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現代化數字時代的驅動發展,引領政府采購方式全面轉型升級,采購公共物品影響行政管理事務的妥善處理和機關運行保障管理效率。數智化政府采購平臺協同研發,評估潛在信息風險,增強政府采購效能,創立“節約型”政府運行保障管理。基于供應信息風險視角,通過分析得出研究結論:現代化發展模式下,政府采購公共物品結合數字系統、智慧賦能、數據平臺、智能程序方式進行,影響機關運行保障效能,供應信息風險從中起到調節作用。通過與市場環境比較,分析在決策戰略風險與環境干擾風險存在的情景下,運用風險識別、評估、控制、監督等方法,助力政府采購及時準確地識別采購供應信息風險,為提升管理效能提供可行性借鑒。
關鍵詞:" 政府采購;公共物品;機關運行保障管理;供應信息風險
中圖分類號:" C 939
文獻標志碼:" A
收稿日期:2024-06-22
作者簡介:王詩喆(1994—),女,黑龍江哈爾濱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管理學博士,社會學博士后,研究方向為組織社會學、公共管理學。
文章編號:1005-9679(2024)06-0060-05
The Impact of Modern Government Procurement of Public Goods onthe Efficiency of Government Operation Guarantee Management
WANG Shiz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Social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Abstract: Driven development in the modern digital age, leading the comprehensiv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government procurement methods, government procurement of public goods affects the proper handling of administrative affairs,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organ operation guarantee management. Collabor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intelligent government procurement platform, assess potential information risks,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government procurement, establish \"economizing\" government operation guarantee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information risk, this paper draws the following research conclusions through analysis: Under the modern development model, government procurement of public goods can be carried out in combination with digital systems, intelligent empowerment, data platforms, and intelligent programs. Affec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operation guarantee efficiency of the organ, supply information risk acts as a moderating effect. By comparing with the market environment, analyze the scenarios in which decision-making strategic risks and environmental disturbance risks exist, use risk identification, risk assessment, risk control, risk supervision and other management methods, help government procurement timely and accurately identify procurement supply information risks, to provide feasibl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government procurement of public goods and management efficiency.
