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主體高質量協同合作有助于新時代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也能助力化解多項現實挑戰。借助整體治理和系統思維,可以科學剖析當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性困境和深層病因。一方面,主體協同碎片化問題凸顯,包括主體參與體制仍不完善、合作渠道單一、協同尚未形成合力、協同行動要素供應不足以及協同監督體系缺乏等。另一方面,目標耦合不足、思維相異、能力欠缺、協同虛化以及動力不足,是阻礙主體協同的復雜性成因。為此,既需著眼機制設計、資源籌集、共同體構建、渠道暢通以及監管強化等方面的路徑,完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性邏輯,也要錨定實踐需求,持續完善改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全流程方案。
[關鍵詞] 農村生態文明" " 主體協同困境" " 破解策略" " 整體治理
[中圖分類號] C936"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24)04-0095-08
[基金項目] 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陜西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機理與潛在風險防范研究(2023F017);西安市科技計劃軟科學項目:數字化時代西安城市韌性治理邏輯與實踐路徑研究(23RKYJ0043)。
[作者簡介] 王文彬,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城市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鄉村振興與農村發展;賈若蘭,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方向:鄉村振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而廣大鄉村正是夯實這一發展理念的重要場域,且生態振興和強化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的重要內容。進入新世紀,隨著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推進,很多地區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這項工作的復雜性、長期性和系統性。當前,許多地區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仍面臨不小的發展挑戰,且問題分散、碎片化特征明顯,尤其是在主體協同合作方面,需要重點關注和深入研究。
一、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主體
參與問題凸顯:兼論既有文獻
目前較為繁重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任務,亟待獲得更多主體力量的參與和支持。近年來,多地針對這項工作出臺的政策中,關于如何真正激發主體參與活力與積極性的內容卻比較少,不利于從源頭改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局面。審視生態文明建設主體參與政策,以及梳理學界的既有研究,能夠更為完整地回答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參與問題。
1.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亟待關注主體參與
新發展階段為了進一步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亟待不斷贏取多元主體的積極支持與參與。自黨的十七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農村生態保護也始終是謀劃鄉村發展的重要工作之一。但相較于城市而言,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面臨較為復雜的任務,而且還存在多元主體參與不均、農民主體相對孱弱的現實問題。一方面,當前許多鄉村發展的重點更多放在如何更好地實現資源價值,而對自然環境保護等生態工作的關注相對要少。雖然近年來這一狀況有了很大改觀,但如何處理好保護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間的矛盾依舊凸顯。另一方面,在鄉村生態治理的多元主體中,政府起主導作用,企業、社會組織和鄉村民眾的作用則偏弱或未得到有效激發,不利于形成生態文明建設共同體(劉羿良和冷娟,2022)。事實上,漫長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發展之路,要真正贏得多元主體的認可與大力支持,才能不斷集聚這項工作的推進力量。
為了更好地指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國家先后發布了多項政策文件,不同程度地提到了贏取多元主體參與的重要性。結合歷年政策文件,可以發現吸引多元主體參與的三個顯著變化:一是支持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日益多元化。為了不斷擴充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持力量,企業、社會組織和社會公眾等主體紛紛成為政策關注的重點,這也意味著行動者的陣營不斷擴容。二是激勵多元主體參與的舉措和模式愈發清晰化。結合實踐探索,政策文件中關于如何恰當運用多元主體的內容更加具體,這樣便于直接有效地為多元主體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便利條件,如主張使用PPP模式等內容,使政策內容更為聚焦精準。三是結合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制定主體參與政策。相較于宏觀性引導,聚焦更為具體的農村生態工作制定主體政策,能夠更為科學地指導多元主體的支持和實際行動??傊?,關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主體參與的“應然”要求愈發清楚,但關鍵是相關內容能否精準轉化為“實然”操作。較為遺憾的是,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過程中,很多政策并沒有得到有效執行與應用。
