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創新為驅動的新質生產力逐漸在各領域展現出強大的潛力和廣泛的應用前景。在醫療衛生領域,公立醫院作為醫療服務體系的主體,其高質量發展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健康福祉和國家的整體發展水平。本文旨在通過探討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及其在醫療領域的表現形態,梳理衛生健康領域的技術創新、服務優化、管理精細、人才培養等方面新質生產力的體現,分析其在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中的潛在賦能作用,并提出相應的實施策略與未來挑戰,為公立醫院在新時代背景下實現高質量發展與推進健康中國戰略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 新質生產力;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健康中國
中圖分類號:" C 939
文獻標志碼:" A
收稿日期:2024-09-24
作者簡介:尹子威(1999—),女,碩士,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院務辦公室;俞曄(1981—),男,博士,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院務辦公室主任,副研究員。
文章編號:1005-9679(2024)06-0098-05""" ·健康與醫療管理·
Potential Enpowermentof New-quality Productivity in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ublic Hospitals
YIN Ziwei" YU Ye
(Shanghai General Hospital, Shanghai 20008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utting-edge technologies such 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big data, the new-quality productivity driven by innovation has gradually shown strong potential and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various fields. In the field of healthcare, public hospitals, as the mainstay of the healthcare service system,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the people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country.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ew-quality productivity, as well as its manifestation in the medical field, summarize the embodiment of new-quality productivity in the fields of healthcare technology innovation, service optimization, management refinement, and talent development in the health sector, analyze its potential empowering role i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ublic hospital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and future challenges, providing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public hospitals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advance the national health strategy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new-quality productivity; public hospital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Healthy China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視察期間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1],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2024年1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又對“新質生產力”定義作出系統性闡述[2],強調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與支撐力。2024年3月5日,李強總理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將“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列為2024年十大工作任務首位[3]。在高質量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的今天,發展新質生產力已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戰略舉措;是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現實需要;更是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的時代要求。
當前,我國正處在衛生健康領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在新質生產力的引領下,醫藥領域資源配置機制與模式發生很大轉變,不僅為疾病診治、服務模式與公共健康安全提供了創新策略,還有助于提升整個衛生體系的運行效能、公平性與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衛生事業的現代化進程與健康中國戰略的深入實施。公立醫院作為醫療服務體系的主體,是健康中國建設的主力軍,其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發揮其在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中的潛在賦能作用。
