛在作用已得到證實。由于RARP手術本身的復雜性和精準性要求,患者在術后常常面臨肌肉力量下降、身體功能受限等問題。PRT作為一種有針對性的康復手段,能夠通過逐漸增加運動強度,幫助患者逐步恢復肌肉力量和身體功能[14-16]。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所用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這可能是因為試驗組患者在術后早期就開始接受PRT,提高了患者的身體技能,減少了肌肉萎縮的風險,促進了術后的康復過程。本研究中,試驗組術后6 h、12 h、
24 h疼痛程度均顯著低于對照組,這是由于PRT有助于促進身體功能的恢復,促進肌肉的生長,減少術后粘連和肌肉萎縮,且PRT能夠改善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的愈合和恢復,從而減輕術后疼痛和腫脹。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出院活動能力各項評分及總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這主要是由于PRT有助于增強患者肌肉力量和身體功能,改善患者括約肌控制、自理能力、轉移和行進等指標,從而提高了其活動能力。本研究中,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9.76%,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1.71%(Plt;0.05)。這可能是因為PRT能夠提高患者肌肉力量和身體協調性,促進患者身體功能的恢復,從而減少了因長期臥床或缺乏活動引起的尿路感染、暫時性尿失禁等并發癥。
綜上所述,PRT應用于RARP術后患者可以改善其術后指標,緩解疼痛,提高其出院活動能力并減少并發癥的產生。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患者的個體差異、訓練的持續時間和強度等,且樣本量較少。未來仍需擴大樣本量進一步探討這些因素對訓練效果的具體影響,以提高PRT在RARP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不存在任何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賀海玲、吳東娟負責設計論文框架,起草論文;賀海玲、吳東娟、李轉負責實驗操作,研究過程的實施;陳利娟、張夢姣負責數據收集,統計學分析,繪制圖表;陳利娟、張夢姣、張瑞琴負責論文修改;賀海玲、張瑞琴負責擬定寫作思路,指導撰寫文章并最后定稿。
參考文獻
[1] 蔡小聰, 文小苗, 林妹麗. 漸近性肌肉訓練用于經尿道前列腺切除術后對膀胱痙攣的影響[J]. 中華保健醫學雜志, 2022, 24(1): 48-50.
[2] JIANG X L, OUYANG K, YANG R, et al. The application of Foley catheter traction technique in extraperitoneal robot-assisted radical prostatectomy[J]. BMC urology, 2023, 23(1): 201.
[3] 倪鳳慧, 陶飛雪, 賈嬋娟. PRIDE聯合盆底肌強化運動對前列腺切除術后患者尿失禁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國醫藥導報, 2023, 20(18): 160-163.
[4] 楊俊, 胡嘏, 管維, 等. Hood技術在機器人輔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中的應用及療效分析[J]. 中華泌尿外科雜志, 2022, 43(3): 176-180.
[5] 唐王琴, 洪靜芳, 李一峰, 等.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后患者盆底肌訓練依從性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現代泌尿生殖腫瘤雜志, 2023, 15(4): 238-242, 245.
[6] 倪鳳慧, 陶飛雪, 賈嬋娟. PRIDE聯合盆底肌強化運動對前列腺切除術后患者尿失禁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國醫藥導報, 2023, 20(18): 160-163.
[7] 熊敏, 胡建新, 王振, 等. 護士主導的規范盆底功能訓練對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后患者尿控能力的影響[J]. 中國性科學, 2022, 31(1): 27-30.
[8] 張家泉, 李旺勇, 孫杰, 等. 獨一味聯合地佐辛鎮痛治療對老年膽總管結石病人術后疼痛的影響[J]. 安徽醫藥, 2022, 26(10): 2094-2097.
[9] 胡喜蓮, 劉曉磊, 王璐怡, 等. 術前康復訓練對行股骨頭置換術治療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J]. 廣西醫學, 2021, 43(17): 2054-2057.
[10] Chen A, Ghodoussipour S, Titus M B, et al. Comparison of clinical outcomes and automated performance metrics in robot-assisted radical prostatectomy with and without trainee involvement[J].World Journal of Urology, 2020, 38(7): 1615-1621.
[11] 瞿旻, 賈澤鵬, 連碧珺, 等. 盆底肌鍛煉模式對機器人輔助腹腔鏡下前列腺癌根治術后尿失禁康復的影響[J]. 第二軍醫大學學報, 2020, 41(11): 1284-1288.
[12] 張迎明, 包丹丹, 喻芬. 快速康復護理在前列腺癌根治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 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 2020, 27(4): 497-500.
[13] 張曉慶, 趙文婷, 蘇秀娥. 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腹腔鏡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中的應用[J]. 護理研究, 2023, 37(12): 2283-2285.
[14] 彭玉平, 黃衛, 黃輝虎, 等. 補中益氣湯聯合盆底肌鍛煉治療經尿道前列腺切除術后尿失禁的效果[J]. 國際泌尿系統雜志, 2022, 42(4): 608-612.
[15] 楊海亮, 李鳳娟, 王聲政, 等.物理訓練聯合推拿手法對電切術后的前列腺增生患者并發癥及心理狀態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 2021, 48(6): 1095-1097, 1113.
[16] Kamisawa K, Matsumoto K, Takeda T, et al. PD43-06 impact of prostatic shape on the difficulty of robot-assisted 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J]. The Journal of Urology, 2020, 203(Supplement 4): e902.
編輯:劉靜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