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圳經過四十余年的改革開放,實現了經濟與文化的雙重繁榮。作為深圳特區二次創業的核心區域,中心區不僅發展成為城市的金融貿易與商業中心,還同步崛起為文化中心。中心區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歷經規劃與完善,現已形成包括一個行政中心與四大文化中心在內的綜合布局。在這四大文化中心中,少年宮、深圳市音樂廳及深圳市中心圖書館早已確立其明確定位與建設規模,而最后一塊關鍵拼圖——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其確定過程歷經八年之久。
本文旨在通過鏈接多個關鍵的城市設計項目、專項規劃設計研究成果、法定圖則的編制與實施歷程、以及建筑方案各階段成果與城市建設記錄影像,深入剖析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從無到有、逐步成長的歷程,講述其背后的故事。這一過程不僅見證了深圳城市文化設施的不斷完善,也反映了深圳在推動文化藝術與城市規劃融合發展方面的積極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福田中心區;中軸線;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公共文化設施
Abstract: Over the past fo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Shenzhen has achieved dual prosperity in both its economy and culture. As the core area of Shenzhen's \"second pioneering\" phase, the Central District has not only developed into a financial, trade, and commercial hub but has also risen as a cultural center.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in this area has undergone continuous planning and refinement, resulting in a comprehensive layout that includes one administrative center and four major cultural centers. Among these four centers, the Children's Palace, Shenzhen Concert Hall, and Shenzhen Library have long established their distinct positions and development scales. However, it took eight years to finalize the last piece of the puzzle as the Shenzhen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and Urban Planning.
This paper aims to deeply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the Shenzhen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and Urban Planning from its inception to its eventual completion. By connecting key urban design projects, specialized planning studies, the draft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statutory plans, and architectural outcomes across various stages, along with records and images of urban development, it explores the museum’s growth process and the stories behind it. This process not only reflects the ongoing enhancement of Shenzhen's cultural infrastructure but also highlights Shenzhen's proactiv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arts and urban planning.