本文旨在通過探討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及其在醫療衛生領域的表現形態,梳理衛生健康領域的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健康科普等方面新質生產力的體現,分析其在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中的潛在賦能作用,并提出相應的實施策略與未來挑戰,為公立醫院在新時代背景下實現高質量發展與推進健康中國戰略提供參考借鑒。
1" 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
1.1" 新質生產力的概念特征與理論演進
新質生產力源于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概念,生產力是馬克思與恩格斯構建其唯物史觀的基礎性概念,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基礎性理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生產力在社會發展中起決定性作用,“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4]。而生產力水平的高低取決于多種因素,“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5]。在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框架下,新質生產力理論從“生產力發展理論”“自然生產力理論”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統一理論”[6]三方面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
新質生產力的著眼點在于“創新”,關鍵點在于“質優”,落腳于“生產力”,旨在塑造一條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質量特征。“新”主要體現在技術層面的創新突破,產業領域的創新拓展,動能優勢的創新激發;“質”則是凸顯面向未來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實現生產力的現代化、高水平、高效率;而先進的“生產力”則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不僅僅強調某種單一的生產要素,而是更加突顯新生產要素對舊生產要素的超越,充分引導人工智能、數據信息等新型生產要素滲透到生產的每一具體環節[7],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思路。因此,融入創新性、智能化、數字化要素的新型勞動者、新型勞動資料和新型勞動對象構成了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要素[8]。
1.2" 新質生產力在醫療領域表現形態
新質生產力在醫療領域現代化征程中立足于傳統生產力發展軌跡,對衛生健康事業發展進行持續的質量提升與效率優化。衛生健康新質生產力是維護和改善人群健康過程中,由于服務模式轉變、醫療技術革新、數據轉型升級等,不斷推動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等衛生健康改善效率的大幅提升。
新型勞動資料主要指一系列富有智能化、數字化和信息化的高精尖儀器設備等創新勞動生產工具。它們或是通過生命科學領域的突破,為過去無法解決的醫療問題開拓新的解決方案;或是借助創新性的材料、藥品和器械等手段,顯著提升醫療診斷和疾病治療的效率和精準度;或是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健康產品的作用,推動醫療服務模式升級[9]。例如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以“高級、精密、尖端”的優勢特征在微創外科手術中廣泛應用,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術后感染率、縮短住院時間[10]。利用人工智能實現的智慧導診、遠程醫療、可穿戴設備等,能夠對患者動態遠程、實時監測健康狀況,降低疾病的發病風險,提高醫療可及性,滿足不同患者群體的多樣化、多層次健康需求[11]。
從新型勞動者來看,除了醫學專業知識,更需要具備融合創新性勞動、數字化技能、學科融合應用能力和終身學習特點的高素質人才。在新型勞動工具例如5G技術、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科學技術創新成果廣泛應用的新時代,新型勞動者應當具備持續學習創新的能力,不斷探索新型勞動資料與醫療健康行業的深度融合,學習相關領域的前沿知識,關注發展方向,掌握先進技術,提高創新能力。新興技術的發展也使得人才教育呈現出跨越時間、空間、人員限制的趨勢,促使新時代高素質衛生人才進一步鍛煉勞動技能、轉變思維方式、提升綜合素質,推動知識要素指導實踐落地。
新型生產對象范圍也得到了一定拓展,涵蓋由科技進步催生出的新型自然物質,還融入了富含技術元素的新型材料以及以數據形態存在的非物質性生產要素[12]。除了直接參與醫療服務的實體對象,新型生產對象還包含以數據形式存在的虛擬對象。醫學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日益廣泛的應用,形成了大量的疾病數據庫與治療干預的數字療法,例如患者檢查影像資料、基因隊列信息等。數據的大量積累運用有利于醫療領域新知識、新理論、新方法的創造、傳播與應用,引領群眾拓寬與推進健康理念的廣度與深度。
衛生健康新質生產力歸根結底是通過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的現代技術應用,培養具備創新能力的高素質醫療人才,進行生產要素的創新配置,保障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
2" 新質生產力在公立醫院中的賦能作用
2.1" 發展衛生健康新質生產力能夠提高公立醫院醫療服務競爭力
衛生健康新質生產力在公立醫院中的運用,推動供給側的改革,不僅有利于醫療技術創新和服務模式優化,還能夠通過管理手段精細與人才隊伍建設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提高公立醫院醫療服務競爭力。
新質生產力強調科技創新在醫療衛生領域的應用,通過醫療技術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可以顯著提高公立醫院的診療水平,實現精準醫療。例如可穿戴式設備,可以實現對患者身體數據遠程監控,智能管理、及時預警,能夠顯著提高醫療服務的精準度和反應速度。鼓勵醫學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推動臨床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應用,推動醫學科學的發展和進步,為患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療手段和個性化的診療方案,豐富疾病治療方法與干預手段選擇,增強群眾健康保障和健康干預能力,為公立醫院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
