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4-08-06
[基金項目]2023年度山東省教育教學研究課題一般課題“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思政課教師教育的風險挑戰及應對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23JXY089)。
[作者簡介]譚笑(1984-),男,山東禹城人,博士,山東青年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學。
[摘 要]人工智能的賦能極大地改變和拓展了思政課教學的實踐場域,使高校思政課教學設計呈現出新的變革趨勢和發展態勢。智能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設計的難點主要體現在:技術邏輯的加持使思政課教學目標難以在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之間尋求平衡;智能技術的泛在性特征淡化了思政課教學的問題意識,教學內容更易發散;智能算法所具備的深度學習、強化學習能力使得傳統思政課教學模式難以為繼;智能化教學場景的構建和新交互形態的生成增大了預估思政課教學效果的難度。破解智能時代思政課教學設計的難點需要做到:深度解析思政課教學的特點,強化設計思維,全面提升思政課教師教學設計能力;轉變思政課教學設計理念,科學、規范地厘定思政課教學目標;吃透教材、優化問題設置,及時更新、完善思政課教學內容體系;配置最優教學方法,變革思政課教學模式;加強理論研究和制度建設,建構科學的思政課教學評價與反思機制。
[關鍵詞]人工智能;設計思維;技術邏輯;教學效果;教學內容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4)06-0135-08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6.021
人工智能是國內外教學設計研究和關注的前沿領域。人工智能技術的推廣與應用使高校思政課教學設計發生了深刻變革,并呈現出指向學科核心素養、以“學科實踐”構建新的學習形態、關注“教—學—評”一致、學習技術融合以及深度學習等新的發展態勢[1]。智能時代,順應高校思政課教學信息化、智能化發展趨勢,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設計的層次和水平既有助于增強思政課教師的教學能力,促進思政課教師的專業成長,也可以進一步優化、完善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系,助力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及數字化轉型。但如何理解教學設計,人工智能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設計面臨怎樣的發展取向、存在哪些難點,如何利用智能平臺、智能設備改進、優化思政課教學設計,促進人工智能技術與思政課教學的深度融合,營造、構建新的學習環境,提升學生學習效能,成為高校思政課教學設計中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智能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設計的新取向
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簡稱ID),也有稱之為“教學系統設計”或“教學謀劃”,是以教學系統及其活動過程為對象,以學習、教育、傳播、心理等科學理論為指導,依據教學基本原理,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分析、研判教學問題,梳理、重構教學內容,厘定教學結構和教學流程,運用系統化的教學方法合理配置教學資源,試行教學方案,預估教學效果,從而實現各教學系統間的高效協同,建構最優學習環境,達成最優教學效果的一種綜合性教學決策與教學計劃[2]。人工智能時代,智能技術的賦能極大地改變和拓展了思政課教學的實踐場域,使思政課教學設計呈現出新的變革趨勢和發展態勢,具體來看,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一)注重教學理念革新,建構新的學習范式