Keywords:" Futian Central District; Central Axis; Shenzhen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and Urban Planning;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一" 背景
1. 經濟文化齊發力的深圳
深圳在改革開放高速發展的40余年間,實現從“邊陲漁村”到“大灣區”核心城市的轉變,展現了一座近代城市崛起的奇跡。自從1979年 “打響開山第一炮”以來,經濟蓬勃高速發展,1989~2005年GDP總值增加40多倍,“深圳速度”成為全國的一面旗幟。而深圳的文化建設與經濟高速發展相伴相隨,從1980年代改革開放早期興建 “八大文體設施”,在城市建設初期播下了身后的文化種子,至2000年初“新六大”文化設施建設更體現了深圳極強的文化發展視野。2003年深圳在全國率先提出“文化立市”的發展戰略至2012年深圳全面推進“文化強市”建設,2019年“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掀起第三次建設高潮。
40年間,深圳不斷刷新文化建設的新篇章,至2023年年底,深圳全市已建設各類文化場地數量一萬余個,其中全市各類圖書館(室)、文化館(站)、博物館、美術館超1800家,各類體育場地3萬余,形成了遍布全市的公共文化體育設施,體現了深圳經濟文化雙向發力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城市是 “新陳代謝”的有機生命體,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功能的選擇與布局決定城市形象,文化價值已成為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驅動。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以下簡稱”兩館“)則在城市高度重視文化建設發展背景下落位于深圳市福田中心區。
2. 福田中心區成為全市性的新中心,大力開展建設
福田中心區作為全球標桿城市核心區,由上世紀始,1984年《深圳經濟特區總體規劃》首次提出深圳市今后的發展,需要全市性的新中心作為重要支點,福田中心區地處特區地理中心,在1986年正式納入《深圳經濟特區總體規劃》,并確定了中心區的選址范圍為彩田、新洲、濱河、紅荔四條道路圍合的區域,該4.2平方公里的范圍形成深圳南北向的新軸線與深南大道十字交叉,連同四周方格形的路網,塑造了中心區的初始格局。
在發展初期,中心區被定位為特區經濟發展、功能和形象的綜合展示區,其中北區以市政、文化為重點進行布局,南區以商務中心(CBD)為重點進行布局,此大定位經歷了近40年的規劃建設發展仍延續至今。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原副總規劃師陳一新在《深圳市中心區城市規劃史》里將中心區發展歷程劃分為五個階段,從規劃選址,確定框架(1980~1987年)、詳細規劃道路施工(1988~1995年)、城市設計,公建施工(1996~2004年)到金融樞紐、功能實現(2005~2012年),空間連接、品質提升(2013~2020年)。中心區在五個階段內逐漸打造了深圳行政文化中心、金融商務中心、交通樞紐中心,至近十年仍不斷精雕細琢,提升公共空間品質。
二" 1980~1995年中心區中軸線公共文化設施布局初見雛形
1. 明確中心區規劃選址與十字軸發展框架,軸線兩側布局公共文化設施
1982年初,《福田新市區規劃綱要》初步規劃福田新市區(現中心區)選址在蓮花山下,確定未來將是城市金融貿易和商業中心。1984年1月,深圳市城市規劃局提出“在市政府對面及福田中央干道背面盡端建設廣場公園,廣場中央設置大型大鵬城徽”的規劃思路,該思路影響了中軸線規劃選址,亦體現了現今“市民廣場”最早的萌芽。
1986年第一版《深圳經濟特區總體規劃》提出福田中心區公共空間主體骨架的“十字軸”規劃方案,中軸線與深南大道交通軸“十字”相交,后續成為中心區標志性公共空間。1986年《深圳特區福田中心區道路網的規劃》更新了中心區選址范圍與5.4平方公里的用地面積,并明確了方格形道路網,此時的公共文化設施尚未有具體規劃布局(圖1-1)。
1987年進行了深圳首次城市設計,在《深圳城市規劃研究研究報告》福田中心區城市設計中,提出了市政廳(現市民中心)選址于蓮花山下,深南大道北側的中軸線上建步行中央廣場,兩側主要用作城市公建和中心公園的規劃格局,在此階段,科技展覽館、藝術中心、劇院和電影院被選址于中央廣場西側,青年廣場/青年旅館、中心圖書館、展覽中心、中心圖書館規劃在中央廣場東側(圖1-2)。深南大道南側則布局為金融辦公、住宅、商業等功能。
2. 中心區行政文化軸線布局基本穩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仍留白