新質生產力為醫療健康服務的模式創新開辟了新的道路,提高醫療健康資源配置效率和資源利用率,有助于實現醫療資源與人民群眾對美好健康生活向往的需求的匹配。傳統的醫療服務模式往往受限于時間、區域、受眾群體等各種因素,在衛生健康領域還存在諸多未被滿足的需求,難以實現醫療資源的均衡分配[13]。而新質生產力推動服務獲取方式的變革,催生了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醫療服務模式,擴大健康服務的覆蓋面和可及性。患者能夠輕易利用線上預約掛號、電子處方流轉、檢查檢驗互通互認、互聯網醫院咨詢等數字化手段,突破時間和區域限制享受同等的醫療服務,同時,公立醫院也能提升整體醫療服務水平。
新質生產力融入醫院管理,將基于人的經驗管理與基于數據的循證管理相結合,提升醫院管理的精細化、信息化、規范化、科學化水平。推動以數據要素為根本的“智慧醫院”建設,合理配置醫療資源,提高醫療服務效率,降低醫院運營成本,為醫院宏觀管理和決策提供數據支持,更好地保障和促進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穩步有序開展。以數字思維突破傳統醫院管理理念,進一步打通人、財、物資源,引導業務執行從“以成本為中心”向“以效益為中心”轉變,全面提升醫院管理效能。健全醫院評價指標體系,從管理、服務、科教、環境、新基建等全維度,建立形成統一、開放、可操作的“未來醫院”管理標準體系和評價指標體系,實現公立醫院高效率、高安全的數字化治理。
按照新質生產力的要求,關注復合型、創新型醫學人才的教育、培養與隊伍假設,適應新興醫療技術和先進管理模式的需求,激發醫學科技人才的創新積極性與發展潛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作出了重要部署,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14]。新質生產力視角下的人才培養注重整合臨床醫學、基礎醫學和社會醫學等多方面知識,理論知識、臨床實踐與醫患溝通的全面培養,融入醫學信息學、健康管理和醫療大數據分析的科學素養,拓寬公立醫院人才儲備,釋放創新動力、活力與潛力。
2.2" 發展衛生健康新質生產力能夠增強公立醫院健康體系現代化
新質生產力在衛生健康領域的發展與應用,催生需求側更高層次、更多樣化的健康需求,推動公立醫院健康體系整體升級和轉型,有望實現公立醫院衛生健康的體系現代化可持續發展。衛生健康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特質顯著體現于“數字化”的深入滲透,這一過程不僅催生了醫療服務領域內的新興構成要素、服務形態和運營模式,更從供需兩端雙重維度出發,撼動了長期以來資源配置結構性失衡的根基[15]。數字化力量驅動衛生資源配置由原先的失衡狀態向更加均衡的方向逐步演進,促進了資源的高效優化配置,進而顯著提升了整個服務體系的綜合效能與運作效率。
醫療衛生領域醫患雙方具有高度信息不對稱性,新質生產力數字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患者對疾病治療方面的信息差,通過多媒體宣傳渠道患者可以掌握不同醫療機構的服務特色、不同疾病病種的診療手段,對相關信息的掌握和了解更加充分,改變原有的固化認知直接影響就醫選擇偏好。基于患者口碑與就醫體驗的醫療機構評價體系日漸完善,患者對醫療機構服務水平的了解程度逐步提升,就醫方式的選擇不斷增加,為患者了解醫療服務供給提供了新的信息源,能夠減少在醫療機構選擇中面臨的不確定性,從而作出更為合理的就醫選擇。
與此同時,公立醫院創新服務模式,通過各類醫療知識分享平臺、互聯網醫院等新進行科普,極大擴展公眾掌握的信息知識范圍,不斷提升對疾病治療與健康的認知水平。更多以預防為主的健康理念[16],可以使患者注重疾病預防與健康管理,緩解醫患雙方醫療知識的信息不對稱性,推動患者對自身健康狀態和疾病就醫需求有初步判斷,從而引導患者合理化就醫,這有助于構建起全面、持續的健康服務體系。公立醫院通過多渠道的患者評價體系,能夠全方位了解患者需求,針對患者就醫需求結構,推動醫療健康服務全要素數字化和醫療服務模式轉型升級,將健康管理理念與服務納入醫療服務,使公立醫院充分發揮衛生資源的最大效能,實現公立醫院健康體系現代化。
2.3" 發展衛生健康新質生產力能夠推動公立醫院健康中國戰略實施
作為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形態,衛生健康新質生產力能夠為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供關鍵支撐,推動形成衛生健康事業和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的新格局。健康中國戰略包含五項重大任務,其中一項就是發展健康產業。新質生產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決定了其既是解決健康問題的有效手段,更是為健康產業提供創新驅動的活躍力量[17]。通過新質生產力視角,可以更深入地實踐如何通過變革創新來提升衛生健康事業質效,推動健康產業轉型升級。
新質生產力視角不僅關注經濟效益,更重視社會公平和可持續發展。在實施衛生政策過程中,注重新技術和新模式提高醫療健康服務的可及性和普惠性,同時保障醫療資源的公平分配和環境的可持續性[18]。通過大量衛生健康數據收集和模型分析處理,提高疾病監測的準確性和及時性,有助于識別高風險人群和病種,制定針對性措施,進行早期預警以應對潛在公共衛生事件。信息數據在公立醫院間的開放共享,有助于不同地區、不同層級、不同部門的醫療協同創新,提高公共衛生應急響應的速度和資源調配的效率,增強公共衛生體系的韌性。通過精準醫療、個性化治療等手段,能夠顯著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減少不必要的醫療干預,在提升醫療服務質量的同時有效控制成本,推動醫療體系由“數量驅動”向“價值驅動”轉變[7],從長遠視角改善群體健康,推動價值醫療實現。新質生產力促進醫療健康領域整體發展,公立醫院科研創新與成果轉化也離不開健康產業與其他行業的整合協作,邁向更加個性化、精準化、多樣化、數智化的跨界融合。新質生產力催生出一系列健康產業新的商業模式和服務業態,融入“健康中國”衛生健康發展整體目標,以創新匯聚健康資源,推動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建設,真正實現事業產業雙贏和雙向提升和可持續發展。
3" 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措施與風險挑戰
3.1" 持續信息化建設,加強數據監管力度
公立醫院應以數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為重點,加快信息化建設布局,積極推進醫療信息化系統的建設,實現醫療、醫保、醫藥等數據的互聯互通。通過構建健康檔案電子化系統、醫院信息化管理系統等,形成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數據網絡,為精準醫療和健康管理提供數據支持。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建立完善的數據加密、訪問控制、審計追蹤等機制,確保醫療數據在采集、存儲、傳輸、使用等各個環節的安全性。同時,加強醫護人員和患者的數據安全意識教育,防止數據泄露和濫用。制定統一的醫療數據標準和交換協議,促進不同醫療機構之間的數據共享。建立跨機構、跨地區的數據共享平臺,打破信息孤島,實現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3.2" 推進全要素創新,注重倫理風險防范
