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未來素養導向的人才能力構成及培養路徑

2024-01-01 00:00:00王佳玥付志勇李嘉薇朱琳
現代教育科學 2024年6期

[收稿日期]2024-07-22

[基金項目]清華大學本科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設計智能:原型啟發式實踐教學方法研究”(項目編號:DX05_01)。

[作者簡介]王佳玥(1992-),女,吉林吉林人,博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感性工學。李嘉薇(1998-),女,天津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設計。朱琳(1994-),女,寧夏銀川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啟發式設計原型。

[通訊作者]付志勇(1971-),男,黑龍江哈爾濱人,博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設計未來學。

[摘 要]未來素養和未來研究作為應對變革的核心能力和科學方法,對未來教育具有重大影響。我國未來學相關專業在培養目標、研究范式和培養路徑方面尚存在諸多不明確之處。筆者基于扎根理論,選擇30個國際未來學融合研究生教育項目為樣本,對其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進行編碼分析,歸納出未來素養導向的4個維度的能力框架,并提出多層次、多模塊、多維度的創新培養模式。培養路徑包括以復雜問題為主題驅動、跨學科融合為實踐基礎、技術賦能的實驗室模式為實現手段、多方資源協同創新為支撐條件,以期推動未來學與我國研究生課程的深度融合,為培養符合國家戰略需求的研究型人才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

[關鍵詞]未來素養;研究型人才;未來研究;主題驅動;跨學科融合

[中圖分類號]G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4)06-0001-09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6.001

面對高度不確定的未來社會,培養具備前瞻性和適應能力的人才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提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要求,并強調戰略科學家應具備跨學科理解、前瞻判斷和組織領導等能力[1。近年來,未來素養作為一種關鍵能力,通過對未來社會轉型的判斷和對傳統預測范式的質疑,強調長期目標導向、持續學習和實踐行動能力,引起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局(簡稱IBE-UNESCO)于2019年發布的《未來素養和未來課程:課程變革的全球參考框架》強調,推進以未來素養為本的人才培養,建立創新課程體系,提升學習者在復雜情境中的響應性和主動性[2。因此,深入探討未來素養的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變革,對復合型戰略人才培養和建設中國特色的跨學科專業體系有重要意義。

未來素養是將未來研究引入教育領域的關鍵。自2014年以來,全球31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37個UNESCO未來研究教席中心[3,以科學范式研究未來,促進了未來素養理念的傳播。國際上高等教育中的未來學與預見專業建設已趨于成熟,如1992年芬蘭圖爾庫大學開展的“未來研究碩士”項目、美國斯坦福大學2004年發起的“遠見”項目等目前均已經發展為成熟的課程體系。放眼我國,中國科學院于2003年啟動了“中國未來20年技術預見研究”,秦麟征定義了未來研究活動的特點、對象和范圍,區分了廣義的未來研究和學科體系中的未來學研究[4。現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未來研究方法的應用及趨勢,如運用德爾菲調查、情景分析等方法5。劉益東指出,在虛擬科學、大數據及信息技術的加持下,未來學研究的創新范式日漸增多6。未來教育中的未來素養也逐漸受到關注,卜玉華等基于未來學方法論提出未來教育研究的4種路徑[7,并進一步細分了6類未來教育的類型[8

綜上可以看出,我國對未來研究和未來素養教育體系的關聯性關注仍然有限,對未來素養在教育實踐中的內涵及未來研究推動高等教育轉型的研究不足。因此,筆者試圖從國際視域下未來學課程及研究型人才培養課程實踐角度出發,回答3個研究問題:一是未來素養在教育實踐中的能力構成包括什么,二是目前國外高校未來素養導向的課程體系建設有何特征,三是跨學科背景下我國未來學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路徑如何實現。筆者首先通過回顧未來素養和未來學融合的高等教育專業現狀,進一步運用扎根理論和質性分析方法對國際視域下未來學融合的教學項目案例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及教學方法進行分析,提出適用于我國未來素養導向的人才能力構成和培養創新模式。