1988年中心區《深圳經濟特區福田分區規劃》,明確了福田新市區將建成以金融、貿易、商業、信息交換和文化為主的市中心區,金融、貿易、商業、信息交換中心和文化中心沿中心綠帶兩側建設(圖1-3)。1988年中心區土地利用分析圖呈現了規劃布局文化中心、信息中心布置在深南路北側。(圖1-4)
1990年市中心中軸線詳細規劃(圖1-5)中,對中軸線文化設施有了進一步明晰的布局,提出市政廳(現市民中心)建設于深南大道北側,市政廳南面建設城市中心廣場及藝術展覽長廊、綜合文化游樂設施,北面建設博物館科技館,北至蓮花山上建設特區開發紀念館及21世紀世界博覽會場,由此可見該階段,深圳市規劃國土局在中心區建設初期,已有意向在中心區建設展示城市開發建設歷程的場館,及提供市民進行文化藝術展覽交流的場所。
1992年福田中心區詳規中,“深圳CBD”的功能定位和開發規模塵埃落定。一是深化了深圳總規關于福田中心區中軸線和方格形路網的整體結構,確定“深圳CBD”以彩田路、新洲路、紅荔路、濱河路(現濱河大道)四條路為邊界,用地規模為4.13平方公里。二是確定城市行政辦公、文化設施、CBD等主要功能沿中軸線布置,并延續了1987年第一版福田區城市設計的規劃原則,將行政辦公和文化設施布置于深南路北,CBD核心區布置于深南路南、濱河路以北地帶。(圖1-6)三是在同年《福田中心區詳細藍圖規劃說明》中確定規劃道路網為方格網狀道路系統,市政廳選址落位于33-1地塊,現市民中心前四大公共文化設施的前身“28-1、28-2、28-3、28-4”地塊也在此處初露風采,當時五洲廣場(現水晶島的位置)的深圳之眼形態逐漸顯露。(圖1-7)
在此之后,1993年福田中心區“公建和市政設施按高方案(1280萬平方米)規劃配套,建筑總量?。?60萬平方米)控制實施”的規劃得到批復,并于同年進行中心市政道路的開工建設。
而四大地塊具體的功能以及中軸線公共文化設施的布局依然在不斷的調整中,1993年會展中心選址位置的方案里,曾在市政廳北側布局會展中心(即現音樂廳、圖書館、少年宮、“兩館”的位置),南側為中央廣場,圖書館、音樂廳則布局在中央廣場西側。(圖1-8)1994年《福田中心區詳細規劃與城市設計指南》穩定了CBD的總體發展功能,明確南北分區,城市中軸公共空間和道路交通的基本空間格局,確定了中心區城市設計地塊劃分,1996年中心區土地利用規劃圖亦體現市政廳落位于33-1、34、35 三個地塊(圖1-9)。
小結而言,本階段明確了中心區的宏觀定位、城市功能的中觀定性、開發規模的微觀定量,基本建成路網框架。公共文化設施還處于留白階段,直至1995年福田中心區更名為“深圳市中心區”,并籌備舉行中心區城市設計國際咨詢,令中心區的公共建筑建設開啟了新篇章。
三" 1996~1998年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新篇章已開啟,市民中心前四大公建三缺一
1.啟動城市設計國際咨詢,推進法定圖則編制,明確土地利用性質
1996年后,是福田中心區進入全面開發、實施建設的重要階段。在1996年前,其商業、商務辦公、賓館、居住等功能的規劃用地已循序漸進開展建設,僅剩公共文化設施停留在預留用地階段。政府于該年加快投資公共建筑、文化建筑和地鐵設施等六大工程。同年成立“深圳市中心區開發建設辦公室”(簡稱“中心辦”),并同步推動了當年的“深圳市中心區核心地段城市設計國際咨詢”,市政府確認了美國李名儀/廷丘勒建筑事務所的中軸線城市設計(圖2-1)、市政廳和水晶島廣場為優選方案,此城市設計方案明確了現今大鵬展翅的市政廳形象,而市政廳北側布局的文化設施僅保留了28-1、28-2地塊,28-3、28-4地塊則規劃商務辦公功能,以高層建筑呈現(圖2-2)。水晶島廣場在此時以水晶般的雕刻體形構筑物出現在規劃藍圖中。
在1996年深圳市中心區城市設計國際咨詢確定了優選方案后,市政府委托黑川紀章建筑與都市設計事務所進行中心區中軸線公共空間系統規劃設計,以及委托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在優選方案的基礎上編制中心區法定圖則,完善了該城市設計方案的落地實施,在不斷的調整、修編的過程中明確各地塊土地使用性質、公共配套設施、重大項目的選址。
2.中心區四大公建之三已開展建設,28-4地塊作為最后一塊拼圖尚未明晰
而備受關注的中心區市政廳(現市民中心)前四大地塊(28-1、28-2、28-3、28-4地塊)經歷了多次功能的變動,如在1992年福田中心區詳細規劃方案出爐直至 1997年 9月前,四大地塊都被定位為深圳會展中心(圖2-3),其中 28-3、28-4 地塊又在 1996 年的中軸線城市設計方案中被設計為商務辦公功能,最終在法定圖則的編制過程后穩定為文化娛樂用地。1997年10月,原選址在益田路、深南大道西北象限的圖書館、音樂廳最終確定選址在28-3、28-1地塊(圖2-4),與28-2地塊的少年宮等文化設施合入中心區六大重點工程進行設計招標,集中建設引領市場投資。
