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教育課程是師范生必修課程,在培養學生的教育素養、教學技能和專業精神方面起關鍵作用,是師范生未來開啟教師職業生涯必經之路。本文調查了陜西省C高校357名師范生對教師教育課程學習的認知程度、學習的態度以及教學評價。結果表明大部分師范生對課程的學習相當重視,學習體驗滿意度較高,對課程的學習態度積極主動,對課程的教學效果、考核評價較為滿意,期待多元化的教、學、評方式。高校應加強相關課程基本資源建設,多元化評價教學效果;教師應創新教學設計,激發師范生的學習興趣;師范生應培養自主學習意識,不斷提升專業素養為成長為“四有好老師”奠定基礎。
關鍵詞:教師教育課程;師范生;課程認知;課程評價
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995(2024)07-0074-07
一、問題的提出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將教育置于至關重要的地位,要以教師為核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1],唯有擁有高質量的教師,才能實現高質量的教育。中國2035年的教育現代化和建設教育強國的目標是一個全面提升教育體系質量和水平的宏偉計劃,該目標再次強調教師教育工作在這一進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師范生是優質教育資源輸出者,對其的教育質量直接關系到未來整個教育系統的水平和質量。2023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旨在推動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的深化改革。方案提倡跨學科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通過制定課程實施規劃,創新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方式改革模式等要求,對基礎教育階段師范生的培養提出更具體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的教師思想對高校師范類專業人才隊伍培養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目標[2]。《教師職業能力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須具有“挖掘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能力,對師范生的“思想育人”提出更高要求。高等師范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師范人才的主力軍,肩負育人使命[3]。師范學科中的核心模塊教師教育課程旨在為師范生提供必要的教育理論、教學方法和教育實踐等知識,通過系統學習教育教學的基礎理論、發展理論和評價知識,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建立起對教育事業的情感認同。
有學者提出,在智能時代,師范生培養要兼顧“師范性”與“學術性”雙重理念,特別是要注重建立以培養師范生研究能力的核心課程體系[4]。然而,當前我國大多數師范大學未能給予研究方法教學足夠的重視[4]。例如本研究中的C高校開展的研究方法類課程未能覆蓋所有師范生。張萬玉[5]在西藏大學的調查結果發現,師范生對教師教育課程的滿意度普遍較低,呼吁高校加強課程資源建設。樊彩萍等[6]的調查結果也顯示學生對教師教育課程的滿意度中等偏下,特別是在課程結構設置不合理,教學重知識輕能力,需要優化課程設置,改進教學考核方式等。游子歡[7]的系統性文獻綜述研究結論表明,盡管我國教師教學評價研究已經穩步深化,但仍然存在著評價主體不夠多元、評價指標體系存在差異等問題亟待解決。總而言之,針對教師教育類課程內容設計,反映出課程設計偏向理論知識,重師范性,輕研究性,尤為缺乏實踐經驗,體驗感不強;課程組織注重學科取向,在垂直組織和水平組織標準上不明晰;課程實施與教學評價方式較為單一等一系列問題,難以滿足現代社會“造就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中小學教師隊伍”的需求。因此,通過量化調查師范生對相關課程的認知,態度及評價等方面研究分析討論,呼吁堅持“學生中心”理念,從高校、教師和學生三個層面共同努力提出對策,切實幫助師范生提升理論素養與專業實踐技能,為未來教師職業提供職責準備和支持。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22級師范生,該群體剛進入師范專業學習,對于教師教育課程的認知還處于“扣第一粒扣子”階段,開設的基礎教育課程對于其培養社會主義理想信念,高尚的職業道德情操,提升教育情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教師觀、學生觀和成才觀起到前置性引導作用。[8]研究者認為要全面準確了解學習者的課程需求,可優化課程結構,提高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并能幫助教師深入了解學習者的主觀需求,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持續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因此,有必要從學習者的角度深入了解師范生對教師教育課程的實際體驗與評價,為優化課程教學設計,提升培養成效帶來一定的借鑒與啟示。