Key words: government procurement; public goods; government operation guarantee management; supply information risk
0" 引言
互聯網及移動網絡技術蓬勃發展推動現代化政府的建設。政府治理現代化適應政策情景變遷,機關運行保障管理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障國家機關運轉、支持政務處理、維護社會穩定職能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通過采購公共物品,保障機關正常運行所必需的經費、資產和服務,以及相應的規劃、組織、協調和控制活動。采購過程需根據環境變化比較,考察潛在供應信息風險,篩選最適公共物品,提升供應采購的管理效能。政府運用現代化賦能完善行政職能的數字化構建,采購公共物品及服務用于機關運行保障的有序推行,完善軟硬件設施建設,助力機關運行保障管理效能提升。從信息風險視角展開調節分析,探討決策戰略風險與環境干擾風險的影響,完善政府采購決策應對判斷,提升機關運行保障管理效能。
1" 相關理論文獻評述
政府采購是在公共財政部門監督下運用法定方法和程序,利用公開招標與公平競爭等方式,由政府財政部門直接向供應商付款,政府部門或所屬團體購買貨物、工程和勞務的行為。作為政府財政支出管理與市場競爭機制的有機結合,國家相繼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政府采購實施條例》等,監督并完善政府采購政策及程序,規范采購過程,妥善安排貨物、服務及工程等。通過公共管理使采購決策形成統一的政府目標取向(白志遠,2016)。政府采購的購買、租賃、委托、雇傭等方式,對外部經濟政策的宏觀調控、活躍經濟氛圍等均有顯著影響。
1.1" 公共物品采購與機關事務管理效能
公共物品理論強調具有非競爭性與非排他性,整體公共物品的提供滿足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受益對象具有廣泛聯合的特點。政府部門采購的公共物品多數為必需品、公共資源類商品。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作為財政資金分配方式改革的重要舉措,關系到整體運作績效。同時,購買公共服務的規范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藺豐奇和李佳航,2014)。公共物品與服務提供的數量與質量是政府績效管理的核心。公共物品及服務納入公共采購系列,政府需根據公共物品類型,合理設定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通過公共物品統一購置與分配,實現服務最佳供給和公共資源高效利用,提高工作運行效率。
機關事務屬于行政內事務,作為政府治理實施的特殊機制和工作安排,機關運行保障管理涉及經費支出預算、行政資產管理、辦公用房管理、公務用車管理等政府設施采購。結合現代化治理模型,將機關運行保障由傳統管理模式向數字智能化模式轉變。優化機關事務體制機制完善治理體系,并在預算約束下管控政府部門的非理性行為(張強和楊華,2022)。現代化需要由專業化的職能機構組成政令統一的科層制政府(張剛生,2023),運用高科技技術發展,打造高效賦能的機關運行保障平臺。機關事務需要重新調整職責與功能,合理優化配置公共資源。數字智能化升級,建設信息化大數據保障平臺,開發智能APP等,優化賦能管理方法與理念,加強機關運行保障高效率發展建設,強化治理路徑的應用。
1.2" 供應信息風險
信息風險是共享信息過程中,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嚴重信息污染現象,導致信息傳達過程的不準確與滯后。信息因素劃分為信息質量、數量和安全三個維度,最終作用于信息規避行為(詹劉寒和李丹濃,2023)。信息風險感知理論指出決策者對某個特定風險特征和嚴重性程度做出主觀判斷,將基本信息認知過程抽象為感知與應用,做出主觀風險與判定,作為接受并改變風險態度及行為決策的依據。采購供應中的信息風險包括妥善處理供應鏈管理網絡,實現信息披露的網絡化效應。通過政府采購網站發布相關信息,有利于制定相關政策法規、采購計劃等,篩選采購中標事務,提升采購供應認可程度。