其中28-1地塊總用地面積為26234平方米,規劃建設音樂廳,建筑面積要求20000平方米。28-3地塊總用地面積29612.1平方米,規劃建設圖書館,建筑面積35000平方米。1997年,深圳中心圖書館與深圳音樂廳合并為深圳市文化中心項目,采用有限國際競賽征集建筑設計,最終中標建筑方案為日本株式會社磯崎新設計室所設計,呈現了如今以公共文化廣場將深圳中心區圖書館和深圳音樂廳連成統一整體的形象。而28-2地塊總用地面積26352.2平方米,規劃建設少年宮,由本地建筑師深圳市宗灝建筑師事務所中標。
至1998年中心圖書館、音樂廳、少年宮的建筑設計方案基本穩定,已舉行奠基儀式,2004年底市民中心、少年宮等部分項目陸續建成使用。而28-4地塊作為最后一塊拼圖仍以待開發的狀態留白直至2006年。
四" 1998~2006年——“兩館”項目位置、用地屬性及建筑體量空間形態初步明確
在城市設計的深化調整階段,深圳政府顯著增強了對福田中心區的投資力度,集中資源推進該區域的建設,政府已逐步完成公共設施、文化建筑、地鐵等六大關鍵工程的建設。深圳市中心區開發建設辦公室在此階段深度探索中心區城市實施辦法,依次經歷了中心區六大重點工程的奠基、首套創新城市仿真技術探索城市設計建筑尺度的應用、會展中心回歸中心區CBD以及中軸線城市設計等規劃進程,為打造中心區的“城市名片”奠定了堅實的規劃基礎。同時,“兩館”的規模和雛形也在這一時期逐步確立,標志著中心區文化建設的重要里程碑。
1. 28-4地塊(現“兩館”用地)用地規模、用地屬性等地塊指標得以公示
在1998年9月公示的《深圳市中心區法定圖則》(北片區)草案中,確立了中心區各地塊的用地規模、屬性、容積率以及綠地率等多項指標,地塊編號為28-4(現“兩館”地塊)的用地性質為文化娛樂用地,用地面積為29689.9平方米,容積率為2(圖3-1)2。在1999年深圳高交會館的選址和建設工作迅速推進的同時,1999年版中心區土地利用總圖公布中心區已批準用地情況,此時的28-4地塊仍為未出讓地塊,僅其中地塊部分空間被征用為少年宮臨施用地(圖3-2)。
2. 逐步明確的28-4地塊體量、容積率、高低值幅度范圍3
在2002年10月的《深圳市福田01-01amp;02號片區》(中心區及蓮花山地區)法定圖則(第二版)公開展示圖中,除明確規劃了28-4地塊為文化娛樂用地的屬性、容積率,同時也劃定地塊內部有部分作為公共綠地使用,但此版圖則通過審議卻未正式審批公布(圖3-3)4。本階段為了協調中心區域眾多建筑工程的進展,實施了全面的統籌管理。依托1999年德國歐博邁亞公司對中心區城市設計的重要成果,編制了中心區的詳細藍圖(過程版),在此版藍圖中,28-4地塊已標示為待建公建,并具有基本建筑體量(圖3-4)。
3. 北中軸“詩、書、禮、樂”4個小型文化公園的規劃構想建立,文化地塊建筑需一體呼應
福田中心區北中軸線是深圳文化建筑和文化廣場集中地,2000年7月召開的“深圳市中心區北中軸文化藝術內涵討論會”,針對北中軸地面環境設計及建筑設計進行討論。在階段性調整方案中,黑川紀章事務所以“詩、書、禮、樂”為核心理念,打造中軸線庭園的設計方案。這一構想也引伸著周圍各文化地塊建筑的主題,北中軸區域的規劃布局更加緊密而富有層次,彰顯出清晰的文化特色和空間秩序(圖3-5)。
4.中心區城市設計持續吸納境外力量,概念成果填補中心區城市設計空白,文化地塊建筑形態結合整體街道環境風貌設計已初見建筑概念形態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經濟的迅猛增長,深圳成功塑造了一個政治開明、充滿活力的城市形象,境內外的交流愈加頻繁。自1982年起,深圳便開始積極組織并邀請國際設計師參與到城市咨詢和建筑設計的實踐中。繼1996年李明儀/廷丘勒設計公司進行核心地段城市設計及市民中心方案國際咨詢,1997年委托黑川紀章主導中軸線公共空間系統規劃設計后,深圳繼續將境外設計文化與城市發展進行融合。
2003年7月- 9月,深圳組織開展中心區整體環境概念設計及北區街道設施設計,專家評審會認同日本GK設計公司的概念設計成果,方案將中心區從城市規劃、城市設計以及建設、景觀環境進行了一體化統籌設計,并在方案中落位文化地塊的建筑概念體量,讓出靠近中軸線公共綠地的廣場空間,強調建筑與中軸線公共文化廣場的空間關系,但此概念方案因中心辦被撤銷而未能成功實施推進(圖3-6)5。
五" 2006~2013年——“兩館”項目立項及建筑競賽公開招標
在前一階段,中心區經歷了一個充滿未知但潛力無限的“建章立制”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心區不斷進行實驗和探索,逐步摸索出城市設計和實施的有效方法,并逐步確定了中心區的發展規模和城市建筑的形態等關鍵規劃要素,為未來的城市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項目立項后的階段標志著深圳規劃建設的迅猛發展,中心區憑借一系列重點項目的竣工和啟用,逐步確立了其作為深圳現代城市公共文化生活體驗地的核心地位。在這一被稱為“價值回歸的城市設計階段”,“兩館”的規劃要點及功能定位得到了清晰的界定。同時,在國內規劃館建設迅速推進及深圳響應文化立市的時代大背景下,“兩館”建設不僅逐步開始朝社會與公眾的需求方向努力,還更好地體現了城市多元價值的融合與提升。本階段將會具體闡述“兩館”項目逐步成形立項以及開啟建設的相關舉措。