二、研究設計
(一)調查問卷設計
本研究以師范生的教育基礎課程的教學模式為出發點,在周楚婷[9]調查研究問卷的基礎上做了修改,完成了陜西省C高校教師教育基礎的課程認知、學習態度以及課程教學評價調查問卷。問卷在多個課程評價框架的借鑒基礎上,完成初稿編制,后又經過前期測試,檢驗信度和內容效度、調整后形成最終的版本。問卷的主要內容包括兩個部分,A部分詢問了師范生的人口特征,包括性別、學科以及日常對教育類時政的關注度。B部分調查師范生對課程的認知、學習態度、以及教學評價三個方面,共有19道題。第23題是間接了解師范生是否誠實填寫問卷。
(二)核心概念的理解
教師教育課程目標體現在全面培養職前教師的專業素養與能力上,體現在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中。然而,教育理論課程的內涵在不同的教師培養計劃中難以確定,即使課程名稱相同,其教學內容也可能存在差異[10]。我國教師教育實踐課程結構完整,包括社會實踐、專業實踐、創新創業實踐、科研訓練等內容,以實踐為取向的課程[11]。在教學目標方面,有研究者提倡以成果為導向,重點關注能力考查[12]。羅祖兵證實理論融實踐的課堂教學在培養師范生理論聯系分析實踐素養方面效果顯著[13]。本研究在C高校開展認知、態度與評價調查,該校教師教育課程以理論課程為主,均安排在前四學期,涵蓋了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教師職業教育、教育政策法規、以及現代教育技術等內容。
(三)樣本抽樣及數據收集
陜西省C高校為當地老牌師范大學,該校的師范專業為當地培養眾多教育工作者。為保證所抽取的樣本能夠代表該校師范生,豐富樣本數量,消除文理學科差異,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樣方式,從12個師范學科中隨機抽取3個發放問卷。受訪者被告知,他們的回答將被保密,利用問卷星平臺完成在線數據收集。問卷第二部分要求答復者根據課程學習經驗完成問卷。問卷收集于23年4-6月份。發放調查問卷412份,回收問卷369份,其中357份有效,問卷的回收率為89.56%,有效率為96.75%。問卷題目均為封閉式問題,所有問題回答完后才能成功提交。故回收數據中不包括缺失值與異常值。
分析數據前,通過數據篩選和清洗程序,檢驗信度和效度以保證數據干凈有效。研究者通過剔除樣本間重復數據、刪除作答時間少于120秒的樣本,使用STDEV函數計算標準方差值等方式清除12個樣本,留下357份有效樣本進一步分析。樣本數據分析采用IBM SPSS 25.0軟件進行描述性和推斷性統計分析。
(四)問卷信度與效度
經檢驗,問卷的Cronbach’s α值分別為0.883,根據Field(2013)[14]建議,Cronbach’s α值不小于0.70被認為足以進行社會科學研究,問卷項目表現出強的內部一致度。問卷整體效度KMO值為0.892,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達到顯著,表現出較好的效度,表明調查問卷題項設置合理,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數據分析
(一)基本信息
該研究調查樣本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樣本中大部分是女生,占到80.4%的比例,19.6%的參與者是男生。文理科的受訪者分布相當均勻,其中48.2%的是文科生,51.8%的是理科生。這與該高校的師范生性別與學科分布接近一致,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反映該校師范生分布的真實情況。此外,還詢問了師范生對于教育動態的關注頻率,為后續的態度調查奠定基礎。結果顯示,92.8%的師范生會偶爾或經常關注教育類相關政策、法律法規、書籍報刊、熱點新聞等,這說明絕大多數師范生有關注教育行業動態的意識。
(二)課程認知分析
本研究中課程認知是對師范生學習課程的動機、對該課程重要性的認知以及學習完課程后有助于個人后續發展的程度等做了實證調查。
對于學習課程的動機,32.8%的師范生報告為了解我國教育的政策法規等,32.5%的師范生報告是為自身全面發展的需要,還有17.9%的師范生是為了提高個人綜合能力,還有57位參與者報告為順利畢業積攢學分,占到了報告人數的16%。這說明大部分師范生課程學習的動機不僅僅是達到課程目標,還在為個人后續的教師工作奠定理論基礎。經過課程的學習,86%的師范生認為該類課程重要,在大學課程設置中有一定的地位,且對個人有積極影響。
課程的學習對絕大多數師范生而言有著不同程度的幫助,如圖1所示。其中,70%的師范生報告課程學習在其掌握教育相關政策法規方面提供較多或極多的幫助;高達98.3%的師范生認為課程學習能引發對當下教育熱點的了解與思考;71.7%的師范生認為課程學習幫助其進入教師角色,能站在教師的角度去考慮教育教學問題;72.2%的師范生認為對于個人在通過教師資格證、教師崗位筆試等考試有較多的幫助。