教學理念是教學主體對教學實踐活動及其規律性的理性認知,是教學主體對教學實踐的看法、態度和觀念,體現的是教學主體在教學實踐中的價值取向與理想追求。教學理念一旦形成,會產生“路徑依賴”效應,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教師對教育意義、師生關系、教學設計等問題的看法與認知[3]。思政課教學不是簡單孤立的課堂活動,是在教學理念指引下關于思政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創造性勞動。人工智能對思政課教學的賦能并不是智能技術與教學實踐的簡單疊加,而是教育理念的深層次革新。這需要思政課教師主動強化理論自覺,以開放的視野、理性的思維審視智能技術、智能平臺的應用,堅守思政課的教學主陣地,回歸育人本質,發揮教育主體的主導作用,在教學實踐中堅持思政課教學規律和學生認知相統一,讓人工智能成為傳統教學方式的有益補充而非僭越和替代。要著眼于學生學習能力的現實差異與多元化學習訴求,分層分類、精準施策,引導和幫助受教育者充分認識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重要性,著力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積極構建新的學習范式。
(二)拓展人文意蘊,強化主流意識形態教育
思政課教學的核心目標在于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信仰塑造。作為類人機器,人工智能無法成為思政課教學實踐的主體,其賦能思政課教學實踐的技術核心是增強教師與知識因素相關的教學能力。在技術賦能的過程中,“算法黑箱”的客觀存在以及面對由算法的不易識別、難以審查、不可公開性等內在缺陷所導致的算法歧視、算法鴻溝與算法操縱等技術異化的風險,除了需要實踐主體具備理論素養、數字素養等知識性因素外,還需具備情感、意志、心理等非知識性因素。要從時代性、創新性、安全性、發展性的角度思考、審視思政課教學與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合問題,更加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構建多層次的對話與互動機制,拓展人機交互的人文意蘊,彰顯思政教育的“溫度”,以應對人工智能賦能過程中教育者主導地位的弱化以及教育者主體能動性的消解。要重視和突出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的價值引領,強化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注重將主流意識形態融入人工智能的設計與應用(嵌入人工智能的認知架構),守牢意識形態主陣地,切實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認同、理論認同、制度認同、文化認同。
(三)重構思政課知識生產體系,推進思政課數字化建設
隨著人工智能底層技術的發展(如自然語言處理等),人工智能已可自動解釋文本、進行語義分析和生成文本并成為推動和實現高校思政課“課堂革命”的關鍵性變量。依靠智能算法,智能系統能夠不斷地進行自主學習,做到自我革新并變得越來越“聰明”。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如ChatGPT)以及智適應學習平臺(Intelligent Adaptive Learning Platform,IALP)、自動化測評系統等智能平臺的推廣和應用,促使思政課教學實踐日益走向“智能化”。因此,需要在深刻理解、把握人工智能技術所具備的進化能力的基礎上,重構思政課教學生態和課程體系,分層、分類地建構新型的思政課教學內容生產模式和生產體系,實現課堂教學、網絡教學、實踐教學等不同類型教學場域知識生產的有機融合與有效銜接[4]。要進一步拓寬學科、學術研究視野,注重思政課教學內容的縱向更新和橫向比較,加強思政課知識體系邏輯框架的塑造,在增強教學內容邏輯性、條理性的基礎上,著力推進思政課的數字化建設,建立數字化應用長效機制,將教育數據轉化為科學、系統、規范的教學分析,以促進思政課教學情境和教學實踐的不斷優化。
(四)深化思政課教學改革,促進教學模式的智能升級
以智能技術的迭代助力教學模式的變革(建構新的思政課教學范式)是當前思政課教學改革與創新發展的顯著趨勢。思政課教師要堅持與時俱進,科學、準確地評估人工智能在提高思政課教學針對性、實效性、泛在性等方面的價值和優勢,進一步探索智能技術與高校思政課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依托智能技術對教學對象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品質、行為特征、思維方式等方面的表征(持續性抓取學生的“課堂畫像”)以及對海量動態數據的匯總、分析和研判,完整、準確地描繪學生的現實需求和個性特征,形成個體或特定群體的思想和行為圖譜(包含學生的思想動態、心理鏡像、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等),積極開展個性化、精準化的思政課教學實踐,以實現思政課教學資源的精準投放和由傳統教學模式向智能教學模式的升級[5]。