1. 中心區文化地塊建筑依次竣工,中心區完成市政配套工程建設,中軸線建筑形態逐步成型
2004~2007年的中心區建設航拍圖(圖4-1),文化設施地塊的圖書館、音樂廳、少年宮陸續竣工,但“兩館”地塊仍為未平整開發階段。與此同時進行的深圳中軸線整體城市設計,已將深圳中心區中軸線作為深圳整體的中軸線城市研究的基礎,以中心區規劃中 “山體-蓮花山-會展中心-深圳河-深圳灣”的南北連續景觀軸構想為出發點,強調軸線空間的連貫性及導向性,要求通過分區段沿軸線的道路交通、慢行系統以及公共空間視廊設計,強化軸線空間路徑,此要求也成為“兩館”項目在城市規劃層面的關鍵設計要素。
2. 時代大背景催生 “兩館”功能定位為當代藝術館和規劃館的合二為一
(1)“兩館”建設的時代需求——順應全國規劃館建設熱潮的發展需求,響應文化立市的跨世紀發展戰略
2000~2005年為國內城市規劃展覽館的萌芽階段,2000年2月,作為中國第一座城市規劃展覽館的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正式建成開放,從此掀起了中國城市規劃展覽館建設的嶄新篇章。在2005至2010年這一時期,規劃展覽館迎來了其發展與建設的關鍵階段,展示形式、結構及內容也逐步趨于成熟,但普遍存在“千館一面”的現象,即在形式上缺乏創新和突破。即便如此,深圳在這一時期仍然懷揣著在快速發展的中心區核心地帶,精心選址并建造一座城市規劃展覽館的愿景,旨在全面展示深圳這座城市從過去到未來的歷史脈絡、現狀成就以及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以期在城市文化和形象塑造上實現新的飛躍。
另一方面,據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現語言文字工作處(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處長黃崇燦(原重大文體項目建設辦公室副主任)回憶到,1999年8月,深圳市在組織研究建設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示范市時,便首次提出深圳“必須把文化立市戰略作為跨世紀發展的基本戰略”。文化藝術服務的基礎和載體是文化硬件設施,其中,作為文化藝術服務的基礎,當代藝術博物館類項目一直受國內外各大、中城市高度重視,國內外當代藝術館都先后進行了不同規模的改擴建以及新建工程,于是在各地都面向當代藝術服務設施下足功夫的熱潮下,深圳極需搶占當代藝術領域的高地,同時結合深圳市缺乏綜合性現、當代藝術綜合服務場館、文化網絡設施缺項較多、福田中心區文化聚集地尚存一塊空地待建設的實際情況,1999年,文化局領導班子決定啟動當代館前期工作,此中,前后歷經民間藝術館、現代藝術館、當代藝術館的定位調整,最后確定為當代館并與2003年進行項目的前期立項,2006年當代藝術館與規劃館合并建設。
(2)結合中心區中軸線空間應運而生的“兩館”規劃選址
在規劃局推進規劃館項目的前策研究過程中,多方討論其選址具備多種可能性。首先結合中心區中軸線空間的規劃,可考慮于中心書城平臺與蓮花山銜接的空間退讓出部分廣場空間落位規劃館;此外,也探討了在市民中心或地下廣場空間實現規劃館功能的可能性。在經過多方案比選討論后,市政府決定將規劃館定位于市民中心文化地塊的最后一塊待開發的地塊。
3.“兩館”國際競賽方案正式啟動,要求建筑設計需匹配中心區城市規劃設計,回應城市文脈
現代藝術館項目建議書于2006年3月得以通過6,并在此后將28-4地塊建設項目的功能調整為了現代藝術博物館與城市規劃展覽館統籌合建,成為具有現代藝術特征的中心區標志建筑。
2007年4月啟動的“兩館”建筑設計方案國際競賽中要求,建筑方案能夠與中心區軸線有呼應關系,同時建筑本身能夠營造較多公共空間,以回應中心區對于中軸線景觀軸規劃的構想。與此同時,需預留“兩館”建筑與已建成少年宮互為連接的可能性,結合音樂廳與圖書館,形成背靠市民中心的文化建筑“后花園”7。藍天組最終中標的方案,創造了一個都市外表皮與功能體量融合的巨石,外皮為動態面,扭動的外表皮與中心區城市環境文脈相呼應,而其建立起的新入口空間能夠連接中軸線交點及主要交通人流(圖4-2)。2010年3月,市領導會議原則同意由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牽頭組織優化“兩館”建筑設計方案,持續推進中心區規劃建設工作8。
六" "2013~2016年——“兩館”項目施工建設完成
在這一階段,城市設計的核心轉向了追求品質與活力。隨著中心區的高樓大廈基本竣工,提升宜居環境的品質成為了城市規劃的重中之重。本階段的建設工作著重于優化城市空間環境,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加強中心區中軸線的建設,二是完善二層步行系統的連通性,三是提升街道空間的景觀環境。中心區文化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也預示著城市空間環境品質的全面提升。