此外,對于學習課程的益處,如圖2顯示,86.8%的師范生報告有利于培養個人專業能力的提升,例如分析教育教學問題,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等;87.1%的師范生認為有助于擴展自己的知識面、提高個人思想政治修養;76.5%的師范生認為可以提升個人精神境界;76.7%的師范生認為案例解析、課堂互動等有利于教育理論聯系實際,為個人畢業后的就業通道儲備專業知識或者提升個人精神境界。由此可見,課程的學習對師范生的幫助程度以及課程學習的益處均為積極顯著的。
(三)課程學習態度分析
行為計劃理論將態度定義為對人、物、機構或事件做出積極或消極反應的某種情緒[15]。這種情緒或信念可能是對一組特定行為的積極或消極反應,有利或不利的評價,贊成或不贊成的程度,好或壞的感覺以及是否可以為他或她的發展增加價值。本研究對學習課程的態度調查通過直接態度和間接態度兩個方面綜合考慮。直接態度體現在對課程的興趣和主動選課的意愿上。研究數據顯示87.1%的師范生表示對教師教育課程有興趣,其中52.9%報告了濃厚的興趣,有11.5%的師范生報告興趣不足。55.8%的師范生報告會主動修完教師教育類的選修課。間接態度體現在師范生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出勤率和課堂參與課題討論的意愿。在課程出勤報告中,97.5%的師范生報告自己從未在請假的情況下缺課。82.8%的師范生報告積極主動參與課堂互動,然而,有6名同學明確表示不會主動參與課堂中的討論,占到總人數的1.7%。這些數據表明,這些師范生還未進入三年級的專業課程學習中,少部分師范生對教師教育課程的認知可能不夠清晰,但大多數師范生表現出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這是一個良好的趨勢。這種積極態度為后續的專業技能學習和教師職業規劃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課程教學評價結果分析
本研究中關于對課程教學設計與考核的評價主要體現在對大班教學、教學方法、教學效果、期末考核方式等滿意程度上。13.8%(n=51)的師范生對教師“獨角戲”式的教學方法不太滿意,45%的師范生表示滿意。83.7%的師范生對課堂效果表示滿意,1.3%(n=5)報告不太滿意。3.2%的師范生對大班化教學表示出不滿意,更期望不同學科精準授課。在課程考核方面,19%的師范生不太滿意只將期末考試作為課程的考核方式,45.1%的師范生表示滿意。12.3%的師范生認為僅僅通過期末考試基本不能反映課程學習的情況。
在師范生報告更期望的教學方式中,如圖3,78.2%的師范生支持多媒體教學,73.4%的師范生認為教師講解也極其重要,56.9%的師范生則希望課程教師多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將理論知識學習與實際結合起來,49.3%的師范生則表明通過同學之間的互動與合作來學習,38.9%的師范生希望自主學習,即課程教師提出問題,自己查閱資料來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還有師范生明確表示希望課程教學中設計師生、生生辯論,讀書會交流,書籍分享會等方式。由此可見,師范生期望多樣化教學方式,傾向于教師講解,采用新型信息技術設計課件與實踐教學等多種方法和活動形式,提升學習效果和體驗感。
對課堂自評調查結果顯示,55.3%的師范生報告認真聽講并做好筆記,27.9%的師范生報告會認真聽講但不做筆記。在認真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方面,97.3%的師范生表示或多或少會參與,31.4%的師范生則表示或經常參與。超過96%的師范生認為填寫這份問卷是有些意義的,可能會引發一些思考,可見該問卷的數據有較高的可信度和代表性。
四、研究討論
(一)師范生對課程認知清晰,興趣較強
大部分師范生認為教師教育類課程非常重要,有著較為強烈的興趣,并且認為課程的學習有利于理解并掌握我國的教育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及教育規律,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教學觀。相關課程鼓勵師范生將教育當作一項人生事業來規劃和思考,對個人教師職業道德和教師日常行為規范遵循,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精神的內化,教育理念的認同與實踐,政治素養的提升等方面至關重要,推動師范生成長為具有扎實專業技能,教育情懷、誠實守信和開拓創新等特質的教師。然而,個別師范生對課程的學習重視程度不夠,自主學習性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師培養過程中,學校和教師應適當引導師范生重視課程學習的價值和重要性,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培養興趣,將教育課程學習視為教師職業發展的必要途徑。
(二)師范生課程學習態度主動積極
