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世紀80年代起,深圳通過城市設計在福田中心區規劃文化設施,凸顯了城市對文化發展的高度重視。在新一輪深圳文化設施的規劃、設計與建設的背景下,本文梳理并回顧了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的建設歷程。通過對兩館建設過程的分析,探討其作為文化地標建筑在彰顯特區品牌形象中的創新舉措,并總結該過程對未來城市公共建筑項目的啟示。
關鍵詞: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文化建筑;國際競賽;工程建設;展覽策劃
Abstract: Since the 1980s, Shenzhen has integrated cultural facilities into the urban design of Futian Central District, reflecting the city's strong emphasis on cultural development. At the juncture of a new era in the plann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Shenzhen’s cultural facilities, this paper reviews and reflects o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Shenzhen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and Urban Planning. B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CAUP, the paper explores the innovative measures taken to highlight Shenzhen’s brand image as a Special Economic Zone through cultural landmarks, while offering insights for future urban public building projects.
Keywords:" Shenzhen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and Urban Planning; cultural architectur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exhibition curation
引言
深圳市當代藝術館與城市規劃展覽館(以下簡稱“兩館”)位于深圳福田中心區北中軸東側,是中心區藝術文化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深圳市“十二五”規劃中的標志性重大建設項目之一,兩館占地面積為2.9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達8.8萬平方米,現已成為深圳市傳播與傳承當代藝術與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截至2024年,兩館已正式投入使用8年,作為深圳市的大型文化地標建筑和福田中心區建設高峰期的代表作品,對城市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 中心區文化設施規劃
1986年,福田中心區作為深圳市市委市政府規劃的新城市中心,正式納入《深圳經濟特區總體規劃》。這一區域由蓮花路、濱海大道、彩田路及新洲路圍合,面積約6平方公里。中心區的規劃結構與功能布局呈現出明顯的區分:南部區域以商務中心為主,北部則以市政與文化設施為核心,并致力于打造高質量的經典工程。(圖1-1)
1987年,深圳市城市規劃局與英國陸愛林戴維斯規劃公司共同編制了深圳第一份城市設計研究報告《深圳城市規劃研究報告》。該報告明確在福田中心區北中軸線兩側規劃圖書館、展覽館、藝術中心和影劇院等文化設施。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福田中心區的文化設施匯聚不僅展示了城市對文化的重視,也奠定了深圳文化多樣性的基礎。