一、未來素養導向的人才培養現狀及挑戰

(一)未來素養的能力內涵

未來素養概念是由未來學家瑞爾·米勒于2006年首次提出,定義為個體突破認知局限、接納不確定性、規劃多元化決策的綜合能力[9。未來素養的本質常被從預期理論(Anticipation Theory)的視角出發進行探討。尹納亞圖拉提出未來素養的“六大支柱”[10:(1)理解過去、現在和未來期望的反思能力;(2)分析新興問題的能力;(3)把握未來時機的能力;(4)批判性思維;(5)創造替代性未來的能力;(6)改變未來的能力。其他學者從未來主義的視角對未來素養進行多維度解讀,逐步形成了較完整的理論框架。阿文哈尤等人構建了未來意識模型,強調培養對未來思維的認知分析力[11,勞拉·普魯將其概括為認知、情感、行動三大能力領域[12。波爾總結出批判思維、創新思維等六大關鍵技能,突出適應能力和主導變革的重要性[13。國內學者從建構主義角度出發,認為未來素養是時空中持續遞歸的學習過程14,強調其引導人類擺脫傳統敘事、發揮個體能動性、與不確定性建立積極關系的作用15。由此可以看出,未來素養的表現呈現出多種形式。為應對不確定性,未來素養培養的關鍵在于保持對未來不同態度的批判性意識,從而影響當下行動。在我國如何定義未來素養的特征和能力構成的研究尚不充足,如何衡量并以此為目標指導教育行動,是未來研究的重點。

(二)未來學融合的教育實踐

將未來學方法融入課程體系是培養未來素養的有效路徑之一[16。未來學提供了跨學科方法,通過解構復雜問題和利用集體智慧提出系統性解決方案,幫助學習者認知自身的潛在趨勢,培養未來思維和塑造多重未來的能力17。自1971年夏威夷未來研究中心開設首個未來學研究型教育項目以來,全球范圍內的高校紛紛將未來研究方法融入課程體系。例如,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量子計算機和信息通信技術的未來”實驗教學模塊,結合量子計算以增強學生對未來的批判性思考,并激發他們以創造性方式解決全球問題[18;休斯頓大學的“前瞻碩士”課程,結合情景規劃和技術預見等方法應用于商業創新19。此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12年啟動的未來素養實驗室通過參與式創新實踐,幫助學習者揭示和重構未來驅動因素,反思多元未來可能性的內在假設[20,該方法目前在我國基礎和高等教育領域中也取得了初步成效21。然而,如何在高等教育課程中系統融合未來研究,仍需借鑒國外經驗,結合我國交叉學科的建設體系和人才戰略需求進行深入探索。

(三)未來素養導向的人才培養面臨挑戰

未來學在我國被納入管理學的二級學科,部分研究生課程已引入未來研究方法[22,但整體上還未形成系統的專業及人才培養體系。為發展適應我國未來社會需求的高質量戰略型人才,需要依賴于系統化的培養目標及人才培養體系。當前,我國開設的未來素養導向研究項目面臨著如下問題。

1.未來能力內涵缺乏一致性。盡管UNESCO強調了未來素養的潛在價值,未來素養的能力內涵在當前已有研究中顯示出概念模糊和缺乏統一語言的問題,特別是不同學科領域對未來素養概念界定的差異化。如:在商業經濟領域,未來素養指對潛在風險挑戰的感知和應對能力[23;在藝術設計領域,則被描述為抽象思維和創造力24。未來素養的具體內涵會根據主體情境差異而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這使得在教育評估環節難以建立起統一標準來衡量學生的未來素養水平。

2.未來研究范式缺乏系統性。未來學研究在我國高等教育中的發展相對遲緩,雖然技術預見、戰略管理、預測與規劃等方法在管理學等領域得到應用,但未來學科的發展仍受限。主要問題在于現有課程中的未來研究方法與實際問題脫節,且在課程中往往被簡單羅列,缺乏結構性、系統性和規范性的整合。為了有效融合未來研究于高等教育課程,需從個人、組織、社會及共同體的生存與發展角度出發,面向超學科發展,協調現有學科的研究范式與未來學的融合機制。