研究結果顯示大部分師范生對課程有濃厚的興趣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態度。一是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和選修意愿,表示對該課程的認可和興趣,可能會更加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課程的設置切實幫助師范生理解并掌握教育基礎理論、發展理論和評價模式。情感教育課程的教學進一步激發師范生對師范課程的學習熱情和對教師職業的認同。課堂出勤率和參與討論反映了師范生在課堂學習方面的高度責任心和積極性。這與絕大多數師范生生有意識主動關注國家教育動態形成呼應,再次印證積極的學習態度有利于黨的教育思想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在每個師范生的心中落地生根,用積極的情感、端正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和豐厚的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去教育學生。
(三)師范生注重形成性評價
大部分師范生對課堂效果表示滿意,表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滿足師范生的學習需求,幫助其理解掌握課程內容。“獨角戲”式的教學方法過于單向地傳授知識,大班化教學缺乏個性化教學和針對不同學科的深入探討。在課程考評方面,師范生表現出多元化考核方式的期望,如課程實踐作業、小組項目、實踐報告等形式,以全程全方位評價學習效果。多媒體教學是最有效的教學手段。例如通過圖像、視頻、音頻等形式豐富教學內容,幫助師范生更好地理解教育規律,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和互動性。教師講解是傳授教育思想、梳理教育模式和解釋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社會實踐和典型案例討論對教育難點及熱點問題的理解和思考能力,為將來的教學實踐提供寶貴的經驗。課堂研討促進師范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培養師范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辯論和交流活動可以激發師范生的思辨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多種教學手段相結合,多元化促進師范生全面發展。師范生的課堂自評表明有一部分師范生在課堂學習中仍存在提升空間,需要加強思想上重視,行為上積極主動,常思考勤實踐。授課教師應針對性采取教學策略,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達到三全育人的目的。
五、建議與對策
提升師范生教育課程學習體驗與效果可以從高校、教師和師范生三個層面綜合考慮。
第一,高校要加強相關課程基本資源建設,多元化評價教學效果。例如,提供多樣化的課程教學資源,包括教學設施、技術設備、實踐資源等,豐富學習體驗。拓展研究型課程廣度與開設范圍,結合教師教育課程的師范性與學術性目標。針對不同學科的師范生,高校層面可創新課程評價模式,豐富實踐性評價項目,增強課程考核設計。例如,對于文學類師范生,開設文學創作工作坊,創作文學作品等以項目形式結課。教育學專業師范生通過教學實踐來評價課程內容掌握程度取代傳統的考試,反映實際教學潛力和應用能力。靈活的考評方式可滿足不同學科師范生學習和獲得學分的需求與興趣,推動高校教育向更加靈活和個性化的方向發展。
第二,教師創新教學設計,激發師范生的學習興趣。鼓勵教師創新教學方法,挖掘師范生的最近發展區,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如互動式教學、項目制課程考核等,創造積極、互動和富有啟發性的學習環境。教師應考慮設計多樣化的學業評價,包括定期的教育案例討論、教育現象的理解與反思等,注重形成性評價,獲得即時反饋并改進,培養師范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師注重師范生個性化需求,對于文科和理科師范生的學習差異和個性化需求,確保在班級授課制度下又能做到因材施教。此外,鼓勵教師帶領學生參加校企合作項目等,因為有研究證明有企業經歷的教師能夠準確抓住課程重難點的現狀[16]。
第三,師范生應培養自主學習意識,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師范生應積極參與學術研討會、教育講座等學術活動,參與教育相關的社交媒體群體或在線教育社區,與教育領域的專家和行業內人士進行深入交流,分享經驗和見解。參與社會實踐項目,親身體驗教育實踐場景,深入了解教育需求與現實問題,并積累經驗。在課程學習結束后,重視個人學習效果自我評價。同時要有對教育類新聞和熱點問題的關注意識,及時將國家和地區的最新教育動態與變化融入到教學實踐中,以承擔教育責任、保持教育熱情,提升個人專業素養和教育能力,從而迅速成長為優秀的教育工作者。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編寫組.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01.