要正確認識思政課的學科屬性,更加關注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實時性、交互性與可視化,進一步革新教學手段、創新教學形式,改進教學組織和教學反饋,不斷挖掘、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以有效提升思政課程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二、智能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設計的難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sup>[6]作為思政課教學實踐中的技術中介,人工智能對思政課教學設計具有深刻影響并在“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賦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難點問題。
(一)技術邏輯的加持使思政課教學目標難以在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之間尋求平衡
作為人類意識的物化,人工智能并不具備人的社會屬性,無法獨立地對交往主體做出價值判斷。因此,人工智能的賦能主要體現在功能性層面并使得思政課教學呈現出鮮明的技術導向,這也意味著要使思政課教學實現價值性和知識性的統一,將價值觀引導融入知識傳授之中是有難度的。一方面,對智能技術及其所具有的工具理性的關注會強化思政課教學中的技術化傾向,增強對智能技術、智能系統的依賴,使思政課教學主體更執著于教學設計的“形式”而忽視教學設計的根本目的,致使教學設計不能及時地反映教學系統外部環境的變化,難以解決具體的教學問題。尤其是在技術依賴的慣性牽引下,由技術理性主導的教學設計不僅易使教師忽略教學過程的動態性、復雜性及不確定性,對教學設計樣式產生機械理解和盲目照搬,破壞、肢解既有的思政課教學系統和教學體系,加劇教學設計理論與實踐的分離,而且技術思維的滲透將會進一步貶黜思政課教學中蘊含的價值理性與價值追求,逐漸消解人們的道德責任和社會義務,造成個體價值與社會共同體價值的隔離,加劇思政課教學面臨的內在價值危機[7]。另一方面,雖然人工智能的賦能昭示了思政課教學由平面轉向立體的發展圖景,但現階段的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還處于弱人工智能階段,其本身不具備批判性思維、反思功能和理解能力,不能真正實現推理和解決問題。在唯技術論、技術至上主義的影響與加持下,智能技術所具有的進化性特征(依靠智能算法不斷地進行自主學習)以及算法黑箱、算法歧視與算法操縱的客觀存在不僅會導致個人隱私的消解和真實個體的完全透明,帶來諸如個人隱私、性格取向、個性偏好、能力與智力層次等敏感信息泄露的風險,也會對學生的思維方式、思想狀況、價值觀念乃至日常行為產生誤導,使本就易于忽略數據真實性與準確性、對個人信息缺乏控制的受教育者不自覺地受困于片面真實的信息牢籠之中[8]。
(二)智能技術的泛在性特征淡化思政課教學的問題意識,教學內容更易發散
問題是教學設計的基本動因和邏輯起點,貫穿于教學實踐活動的始終。沒有問題的教學設計往往是松散的、空洞的、缺乏邏輯的。實際上,提出問題和設置問題的過程也是謀劃教學方案、開展教學研究的過程。而問題的質量,包括問題的科學性、時效性、難易度等則會直接影響教學設計的質量和教學活動的實效。在人工智能時代,智能化學習場域的構建,特別是“智慧學習伴侶”“虛擬教師”“智慧學伴”“智適應學習平臺”等一系列智能模型的應用,契合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驅動思政課教學實踐打破時空的局限、突破原有的邊界,在時間上不斷延伸、在空間上不斷拓展,促成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的全方位鏈接與有機融合,形成“隨時、隨處可學”的泛在化學習場景,造就了碎片化學習、移動式學習等新的學習樣態[9]。同時,依托智能平臺還可進一步細分教學知識體系,精準選取滿足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精準推送,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資源,讓學生隨時隨地地得到個性化的學習支持服務,以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助力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10]。但是受思政課教材更新、教學內容橫向重組不夠、縱向更新不足以及教學設計理論研究滯后(對教學現象的解釋力不夠)等因素的制約,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文本在泛在化學習場景中往往難以聚焦,海量的教學資源以及人性化、差異化、精準化的思政教育供給所體現的是思政課教學內容、樣式、形態的日益多元化。特別是隨著智能場域下學習過程的無限延伸(學習過程轉變為無邊界的全程貫通的過程),學生學習趣味性與沉浸性的增強以及師生間距離感的消除,教師梳理、掌控思政課教學內容的難度增大,往往只注重教學設計的具體流程、程序,忽視了促進學生理解教學內容這個教學中的本質問題。而對精準定性和精細化供給的關注則導致教學主體極易忽略教學任務設計這一教學設計中的重要環節,使得思政課教學內容更易發散,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意識淡化、弱化。