3.未來培養路徑缺乏實踐性。在未來素養能力培養和未來學專業建設的實踐環節方面,國內外現有研究揭示了其面臨的共同挑戰。盡管未來素養教育強調想象力的重要性,但對于想象力的特性、啟發方式以及其在學習過程中的測量等方面的研究基礎不足[25,同時關于未來場景的探討需要系統性方法作支撐,這使得相關教育實踐難以形成有深度的未來性知識集群。其在我國還受到教育資源不足、政策與實際脫節,以及理論與實踐連接不足等方面的影響26,需要針對新文科背景下以跨學科知識整合未來學研究的理論基礎為支柱,結合預見性分析、情景規劃等先進技術與方法,將前沿性的未來學知識及時有效地融入教學實踐環節,進而實現技術、方法和教育工具的“三新”創新教學模式[27。這要求在未來素養教育中進行更為系統的策略規劃和資源配置,以提升教育實踐的深度和廣度。

二、未來素養的能力構成及課程模式分析

(一)樣本選擇與研究方法

筆者對國外開設未來學或未來研究融合的相關專業的研究課程培養方案進行了采集分析,最終選取了17個國家和地區的30項研究型教育項目——主要來自世界未來研究組織公布的獲得未來素養教席(UNESCO Chair on Futures Literacy)認證的高校和研究機構[28。并補充了未來學家羅斯·道森編纂的全球重要未來研究融合課程[29,選取其中專業開設較早且課程框架較完整的高等教育機構進行分析,確保了數據的權威性和合理性。詳細課程資料見表1。

研究采用扎根理論方法[30,分為開放編碼、軸心編碼和選擇性編碼3個階段。在開放編碼階段,對篩選的文本進行逐句編碼,識別不同主題并歸類;在軸心編碼階段,對初步編碼進行歸納總結,形成二級編碼,并檢驗類別間的相似性;在選擇性編碼階段,整合所有概念類別,形成核心范疇。該框架聚焦于“培養目標”和“課程框架”,明確未來素養的能力內涵及其培養模式。研究使用MAQDA軟件進行層級化錄入。為確保編碼過程的客觀性與可靠性,隨機選取了5份樣本由兩位編碼者獨立編碼,采用Kappa系數評估編碼者間一致性,最終Kappa系數為0.68,位于0.61至0.8的范圍內,表明編碼者間具有顯著一致性,證實了編碼的信度。

(二)未來素養導向的人才能力構成

通過對未來學融合課程項目的教學目標進行系統分析,提取出未來素養導向的能力可以劃分為4個層次(如圖1所示),分別是認知理解、戰略遠見、行動實現和態度價值。

首先,“認知理解”維度是建立未來素養的基礎,涉及獲取和處理關于未來趨勢及其影響的知識和信息。這一維度不僅強調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也包括從當前環境中提煉關鍵信息的能力,是培養廣義未來思維、促進人類參與未來活動的基礎[31。其次,“戰略遠見”是建立預期性未來的核心方法,涉及個體在規劃長期目標和構建未來愿景中的動態管理認知能力32,強調考慮未來場景的復雜性,促進決策的多元化。這個維度基于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要求個體具備批判性反思、系統性分析和評估復雜系統相互作用的能力,同時復原能力以確保個體在逆境中迅速調整戰略規劃。再次,“行動實現”是將認知和遠見帶到行動層面的具體方法工具,是為更美好的未來采取行動的具體技能。學生可以運用科學方法在復雜環境中識別未來機會、趨勢和風險,通過科學研究的實驗設計、模型構建、情景規劃等實踐模塊來研究變革的來源、模式,以繪制可能的、合理的未來愿景。最后,“態度價值”這一維度是引導個人對理想或不可取的未來批判性反思,是建立個人與未來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33。強調關注個人和團隊在面對未來挑戰時的心理和情感準備,包括好奇心、自信力、領導力和社會責任感。要求學生能夠從“共同體”思維出發,強化個體面向變革學習的內在動機,促使其在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時保持積極和前瞻性態度,解決更廣大范圍內的共同利益問題[34