政府電子政務信息存在不同類型的治理風險,設計基于多源信息采購融合的評價方法提升信息安全性。決策者受到供應風險信息刺激,接收周圍環境干擾導致情緒變化、認知等心理因素波動影響決策判斷,信息交互體驗影響感知風險程度(王詩喆,2023)。政府關注采購數據風險,強化供應信息安全風險評估、建立數據風險預警體系,完善風險防范相關法規(李維杰,2018)。供應信息風險感知具有交叉性,決策者思維通過概率權重影響風險決策(劉國亮和何娟,2023)。政府重視對公共數據信息的處理,充分發揮數據要素作用。互聯網信息為采購活動提供便利,隱藏諸多影響平衡的供應信息風險,包含信息污染、多樣性、可見性與信息不對稱等,增強信息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黃洪珍和陳泰旭,2023),因此,需要對信息風險嚴格監管。
1.3" 研究問題的提出
供應信息風險劃分為決策戰略風險與環境干擾風險。決策戰略風險是管理運籌學領域涉及未來采購發展方向的關鍵策略制定。采購輿論信息影響應急決策(Mo, 2018)。環境干擾風險是政府做決策時考慮相關采購環境的供應組合風險,進行有效的優先次序排列。外部環境干擾風險結合風險漏洞切實分析利弊,對政府決策者所做的聯合風險決策更有優勢(Wang et al., 2017)。采購標的物價格的認定,受區域、供求關系、流通環節干擾影響采購目標實現的可行性。構建完善的信息化服務平臺(許偉等,2016),為政府采購提供合理保障具有必要性。因此,通過分析供應信息風險為政府采購高效率實施保駕護航。
2" 研究模型構建
結合蓬勃發展的數字系統、智慧賦能、數據平臺、智能程序,助力政府通過采購平臺篩選知曉供應信息的風險因素。關注信息風險中的決策戰略與環境干擾風險,及時調整政府采購決策。政府采購基于社會福利最大化理論,形成采購博弈模型獲取風險信息,對政府采購機制代理對比完善監管政策。公共物品采購利用政府現代化電子政務數據,增強政府采購抵御社會不確定性風險的能力,通過互惠政策加強政府采購透明度(Hoekman, 2018)。采購維度實現標準化戰略選擇與創新技術支撐,提升機關事務管理規范化建設及運行效率。
供應信息風險通過量化預測深層認知風險結構與環境聯系。敲定風險概念模型,明晰風險感知評估標準,幫助決策者準確知曉采購動態。根據評估標準定量判斷當前和期望風險的調節水平。結合社會心理學認知模型,通過深層認知結構與表層間路徑鏈接,建立供應信息風險模型。實踐操作中可通過廣泛詳細的仿真評估模型方法,敲定假設參數完善風險評估(Jereb, 2013)。針對不同信息風險情況制定策略,全方位規避風險,合理采購公共物品提升機關運行保障效能。根據上述理論及文獻分析,提出研究模型如圖1所示:
3" 研究模型分析
根據上述理論及相關邏輯關系建立的研究模型,按以下角度展開分析闡述。
3.1" 現代化模式下的政府采購公共物品
現代化模式發展包含數字智能發展,政府政務處理通過引進數字系統,增加智慧賦能事務處理應用,完善數據平臺敲定智能程序,為政府采購信息決策的制定創造便利條件。政府分散與集中采購可反向影響社會經濟資源配置,政府目的性與導向性采購可成為引導生產和消費的“指揮棒”,實現對社會生產及消費的宏觀調控和示范作用,促使資源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
現代化模式可劃分為數字系統、智慧賦能、數據平臺、智能程序,分別影響政府采購信息的篩選。政府采購是數字政府的制度基礎設施,不限于技術設備和基礎設施的提供、運營和維護。目前各級政府均設有數字化采購平臺及政府采購網站,網站上標注有詳細的采購委托公告,包括:招標采購公告、中標(成交)公告、更正終止公告、征求意見公告、資格預審公告等,智能平臺還會公布資產處置的公開信息、電子賣場、電子競價需求公告等多項政策文件信息。結合網絡電商企業平臺,政府采購網站構建綜合采購系統(電子賣場),幾乎涵蓋政府采購過程所需全面完整的公共物品。目前數字政府建設處于信息系統的發展和鞏固階段。實施“互聯網+政府采購”,落實電子采購效率,提高采購效益。
數字化技術革新與賦能是政府采購的大勢所趨,政府業務處理的數字化模式提升績效,共享先進數字技術助力政府公共產品與服務的選擇,實現智能化平臺的采購供應目標。
3.2" 政府采購公共物品對機關運行保障管理效能的影響
政府采購公共物品讓行政事務處理更有效率,采購過程需要節約財政支出,避免造成財產浪費,提高政府績效需保證行政事務處理效率同時達標。因此,機關運行保障效能需要滿足最佳供給和資源的有效配置。
