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富含歷史、文化及思想底蘊,是豐富思政教育內容的珍貴資源。本研究目的在于研究現代環境下思政教育與藝術教育的結合,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美學和教育學的視角,審視其理念根基與價值觀導向,界定其內涵、特性、準則,為實證研究提供理論支持。同時,分析民族音樂教育的發展軌跡與現狀,探討民族音樂在思政藝術教育整合中的價值與影響,發掘其中所隱藏的思政教育元素與潛能,構建民族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模式和架構,為實證研究奠定基礎。促使思政課程與藝術課程緊密結合,增強思政教育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培育新時代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一、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的理論依據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會議上重點強調,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核心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在改進中不斷提升,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指向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與期望。各科目都要堅守各自領域,悉心耕耘,令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步共進,實現協同效應。這一核心觀點為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奠定了基礎。教育部發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課程思政是指通過打造全方位、全過程、全領域育人體系來實現,立德樹人被視為教育核心任務的一種全面教育觀念。鋼琴即興伴奏被視為一門專業課程,富含深厚的思政教育內涵,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過程,知識傳遞、技能提升與價值觀塑造得以融合。從教育學的視角,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符合“全面教育”觀念,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全面能力。全人教育倡導全面塑造個人素質,涵蓋知識、技能、情感、立場、價值觀等多元領域。在鋼琴即興伴奏課程中整合民族音樂成分,激發學生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塑造忠誠精神,確立正確理念。
二、民族音樂元素融入鋼琴即興伴奏課程的思政價值
(一)從文化傳承來說
民族音樂元素融入鋼琴即興伴奏課程具有深遠的文化傳承價值。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保護和傳承本土文化顯得尤為重要。鋼琴即興伴奏作為一種廣泛應用的音樂表現形式,為民族音樂元素的傳承提供了新的契機。首先,通過將民族音樂元素融入課程,學生能夠深入了解本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內涵。例如,中國的民族音樂有著豐富的調式、旋律和節奏特點,如五聲調式的婉轉悠揚、民間曲調的質樸純真等。這些元素的融入讓學生在學習即興伴奏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其次,這種融合有助于培養學生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民族音樂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每一種民族音樂都代表著一種獨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當學生接觸到不同民族的音樂元素時,他們能夠拓寬視野,理解世界的多樣性,培養包容和開放的心態。這對于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至關重要。最后,民族音樂元素的傳承也為未來的音樂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在鋼琴即興伴奏中運用民族音樂元素,可以創造出具有獨特風格和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推動民族音樂在當代的創新與發展。這不僅有利于民族音樂的傳承,也為世界音樂文化的繁榮作出貢獻。
(二)從情感教育來說
將民族音樂元素融入鋼琴即興伴奏課程還具有重要的情感教育價值。一方面,民族音樂往往承載著民族的歷史記憶、情感寄托和精神追求。通過學習和演奏包含民族音樂元素的即興伴奏,學生能夠與民族的情感產生共鳴。比如,一些民族音樂中蘊含的對家鄉的熱愛、對親情的珍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情感,能夠觸動學生內心深處的柔軟之處,培養他們的情感感知能力和人文關懷精神。另一方面,這種融合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民族音樂是民族精神的象征,當學生在鋼琴即興伴奏中演繹民族音樂時,他們會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民族的偉大和民族文化的魅力,從而增強對祖國的熱愛和忠誠。這種愛國情懷不僅是個人成長的動力,也是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源泉。
(三)從品德培養維度來說
在民族音樂元素融入鋼琴即興伴奏課程中,品德培養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維度。其一,民族音樂常常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內涵和價值觀念。例如,一些民族音樂強調勤勞、善良、團結等品德,通過學習和演奏這些音樂,學生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受到這些品德的熏陶和影響,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其二,這種融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毅力和耐心。學習鋼琴即興伴奏本身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將民族音樂元素融入其中則需要學生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掌握民族音樂的特點和技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克服困難和挫折,培養堅韌不拔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其三,合作精神也是品德培養的重要方面。在鋼琴即興伴奏中,學生可能需要與他人合作演奏,共同詮釋民族音樂的魅力。通過合作,學生學會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培養團隊合作意識和協作能力。