(三)未來學融合的課程模式分析

1.課程體系分析。調研結果顯示,當前國外高校在未來學課程設置方面普遍采用了

多元化和模塊化的策略。這種多樣化課程體系旨在建立多元的思維方式,體現跨學科知識的融合應用以及多領域參與者共同探索多元解決方案,從而增強學生對變化的適應能力和前瞻性思維。課程類型分為4大模塊:未來理論模塊、預見技術模塊、情景分析模塊和實踐應用模塊,每個模塊的設計均與未來素養的4層級能力目標相對應。未來理論模塊關注于未來學的基本概念,全面構建學生的認識論、本體論和方法論知識體系,涵蓋系統理論、可替代未來、未來學研究范式等課程內容。預見技術模塊則訓練學生掌握趨勢分析技術,使用數據收集和分析工具,形成潛在的行動方案。通用性課程如STEEP分析、情景規劃、復雜性建模、數據可視化等。情景分析模塊著重培養學生在復雜環境中進行戰略分析、測試和決策的能力,通過模擬或真實情境分析未來威脅和機會及其對組織的影響,課程包括技術變革及創業、組織戰略、創新管理和業務發展等。實踐應用模塊通過創新與創業實踐、個人研究專題、實習等,提供學生在企業或政府的實踐機會,旨在增強學生結合實際需求進行趨勢分析和規劃的能力,同時培養其不確定性管理和領導能力、個人韌性及全球化視野。

綜上可以發現,課程設計在不同學科領域中展現了明顯的逐步融合與深化的階梯化特征。未來學課程從獨立于各學科的理論研究之外,逐漸演進為通過技術模塊與其他學科技術方法的整合,實現跨學科內容的融合。例如,帕森斯設計學院的“未來研究與思辨設計”課程及卡耐基梅隆大學的“設計未來”課程將預見與情景構建技術融入設計敘事中,以培養學生對未來可能性的構建與解構能力。進一步講,未來學扮演了跨學科紐帶的角色,通過整合不同學科知識以應對復雜實際問題。例如,芬蘭阿爾托大學的創意可持續發展課程涵蓋藝術設計、建筑學、商學和化學工程學,學生根據課題需要選修相關專業課程,并最終獲得相應的碩士學位。此外,課程設置重視連續性和梯度性。法國昂熱大學的“遠見與創新碩士”項目第一學年聚焦于未來思維和預見方法的基礎教育,第二學年則加入實踐項目如創業和小型企業管理。在中國臺灣,淡江大學從本科階段設立未來學通識課程,并在未來設計系的碩士及博士課程中設置“前沿趨勢”和“全球化學習與工作未來”等專題,逐步提高了課程的深度和學科的廣度。

2.教學方法分析。未來學融合課程的教學方法展示了多樣化的特點,可以概括為情景式、

實踐式、探索式和項目式教學方法。情景式教學通過構建具體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復雜和抽象的“未來”概念,建立起關于可替代未來和預見理論的基礎知識。例如,通過情景模擬和案例分析,以多層次分析方法(CLA)引導學生批判性地思考復雜問題的底層含義,有助于學生理解“復雜性”,提高批判性分析問題和制定方案的能力。實踐式教學方法通過讓學生將未來學理論和預見技術應用于實際操作中,使未來思維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方案并進行評估。首先是課程通過增設實驗項目來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如加泰羅尼亞高級建筑研究院的“新興未來設計”碩士項目,要求學生掌握數字制造、編程和硬件設計等創客工具,能夠將對趨勢的理解轉化為具體的預測原型。其次是開設實地考察和調研環節,以提升學生的實際行動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如塔斯馬尼亞大學的社會變革研究項目要求學生與研究人員共同對當地機構進行走訪,通過綜合行政數據(如人口普查)、專家訪談及特定群體的研究,探討解決糧食系統和人口環境等未來潛在問題。