1996年,黑川紀章建筑與都市設計事務所受委托承擔中心區中軸線公共空間系統的設計。黑川紀章基于他的“共生”理念,創造性地提出“生態·信息”軸線概念,既表現為都市空間利用與自然生態之間的結合,也是不同功能、文化、體驗與活動“共生”的空間。(圖1-2, 1-3)
2000年7月召開的“深圳市中心區北中軸文化藝術內涵討論會”,針對北中軸的地面環境設計及建筑設計進行了討論。黑川紀章事務所在階段性方案調整中,北中軸“詩、書、禮、樂”四個小型公園的規劃構想建立,此核心理念也引申出周圍文化體塊建筑的主題,彰顯出清晰的文化特色和空間秩序。
在這一階段,中心區不斷進行實驗和探索,逐步明確了中心區的宏觀定位、城市功能的中觀定性等關鍵要素,并開啟了中軸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新篇章。(圖1-4, 1-5)
2." 項目立項
進入21世紀,隨著深圳經濟實力的顯著提升,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動了深圳對通過地標性建筑彰顯特區品牌形象的需求。2004~2007年間,文化設施地塊的圖書館、音樂廳、少年宮陸續竣工,但市中心28-4地塊仍處于空地狀態。早在1999年,深圳市文化局就已開始研究該地塊的建設項目。在前后歷經民間藝術館、現代藝術館、當代藝術館的定位調整后,最終確定為當代藝術館,并于2003年進行項目的前期立項。
2000~2005年作為國內城市規劃展覽館的萌芽階段,自2000年上海市建成中國首座城市規劃展覽館后,北京、重慶等城市相繼跟進,國內各大中城市加快了城市規劃展覽館的建設步伐。深圳在這一時期也懷揣著在中心區核心地帶建造一座城市規劃展覽館的愿景,以全面展示深圳這座城市的歷史脈絡、現狀成就與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在規劃局推進規劃館項目的前期策研究過程中,對選址的可能性進行了多方討論,最終市政府決定將規劃館定位于中心區最后一個待開發的地塊。
2006年,市中心28-4地塊的建設項目功能被調整為現代藝術博物館與城市規劃展覽館“共用”的綜合體。這一統籌設計在打破以往城市展覽館單一功能、豐富展示內容的同時提升了觀眾的參觀效率,也為城市展覽館的跨界融合提供了可能性。
2007年3月5日,深圳市市領導指示深圳市現代藝術博物館與城市規劃展覽館建設工作力爭于2007年底動工。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據此制定了一套工作方案,以“深圳市現代藝術博物館與城市規劃展覽館統籌合建,成為具有現代藝術特征的中心區標志建筑,國際一流的現代藝術博物館和城市規劃展覽館”為目標和任務,成立兩館建設領導小組,并在此下設兩館工程建設辦公室、現代藝術博物館籌建辦公室與城市規劃展覽館籌建辦公室三個工作辦公室,以推進兩館的建設工作。
2007年3月21日,深圳市規劃局提交關于兩館的工作方案,就工作形式、內容和進展做了匯報,經深圳市政府批示同意,關于兩館的競賽工作正式開始。
3." 競賽過程
兩館項目中心區藝術文化整體規劃最后一個重要大型公共文化建筑。深圳市規劃局與文化局共同主辦了該項目的國際公開競賽,旨在填補福田文化區內最后一塊空白,并與少年宮、音樂廳及圖書館三座現有建筑形成呼應與和諧。
2007年4月1日,競賽公告及任務書在多個中外專業網站發布,吸引了全球范圍內廣泛的關注。同時競賽組織單位也通過各渠道向擬邀請的6家設計機構和9名專家評審委員發出了邀請,確認有4家設計機構應標參賽,并落實了7名專家參加評審。
截至2007年5月12日,來自50個國家和地區的309家設計機構和個人報名參賽。最終,包括4家邀請機構提交的5個方案在內,共有來自35個國家和地區的設計機構和個人的177份方案進入正式評選程序,其中有12個方案因遲到或不符合競賽規定的要求失去評選資格。
2007年7月5日- 6日,兩館建筑方案設計國際公開競賽評審會在深圳市規劃局8樓多功能廳舉行。由磯崎新(日本著名建筑大師)、亮華飛(香港大學建筑系主任,前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嚴迅奇(香港著名建筑師)、潤納·皮克(奧地利著名建筑師,光明新城競賽第一名)、朱錦鸞(前香港藝術館館長)、王澍(中國美術學院建筑系主任)、孟巖(深圳市都市實踐設計有限公司)和王小明(文化局代表)、黃偉文(規劃局代表)九位評審委員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對165個有效方案進行正式評審。