(三)智能算法所具備的深度學習、強化學習能力使得傳統思政課教學模式難以為繼
人工智能對思政課教學的賦能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的短板,成就了差異化的學習體驗和私人定制的學習方式,尤其是依托復雜算法,人工智能可對個體或特定群體的學習層次與知識類型、情緒狀態與心理特征、學習訴求與能力偏好、思想狀況與行為軌跡等指標信息進行敏銳捕捉,持續性地對其進行精準畫像,形成思想和行為圖譜,深刻揭示學習者的學習機理及具體路徑并給予學生及時準確、真正契合其認知水平與認知需求的知識反饋與信息推送,滿足學生的成長預期,實現思政課精準教學。同時,人工智能技術驅動思政課教學過程的無邊界與數字化,其不僅能夠實時跟蹤、監測學生動態學習情境,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態,對學生的學習障礙進行診斷反饋,助力教師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規律與特點,也將教育者的角色由管理者變為引導者與合作者,促使教育雙方結成學習共同體,使得群智學習、泛在式學習等新的學習范式得以生成,相應地,思政課教學生態也呈現出集體協同、規模促進、倍速增長的特征[11]。由于智能算法具有深度學習與強化學習的能力,能依據數據的相關性分析將價值認知、興趣愛好相近的個體聚合在一起并形成不同類型的群體。因此,作為信息分發的新范式,以精準傳播、精準反饋為主要特征,具有很高的價值塑造功能的算法推薦技術會使大部分學生接收到更加契合自身興趣偏好的信息,實現學習需求的精準判斷和內容推送的高效送達[12]。而學生也更加青睞開放、共享的交互式學習樣態和快餐式、移動式的學習方式,傳統的以課堂為中心、從文本到文本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將被廢棄、淘汰[13]。換言之,智能推薦算法憑借數字圖繪、智能反饋、數據追蹤和社群傳播等優勢,能精準對接受眾的偏好圖譜,為學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個性化的教學內容并使其處于由算法推薦邏輯形成的“信息繭房”之中,傳統的教育雙方二元分立且師生須在共同的時空場域內實現知識傳遞的思政課教學模式將變得不可持續[14]。
(四)智能化教學場景的構建和新交互形態的生成增大了預估思政課教學效果的難度
人工智能的賦能極大延伸和拓展了思政課教學的時空邊界,有助于實現教學內容的全息化、可視化,強化教學場景的在場感,提升思政課教學的沉浸感。一方面,人工智能與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等擴展現實技術的系統融合,不僅能打造出虛實結合,以及立體化、具象化的視覺效果,改善、提升思政課對“現實”的呈現水平,使思政課教學內容真正地“動起來”“活起來”,也使教學對象以更加直觀、自我的視角來體會、領悟思政課中所承載的理論、觀點與方法,在可知、可感、可觸的“真實”教學場景中“學思踐悟”思政課所蘊含的深刻道理,獲得最佳的學習體驗。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引發了思政課教學交互方式的深刻變革,有力地驅動了思政課師生交互形態從原始的直接交互走向以智能設備、智能工具為中介的新交互樣態。尤其是智能教學系統、適應性反饋、人機協同等技術的深度嵌入為師生間的實時互動、多維互動、全過程互動提供了有力支撐。利用面部識別、語音識別、運動傳感、體感技術等智能技術可以擺脫地域、時段、時長等影響和制約師生間交互的諸因素的限制,營造即時交互、多端交互、高頻交互的智能化交互場景[15]。而依靠多模態學習分析則可提取和分析學生的學習情緒、心理狀態等相應特征,教師能夠更加客觀、準確地了解、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實時調整互動策略,與學生開展更加積極的教學溝通與教學反饋。由于思政課教學內容延伸、延展的空間較大,教學實踐場域的拓展以及師生間交互方式的變革無疑增大了思政課教師推演、預估教學效果的難度。尤其是智能化教學場景的構建不僅能給學生帶來虛擬空間的沉浸感,提升思政課的吸引力與引導力,為師生間高質量的交互創造了良好氛圍,也增強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學習的主動性,使得學生的情感表達更加多元,在實際交互中往往會提出一些既有教學設計中沒有的問題,教育者往往難以做到全方位地掌控教學情境。
