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單元教學有助于學生對化學知識形成結構化認識,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通過“能量轉化及能量守恒”大概念統領原電池的相關概念及知識,開展“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單元設計與教學,使3個課時的教學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在教學中,應用思維型課堂教學策略,在真實情境中,調動學生實驗、討論、分析、圖示、想象等高級思維活動,發展學生的“模型認知”核心素養。
[關鍵詞]大概念;模型認知;單元教學;化學能;電能
[中圖分類號]" " G633.8"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4)17-0069-04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1]。為了進一步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發揮課程育人功能,需要在學科課程的教學中,設計和組織以素養為本的大單元教學,幫助學生構建學科知識系統,形成學科基本觀念,提高學科實踐能力[2]。本文以“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為主題,基于大概念整合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第二冊的“化學反應與電能”及選擇性必修1的“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原電池”兩部分的課程內容,設計單元教學,提煉原電池的思維模型。實踐表明,這樣的教學設計,打破了課程模塊之間的學習壁壘,進一步明確了學生認識“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思路與方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模型認知”核心素養。
一、教學現狀與教學內容分析
(一)教學現狀分析
素養為本的教學單元不同于教程編排中呈現出的自然單元,在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組織上不拘泥于教材學習內容的編寫體系,可以是學科間或學科內的排列組合,借任務、問題、項目等重組知識內容,促進跨學科、跨領域的知識建立聯結,以及新舊知識、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融合[3]。很多學校在高一第一學期結束后就實施了選科分班,對于已經確定要選考化學的學生來說,對不同模塊的學習內容進行整合,不僅能合并相似內容的學習,提高學習的效率,還有利于促進知識的結構化,加深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
學生在初中學過蒸發、氣化、凝固等物理狀態變化中的能量變化,對于能量的相互轉化、能量守恒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在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第一冊中,學生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電解質以及離子反應,對于氧化劑、還原劑、電子轉移、氧化還原方程式的書寫、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性、離子反應的實質、離子方程式的書寫等有較深體會。學生在物理中學過電流、電路等,但不清楚如何將氧化還原反應中的電子轉移轉化為電流。學生在生活中使用過各種干電池、紐扣電池、手機電池等,但不清楚這些電池的工作原理,更不清楚電池性能優化的方向及重要性。
(二)教學內容分析
本單元通過化學反應過程中的物質變化與能量變化,將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原電池的相關知識點進行融會貫通,使學生認識能量轉化形式和轉化途徑的多樣性,以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對裝置的獨特要求,學會運用原電池的思維模型認識并分析陌生的化學電源的工作原理。本單元的化學知識結構如圖1所示。
化學反應中的化學能可以轉化為熱能、電能、光能等不同形式的能量,在轉化的過程中遵循能量守恒定律。本單元的教學設計中,通過“能量轉化及能量守恒”這個大概念,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中的能量轉化形式、轉化所需裝置、轉化所需條件、轉化效率優化等教學內容有機整合,以增進學生對核心知識、關鍵方法的理解(如圖2)。
二、單元教學目標及教學整體思路
(一)單元教學目標
原電池是高中化學核心內容之一。從必修第二冊的“化學反應與電能”,到選擇性必修1的“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化學電源”,教學內容由淺入深,學生認識水平層層進階;不同的知識內容蘊含不同的化學學科素養,其中原電池思維模型的提煉與優化可有效提升學生的“模型認知”核心素養。據此,制訂如圖3所示的教學目標。
(二)單元教學整體思路
課時1要求學生理解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可能性及途徑。課時2要求學生理解氧化劑與還原劑不接觸也能反應的原電池工作原理。課時3要求學生理解由更陌生的氧化還原反應、更陌生的離子導體等構成的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學生的認識水平從“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到“提高轉化效率”再到“清潔、高效地轉化”逐層提升。原電池模型從“單液原電池模型”到“雙液原電池模型”再到“一般原電池思維模型”逐層提升。單元教學整體進階思路如圖4所示。
三、單元教學設計
本單元采用思維型課堂教學策略,通過“創設問題,激發動機”環節導入課堂,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思維互動,主動構建”環節開展學生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自主構建原電池的思維模型;通過“思維監控,梳理歸納”環節小結、反思、修正自我構建的原電池模型;通過“拓展提升,遷移應用”環節進行變式模擬,應用模型解決問題。各課時教學設計分別如表1、表2、表3所示。
四、單元教學實踐反思
(一)充分利用實驗搭建認知情境
本單元的探究實驗素材非常豐富,根據單元設計的目的,可以選擇合適的實驗搭建認知情境,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構建模型,發展化學學科核心素養。除了課本上的原理探究實驗,本單元還增加了陌生原電池探究實驗、干電池拆解實驗、氫氧燃料電池探究實驗等,通過一系列的原電池工作原理探究實驗,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分析、理解原電池原理,自主構建模型、遷移應用模型。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使小風扇轉動,真切感受科學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可以將知識轉化為技術的力量,進而增強學生的求知欲。
(二)開展多種活動形式,使學生思維外顯
在單元設計的過程中,盡量充分調動學生實驗、討論、分析、圖示、想象等高級思維活動,通過具體的情境和實例來把握原電池及其工作原理,完成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的轉化過程。在探究原電池的工作原理時,引導學生從回路的角度分析電子和離子的移動方向,并用畫圖的方法展示。在設計原電池時,讓學生選擇材料設計出裝置圖,再進行實驗探究及評價。
課堂上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的思維外顯,同時,及時鼓勵學生勇于嘗試與創新。在設計燃料電池時,有不少學生展開想象,設計出了與課本不同的裝置圖,雖然這些裝置圖可能并不完美,但它們充分體現了學生活躍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勇于創新的精神。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王云生.“常見無機物及其應用”大單元教學的設計與組織[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2(10):114-116.
[3]" 雷浩,李雪.素養本位的大單元教學設計與實施[J].全球教育展望,2022(5):49-59.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