探索式教學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培養創新思維,通常采用開放式和參與式的教學方法,如德爾菲專家法、學術研討會和未來工作坊。此方法強調從廣泛信息中提取和整合知識以制定行動策略,如思克萊德大學的“情景思維和情景規劃”博士項目通過辯論和小組合作促進組織變革的情景開發。

體驗式教學包括企業實習、個人職業情景規劃和獨立研究課題,旨在讓學生將理論與趨勢分析技術有效結合起來,應用于真實問題的解決,從而明確自身在社會生態中的角色和未來規劃。例如,柏林自由大學“未來研究碩士”項目設有職業實踐和項目實踐模塊,要求學生參與國家或國際研究機構的合作項目,或為企業需求方進行獨立研究(合作機構如世界未來研究聯合會、戴姆勒學會與技術研究小組等)。學生在研討會模塊中與業界導師討論未來變革趨勢,根據個人職業目標制定研究計劃,可以自主選擇技術、經濟、政治和社會等4個活動領域,在真實項目中不斷深化、應用和完善對未來研究的方法及其實際價值的認知。

三、未來素養導向人才培養模式的實現路徑

盡管未來素養導向的人才能力描述因學科領域和學校的特色而有所不同,但總體培養目標是符合并響應了我國“四個面向”大科學時代對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具備前瞻性思維、跨學科應用、戰略規劃的能力需求的。為解決我國未來素養導向人才培養模式尚不明確的問題,筆者提出“多層次、多模塊、多維度”的未來學融合教學模式(如圖2所示),課程設置上分為“通識”“核心技能”“素養提升”3個由低到高的層次,課程模塊則分為未來理論模塊、前瞻技術模塊和深化應用模塊。此外,未來學與現有課程的融合方式呈現出學科內融合、跨學科融合和超學科融合的3類融合方式。根據未來素養培養目標的階段和學科能力要求,靈活整合未來學的融合階段和融合邏輯。其具體實現途徑分為4個層面:復雜問題驅動的研究主題主導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的走向、未來思維驅動的超學科融合是課程體系構建基礎、未來技術賦能的實驗室模式作為實現手段、未來需求引導的多方協同創新為人才培養輸出和培養方案的動態調整提供支持條件。

(一)復雜問題驅動的研究主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5年報告倡導未來教育理念應轉向面向復雜問題的解決方案[35。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生態環境保護、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復雜問題是全球性挑戰,凸顯了復雜問題在當代社會中的普遍性和緊迫性。這是我國未來素養為本課程提出的總體背景,即從“共同體”角度考慮生命世界的多樣性。將長期的復雜問題作為研究主題和課程開發基點,有助于構建面向未來的課程體系,同時引導教學活動朝著這一共同目標協調發展。例如,悉尼科技大學的“可持續未來”碩士課程以“可持續的自然健康環境”為主題,整合了循環經濟、能源政策和商業模式等多領域知識,使學生能夠全面理解氣候變化等復雜的挑戰,培養他們在能源市場中創造積極影響的能力。皇家藝術學院的設計未來碩士課程設置了“抗解問題下的設計”重大挑戰單元,將未來復雜問題作為核心,提出“多物種設計”“設計循環性”等前沿主題的跨學科項目。因此,我國建立未來素養導向的課程設置上需要首先結合國家戰略需求,如將“雙碳遠景”“新質生產力”等未來技術、經濟和生態發展中的問題作為研究課題;其次,鼓勵院校間的合作,建立跨學科聯合研究小組,利用數字技術和大數據建模工具繪制未來圖景并驗證創新解決方案,培養學生的協作和共情能力。