在經過多輪的認真討論和評選之后,盡管評審委員未能就前三名方案達成一致,但最終通過無記名投票選出四個票數較多的方案進入第二輪競賽。四個入圍方案分別為:第131號方案,藍天組(奧地利);第226號方案,LWA設計事務所(德國);第232號方案,尼古拉斯·瑟爾/蘇珊·沃爾德倫(英國);第275號方案,KLF設計事務所(加拿大)。
2007年8月16日- 9月5日,本次國際競賽第一輪的所有方案在市民中心進行公開展示,接受市民的評議,多數市民對入圍方案表示認同。
2007年9月28日,兩館建筑方案設計國際公開競賽進行第二輪評審,藍天組、LWA設計事務所、尼古拉斯·瑟爾/蘇珊·沃爾德倫、KLF設計事務所四家設計機構的代表均到場陳述競賽方案。最終,奧地利藍天組憑借其“外形簡潔、標志性強、具有雕塑感和藝術感染力”的設計方案獲得全票勝出。之后由中標的奧地利先鋒事務所藍天組與本土合作方深圳華森建筑與工程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合作完成設計。
在藍天組的設計理念中,兩館是一塊半透明的城市巨石,富于動感的體型既符合中心區城市設計要求,也將建筑本身塑造成一個精美的當代藝術品。同時該方案最鮮明的特點是把地面空間還給了城市。(圖2-1、圖2-2)據參與評選的專家表示,藍天組的方案在第一輪評選即吸引了專家的眼球,在處理好當代藝術館與城市規劃展覽館兩館之間各自功能、共用部分和交通流線的安排之外,也從中心區城市設計的角度出發,處理好與周邊三座文化建筑及空間環境的關系,并且在觀念和形式上有了真正的創新。
同時,這也是懸挑結構第一次現身當代藝術館。“兩館具有不同的功能,卻需要一個整體,城展館一般需要穩定的空間,而藝術館在空間上有比較大的挑戰性,要處理兩者的矛盾是比較難的,而且這種懸挑結構在現代藝術館的同類建筑中是沒有過的。藍天組曾經說過,中國建筑缺少官能的刺激,都比較老實規矩。這次參加評選的評委們都比較年輕,很有鑒賞力,比較能接受新鮮事物,深圳的建筑文化基調由此體現出來了。”建筑評論家方振寧表示。
這次兩館設計競賽是深圳首次成功嘗試定向邀請與公開報名相結合的國際競賽方式,也是深圳首批采用國際公開競賽的方式征集到的方案,樹立了“深圳競賽”開放、公平、公正的口碑。不僅為深圳增添了一座出色的展館建筑,也在全世界范圍起到了廣泛宣傳深圳的實際效果。
在對全球發布的競賽任務書中,僅對項目的基本規模(基地和建筑面積)進行了簡要描述,沒有涉及更多的有關建筑的基本功能和建筑理念。項目的方案征集也是在尚無策展理念的情況下開始進行,使得競賽的評選更容易以建筑形象為評判標準,也為設計的匹配度帶來挑戰。
4." 項目施工
2012年10月19日,深圳市土地房產交易中心發布了兩館項目捆綁招標公告。為推進公共文化設施投融資體制改革,深圳市政府采取“公共項目建設+商業地產開發”的模式,通過BOT模式(“建設-經營-轉讓”)引入社會資本。最終,中海地產集團有限公司憑借技術標和商務標的最高綜合評分中標,承擔本項目的建設及運營管理。區別于以往的“地產+文化”模式,該項目采用由地產公司建設并運營管理政府公共文化項目的模式,在全國范圍內尚屬首創。
2013年,兩館正式啟動建設。兩館的建筑與結構高度融合,結構體系在表達建筑內部空間形態的同時,也以裸露的形式表達了有力的美感。兩館不規則且復雜的異形空間設計,無法只靠二維平面表達完整的圖紙,因此建筑師決定通過數字化技術和三維建筑信息模型的手段更好地表達項目形體與信息數據的傳遞。同時各專業領域通過BIM模型的協同工作,有效減少了沖突問題,保障了項目的高完成度。
兩館的建筑結構設計尤為復雜,特別是在涉及大跨度展覽空間和大量核心筒支撐的懸臂式結構時,面臨諸多技術挑戰。例如,將兩館與云雕塑相連接的高30米、跨度43米的Y型天橋采用底部無支撐柱的斜拉桿設計,是兩館內外需單獨分析的特殊結構單元之一,也成為了項目的獨特亮點。為解決這些結構難題,建筑師與結構工程師通過無邊界的合作模式,充分考慮了建筑與結構的優化方案,最終實現了設計效果。(圖3-1、圖3-2)
因分別考慮實現兩館在公共空間和城市規劃館區域對公眾開放的屬性與當代藝術館區域的展品對采光環境的特殊要求,兩個區域分別采用了透明玻璃幕墻系統和直立鎖邊金屬板基層干掛石材飾面幕墻。通過深化幕墻基本構造系統,建筑是和幕墻團隊成功解決了材料交接、收口與防火封堵等難題,并試驗模擬了在不同傾角狀態下三角形電動開啟扇的工作。
另外,設計團隊采用超白LOW-E玻璃三角形分塊和雙曲率設計的兩館主入口為全世界極為少見的雙曲率玻璃幕墻;在Y型天橋處使用國內少有的阻尼發生器減少共震,保證大跨度鋼結構的穩定性。據統計,兩館在建設過程中采用了當時建筑業最新的十大項25子項新技術,其中自主創新技術和發明專利各八項。