2.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及主體參與文獻梳理
生態文明建設始終是農村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學術界對此話題的關注也居高不下,既有研究可分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頂層解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價值。整體上,生態振興成效決定著鄉村振興的基本環境,理應進行持續性地投入與關注,且只有高效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才能真正打造宜居、宜業的新時代美麗鄉村,真正凸顯“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追求,努力實現生態正義”(汪信硯,2020)。二是精準剖析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典型難題。不少地區在鄉村生態振興中暴露的形式化嚴重、持續性不強等問題,不僅破壞了正常的生態文明建設進程,而且還會造成較多資源浪費(杜強,2019)。三是重點解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成效及不足。在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后,多數地區的農村生態得到了有效改善,為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奠定了良好基礎,但仍存在政企同盟等現象(劉海英和蔡先哲,2022)。此外,一些地方弄虛作假、表里不一、敷衍應對的行為仍然存在,不僅沒有實現既定目標,反而對正常的農村生產生活秩序產生了嚴重干擾(詹國彬和陳健鵬,2020)。四是聚焦關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多元主體行動。著眼全局,各級政府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但一旦形成對政府的路徑依賴,便不利于吸納其他主體參與。事實上,除政府外,企業單位、鄉村居民也在鄉村生態治理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只有多主體共同參與,才能逐步構建生態政府、生態企業、生態公民的格局(呂文飛和王英,2023)。為此,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不僅要在行動主體上完整涵蓋政府、企業和公眾等力量,也要探索構建多元化的政府、市場及社區多元共治模式(沈貴銀和孟祥海,2021)。
總之,隨著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到建設實踐中的“主體”問題,但現有研究明顯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專題性研究較少。學者們仍然更加關注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價值及現實困境,而對不同類型建設主體的直接研究明顯不足;二是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主體的研究更多的是對實踐探索的簡單描述,而相對缺乏深層次的理論解析。為此,本文借助系統思維和整體治理理論,錨定主體行動,全面分析各類碎片化困境,并深層解構復雜性成因,結合實踐需求提出破解當前困局的全流程方案。
二、碎片化困境:農村生態文明
建設主體協同面臨挑戰
積極推動多元主體的高質量協同,不僅可以高效率完成各項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而且也能不斷優化這項工作的推進環境。調研發現,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主體協同進程中,主體參與體制仍不完善、多元主體參與渠道單一、主體協同尚未形成合力、協同行動要素供應不足,以及主體協同監督體系缺乏等碎片化困境,嚴重影響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有序推進。
1. 制度阻礙:主體參與體制仍不完善
整體來看,雖然吸引多元主體參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基本共識,但如何引導主體參與的機制卻仍不完善,從制度層面阻礙了主體的有效參與。實踐中,為了更好地激勵政府以外的主體參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不少地區進行了較多嘗試探索,但具體參與體制卻仍不夠清晰。一方面,原則性的政策較多,具體操作層面的政策較少(劉曉光和侯曉菁,2015)。相較城市來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面臨更多難題且更為復雜,往往需要更多的資源投入和主體參與。雖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取得了較大成效,但過度依賴政府的色彩較為明顯,并沒有真正吸引農民等多元主體的積極參與。與此同時,吸引多元主體參與更多的是一種政策倡導,缺乏相應的對接機制或實踐方案。另一方面,現有參與機制內容忽略了持續性的主體參與,甚至存在自相沖突之處。為了響應不同時期的生態文明建設要求,部分地區也制定了一些參與機制,但很多時候往往只是應景之舉,沒有真正考慮如何使用長期激勵方式不斷引導更多的主體參與。
2. 渠道不暢:多元主體合作方式單一