(二)未來思維催化的學科融合

未來思維強調跨學科思維和系統化思考,旨在打破傳統學科壁壘,培養學生從多元視角批判性思考科學問題的能力。筆者參考現有設計學和未來學融合的課程體系和內容設置,整合出適用于我國設計或藝術專業研究生的未來研究融合課程體系,以示意“學科內融合” “跨學科融合”和“超學科融合”3個維度是如何實現的。如圖3所示,學科內融合將未來學研究作為導論課程的擴展知識,在低年級階段傳授未來學概念和研究范式,為后續課程奠定理論基礎。例如,“設計未來基礎”課程在設計學導論中引入未來研究,幫助低年級學生理解變革因素下的設計發展趨勢。跨學科融合一方面是指將未來研究方法與本學科領域結合,形成創新的趨勢分析和表達工具,如“設計預見”課程整合了場景構建、交叉影響分析和設計敘事方法,用于構建未來場景原型;另一方面,未來學作為“橋梁學科”,促進了相關學科領域的融合,如利用大數據挖掘和平線掃描方法定量分析的用戶數據。超學科融合作為一種尚未實現的理想假設,其發揮出的“催化劑”作用進一步推動了學科邊界的模糊化。例如,在研究生畢業設計環節,可以鼓勵學生以人工智能倫理、地緣經濟、低碳發展等國家戰略需求中的重大問題為研究對象,參與跨院系合作項目,整合信息科學、社會科學、商業管理等學科知識和技能。這種模式鼓勵學生主動探索不同學科間的聯系,以應對可持續發展中不斷涌現的復雜問題,培養其在不確定環境中的創造性思考能力。

(三)未來技術賦能的實驗室模式

我國未來研究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高校應根據現有專業建設情況,合理補充實踐性課程。在未來學融合課程中增設自主研究項目或實驗環節,使學生在掌握趨勢分析工具和研究范式的基礎上,能夠自主擬定研究問題、選擇研究對象、設計解決方案并進行驗證。同時,應積極推進未來技術導向的實驗室建設。教育部頒布的《未來技術學院建設指南》強調,要重點支持建設一批未來技術實驗室,充分發揮關鍵共性、前沿引導、顛覆性等技術中重大實踐和基礎理論問題的牽引作用,瞄準未來技術發展,探索基于項目的動態教學組織形態。典型案例如浙江大學未來實驗室涵蓋了“未來食品”“未來設計”“未來區域發展”等多個重大需求領域,旨在重點培養一批面向未來和引領未來發展的科學家和創業家。由此可以發現,我國目前雖然尚未形成未來學融合的跨學科研究機構,然而以未來技術實驗室作為切入口,帶動未來研究在跨學科領域的融合、建設院系校際間的聯合模式是未來戰略人才培養的有效路徑。未來研究實驗室建設不是要照搬傳統理工科或文科實驗室的模式,而是要突出未來研究的特色,以解決社會真實問題為導向,服務于科研和社會服務項目,通過吸納跨學科背景的研究人員,結合企業和社會群體真實需求,實現多方利益者共創的協同教學效果。

(四)未來需求引導的多方協同

以未來挑戰中的問題為出發點,需要考慮在長期范圍內對可能的未來產生影響的復雜因素,因此在實施行動過程中應與來自不同背景和視角的利益相關人,包括終端用戶、企業、服務供應商、社區人員等建立關聯,挖掘真實需求,鍛煉學生的協作能力和統籌能力。而考慮多方利益則是在以往的產學研協作基礎上,促進多方關于危機和重大問題的議論。通過概念原型呈現解決方案,并結合利益相關者的反饋不斷迭代,有助于學生建立批判性思維,培養學生在復雜環境中的領導力和對不同角色的共情能力。建立多方協同的教學資源需要建立創新的協同培養機制和評價方式。如圖4所示,首先,要在“個人發展需求、產業需求、社會需求”的交匯點上建立多方協同育人機制,通過跨學科研究中心、校企雙導師制、社會實踐和研究項目相結合,學生可根據就業意向選擇企業導師,了解市場需求,有針對性地規劃選修課和研究項目。其次,課程要在建立多方協同育人的合作機制引導下,動態改善培養方案。學校應與行業協會、社區組織、企業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合作,定期對畢業生的能力表現和市場匹配度進行調查和反饋,以制定更具前瞻性的培養方案。最后,根據未來素養的能力框架建立合理的量化指標,由校內導師、企業或社會導師共同制定,并包括社區和終端用戶的反饋。在實踐項目結束后,企業、高校和相關利益方共同根據未來素養的能力框架對學生的綜合表現進行評估,確保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符合未來社會和產業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新華社.習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N\].人民日報,2021-09-29(01).