2016年8月在項目團隊歷時三年的雕琢和努力下,兩館竣工。(圖3-3)作為深圳建筑地標之一,兩館不僅在設計和施工方面創新性十足,也通過高效的隔熱保溫措施和遮陽技術,樹立了生態和環保建筑的標桿形象。該項目榮獲2016-2017年度中國建筑業工程質量最高榮譽“魯班獎”和中國綠色建筑三星級設計標識認證。此后,兩館也陸續斬獲中國勘察設計協會2019年度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公共建筑類)二等獎、中國勘察設計協會2019年度行業優秀勘察設計獎建筑結構三等獎、2019年度廣東省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建筑工程一等獎、2017年度IES戶外照明設計照明獎等獎項。
5." 展覽
兩館在展覽策劃方面的創新舉措體現在“當代藝術館”與“城市規劃館”的融合,形成了獨特的跨界融合模式。“當代藝術館”不僅展示中國當代藝術,還作為連接全球藝術文化的橋梁,而“城市規劃館”則重點展示深圳城市規劃與發展的歷程。
2017年9月15日,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與中海地產集團有限公司面向全球征集“城市規劃館”的策展與設計團隊,旨在以創新的展示方式打造國際一流的城市規劃館,體現其先鋒性、學術性、公共性的特征。1工作內容包含策展、場館空間設計和展示內容設計三方面。10月15日,最終有15家投標團隊提交了策展提案,第一階段評審會,由張宇星、奧雷·伯曼、牟森、孟巖、鄒兵五位專家和李明、陳波兩位主辦方組成的評審委員會遴選出5家入圍團隊進入下一階段的入圍方案深化。2017年12月18日,第二階段的評審會召開,由張宇星(評審組長)、奧雷.伯曼、陳子洵、侯瀚如、孟巖、薛春華、鄒兵共7位評委組成的評審委員會經過逐輪投票評選出3家團隊提交主辦方審定,最終確定 “李德庚+朱榮遠+Atelier Brueckner+深圳絲路視覺”為優勝團隊。
在同一天,昭示與改革開放歷程共進共榮的“雕塑四十年”主題展覽在深圳當代藝術館正式開幕,也標志著兩館的公開亮相。自正式面向公眾開放以來,兩館在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領域的策展不斷推陳出新,包括以珍寶為媒介、探究西方文明進程的“覺醒:文藝復興至二十世紀的宮廷珍寶”、 全球當代藝術大家安尼施·卡普爾首次在國內美術館集中展示其繪畫作品的深圳個展、著名建筑師馬巖松近年規模最大的個展“流動的大地”等重量級展覽,充分體現了深圳文化的全球視野與本土特色。此外,兩館還承辦了諸如 “共生論壇:向海而生·海洋城市規劃學術論壇”、 “藝術實驗課堂Special Edu Lab”等交流活動,持續為城市文化的發展提供活力,并拓寬了藝術展覽的交流邊界。
2023年2月13日,在兩館舉行了深圳國際藝術品拍賣中心的揭牌儀式,這是深圳市首個綜合性藝術品全產業鏈服務與交易場所。同時,全國首個位于國有公益類美術館里的藝術品保稅倉——“深圳國際藝術品保稅倉庫”也在兩館成立,為未來兩館承接更國際化的高質量展覽活動提供了有力保障。
6." 結語
深圳市當代藝術館與城市規劃館的建成,標志著深圳市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邁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創造性地將“當代藝術館”與“城市規劃館”兩館合一,探索城市展覽館的跨界融合;懸挑結構首次在當代藝術館現身;全國首創由地產公司為政府公共文化項目建設并運營管理……從福田中心區的文化藝術設施規劃,到兩館項目立項、競賽招標、施工建成、運營策展的過程中,無不表示出兩館不僅是建筑上的創新之作,也是文化上的先鋒,同時也體現著深圳作為經濟特區的創新精神。
然而,兩館項目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戰與不足。例如,早期競賽任務書的編制缺乏明確的策展理念,導致設計過程中的一些方案調整。