三、破解高校思政課教學設計難點的路徑
教學設計是教師謀劃教學活動的創造性實踐,也是教師實現高效教學的前提和基礎。人工智能對思政課教學設計的嵌入已從理論探討層面走向了實踐操作層面,其已不只是作為外在的輔助性條件而存在,而是已經深度融入教學設計諸要素之中,成為驅動思政課教學發生系統性變革的重要力量[16]。具體來看,破解智能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設計的難點需從以下5個方面著手。
(一)深度解析思政課教學特點,強化設計思維,提升思政課教師教學設計能力
思政課教學的質量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學設計的質量決定的。而教學設計的質量則與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和設計觀念密不可分。思政課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的分支學科,具備人文社會科學的一般性特點。僅從教學內容的角度來看,主要體現在思政課既具有政治性又具有學理性,既具有知識性又具有價值性,既具有建設性又具有批判性,既具有理論性又具有實踐性。尤其是在智能時代,思政課教學呈現出很強的伸縮性、延展性及“碎片化”特征,表面上看似單薄、空洞的理論實際上可以容納諸多的知識點,而任何一個知識點又可引申、演化成一個研究議題。因此,思政課教師需深刻把握教學設計的應用性學科性質。一方面,要強化教學設計思維、明確教學設計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在廣泛搜集教學資料的同時,培育自身梳理知識、加工知識的能力,使教學內容更加系統化,更具邏輯性,形成具有思政課學科特色的智能化教學體系[17]。要確立“智能教學”觀,突出教學設計的非線性和靈活性,提升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尤其是思政課教師的創新思維、思辨能力及數據生成、使用的能力,重視比較分析,積極拓寬授課視野,以增強思政課教學的廣度,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另一方面,要突出政治引導和價值塑造,把思政意蘊融入人工智能系統的開發和運用,推動思政課教師積極參與智能系統的解釋過程,參與課程研發以及教學服務等工作,積極建構以師生為中心的透明、可解釋的思政教育類人工智能。要明確思政課教師的主導地位,持續完善、優化思政課教師專業發展框架(體系),加強對思政課教師智能素養的教育、培訓,幫助思政課教師理解和信任算法模型做出的決策,塑造思政課教師參與人工智能和預期學習的方式,提升思政課教師的教學分析能力以及利用數字技術優化、創新、變革思政課教學實踐的意識與責任。要理性看待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思政課教學的價值和優勢,充分考量人工智能的可解釋性與思政課講道理的本質之間可能存在的數字鴻溝,著眼于思政課教學改革智能化、數字化發展趨勢,從教學模式與技術整合的角度設計、評估思政課程,切實增強思政課教學設計的針對性和實效性[18]。
(二)轉變思政課教學設計理念,科學、規范地厘定思政課教學目標
作為一門具有鮮明政治性、思想性以及意識形態性的課程,思政課在思想引領、價值引導方面的作用明顯。而克服技術邏輯的滲透與強化所導致的對價值理性的忽視需要明晰智能時代思政課教學的發展趨勢,及時更新教學理念。一方面,要堅持“以人為本”,突出人本理念,彰顯人文精神,樹立人師風范,深刻理解、辨析人工智能技術對思政課教學設計的影響,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思政課教學過程。注重依托智能平臺、智能設備,通過交談、調研、問卷、討論等方式全面、準確地了解和掌握思政課教學對象的知識基礎、個性特點、能力傾向、專業結構、學習旨趣等,把思政課教學視為培養人、感化人、塑造人的教育過程,注重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實現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19]。另一方面,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首要環節,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完成教學任務所要達到的預設要求和標準,也是制定教學方案、組織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評估教學效果的重要依據。