三、民族音樂元素融入鋼琴即興伴奏課程的思政教學改革策略
(一)結合學情特征,設定教學目標
民族音樂融入鋼琴即興伴奏課程的思政教學現于現行教育體系中,為一種新穎的教學方法。這種模式的初衷是借助課程教學,實現知識傳播、能力提升與價值觀塑造的無縫融合。
具體而言,這一教學目標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知識目標。讓學生學習鋼琴即興伴奏的基礎理論、技能及方法。這還涵蓋了鋼琴演奏技藝的透徹掌握,學生需要了解民族音樂的基礎理論,例如,具備關于民族樂器分類、特性以及演奏技巧的系統性認知。二是能力目標。課程重點關注提升學生鋼琴即興伴奏技巧、音樂鑒賞水平、文化創新能力以及跨文化溝通技巧。借助于周密籌劃的教育活動,增進學生們的學識與實踐技能,學生將學習運用民族音樂元素進行鋼琴即興伴奏,創作出兼具民族風情與時代感的音樂佳作。這樣的過程還提升了學生的實踐技巧,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也因此得到了激發。三是素質目標。課程旨在提升學生的文化自尊、愛國熱情、社會擔當與創新意識。民族音樂成為研究焦點,學生深刻領悟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從而鞏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此外,借助參與實踐活動,學生有望將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服務于社會,這還能提升他們的公共擔當,還可促使他們投入更多熱情。
(二)豐富教學內容,深挖藝術內涵
教學內容在課程思政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它是傳遞思政理念的重要載體,通過精心設計和選擇的教學內容,可以巧妙地將思政元素融入其中,讓學生在獲取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優質的教學內容能夠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使他們更深入地理解思政內涵,如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等。它可以結合具體的學科知識,以生動、具體的形式展現思政的價值和意義,增強學生的認同感和接受度,為培養全面發展、具有正確價值觀的人才發揮關鍵作用。
課程內容應全面涵蓋以下幾個主要領域:首先是鋼琴即興伴奏基本理論與技巧,包括和聲學、曲式學、配器法等基礎理論領域,以及和弦結合、旋律創作、節奏調整等基礎技能,通過這些基礎的學習,能讓學生構建起穩固的理論根基與實踐本領;其次是民族音樂基礎知識,涉及中華民族五聲調式、樂器分類、特性以及演奏訣竅等內容,學生學習后能更深入地領略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再者是民族音樂作品賞析,課程需涵蓋多樣的民族音樂佳作,對民謠、戲曲以及民族音樂進行分析與演繹,使學生能充分體驗民族音樂的魅力,并將其作為創意的源泉;最后是民族音樂元素融入鋼琴即興伴奏實踐,課程應教授學生如何運用民族音樂元素進行鋼琴即興伴奏,從而譜寫出富有民族風格與時代韻味的音樂佳作,這一階段將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創新和實踐技巧。通過對以上內容的學習和實踐,學生不僅能夠扎實掌握鋼琴即興伴奏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能夠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而增強文化自信,培養愛國情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最終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這一整個過程將促使學生在藝術修養和人文素質方面得到全面提升,為他們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多元教學方法,激發思政活力
教學方法至關重要。它就像一把鑰匙,能開啟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大門。好的教學方法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提高學習效率。它能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確保每個學生都能有效掌握知識和技能。
具體來說,一是實踐體驗教學法。該教學法以《茉莉花》為例,先詳細講解其音樂特點等內容,再讓學生參與不同樂器演奏實踐,對比不同樂器差異與共通之處,深入分析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事例,教學中鼓勵學生提問分享,教師反饋指導,還引導學生將對民族音樂的理解和熱愛延伸到生活中。此方法能使學生掌握音樂技能,培養文化自信和全球視野,認識到民族音樂的價值意義,通過實際體驗深刻理解民族音樂的內涵。二是競賽激勵教學。先組織以民族音樂為基礎的即興伴奏創作大賽并宣傳以激發熱情,賽前提供相關培訓指導,比賽時營造氛圍,評委綜合評判,賽后有獲獎作品展示分享會和教師總結點評。這種方法能激發學生創新和競爭意識,提升實踐與團隊合作能力,在交流中進步,還能培養自信心和表達能力,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通過競賽促使學生提升各方面能力。三是專家引領教學法,邀請民族音樂專家開展講座,講座前確定主題和重點內容,專家在講座中運用實例和數據講解民族音樂歷程等,展示其底蘊和變遷,介紹杰出人物,互動環節鼓勵學生提問探討,講座后組織討論總結并鼓勵進一步探索研究。該方法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專業知識經驗,拓寬視野,激發興趣熱愛,為深入學習提供有力支持,通過專家引領加深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認識和理解。
四、結語
思政教育與民族音樂相結合,明確課程目標、豐富課程內容、運用多元教學手段以及組織豐富實踐活動,嘗試了課程思政教育的實際途徑與高效方法。還為民族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整合提供了理念與實踐的奠基,藝術教育專業課程改革獲新啟示與實踐路徑。期望通過不斷探索與實踐,持續優化并豐富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增強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及魅力,致力于培育堅定信仰、精湛技藝和強烈擔當的優秀人才。
(作者單位:四川文化傳媒職業學院。本文系2023年四川文化傳媒職業學院校級科研課題“民族音樂元素融入鋼琴即興伴奏課程的思政教學改革和實踐探索”研究成果,項目編號:CMSZ2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