[2]IBE-UNESCO.Future Competences and the Future of Curriculum: A global Reference for Curriculum Transformation \[EB/OL\].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http://www.ibe.unesco.org/en/news/future-competences-and-future-curriculum-global-reference-curriculum-transformation,2019-12.

[3]UNESCO.FuturesLiteracy amp; Foresight: Using Futures to Prepare,Plan, and Innovate \[EB/OL\].UNESCO Website.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86511,2024-04.

[4]秦麟征.預測科學——未來研究學\[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1-27.

[5]穆榮平,王瑞祥.技術預見的發展及其在中國的應用[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4(04):259-263.

[6]劉益東.虛擬科學與大IT革命:支撐未來學的快速崛起[J].未來與發展,2019(10):1-8.

[7]卜玉華.當前國際社會對未來教育的四種探究進路及其啟示[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3):13-24.

[8]卜玉華,于金申.試析未來教育的“未來理念取向”:類型、合理性及其倫理風險[J].教育發展研究,2023(24):1-10.

[9]Miller R.Futures Literacy:A Hybrid Strategic Scenario Method[J].Futures,2007(04):341-362.

[10]Inayatullah S.Six pillars: futures thinking for transforming[J].foresight, 2008(01): 4-21.

[11]Ahvenharju S, Minkkinen M, Lalot F.The Five Dimensions of Futures Consciousness[J].Futures, 2018(104):1-13.

[12]Pouru L,Wilenius M.Еducating for the Future:How to Integrate Futures Literacy Skills into Secondary Education\[C\]//Session Futures Proficiency for Society.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Oriented Technology Analysis (FTA).Future in the Making,2018:6-8.

[13]De Boer F S,et al..A Complete Guide to the Future\[C\]//European Symposium on Programming.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7:316-330.

[14]樊溶,孫元濤.超越社會功能主義:未來素養培育的方法論思考[J].中國遠程教育,2024 (06):48-61.

[15]卜玉華,朱琳.在“運用未來”中創生新未來——未來素養的內涵、本體論基礎及其意義[J].中國遠程教育,2024(06):34-47.

[16]H ggstr m M, Schmidt C.Futures literacy–to belong, participate and act!: 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J].Futures, 2021(132): 102813.

[17]Flechtheim O K.Teaching the Future[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45(09):460-465.

[18]Palmgren E, Laherto A, Tuominen K, et al.Quantum Computing and the Future of ICT [EB/OL].https://helda.helsinki.fi/bitstream/10138/311190/1/O2_ISEE_module_Quantum_computing_and_the_future_of_ICT_EN.pdf,2024-04-13.

[19]Hines A, Bishop P C.Framework foresight: Exploring futures the Houston way[J].Futures, 2013(51): 31-49.

[20]Miller R.Sensing and making-sense of futures literacy: towards a futures literacy framework (FLF)\[M\]//Transforming the future.Routledge, 2018: 15-50.

[21]于金申.未來教育研究新進路——UNESCO未來素養創新實驗室個案研究[J].比較教育學報,2023(06):24-35.

[22]袁勤儉,宗乾進,沈洪洲.德爾菲法在我國的發展及應用研究——南京大學知識圖譜研究組系列論文[J].現代情報,2011 (05):3-7.

[23]Calnan M.The Future of Value or the Value of the Future: Exploring New Horizons in Creating Value Through Futures Literacy[J].Journal of Creating Value,2022(08): 95-101.