[2]張立明,鄭燕林,景麗英.習近平關于教師的重要論述對高校師范專業人才培養的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3(4):146-151.
[3]王長平,吳文哲.新時代師范人才高質量培養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 2022(04):142-147.
[4]黃凱斌.智能時代高水平師范大學研究型教師培養的路徑研究[J].教師教育論壇,2024(01):56-60.
[5]張萬玉.基于學生評價的師范生教師教育類課程滿意度調查研究——以西藏大學為例[J].山西青年,2023(14):51-53.
[6]樊彩萍,錢立青,趙朋.地方師范院校教師教育類課程質量檢視與提升策略——基于學生課程滿意度的實證研究[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23(04):105-112.
[7]游子歡.我國高校教師教學評價研究:發展動態、核心議題與未來展望[J].教師教育論壇, 2023(11):78-87.
[8]張海博,阮志紅.教育研究方法課程需求分析及影響因素研究——以貴州省Y師范大學為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3(02):49-56.
[9]周楚婷.云南大學學生“思政課”學習態度調查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3.
[10]吳宗勁.教育理論課程對職前教師從教準備度的貢獻研究[J].教師教育論壇,2023(05):58-66.
[11]何茜,羅平云,卞含嫣.建構高質量的教師教育實踐課程體系[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4):46-51.
[12]楊建艷,靳澤宇.OBE理念下教師教育類課程的教學模式建構[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2(22):143-145.
[13]羅祖兵,邱麗.教育理論課教學中師范生教育實踐素養培養的實證研究——基于“理論融實踐”培養模式的探索[J].教師教育論壇,2023(01):27-33+51.
[14] Field, A. Discovering statistics using IBM SPSS statistics[M].London:Sage,2013:268
[15] Beck, L., Ajzen, I. Predicting dishonest actions us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1991(3):285–301.
[16]楊芳.師生對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現狀評價的實證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8.
Exploring Practical Approaches to Enhancing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Evalu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for Students Teacher
——Taking C University in Sha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Liu Xin-juan, Ma Duo-xiu, Zhao Liang
(School of Education,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Shaanxi 721013;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Ru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Western China,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Shaanxi 721013)
Abstract: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s are compulsory for students teacher, playing a crucial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educational literacy, teaching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spirit, which are essential for embarking on a future career as educator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degree of cognition, attitudes towards learning, and evalu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among 357 students teacher at C University in Shaanxi Province,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teacher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urriculums, express high satisfaction with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s, exhibit proactive attitudes towards learning, and are generally satisfied with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while also expressing a desire for diversified teaching, learning, and evaluation approaches. Recommendations include strengthening basic resources for relevant courses at universities, diversifying methods for evaluat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encouraging teachers to innovate in curriculum design to stimulate students teacher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fostering preservice teachers’ awareness of self-directed learning to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thus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becoming “four-good” teachers.Keywords: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Students Teacher, Curriculum Cogni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責任編校:馮衛國)
基金項目:
2023年度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地方高校師范專業“育情懷·重實踐·強素質”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23BY139);寶雞文理學院第十八批校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課程教學與改革”(23JGYB08).
作者簡介:
劉新娟,女,陜西寶雞人,博士,寶雞文理學院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教育評價、教師教育;
馬多秀,女,陜西寶雞人,博士,寶雞文理學院教育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農村教育,德育教育;
趙亮,男,河北辛集人,博士,寶雞文理學院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兒童認知、行為及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