盡管如此,兩館仍然是深圳城市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未來,隨著更多國際化展覽和學術交流活動的開展,兩館將在推動深圳文化藝術發展、提升城市形象和國際影響力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成為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當代藝術機構和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學術交流的平臺。
注釋:
1 深圳市城市促進中心.深圳城市規劃館策展及設計團隊征
集 [EB/OL].( 2017-10-15)[2024-09-15]. https://www.
szdesigncenter.com/design_competitions/3126?tab=
official_announcement
參考文獻:
[1]深圳市城市促進中心.中心區變形記[M].深圳: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2018.10
[2]中共深圳市福田區委員會.邁向全球標桿城市核心區[J].特區實踐與理論,2020(4).
[3]彭澤云.中國城市規劃展覽館發展的回顧與思考——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J].中國會展,2021(1).
[4]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市海洋局).深圳競賽:深圳城市/建筑設計國際競賽1994-2004[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7.1
[5]周紅玫.深圳新建筑的背后——深圳公開競標制度的探索與實踐[J].時代建筑,2014(4).
[6]鄭麗虹.深圳渴望自己的“蓬皮杜”[N].深圳特區報,2006,4(9):第B11版.
[7]劉鍵. 中心區將崛起又一座標志性建筑[N].深圳特區報,2008,2(15):第A01版.
[8]李海若. 深圳市當代藝術館將成深圳新地標 預計3年后建成[N].晶報,2013.
[9]博客天下. “館”中的深圳文化發展史[EB/OL].( 2019-12-18)[2024-09-20].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450911001903597amp;comment=1.
[10]觀點地產網. 深圳尖崗山地塊之爭落幕 中海以20億力壓招商萬科
[EB/OL].( 2012-11-29)[2024-09-15]. https://news.winshang.com/html/014/7323.html.
[11]吳凡,肖藍,夏韜.深圳當代藝術館與城市規劃展覽館的融合設計研究[J].建筑學報,2016(12).
[12]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深圳國際藝術品拍賣中心在兩館揭牌成立!
[EB/OL].( 2023-02-15)[2024-09-15]. https://mp.weixin.qq.com/s/QlJGk-O-AzLo1LgEZpKuAw
[13]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 “深圳國際藝術品保稅倉庫”——國內首家美術館內的藝術品保稅倉庫成立. [EB/OL].( 2023-02-15)[2024-09-15]. https://mp.weixin.qq.com/s/EjsFf5FtRarUx1oHqrwiSw
圖片來源:
圖1-1引自《陳一新.深圳市中心區城市規劃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023.10》.
圖1-2、圖1-3引自《深圳市中心區中軸線公共空間系統城市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12:132》.
圖1-4引自《深圳市城市促進中心.中心區變形記[M].深圳: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2018.10》.
圖1-5、圖3-3來自Duccio Malagamba
圖2-1、圖2-2來自Markus Pillhofer
圖2-3來自k18.at
圖3-1、圖3-2引自《吳凡,肖藍,夏韜.深圳當代藝術館與城市規劃展覽館的融合設計研究[J].建筑學報,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