確保多元主體及時有效地參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多元主體協同的現實基礎。但實踐中,主體參與渠道單一化、簡單化,不僅無法穩妥吸引主體參與,而且極易造成主體參與受阻和不暢通困境。首先,多元主體間的溝通渠道較為單一(劉偉杰和師海娟,2019)。在參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時,各主體仍十分依賴傳統的溝通方式,即政府發布行政指令要求其他主體遵守并采取行動,屬于典型的“自上而下”式的命令傳遞性方式,主體參與明顯偏向被動性,很容易出現應付參與、形式參與的問題,且“自下而上”式溝通、“平行傳遞”式溝通較少,不利于多元主體間開展協商以及將相關建議傳遞給政府層面。其次,多元主體的參與方式較為單一。當前,許多主體往往只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進行參與,在后續的生態文明成果驗收和檢查中卻參與較少。此外,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多元主體的數字化參與相對欠缺,也不利于靈活高效地進行交流合作。
3. 行動分散:主體協同尚未形成合力
雖然多元主體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參與度不斷提高,但行動較為分散和尚未形成合力等現象,嚴重制約主體協同功能的發揮。著眼全局,強調政府的主導、農民參與、企業等社會力量行動,都是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同時也需實現多元主體間的真正協同和統一行動。但實踐中,多元主體行動分散現象卻較為常見:一是部分地方政府的主導作用過度強勢,壓縮了其他主體的參與空間(周偉,2018)。政府憑借自身掌握的政策資源優勢,直接主導著各項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推進,相對缺乏對其他主體參與的重視,甚至只簡單地視其他主體為行動補充,而沒有關注到如何吸引其他主體的積極參與。二是部分農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度不夠,參與程度也較低。許多農民并沒有真正意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且因實際生活的影響也缺少有效參與。三是企業等主體參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動性不強,往往只是響應政府號召進行協助式參與,難以有效發揮這一主體的力量。
4. 資源困局:協同行動要素供應不足
調研發現,支持主體協同的要素相對不足,即資源短缺困局也嚴重阻滯多元主體的協同行動。當前各級政府都已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價值,為這項工作加大資源供應,但仍難滿足龐雜的生態文明建設需求。第一,可用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資金不足。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投入中,城市較為優先,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投入增長緩慢(邵光學,2020)。雖然鄉村振興戰略為許多農村建設吸引了資金,但更多資金被投入到產業振興工作中,只有較少部分資金運用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極易導致很多工作難以持續推進。第二,服務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技術資源供給嚴重不足。新時代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僅只是簡單的環境治理工作,而需借助先進科技來徹底地重塑農村生態環境,這樣才能更好地優化全面振興的鄉村底色。但許多地區對技術性資源的重視與投入均顯然不足。第三,推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人才短缺。從源頭上看,生態環保人才是推進生態建設革新的重要依托,而在這一類型人才短缺的形勢下,既難有效提升各項工作效率,也很難確保開展正確的多元主體協同。
5. 保障乏力:主體協同監督體系缺位
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缺乏主體協同的監督體系,也會導致多元主體協同松散和效力低下。一方面,許多地方高度重視吸納多元主體參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但卻相對缺乏對主體參與及協同的監督工作部署。與此同時,由于對多元主體的參與活動缺乏具體要求,自然很難明晰詳細的監督事項。另一方面,多元主體間的相互監督難以發揮作用。實踐中,政府、企業和農民等多元主體的利益往往存在較多耦合,使得相互監督難以展開。如簡單以GDP為追求的地方政府在發現企業排污情況時,傾向選擇追求經濟效益而對污染現象視而不見,一些農民則出于短期利益或者人情因素而對企業或熟人的破壞行為選擇容忍。此外,由于多元主體協同需結合現實需求進行調整,這也意味著只有精準了解協同行為才能開展監管活動,也會給監管工作帶來較大壓力和難度。
三、復雜性成因:阻礙多元主體
有效協同的要素剖析
事實上,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主體協同碎片化困境受到多重復雜因素的綜合影響,依托實地走訪可以較為全面地審視這些因素。一方面,多元主體行動目標不清成為阻滯協同的源頭,而建設思維相異也難塑基本共識;另一方面,行動能力欠缺嚴重干擾協同,且協同虛化也會影響具體實踐。此外,多元主體持續參與協同的動力不足,也不利于長久開展主體協同實踐。
1. 目標不清阻滯協同