要重新審視、聚焦思政課的學科性質,準確理解、把握思政課的課程定位,發揮意識形態宣傳的主渠道作用,科學、規范地厘定思政課教學目標,推動思政課教學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重目標的有機統一。具體來講,智能時代思政課教學目標的設計應突出3個導向。一是注重知識目標的辯證設計,即多向度、多視角、多層面地分析、闡釋課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基本理論。在熟悉、掌握基本史實的基礎上,注重對世情、國情、黨情等歷史背景以及歷史發展規律(歷史必然性)的深刻理解與理性思辨。二是注重能力目標的綜合設計,即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觀、哲學觀、歷史觀,在培養學生科學認知歷史史實、社會現象,準確把握歷史、社會發展走向的同時,注重思維鍛煉,積極引導學生理性分析、判斷社會熱點、難點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0]。三是注重情感目標的體驗升華,即著眼于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突出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的情感互動、情感體驗與價值引領,探索運用多種樣式進行政治觀、道德觀、價值觀的教育,喚醒、激發學生在情感認知上的共鳴,實現思想、認識層面的升華。
(三)吃透教材、優化問題設置,及時更新、完善思政課教學內容體系
教材(國家統編教材)是思政課教師授課的主要參考依據,為思政課教學設計提供最基本的邏輯框架。解決思政課教學設計易發散的難題需要教育主體吃透教材,而對于教材的把握除了要厘清教材的邏輯架構和重點內容,理解其基本理論、基本事實,做好知識點的梳理、歸納,不斷優化、完善思政課教學知識體系,更為重要的是不能拘泥于教材,要與時俱進,敢于突破既有教材內容的限制和束縛,著眼于學科、學術前沿問題展開研討和設計,做好知識的儲備、積累和更新。具體而言,在學科層面,應注重把握智能時代思政課程的最新發展趨勢,有效吸納其他不同學科,如計算機學、政治學、法學、歷史學的相關知識,不斷完善教學章節內容,增強教學設計的厚重感;在學術層面,教師應注重思政理論前沿問題的探討與爭鳴,尤其是對黨的最新理論、政策以及會議精神等,要做到實時跟蹤,實時研究,切實增強思政課的時代感,這不僅是思政課教師的責任,也有利于增強思政課教學的深度,真正把教學問題講深、講透。教學設計的過程是一個創造性地解決教學問題的過程[21]。教師要切實增強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意識,緊貼思政課教學目標,在把握授課對象特點(尤其是學習旨趣)和思政教育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敢于打破教材既有的邏輯框架,善于從紛繁復雜的教學資料(教材)中提煉出問題,明確每次授課主要解決什么問題、怎么解決,帶著問題來謀劃授課安排。要圍繞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內容,立足教材體系處理教學內容,注重突出教學內容的任務化設計,以任務主題為牽引,觸發、驅動學生深度參與課堂學習過程,促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主動經歷高階思維訓練,以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習興趣,發展其思維能力[22]。要加強思政課教材以及與之配套的資源建設,探索建立系統、規范的思政課教學資源庫,夯實人工智能賦能思政課教學的技術支撐,按照教材內容與資源庫建設一體化、教材編寫與資源庫開發一體化、教學與學習過程一體化的設計思路,暢通資源關聯路徑,擇優配套海量資源,推進資源庫與思政課日常教學的深度融合,促進資源的有效應用[23]。
(四)配置最優教學方法,變革思政課教學模式
教學方法是為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所采取的教學程序或途徑。方法是內容的靈魂,科學的教學方法是優化、完善教學設計的必要手段。對于教學方法的選取,思政課教師應當秉持正確的理念,即不是為了方法而方法,教學方法的主要旨向是改善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強化學生對知識尤其是重要知識點的掌握。人工智能時代,思政課教師要堅持“教無定法”的原則,深刻洞悉、把握思政課教學決策數據化、交流互動立體化、資源推送智能化、評價反饋即時化等特點,明晰智能化課堂與傳統課堂在教學目標、教學結構等方面的差異,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將“教”與“學”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來考慮,注重“教”與“學”之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以智慧教室的構建為依托建構智能化、全息化、可視化的實用教學流程,明晰思政課各個教學環節的教學任務。