政府對公共物品的采購,還可劃分為純公共物品與混合公共物品。純公共物品一般由政府部門提供,公共服務納入政府采購序列。混合公共物品提供包含多種形式,包括完全由市場提供,或由政府和市場混合提供,私人部門也參與到物品的生產或政企合作來完成運營招標,實現混合物品提供。需關注資產專用與合同管理難度、競爭性與排他性等產品屬性對公共服務供給機制選擇的影響(林麗和于君博,2022)。機關事務運行需要多種公共物品,辦公用房、出行用車等方面均需要進行完備的資產采購與管理,將機關運行保障所需物品進行合理配置,提升運行保障效率。公共物品的采購需要規范公共財政支出、調節支出運行、避免采購行為失范與混亂。政府購買保證政府采購的規則化與模式化,確保公共財政支出的合理利用,盡最大可能篩選最適公共物品,提高機關運行保障效率。
政府采購公共物品作為政府財政的基本職能,合理采購完善政府既得利益,影響公共物品及服務的有效供給。因此,政府采購對機關事務管理的保障與機關事務處理質量的驗收具有顯著意義,督促轉變低效率的政府采購模式。
3.3" 供應信息風險的調節作用
供應信息風險在現代化政府采購對機關運行保障效能的影響中起到調節作用,對風險因素的監督以及查看潛在的風險損失,明晰當前決策與環境的風險狀態。現代化政府采購階段,涉及前期篩選及財政支出等多個過程,信息風險可運用技術方法識別:價格數字證據、專家團隊結構化建議法、歸納推理風險及可操作信息、頭腦風暴法、德爾菲法等,對環境中的風險準確把握。從而,逐項歸類評估,刪除無關風險因素,敲定風險的等級和影響力,糾正信息風險。將政府采購的調節作用從負向風險調整為正向引導,促進機關事務效能提升。
供應信息風險的調節作用過程,首先根據網絡展開供應信息識別,規避可能的風險影響。完善風險量化評估,測評風險損失程度以及弱點。采取控制措施和方法消滅或減少風險發生概率,控制損失范圍。監控風險環境記錄信息參數變化,核對并調整管理策略。政府采購部門關注信息化建設,監管識別其中存在的信息風險問題,例如:政府采購的報價范圍與市場價格比較,劃定潛在的風險程度與風險指標。價格信息高于市場供應價格的情況下,政府降低采買節約財政支出資金;低于市場供應價格,政府會傾向增加采買,但同時思考為何要以低于市場的價格出售,避免造成采購商品的質量影響。預估可能存在的價格信息風險提高采買質量與效率,對資產供應及運行保障管理效能存在影響。
此外,供應信息風險還存在其他因素影響,通過風險管理信息系統控制,管理系統提供相關實時信息。幫助對風險進行識別、分析、評估、預警,制訂風險管控策略,處理現實或潛在的風險,控制并降低風險帶來的不利影響。公共部門通過電子政務和通信技術領域,提高政府處理效率(Sundberg, 2019)。政務系統需要充分注意到經濟單位整體的風險費用,精確及時地提供信息,通過數據直接調度,靈活利用已有數據庫數據預測風險,提出各類可供選擇的方案。行政管理部門根據上述風險分析作出正確的采購選擇,將信息技術應用于風險管理的信息收集,監管供應風險,幫助提供更適合的公共物品,提高機關事務的運行效率。
因此,采購過程的信息風險通過調節政府的采購決策,影響到機關運行保障管理效能。供應信息決定政府采購,發現高供應信息風險時,需等待風險平穩或降低的狀態再進行采購。出現低供應信息風險時,關注前期的質量考察與行政監督,完成政府運行保障狀態供給。從長期角度分析,合理的監管供應信息風險,可確保同樣預算采買到更適合的商品,提高機關運行保障管理的效能。
4" 研究結論與建議
研究結論為現代化發展模式下,政府采購公共物品結合數字系統、智慧賦能、數據平臺、智能程序等現代化設施,影響機關運行保障效能的提升,供應信息風險從中起到調節作用。通過相關比較分析,發現在決策戰略風險與環境干擾風險存在的情景下,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控制、風險監督,助力政府采購及時準確地識別風險信息。從而,影響機關運行保障的管理效能,提高處理效率,驗證了研究模型。根據結論提出下列建議:
第一,政府采購需要結合現代化數字發展模式提升行政效率。增強政府采購的消息靈活性與獲得渠道,不應按照原有采購模式查看信息詳情及價格范圍,制定較為局限的采買決策。相反,應發散思維,透過數字平臺與程序,充分比較與篩選采購信息,制定完備的采購策略,拓展采購效率。運用數字系統、智慧賦能、數據平臺、智能程序等獲取信息,增加信息的可獲得渠道,及時篩選政府采購模式,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效率。現代化模式系統還可通過提供比價等功能進行信息反饋,運用高科技手段比較,幫助政府篩選最適合的采購范圍,助力政府行政采購效率的提升。