多元主體中浮現的目標耦合不足問題阻滯主體協同,使得協同實踐沒有產生“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的效果。當前,各級政府、企業以及農民等群體圍繞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并不一致,極易阻礙主體之間的協同行動。首先,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存在目標和利益沖突(朱喜群,2017)。對于上級政府而言,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事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同時也會影響鄉村振興進程。但對基層政府來說,既要追求生態文明建設,也要著力實現經濟效益的提升。其次,政府與企業等主體在生態文明建設目標上也存在一定分歧。較為明顯的是,很多企業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可能會對環境造成損害,這必然會與政府層面所關注的生態要求相違背。此外,在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時,很多地區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甚至很多工作還干擾了農民的生產生活,并沒有關注農民對這項工作的理解和認同程度,也很難贏取這一群體的參與和大力支持。
2. 思維相異難塑共識
面對復雜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任務,包括政府在內的多元主體都會選擇適合自身的思維方式,而這種思維分異會影響基本共識的形成。一方面,部分政府簡單地以政治任務的角度理解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而相對缺乏對這項工作深層價值的挖掘,因此,很多地方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推進這項工作。調研發現,不少地方政府往往在應對生態文明建設檢查前,采取突擊命令、運動治理的方式來改善生態局面,而相對缺乏持續性的部署安排。另一方面,由于事關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宣傳較少,農民等主體并沒有清晰認識到這項工作的緊迫性與重要性。反之,受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硬性要求,很多農民反而會對生態文明建設產生厭惡甚至抵觸的心理,自然也不利于推進與政府等主體的密切協同。此外,企業等主體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思維差異也會影響其參與的深度與廣度。
3. 能力欠缺弱化行動
不同主體參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能力存在明顯差異,極易產生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協同效果弱化現象。一方面,鄉村自身的行動能力差異影響協同基礎。不同鄉村的資源俘獲能力和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持力度不盡相同。在開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時,存在“先建設,后資源供給”的情形。一般來說,當村莊實現基本的生態改善后,才有可能獲得更多的資源供給,進而助力多元主體的高效協同。但現實是許多村莊自身資源稟賦較差,很難依靠自身力量實現生態基本面改觀,也使得鄉村難以獲得資源扶持。另一方面,多元主體的行動能力也影響協同效果。村莊所在地政府的重視程度、行政人員的工作能力、社會主體的監管力度、村民的自身素養等都會影響生態文明建設主體協同。然而,實踐中部分地方政府工作有欠扎實,社會監督氛圍薄弱、村民素養不高等現象較為常見,也不利于促進多元主體間的有效協同。
4. 溝通不足協同虛化
多元主體的協同行動虛化,既會導致具體工作進展緩慢,也不利于真正推進協同合作。事實上,只有切實開展多元主體協同,才能卓有成效地發揮多元主體的價值作用,但這在實際操作中卻較難得到保障。其一,多元主體溝通不足,難以形成主體合力(劉志華和董雙麗,2022)。當前,部分地方政府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上的主導作用凸顯,不僅會給其他主體造成較大壓力,而且也使得其他主體的發聲機會較少,不利于多元主體間進行協調溝通。其二,當前許多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往往以任務式命令下傳,并沒有實現主體間的協同決策。實踐中,各類主體往往只是被動式應付,明顯缺乏主動性參與,由此也極易引發行為形式化問題。其三,許多地區明顯缺乏指導多元主體協同的實踐方案。為了應對生態文明工作檢查,大部分地區一般采取臨時性、松散性的集體行動,這很難形成穩定性的主體協同習慣。
5. 動力缺失參與消極
協同主體動力不足,是招致協同行動分散、外部資源供給欠缺以及監督乏力的主要因素。其一,地方政府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源于其在壓力型體制下需要完成上級政府下達的任務,相應地,這是促使其行動的動力,但同時也意味著如若沒有考核壓力,那么便難以保證地方政府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其二,逐利是市場主體譬如鄉村企業的行動動力,但政府號召其參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并不能為其帶來明顯可見的利益,因此鮮有企業主動投身相關工作,自然也不會帶來先進技術和資金資源。與之相反的是,部分企業為減少成本甚至出現投機行為,影響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效果。其三,村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動力主要是優化生活環境、提高生活幸福感。然而,現實中不乏存在為尋求便捷而表面參與或拒絕參與的村民,其行為不僅阻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進程,同時也可能給積極行動的村民帶來消極影響。
四、整體性邏輯:進一步厘清農村
生態文明建設主體協同思路
破解多元主體協同碎片化困境和回應各種復雜性成因,亟待厘清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主體協同的整體性邏輯,要從機制、資源和渠道等層面明晰體制性內容,也要著眼共同體構建、系統監管等方面改善主體協同行動的環境生態。
