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的日益普及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文學的語境發生了巨大轉變。作為創作主體的作家是否有一天將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數智時代的文學,是否還能在人們的精神世界中保有它獨特而神秘的審美地位?
實際上,跳出這些問題表象,深入到“文學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這一深層內涵,我們可以看到,無論將來科學技術發展到何種水平,無論新媒體藝術種類如何快速更新,只要生命存在,文學就存在。文學存在于生命,是因為充盈的生命體驗及其引發的情感構成了文學活動的心理基礎和內在支撐。蘇珊·朗格曾指出:“藝術品是將情感呈現出來供人觀賞的,是由情感轉化成的可見的或可聽的形式。”鐘嶸也在《詩品序》里強調,文學創作的目的就在于“陳詩以展其義”“長歌以騁其情”。在每個人都是創作者的今天,人們之所以要進行自我表達,正是由于內心有強大而充沛的情感需要宣泄,也正是通過這些情感的抒發和交流,人們排遣了內心的孤獨與煩惱,從文學中獲得了心靈的慰藉。
文學存在于生命,還在于生命本身的磅礴為文學開辟了通往社會生活和人性深邃之處的通道。每一個平凡的生命在進行主體建構的過程中,都將體悟夢想、希望、堅韌、勇敢和愛,也避免不了挫折、痛苦、絕望和恐懼,并借此與自我、他人和世界進行深層互動,探尋和叩問生命的真諦。優秀的文學創作者,正是從生命本身的意義入手,藝術地呈現出精神世界的多重意蘊,去召喚讀者的精神共鳴。
文學存在于生命,更在于生命本身流淌于社會歷史的發展變化中,為文學的更新不斷賦能。孔子稱詩“可以觀”,是說文學作品可以反映社會盛衰、觀察民風好壞。無論時代如何發展,作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種精神活動,文學終將跟隨生命的流動而長存于歷史長河中。所以,生命在,文學在。■
(張貞,文學博士,江漢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文學批評和新媒體文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