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化學校本作業作為培養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良好載體和促進化學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平臺,探索化學校本作業的設計策略顯得尤為關鍵。福州市馬尾區化學名師工作室在調查分析馬尾區初中學生化學作業現狀的基礎上,集名師工作室成員的智慧構建了化學校本作業設計的基本框架,并提出了化學校本作業的設計策略,以期實現福州市馬尾區初中化學教學的減負、提質與增效。
[關鍵詞] 核心素養;初中化學;校本作業;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 " G633.8"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4)17-0080-04
核心素養導向下的作業設計,要求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還要關注對學生的思想品質、情感態度、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培養;要求作業設計具有多樣性和開放性,不僅包括傳統的書面作業,還包括實踐活動、項目式作業等多種形式的作業,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和想象力。化學是初三新增科目,受中考評價體系等方面的影響,當前習慣將作業主要定位于鞏固知識、強化技能,作業的覆蓋面廣且量大,無法有效減輕學生的負擔。因此,教師需要改變過分注重知識和技能的教學狀況,將作業設計納入學科教研體系,著力強化化學核心素養立意。
一、初中化學作業現狀
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作業習慣、作業態度、作業量以及作業時間等情況,筆者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調查思路如圖1所示。筆者采用問卷星線上調查模式,對福州市馬尾區693名九年級學生進行了化學作業問卷調查。
圖2為九年級學生化學作業情況問卷調查部分統計結果,雖然大多數的學生喜歡化學,但作業過程中,依然存在以下問題:一是69.38%的學生完成化學作業花費的時間為30~45分鐘,學生基本將資料書中的作業全部完成,作業量大,重復訓練,師生負擔較重;二是21.95%的學生對于目前化學老師布置的作業興趣不濃,認為作業樣式單一、缺乏創新,無法激發他們做作業的興趣和動力;三是多數學生對于家庭小實驗、了解化學歷史等類型的作業非常感興趣,認為很有必要。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希望能增強作業形式的多樣性,增加作業內容的趣味性,并能有效鞏固和拓展學科核心知識及綜合運用能力。
依據《福建省初中化學學科作業設計與管理指南》的總體要求,校本作業需遵循課程標準,體現學科特點,控制作業總量,豐富作業形式,強化作業指導和評價。化學校本作業作為培養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載體,教師須將化學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態度與責任等理念融入化學作業中,據此設計出符合具體學情的校本作業。
二、初中化學校本作業設計策略
基于以上現狀,為了減輕初中化學一線教師的工作壓力,福州市馬尾區化學名師工作室集眾人智慧建構了如圖3所示的化學校本作業設計基本框架。
(一)校本作業要求
1.校本作業格式規范
統一校本作業格式:16開Word文檔,左右和上下邊距均為2 cm。作業保存為電子檔進行分享,便于各校一線教師根據本校實際情況進行修改編輯,同時也便于電子檔資料庫實時更新。
2.校本作業設計要素
校本作業設計遵循五個要素:一是創設具有時代性與真實性兼具的問題情境,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二是基于內容關聯,使學科思維和學科觀念內容結構化,更好地幫助學生建立學科知識體系,培養學科思維和學科觀念,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三是開展高水平的實驗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四是設計具有診斷和發展學生素養功能的問題,更好地了解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以便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建議;五是充分開發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樣、便捷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方式,以提升學習效果。
(二)校本作業內容
化學校本作業包括課時作業和單元作業兩種類型,二者均包含常規性作業與發展性作業或拓展性作業或綜合性作業(根據具體情況三選一)。化學校本作業的設計思路如圖4所示。
1.校本課時作業
(1)常規性作業