1. 整體強化主體協同保障機制
只有真正將多元主體協同的理念落實到機制設計上,才能切實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主體協同。為此,必須整體強化主體協同保障機制。一方面,結合當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需求,認真梳理多元主體協同方向與內容,并科學構建主體協同參與機制。立足多元主體的特點及優勢,劃定各自所能參與的工作內容和協同事項,并通過制度性內容確定下來。另一方面,以主體協同合作機制引導多元主體的行動方向。實踐中,各級政府應發揮鏈接作用,借助生態建設實踐需求來團結多元主體,而制度性內容有助于確保主體協同合作的規范性。同時,在完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文件時,建議增多和明晰關于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相關制度性內容。
2. 全面推進協同資源高效分配
推動多元主體協同合作,需從資源層面上給予強有力的保障,即全面推進協同資源的高效分配,既要注重更廣范圍的資源籌集,也需做好協同資源的真正共享。首先,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必須通過多元主體間資源的有效整合來實現(陶國根,2021)。破解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困境時,除了政府層面積極增多財政資金等資源供給外,也需向企業等多元主體積極募集建設資源。其次,關注建設資源在不同主體間的高效共享。充分的資源擴散和傳播,不僅能夠引起更多主體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關注,而且還能為更多主體協同提供穩定的物質保障。此外,在鄉村振興場景中,也要聚焦生態振興目標獲取更多的資源供應,這樣才能為多元主體協同合作創造更為有利的資源環境。
3. 系統構建主體協同行動聯盟
構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共同體,形成多元主體參與的行動者聯盟,正是確保這項工作持續推進的重要保障。構建協同共同體不僅能夠進一步團結更多主體,而且還能通過協同合作應對很多現實難題。一方面,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很難單純依靠政府力量。隨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的推進,農民、社會組織等主體對生態工作的認識更為清楚,基本形成了構建生態文明建設共同體的主體基礎。再者,部分主體也已嘗試性地參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也為共同體構建創造了一定的實踐基礎。另一方面,推進多元主體的共建共治共享也是開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真實需求。積極吸引多元主體參與行動,既能發揮多元主體作用,也能引導多元主體更好地享有生態建設成果,產生更大激勵作用。
4. 切實打通多元主體參與渠道
高效打通多元主體參與協同的渠道,也是影響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突破的重要因素。著眼實際工作,需從溝通渠道、參與渠道和協同渠道等方面進行精準設計。一是全力構建多向化溝通渠道。打通“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平行傳遞”的溝通渠道,不僅要確保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任務的及時下發,也要將其他主體的訴求與建議及時傳遞到政府層面,且主體間可以直接進行高效溝通。二是不斷拓展多元主體參與渠道。不同主體的資源稟賦和自身條件存在顯著差異,所能參與的工作也會有明顯差異,因而在具體參與事項設置上應該堅持多元化原則。三是探索構建“線上+線下”的協同渠道。各個主體可以結合自身實際選擇相應的協同渠道,更好地發揮自身作用。
5. 持續完善主體協同監督體系
厘清多元主體協同參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監管邏輯,持續完善主體協同監督體系,有助于倒逼多元主體開展高質量協同。首先,明確多元主體的協同職責與權限。清晰的責任權限是實現高效監督的前提,針對不同角色的協同主體,應根據其優勢與特征劃定職責權限,確保各主體能在合理合法范圍內開展協同工作。其次,建立嚴格的責任追究與問責制度?;诟髦黧w的明確責任與權限,并結合其協同參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情況,對失責行為進行責任溯源與追究,倒逼市場主體、社會組織以及政府主體等開展正確行動。再次,鼓勵多元主體間開展相互監督。通過多種方式激發主體的責任意識、監督意識,引導多元主體及時指出其他主體工作中的不當之處,防止出現工作偏差和失誤。
五、全流程路徑:農村生態文明
建設主體協同方案
根據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主體協同的整體性邏輯,可以通過各種具體方案來實現協同思路的實踐轉化,據此能夠設計出助力主體協同的全流程路徑,具體涵蓋頂層設計、創新資源籌集方式、打造建設共同體、拓展合作渠道和強化監管機制等內容。
(一)注重多元主體協同頂層設計
為了切實發揮多元主體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協同價值,必須高度關注相關制度的頂層設計,可以從法律法規、政策體系、標準規范等方面著手。首先,完善支持多元主體參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法規體系(謝海燕和賈彥鵬,2020)。既要積極修改和補充現行法律的不完備之處,更加清楚地界定多元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明晰違法行為的后果,也要借助地方法規、政府規章等為吸引多元主體參與提供堅實的法律依據。其次,積極拓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多元主體協同參與政策體系。當前,在現有政策中,主體協同參與往往只是偶有提及,缺乏專門性的規定,需要制定專題性政策予以有效補充完善。再次,科學設定指導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標準規范內容。各級政府應該根據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需求,明確劃定多元主體參與的流程、范圍和內容,從根本上確保多元主體協同的規范性和有效性。