公立醫院在醫療技術、服務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進行全要素創新。通過引入新技術、新設備、新方法,提升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遵循產品技術審評審批制度,促進科研成果快速轉化,推動科技創新加快轉化為衛生健康生產要素。需注重在實踐中定期總結完善,在推進全要素創新的過程中注重倫理風險防范。建立完善的倫理審查機制,對涉及人體實驗、基因編輯等敏感領域的創新項目進行嚴格審查。同時,加強倫理監管和問責機制,確保創新活動符合倫理規范。
3.3" 優化資源配置,升級健康產業結構
公立醫院應根據區域人口分布、疾病譜變化等因素,合理配置醫療資源,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縮小城鄉、區域之間的醫療差距。加快健康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響應政府鼓勵發展生物醫藥、醫療器械、健康管理等新興產業政策,推動傳統醫療產業布局的轉型升級。同時,加強健康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健康產業體系。積極參與國家、全球創新衛生實踐和國內國際標準制定,建立完善衛生健康標準、規范和法規,在臨床科技創新、衛生健康數據等領域實現關鍵突破,成為全球衛生健康規則標準的主要制定者和健康創新技術應用的引領者。積極推動衛生治理變革,為衛生健康新質生產力在中國甚至全球的發展創造更好國際環境,引領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建設。
新質生產力是衛生體系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引擎,亦是對接新興衛生健康服務、驅動未來健康產業格局優化以及促進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以創新為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已成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推動實現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構建起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體系的關鍵支撐。作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衛生健康新質生產力在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中具有巨大的潛在賦能作用,通過加強醫療信息化建設、深化全要素創新、優化資源配置等措施的實施,充分發揮新質生產力的優勢和作用,推動公立醫院向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為健康中國建設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讓健康發展的成果更廣泛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強調牢牢把握東北的重要使命奮力譜寫東北全面振興新篇章[N].人民日報,2023-09-10(1).
[2]"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4-02-02(1).
[3]" 李強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摘登)[N].人民日報,2024-03-06(3).
[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3.
[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6]" 常慶欣.新質生產力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發展[J].國家治理,2024(9):27-32.
[7]" 周川,饒江紅.衛生健康新質生產力的概念界定與時代價值[J].健康中國觀察,2024(6):49-54.
[8]" 徐政,鄭霖豪,程夢瑤.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實踐構想[J].當代經濟研究,2023(1):51-58.
[9]" 劉晨曦,王茜,姚嵐.新質生產力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研究[J/OL].中國衛生經濟,2024,(07):6-9[2024-09-24].http://kns--cnki--net--https.cnki.shd1rmyy.lwnote.com:50001/kcms/detail/23.1042.F.20240807.1016.002.html.
[10]" 李樂,謝多雙,呂宜靈,等.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相關醫院感染研究進展[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23,3(21):357-360.
[11]" 王紹源,劉瑞娜.元宇宙醫學應用的倫理困境與治理原則[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24,41(2):171-175,190.
[12]" 張志鑫,鄭曉明,錢晨.“四鏈”融合賦能新質生產力——內在邏輯和實踐路徑[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105-116.
[13]" 張夏恒,馬妍.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要性、科學性及著力點[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4(4):118-130.
[14]"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在京舉行[N].人民日報,2024-07-19(1).
[15]" 龐瑞芝,李倩楠.新質生產力推動衛生資源配置結構優化的內在機理與路徑[J].學習與探索,2024(5):120-131.
[16]" 王亦冬,周雪,毛薈妍,等.新質生產力在衛生經濟領域內蘊含的潛在變革動能[J/OL].中國衛生經濟,2024(7):1-5[2024-09-24].http://kns--cnki--net--https.cnki.shd1rmyy.lwnote.com:50001/kcms/detail/23.1042.F.20240801.1539.002.html.
[17]" 張毓輝.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卡點堵點[J].中國衛生,2024(5):31-34.
[18]" 周雪,毛薈妍,王雪梅,等.新質生產力驅動衛生系統重塑的當前表現與潛在挑戰[J].中國醫院管理,2024,44(5):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