常規性作業占比約為80%~90%。它包括鞏固性作業、提高性作業、整理性作業。其中鞏固性作業即基礎性作業,側重于鞏固化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概念,面向全體學生。提高性作業的目的是發展和考查學生理解和應用知識的能力,依據難度,部分學生可以選做。整理性作業多為思維導圖,聚焦大概念統領下的化學概念的意義及其形成過程,幫助學生構建結構化的知識網絡,引導學生用微觀視角認識物質及其變化,建立物質結構、性質和用途之間的關聯,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2)發展性作業或拓展性作業或綜合性作業
發展性作業或拓展性作業或綜合性作業占比約為10%~20%。此部分為重點設計內容,借助于生活情境進行設計,重在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這部分作業的目的是基于課程內容,拓展學習空間,著眼能力和習慣的養成,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發展性作業即閱讀類作業,閱讀化學教材中的“資料卡片”“化學·技術·社會”“科學史話”“科學視野”等,讓學生全面把握材料內容,體會和理解其中蘊含的化學知識、思想與方法,有效發展學生的知識體系廣度。拓展性作業凸顯遞進性和擴展性,注重整合知識、發散思維。該類作業與學生的學習進程相符,重在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實驗、分析數據和證據、推導結論等的能力。如設計改進實驗、家庭小實驗、小制作等作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效增加學生的知識體系深度。綜合性作業要求關注學科價值,注重知識運用、方法遷移和思維發展,要求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地解決實際問題,感受化學學科的發展對社會文明的推動作用。其形式多樣,可通過實踐活動、微型項目式學習活動、社會調查考察等形式,創新性地將學科概念、知識、能力滲透到學習活動的體驗、操作、交流與制作之中,幫助學生活學活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2.校本單元作業
新課程針對義務教育化學課程設置了五個學習主題,對于每一個學習主題,教師可運用BCMAP多維課程結構模型組織教學。關于“BCMAP”,“B”即Big idea(大概念),是指體現這個學習主題的化學觀念;“C”即Core content(核心內容),是指這個學習主題的核心內容;“M”即Method(方法),對應學習本主題主要應用的思維方法;“A”即Attitude(態度),對應本學習主題體現的科學態度與責任;“P”即Practice(實踐),對應本學習主題的科學探究與實踐,包括學生必做實驗及實踐活動[1]。
將BCMAP多維課程結構教學模型應用于大概念統領下的校本單元作業設計,以科粵版第七章“溶液”為例,其BCMAP多維單元作業設計模型及相應內容如圖5和表1所示。
三、初中化學校本作業設計樣例
(一)鞏固性作業樣例
紅色經典影片《閃閃的紅星》中有一段兒童團員潘冬子給紅軍送鹽的故事。潘冬子開始把食鹽裝在竹筒中,打算扮作上山砍柴的人將食鹽送給紅軍。途中發現敵人盤查嚴格,潘冬子急中生智跑到河邊,把竹筒里的食鹽全部溶入水中,再用棉襖吸收鹽水,最終順利地將食鹽送給了紅軍。
(1)從微觀角度分析,氯化鈉是由" " " " " " "(填“分子”“原子”或“離子”)構成的;從元素角度分析,氯化鈉溶液中+1價的元素有" " " " " " " "(填元素符號)。
(2)從鹽水中重新得到食鹽固體,需進行的操作的名稱是" " " " " " " " 。
(3)氯化鈉的溶解度曲線如圖6所示,10 ℃時,飽和食鹽水的溶質質量分數為" " " " " " " " (保留一位小數)。假設潘冬子的竹筒中有358 g氯化鈉,10 ℃時最少需用" " " " mL的水溶解。(水的密度為1.0 g/cm3)
(4)農業上常用10%~20%的氯化鈉溶液選種,現需配制質量分數為16%的氯化鈉溶液20 kg,需要水的質量為" " " " " " " " kg。
(5)農業上選種通常采用16%而不采用飽和水鹽水的主要原因是( )。
A.為了節約食鹽
B. 16%的食鹽水能更好地消毒
C. 飽和食鹽水的密度過大
設計意圖:食鹽水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物質。本題以經典影片《閃閃的紅星》中潘冬子給紅軍送鹽為情境素材,從微觀和宏觀角度認識氯化鈉溶液,考查從食鹽水中獲取氯化鈉的方法,并結合溶解度曲線考查溶質質量分數及溶液配制的簡單計算,體現化學與生活的聯系,展現革命小英雄的機智,培養當代學生的責任擔當與愛國情懷。
【評價目標】從微觀、宏觀兩個角度考查物質的構成與組成,常見元素化合價、元素符號的書寫,借助生活實例考查粗鹽提純操作方法;考查學生從溶解度曲線圖像中獲取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感受生活中處處有化學。
(二)提高性作業樣例
如圖7所示,一物體懸掛在飽和硝酸鉀溶液中(懸掛物不與溶液發生反應),在恒溫條件下,小明同學進行了如下實驗。
(1)若在燒杯中加入硝酸鉀晶體,彈簧測力計示數將" " " " " "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下同)。