(二)創新協同資源籌集分配方式
持續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資源的“開源節流”正是拓展資源籌集工作的核心導向。首先,各級政府應結合實際情況加大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資源投入。隨著農村生態振興的不斷深入,生態文明建設的資源需求也與日俱增。對此,各級政府應增加各方面資源的投入,注重現代科技應用,強化資金保障(文豐安,2022)。在采用傳統的財政資源撥付等手段外,也可以嘗試采用PPP等模式探索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資源供應的更多方式。其次,借助優惠政策或激勵措施鼓勵企業等主體投入生態建設資源。實踐中,除了積極采用經濟補貼、稅收優惠、信貸優惠等方式激勵企業等主體外,也可以嘗試頒發“年度零污染企業”證書等精神激勵舉措來引導企業等主體供給資源。再次,亟待建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資源節約使用流程。依托多元主體的共同智慧,確保采取有利于節約資源的建設方案與舉措。
(三)構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共同體
只有加速構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共同體,才能促使多元主體協同具有更堅實的行動載體。同時,在形成協同共同體的過程中,多元主體間也能不斷加強溝通。一是切實發揮各級政府的引領和指導作用。借助政府科學引導,團結盡可能多的主體參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并基于不同主體特征合理分配工作任務。二是完善生態文明建設共同體的相關章程。依托有效管理制度,明確協同工作的具體內容、主體責任、權力以及獎懲措施等,破除共同體行動中的松散問題,同時為共同體行動提供制度支撐。三是強化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共同體的思想認識。圍繞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訴求,不斷統一多元主體的思想認識,也是構建共同體的基礎工作。因此,在共同體構建過程中,也應加大文化協同的建設力度,形成共同的價值追求。
(四)拓展多元主體協同合作渠道
結合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訴求,拓展多元主體協同參與合作渠道也已成為重要任務。首先,創新主體利益表達渠道。為使多元主體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協同過程中聯系更緊密、合作更深入,亟待健全利益表達渠道。通過征集、考慮與聽取企業、村民、社會組織等主體的合理意見,更好保障多元主體利益、凝聚協同共識。其次,完善現有主體協同渠道。當前,許多地區為了吸引多元主體參與,也嘗試性地建立了一些主體參與機制或平臺,但穩定性較差,不利于持續支持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為此,建議通過建立定期會晤、定期商談等方式,真正激活現有渠道。再次,建構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互聯網渠道。數字技術已經成為支持多元主體迅速參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高質量協同的有利條件,亟須拓展相應的互聯網渠道。如鼓勵鄉村通過抖音、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方式來公布最新的生態文明建設需求,并為企業等多元主體發聲參與提供暢通的渠道。
(五)強化主體協同監督管理機制
持續強化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主體協同的監管機制,也是確保多元主體高效發揮主體作用,走好協同之路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在支持多元主體協同參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時,也需設置必要的監管方案。由于利益追求的差異性,一旦監管松懈就有可能出現協同參與偏離出錯的風險。實踐中,可以通過提前公布經濟懲罰、行政處罰內容等方式,引導多元主體在合法合理的軌道內開展協同參與活動。另一方面,支持社會媒體等外部監督力量發揮作用。當前,外部力量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關注度不斷增加,構成了推進外部監督的有利條件。各主體應及時披露自身的協同參與情況,以便保證外部監督主體及時指出行動失范之處。此外,在開展監督工作時,除了定時定期的檢查工作外,建議也要嘗試采取抽查、暗查等方式,動態監管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主體的協同參與行為。
[參考文獻]
[1] 杜強.新時代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1):179-184.
[2] 劉海英,蔡先哲.推進“雙碳”目標下生態文明建設的創新發展[J].新視野,2022(5):121-128.
[3] 劉偉杰,師海娟.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路徑探賾[J].生態經濟,2019(11):217-221.
[4] 劉曉光,侯曉菁.中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政策的制度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11):105-112.