在這一背景下,“兩館”的建設得以在日益成熟的中心區規劃和國際化視野的場館建設管理中穩步推進。2012年8月至12月,市政府主導了“兩館”項目建設相關問題的研究工作,同時深圳中海地產有限公司獲得“兩館”項目建設和運營管理權,隨后“兩館”籌建辦公室持續推進項目的建設工程。2013年3月“兩館”正式開工建設,并于2016年8月竣工驗收(圖5)。
與此同時,各方不斷深化對建設與運營一體化的創新模式的研究與探索,兩館一體的獨特定位旨在實現城市規劃與當代藝術的深度融合與相互滲透,要求“兩館”能夠借助當代藝術的視角和語境,生動展現城市及其規劃的演變歷程,進而成為促進城市研究與發展的活力空間。2016年,“兩館”啟動試運行,市規劃國土委開展城市規劃館策展布展前期工作,要求城市規劃館的策展既要保證學術高度和前沿思考,又要滿足公眾培養“家園意識”的訴求,還應體現其對建筑空間的回應。2018年11月,深圳當代藝術館(“兩館”的一部分空間)對外開放。
七" "結語
“兩館”的建設歷程與深圳城市發展的宏大背景緊密相連,應運而生。在福田中心區的快速發展中,經過多年的深入探索和精心規劃,深圳成功地將這一區域塑造成為行政、文化、金融和交通樞紐的中心,實現了空間規劃與產業經濟的雙重勝利。這一城市總體框架的確立,不僅為城市空間中的各大建設項目指明了清晰的發展方向,而且為中心區建筑的合理布局提供了肥沃的發展土壤,也能使類似于“兩館”這樣的中心區公建項目,在未來隨著城市發展不同階段進行靈活有機地更新。城市是屬于公民的城市,建筑也應是服務于公民的建筑9。
其次,通過“兩館”的立項及建設發展歷程,我們得以深入思考并認識到,在城市規劃的初期階段,必須將精細化的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理念提前融入,確保規劃條件能在項目實施階段得到有效傳遞。此外,除了規劃層面的考量,“兩館”項目中探索的開發、建設、運營并行模式,是對高難度建設要求、緊迫的建設周期以及日益增長的資金需求的有力回應。這種新模式的探索,包括運營策略、運營內容與建筑空間的深度融合,也是“兩館”持續關注和討論的重點。進一步而言,“兩館”在城市規劃的敘事中扮演著兼收并蓄的角色,規劃建設需要匯聚設計、市場、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共同決策出滿足城市公民需求的公共文化建筑,打造其作為“公共精神空間”的前瞻性和學術性,使其成為城市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注釋:
1 中心區公共設施分布示意圖(來源: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2 1998年9月中心區(北片區)法定圖則公示草案中公布的28-4地塊指標數據
3 高低值幅度范圍:其中低值為必須滿足的開發強度,高值為不得超過的開發強度。陳一新.深圳市中心區城市規劃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23.10.p138
4 陳一新.深圳市中心區城市規劃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23.10.p138
5 陳一新.深圳市中心區城市規劃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23.10.p151
6 鄭麗虹.我市中心區深圳現代藝術館項目通過評審——深圳渴望自己的“蓬皮杜”[N]. 深圳特區報,2006-04-19
7 林播.年輕評委反叛投票——奧地利藍天組幸運中標深圳“兩館”[N].中國房地產報,2007-11-05
8 陳一新.深圳市中心區城市規劃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23.10.p175
9 陳一新.深圳市中心區城市規劃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23.10.p255
參考文獻:
[1]陳一新.深圳市中心區城市規劃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23.10
[2]陳一新.深圳福田中心區規劃實施30年回顧[J].城市規劃,2017
[3]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市海洋局).深圳競賽:深圳城市/建筑設計國際競賽1994-2004[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7.1
[4]深圳市城市促進中心.中心區變形記[M].深圳: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2018.10
[5]中共深圳市福田區委員會.邁向全球標桿城市核心區[J].特區實踐與理論,2020(4).