第二,政府采購公共物品需要以提升機關運行保障管理效能為前提。政府采購的范圍包羅萬象,公共物品采購作為政府的主要職能,厲行節約財政經費的限制情況下,將經費運用到最需要的采買中,才是最合理的采購決策,并構建“節約型機關”效能管理。政府進行采購前,可先深入了解維持行政機關運行保障需要,按實際需求采買避免采購浪費。采購符合機關運行的設施設備,明細采購的資產管理,妥善安排利用資產。相關部門可設立專門的政府采購中心,根據政府采購政策、采購預算、采購需求,編制采購文件。實現政府采購精細化、科學化目標,提質增效。
第三,政府采購需關注供應信息風險,深入思考制定決策。實際采購過程的信息風險存在諸多不確定性,造成信息不對稱效應,包括采買信息不到位、誤導及隱瞞,與市場平均價格差距懸殊等問題,降低政府采購的機會成本。監管采購供應商報名資料,核對產品信息、談判資料參數、文件信息是否出現錯漏與遺漏、品牌型號等規律性差異等,避免出現采購風險。政府可通過建立采購監管團隊,或引入第三方機制運用專業的風險評估體制進行篩選。因此,需要政府出臺相應的采購監管制度與規范,健全監管體系,規避具有供應風險的采購,促進政府采購事業健康發展,提升機關運行保障管理效能。
參考文獻:
[1]" 白志遠.論政府采購政策功能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J].宏觀經濟研究, 2016(3): 3-7,23.
[2]" 藺豐奇,李佳航.論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規范化建設——基于社會學制度主義的分析視角[J].經濟與管理,2014,28(2):88-94.
[3]" 張強,楊華.推進機關事務管理現代化的建議[J].中國財政,2022(4):60-61.
[4]" 張剛生.集中統一管理:現代化視角下政府運行保障體系改革方向[J].黨政研究,2023(1):115-122,128.
[5]" 詹劉寒,李丹濃.在線信息搜索中的信息規避影響機制研究[J].信息工程大學學報,2023,24(3):328-335.
[6]" 王詩喆.零售業視角下消費者信息交互體驗對購買決策評估的影響——關系質量和感知風險的中介效應[J].商業經濟研究,2023(13):43-46.
[7]" 李維杰,穆琳,桂暢旎.網絡社會數據風險識別與應對[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6):25-33.
[8]" 劉國亮,何娟.風險決策概率權重對前景構形的依賴關系研究[J].學習與探索,2023(3):138-145.
[9]" 黃洪珍,陳泰旭.互聯網平臺信息生態中的信息風險及其治理[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23,44(2):79-85.
[10]" WANG M. Cognitive Decision-making and Public Opinions[J]. Neuroquantology, 2018, 16(5): 553-560.
[11]" WANG X, PAN Y, ZHANG K, et al.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personality traits influence individual and joint risk-based decision making[J].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17, 45(6): 881-892.
[12]" 許偉,陸波,于紅琴,等.拓寬價格信息服務領域 提升價格調控監管水平[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6(11):50-51.
[13]" HOEKMAN B. Reducing home bias in public procurement: Trade agreements and good governance[J]. Global Governance, 2018, 24(2): 249-265.
[14]" JEREB B. Risk assessment model respecting segments of the public[J]. Montenegrin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3, 9(3): 75-94.
[15]" 林麗,于君博.公共服務的產品屬性對政府“生產還是購買”決策的影響[J].寧夏社會科學,2022(4):70-77.
[16]" SUNDBERG L. Electronic government: Towards e-democracy or democracy at risk[J]. Safety Science, 2019, 118: 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