[5] 劉羿良,冷娟.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多元主體協同生態治理路徑研究[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22(11):100-110.
[6] 劉志華,董雙麗.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生態轉型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22(7):48-49.
[7] 呂文飛,王英.中國鄉村生態治理現代化多元主體共治探究[J].現代經濟探討,2023(5):127-132.
[8] 邵光學.新中國70年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成就、挑戰與展望[J].當代經濟管理,2020(4):6-11.
[9] 沈貴銀,孟祥海.多元共治的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探索[J].環境保護,2021(20):34-37.
[10] 陶國根.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框架下的生態文明建設[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5):7-16.
[11] 汪信硯.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論審思[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42-51.
[12] 文豐安.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業生態治理現代化:理論闡釋、問題審視及發展進路[J].經濟體制改革,2022(1):82-87.
[13] 謝海燕,賈彥鵬,楊春平.生態文明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實現路徑[J].宏觀經濟管理,2020(5):30-36.
[14] 詹國彬,陳健鵬.走向環境治理的多元共治模式:現實挑戰與路徑選擇[J].政治學研究,2020(2):65-75+127.
[15] 周偉.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的多元主體協同治理——以祁連山為例[J].甘肅社會科學,2018(2):250-255.
[16] 朱喜群.生態治理的多元協同:太湖流域個案[J].改革,2017(2):96-107.
The Whole-process Path of the Collaborative Effort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ubjects
Wang Wenbin, Jia Ruola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55)
Abstract: High-quality collaborative cooperation among the main bodies is conduciv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can also help address multiple practical challenges. With the help of holistic governance and systematic thinking, we can scientifically analyze the subjectivity dilemma and deep-seated causes of the current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n the one hand, the fragmentation of subject collaboration is prominent, including the imperfect subject participation system, single cooperation channels, the lack of synergy in collaboration, insufficient supply of collaborative action elements, and the lack of collaborative supervision systems. On the other hand, insufficient goal coupling, different thinking, lack of ability, virtualization of collaboration, and lack of motivation are the complex causes that hinder subject collabor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paths such as mechanism design, resource mobilization, community building, channel smoothing, and supervision enhancement to improve the holistic logic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anchor practical needs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and refine the whole-process plan for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ubjective Synergy Dilemma; Hacking Strategy; Overall Governance
(收稿日期:2024-04-16" "責任編輯:賴芳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