(2)若在燒杯中加入蒸餾水,彈簧測力計示數將" " " " " nbsp; " " 。
(3)若恒溫蒸發掉一部分水(物體始終完全浸沒在液體中),彈簧測力計示數將" " " " " " " " 。
(4)若要使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小,該同學可進行的操作是" " " " " " " " 。
(5)若懸掛物為鐵塊,燒杯中的溶液為硫酸銅溶液,將鐵塊浸泡在溶液中,過一會兒,彈簧測力計示數將" " " " " " " " ,引起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化的原因是" " " " " " " " " " " " " " " "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其基本反應類型為" " " " " " " " 。
設計意圖:本題為物理與化學跨學科融合,溶液的密度是把兩個學科聯系起來的紐帶。彈簧測力計示數的變化與物體所受浮力的變化有關,物體所受浮力大小與溶液密度有關,在此基礎上根據物質溶解情況確定溶液的密度大小即可。該作業重在考查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以及應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評價目標】由圖能讀出隱含信息,即物體受到的重力等于彈簧測力計示數加上物體受到的浮力;能靈活運用物理學公式[F浮=ρ液gV排],根據溶液的組成變化判斷溶液密度的變化;學會應用金屬活動順序表,掌握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和基本反應類型的判斷。
(三)綜合性作業樣例
家庭小實驗——自制汽水
[實驗目的]
1.了解氣體溶解度隨壓強的增大而增大,隨壓強的減小而減小。
2.將化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相聯系,增強化學學習的興趣。
[實驗用品]
干凈的飲料瓶(500 mL)、小勺;白糖、放涼的白開水、小蘇打(食品級)、檸檬酸、果汁。
[實驗步驟]
(1)準備新鮮果汁,將檸檬酸、白糖、小蘇打分別加適量白開水溶解。
(2)將檸檬酸溶液與白糖溶液放在飲料瓶中混合,然后倒入果汁。
(3)再加入小蘇打溶液,迅速把瓶蓋擰緊。
[實驗現象]加入檸檬酸后,可觀察到的現象是" " " " " " " " 。
[實驗結論]小蘇打(食品級)與檸檬酸作用,產生" " " " " " " " ,溶解在水里。擰開瓶蓋," " " " " " " " 減小,溶解在水中的" " " " " " " " 逸出。
[交流反思]
(1)為什么在自制汽水時不能隨意增加檸檬酸和小蘇打(食品級)的用量?
(2)自制汽水過程中,迅速擰緊瓶蓋的原因是什么?
(3)自制汽水飲料的溶質和溶劑分別是什么?飲料的口感與什么有關?
[溫馨提醒]碳酸飲料深受同學們喜歡,適量飲用,有利于消化等。但過量飲用,則會給人體健康帶來危害,如增加骨折危險等。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搜集各種信息資料,獲取對碳酸飲料的認識;引導學生通過對碳酸飲料的探究,認識到碳酸飲料飲用要適量。
【評價目標】通過調查,初步了解碳酸飲料;通過自己動手制作碳酸飲料,了解碳酸飲料所含的成分;認識碳酸飲料對人體的利與弊。
四、初中化學校本作業設計反思
作業評價是連接作業目標與學習活動的橋梁。教師在明確學業要求的基礎上,依據學業質量標準,結合具體學業內容,制訂科學的作業評價標準,尤其需要針對綜合實踐活動、項目式學習活動等設計具體可行的評價量表。依據評價優化作業內容,更好地對校本作業庫進行調整更新,并保障評價內容與學業要求的一致性。
為進一步提高校本作業的設計水平,學校應注重信息技術的應用,尤其要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的優勢。應用大數據技術分析海量教育數據,把握學生學習的相關規律,有針對性地設計個性化的校本作業,可減少學生作業的總量和時長,提高作業的正確率,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質量,進而有效落實國家“雙減”政策[2]。
五、結語
作業設計不是教師“閉門造車”“孤軍奮戰”的結果,而是教師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持續優化的產物,是教師集體智慧的結晶。通過“設計—共享—實施—反饋—修改”校本作業設計閉環思路,持續優化作業資料庫,有效服務于學生及一線教師。希望通過本文的闡釋能夠為初中化學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啟示,助力減負增效。
[" "參" "考" "文" "獻" "]
[1]" 曹育紅,曾大慶,劉劍閩,等.大概念視域下的化學教材分析與單元教學建議:以科粵版化學教材九年級上冊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23(2):70-73.
[2]" 林敏.基于大數據的中學化學校本作業設計研究[J].中學教學參考,2022(2):69-71.
(責任編輯" "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