[6]孫聰,薛求理.崢嶸40年:深南大道與深圳建筑的現代化[J].新建筑,2021(4).
[7] 陸愛林戴維斯規劃公司,深圳市城市規劃局,王紅,等.深圳城市規劃研究報告[R].中規院情報所,1987.
[8]深圳市規劃國土局.深圳邁向國際——市中心城市設計的起步,深圳:深新出臨字,1999
[9] 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深圳改革開放十五年的城市規劃實踐(1980-1995年)[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0
[10] 深圳市規劃與國土資源局.深圳市中心區核心地段城市設計國際咨詢[M].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11]深圳市規劃與國土資源局.深圳市中心區文化建筑設計方案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12]深圳市規劃與國土資源局.深圳市中心區中軸線公共空間系統城市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13]深圳市規劃與國土資源局.深圳市中心區專項規劃設計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14]深圳市規劃與國土資源局.深圳市中心區城市設計及地下空間綜合規劃國際咨詢[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12
[15]深圳市規劃與國土資源局.深圳市民中心及市民廣場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9
[16]趙廣英,單樑,宋聚生,李晨.深圳規劃建設40年發展歷程中的城市設計思維[J].城鄉規劃,2019(5).
[17]張長文,宋聚生.服務性·獨立性·公正性——深圳境外建筑設計運行機制研究[J].學術論壇,2023(213).
[18]張長文,宋聚生.深圳境外建筑設計歷史漫談V[J].世界建筑導報,2023(3).
[19]彭澤云.中國城市規劃展覽館發展的回顧與思考——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J].中國會展,2021(1).
[20]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深圳市文體旅游發展“十四五”規劃[Z].2022—02—18
[21]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深圳藍皮書:深圳文化發展報告(2023)[R].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
[22]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深圳市文化事業發展(1998-2000)三年規劃及2010年遠景目標》的通知[Z].
圖片來源:
圖 1-1 引自中規院《深圳特區福田中心區道路網規劃》
圖 1-2引自英國倫敦陸愛林戴維斯規劃公司,深圳城市規劃局《深圳城市規劃研究報告》
圖 1-5引自《深圳邁向國際——市中心城市設計的起步》
圖 1-8引自《深圳市中心區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1996-2002》系列叢書 10《深圳會議展覽中心》
圖 2-1、2-2 引自《深圳市中心區城市設計與建筑設 計 1996-2002》系列叢書 5《深圳市民中心及市民廣場設計》
圖1-3、圖1-4、圖1-6、圖1-7、圖1-9、圖2-3、圖2-4、圖3-1、圖 3-2、圖 3-3、圖3-4、圖3-6、圖4-1圖5 引自《陳一新.深圳市中心區城市規劃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 2023.10》.
圖3-5 引自《深圳市心區中軸線公共空間系統城市設計 [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 2002.12:132》.
圖4-2引自谷德設計網《開放! 深圳當代藝術博物館與城市規劃展覽館/ 藍天組》圖源:COOPHIMMELB(L)AU,Duccio Malagamba https://www.gooood.cn/in-progress-museum-ofcontemporary-art-planning-exhibition-shenzhenchina-by-coop-himmelblau.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