要堅持“靈活創新”的原則,竭力避免教學方法的單一性,在把握思政課教學思想性、邏輯性的同時,著力推進教學設計由“形式”導向轉向“目標”導向,注重對學生學習行為、學習過程和學習評價數據進行深度挖掘與分析,充分考量、評估各種教學情境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制定適應學生差異的個性化教學方案與教學策略,不斷增強教學設計的預見性和可操作性,真正實現因材施教。要深刻洞悉、理解智能場域下思政課的改革趨勢和改革走向,敢于打破教學設計原有的經驗式或模式化思維,著力推進思政課教學設計的數字化轉型,善于運用智能技術、智能設備將思政課教學信息、教學數據等處于“黑箱”中的內容顯性化,助力教學空間的概念化,使數據可視化更及時、更準確,場景再現更真實、更可信,沉浸式體驗更有即視感和在場感。要緊密結合教學實際,以營造多感官刺激的沉浸式教學(交互)場景為抓手,進一步強化思政課教學的場景感、歷史感與真實感,促進思政課教學與社會現實的緊密融合,著力研發本土化的教學設計模式,注重運用各種創意性數據來反映、揭示教學互動中的態勢變化,不斷完善、優化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傳遞策略(涉及教學媒體的選用以及教學交互方式的選擇如學生如何分組等),以促進教學設計過程的優化和教學模式的變革,切實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五)加強理論研究和制度建設,建構科學的思政課教學評價與反思機制
教學設計作為連接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必須非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使教與學的系統取得最佳的效果。人工智能時代,思政課教學設計離不開智能化教學系統的支撐,特別是人工智能的賦能帶來了智能閱卷、智能評分、智能生成評價報告等多模態智能場景革命,實現了思政課教學全過程的數據追蹤與調節[24]。但智能化系統對思政課教學的支持是否符合教學規律又依賴于對學生學習行為的系統分析和教師的實踐經驗。因此,在完善、優化思政課教學設計過程中需要堅持系統思維,加強對思政課教學設計理論的研究(尤其是人工智能嵌入思政課教學的內在機理),建立積極穩妥、系統全面的實踐策略,以教學評價的智能化改革為依托,健全、完善與思政課教學設計相關的制度體系,促進教學評價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有機融合,實現思政課教學設計的整體智能化[25]。一是要克服思政課教學評價僅僅局限于教育結果本身的傾向(擺脫傳統意義上的“多對一”的標準化評價),在充分、全面考量人工智能驅動下教育結果的動態性以及與其緊密相關的其他教學要素、教學過程的基礎上,著力推動思政課教學評價從量化評價走向質化評價、從認知評價走向情感評價、從結果評價走向“過程性”評價,形成科學規范的智能評價體系[26]。二是要審慎評估新一代人工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發展給思政課教學帶來的結構性變革,在數據模型建構的基礎上專注人的發展程度、發展階段、成長空間的數字評價。以教育對象思想道德修養的智能分析為核心,對學習者的情感、態度等進行科學、客觀、綜合的評測,突出學生個人能力的認證,以實現“一對一”的精準化評價。三是提升智能時代思政課教師的反思素養和反思技能,建構智能型教學反思機制。教學反思是一種程序性、過程性且與連續性教學實踐交融在一起的循環往復的活動。要堅持開放思維和資源共享的理念,注重運用智能技術助力教學反思,積極拓展教學反思的內容,建構集智能感知、挖掘、預設、適配、呈現、省察于一體的循環式教學反思模型,以服務于思政課教學實踐[27]。
參考文獻:
[1]余文森.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改革開放 40 年我國課程教學改革的三個階段[J].課程·教材·教法,2019(09):40-48.
[2]王春華.教學設計的理性及其限度[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14.
[3]Reigeluth,C.M.(Ed.).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Volume 2):A new paradigm of instructional theory[M].NJ:Lawrence Erlbaum Assoc,1999:15-16.