[24]Jordan M, Bernier J, Zuiker S.The Future is Open and Shapable: Using Solar Speculative Fiction to Foster Learner Agency[J].Literacy Research: Theory,Method, and Practice,2021(01):309-329.

[25]Bateman D.Transforming teachers’ temporalities: Futures in an Australian classroom[J].Futures, 2012(01): 14-23.

[26]陳紅燕,葉子.遠離過時的未來——簡述“因果層次分析法”及其對未來學校的啟示[J].基礎教育,2022(02):40-49,68.

[27]王曉光.“新技術”和“文科”不能簡單相加[N].光明日報,2020-12-29(14).

[28]世界未來研究組織.聯合國未來素養教席 \[EB/OL\].https://wfsf.org/wfsf-unesco/,2024-04.

[29]Dawson, R.University Foresight Programs \[EB/OL\].https://rossdawson.com/futurist/university-foresight-programs/,2024-04.

[30]Glaser B G.Doing Grounded Theory: Issues and Discussions [M].Mill Valley, CA: Sociology Press,1998:168-216.

[31]Rubin A.Ote huomiseen[J].Tulevaisuustietoisuus opetuksessa.The Finnish Society for Futures Studies.Helsinki: Painatuskeskus, 1995.

[32]Vecchiato R.Strategic Foresight an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 Research Agenda[J].Foresight : The Journal of Futures Studies,Strategic Thinking and Policy,2012(05):387-400.

[33]Hicks D.Lessons for the future: The missing dimension in education\[M\].Routledge, 2003.

[34]趙奎英.“新文科”“超學科”與“共同體”——面向解決生活世界復雜問題的研究與教育[J].南京社會科學,2020(07):130-135.

[35]Tawil S, Locatelli R.Rethinking education: 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J].Dostupné z https://www.norrag.org/rethinkingeducation-towardsa-global-common-good, 2015.

(責任編輯:劉新才)

Composition and Pathway of Talent Capabilities Based on Future Literacy:

Graduate Program Research Data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Future Studies in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WANG Jiayue,FU Zhiyong,LI Jiawei,ZHU Li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As the core competencies and scientific methods for coping with change, future literacy and future studie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future education. China’s futurology-related programs still have many ambiguities in terms of cultivation goals, research paradigms and cultivation paths. Based on the rooted theory, the author selects 30 international futuristic integration graduate education programs as samples, codes and analyzes their cultivation objectives, curriculum systems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summarizes the four-dimensional competency framework oriented to future literacy in the study and proposes an innovative cultivation model with multi-level, multi-module and multi-dimension. The cultivation path includes complex problems as the theme driver,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s the practical foundation, technology-enabled laboratory model as the means of realization, and multi-resourc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s the supporting conditions, with a view to promoting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futurology with China’s postgraduate curriculum, and providing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research talents in line with the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

Key words: ""futures literacy; research-oriented talents; future studies; theme-driven;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伊伊香蕉综合精品| 中国丰满人妻无码束缚啪啪|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国产a在视频线精品视频下载| 精品99在线观看| 国产丝袜啪啪|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色网站在线视频| 成人永久免费A∨一级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的黄网| 色婷婷色丁香|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免费一级全黄少妇性色生活片| 第一页亚洲|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精品1区2区| 性视频久久|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亚洲午夜片| 亚洲国产清纯|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免费的一页|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黄在线观看|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啪啪网|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综合色在线| 国产jizzjizz视频| 久草中文网|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国产爽妇精品|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日本国产精品| 婷婷六月天激情|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97国产在线视频| 91在线精品免费免费播放|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网站| 欧美人与动牲交a欧美精品|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亚洲成人免费看|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色图在线观看|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国产a在视频线精品视频下载| 首页亚洲国产丝袜长腿综合| 亚洲无码91视频|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国产97区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国产 | 久久久噜噜噜| 亚洲男人天堂2018|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国产成人综合网|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