[4]郭元祥,劉艷.我國教學設計發展20年:演進、邏輯與趨勢[J].全球教育展望,2021(08):3-14.
[5]高筱卉,趙炬明.大學教學設計:歷史、實踐與管理——美國經驗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9(04):47-54.
[6]新華社記者.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01).
[7]桑新民.教育視野中的人工智能與人工智能教育——理念、戰略和工程化設計[J].中國教育科學,2022(05):3-21.
[8]譚笑.智能思政:內涵、挑戰與發展策略[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23(04):6-12.
[9]汪時沖,方海光,張鴿,馬濤.人工智能教育機器人支持下的新型“雙師課堂”研究——兼論“人機協同”教學設計與未來展望[J].遠程教育雜志,2019(02):25-32.
[10]彭紅超,祝智庭.人機協同決策支持的個性化適性學習策略探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9(02):1-8.
[11]楊緒輝.從教學樣式到學習范式:人工智能環境下學習的通用設計轉化[J].中國電化教育,2021(04):59-66.
[12]謝幼如,黎佳.智能時代基于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2020(05):73-80.
[13]Fullan,M.,et al.Deep Learning: Engage the World,Change the World[M].Thousand Oaks,CA:Corwin Press,2018:116-117.
[14]韓橋生,李浩.智能推薦場域中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風險及其應對[J].思想理論教育,2023(05):86-92.
[15]劉勉,張際平.未來課堂智能教學系統設計研究——以手勢識別為技術支持[J].中國電化教育,2019(07):14-21.
[16]操菊華,陳曉珍.人工智能驅動的思政課沉浸式教學探析[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03):14-22.
[17]郭元祥,劉艷.我國教學設計發展20年:演進、邏輯與趨勢[J].全球教育展望,2021(08):3-14.
[18]黃閃閃,林田.人工智能在數字思政中的主體之爭與實踐邏輯[J].華僑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02):15-23.
[19]J.Dooley,V.Callaghan,H.Hagras,M.Gardner,M.Ghanabari and D.Al-Ghazzawi.The Intelligent Classroom:Beyond Four Walls[J].26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Campus,Notthingham,2011(03):1-12.
[20]胡選萍,封濤,王琦,秦公偉.指向核心素養的逆向教學設計之內涵與特征解析[J].教學與管理,2022(03):85-89.
[21]胡小勇.問題化教學設計——信息技術促進教學變革[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
[22]陸道坤.論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與實施[J].思想理論教育,2020(10):16-22.
[23]劉洋.以智慧思政平臺建設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信息化改革[J].思想理論教育,2022(08):68-73.
[24]趙建超.思想政治教育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內在機理[J].思想理論教育,2023(08):94-100.
[25]Franz D.P,Ivy J,et al.Equity and access:All students are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ers[J].The Clearing House: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rategies,Issues and Ideas,2016(02):73-78.
[26]劉邦奇.“互聯網+”時代智慧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10):51-56.
[27]程嶺.智慧教育進程中教師教學反思智能模型設計研究[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6(01):44-51.
(責任編輯:孫冰玉)
The Difficult Points and Solution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AN Xiao
(Shandong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Jinan,Shandong 250103, China)
Abstract: The enabling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s greatly changed and expanded the practice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and makes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w a new trend of change and development. The difficult point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act that the support of technical logic makes it difficult to find a balance between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value rationality; The ubiquitous characteristics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weaken the problem conscious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eaching 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is more divergent; The deep learning and reinforcement learning capabilities of intelligent algorithms make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l difficult to susta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teaching scenes and the generation of new interactive forms increase the difficulty of estimating the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o solve these difficulti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the intelligent age, we shoul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deeply, strengthen the design thinking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a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Change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determin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cientifically and normally; fully understand the teaching materials, optimize the problem setting and update and perfect the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time; allocate the best teaching method and change the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strengthen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construct scientific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reflection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esign mindset; technical logic;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eaching conten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