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技術工具視角下的人工智能科普服務:創新、風險與對策

2024-01-01 00:00:00王挺邵華勝王麗慧
科普研究 2024年5期
關鍵詞:人工智能

[摘" "要] 人工智能正引領一場前所未有的技術工具革命,推動科普服務全流程創新。作為靈感激發、內容生成、全天候把關、場景搭建、定位、數據收集、數據處理等工具,人工智能重新塑造了科普創作、審核、傳播和評價模式,大幅提升了科普服務的效率、質量、廣度、精度和科學性。但基于技術工具的局限,其無中生有的“幻覺”等風險也隨之而至,可能沖擊科普人員的權威性和主體性,反噬科普服務的根基,不利于加強科普服務價值引領。為此,在科普服務過程中,應增強科普人員對人工智能的認識和使用能力,規范人工智能應用邊界,在技術理性之上賦予其價值理性內涵。

[關鍵詞]人工智能" "科普服務" "技術工具

[中圖分類號]" N4 [文獻標識碼] A [ DOI ] 10.19293/j.cnki.1673-8357.2024.05.001

自2022年11月ChatGPT誕生以來,人工智能大模型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再次引發公眾對人工智能的廣泛熱議。公眾對人工智能的態度具有復雜性,既有期待和認可,又有擔憂和不安[1],但大多數公眾對人工智能持理性態度,人民智庫的調查顯示,大多數受訪者認可應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同時加強對潛在風險的研判和防范[2]。我們將視野放大,把人工智能放置在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中,會發現人工智能與數萬年前的石器、數千年前的鐵器和數百年前的機器一樣,是人類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創造出來用于改變與自然關系的典型勞動工具,當下我們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技術工具革命[3]。

科普服務作為一種“傳播知識的行為”,其形態始終因技術工具的變化而變化。以科普圖書為例,由于融媒體技術的發展,以往僅能提供單向視覺攝入的紙質科普圖書,轉變成了如今由文字、圖像、動畫、音視頻等共同構成的可多感官接觸的科普閱讀文本體系[4]。進入新時代,科普服務作為實現創新發展的基礎性工作,被賦予“服務人的全面發展、服務創新發展、服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服務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使命[5],成為夯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科學根基的重要方式[6],亟須全面提升質量和水平。人工智能所引發的新技術工具革命,為推動科普服務全面革新提供了巨大機遇。

當前,對于人工智能和科普之間關系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科普在消除公眾對智能技術恐慌的過程中如何發揮作用[7],以及向公眾開展智能技術科普的模式、維度、問題及對策等[8],較少從人工智能作用于科普服務本身的角度,探討其對科普服務的影響。本文將從技術工具的視角,詳細闡釋人工智能工具推動科普服務全流程創新的方式和優勢,并梳理相關風險,探討相關對策建議,為推動科普服務全面革新提供新思路。

1人工智能的工具屬性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新興技術科學,目的是促使機器擁有像人一樣的學習能力和行為表現,如類人思考、類人行為、理性思考和理性行為[9]。自其于1956年首次被提出以來,經過幾十年的曲折發展,以及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等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人工智能對人類智能的模擬越來越逼真,儼然具備挑戰人類主體性的可能,但其本質上仍是技術工具。

安德魯·芬伯格(Andrew Feenberg)認為,技術工具具備“人的控制”和“價值中性”兩方面特征[10]。“人的控制”反映的是技術與人的關系,表明人具有技術的控制權。“價值中性”反映的是技術與價值的關系,其內涵包括:第一,僅就技術自身而言,技術無價值屬性、無好壞之分;第二,就可能體現價值的技術使用后果而言,技術是被動的,它對使用后果沒有傾向,它與任何使用后果產生的價值關聯都是偶然的;第三,作為上一點的特例,技術不偏向任何體現對立價值的不同后果[11]。

在人工智能技術領域,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和大衛·J.查爾默斯(David·J. Chalmers)都認為人工智能有技術奇點,并由此引發了關于人工智能技術倫理的廣泛討論[12-13]。技術奇點理論預測,當達到某一臨界點時,人工智能將會具備自主意識,從而可能不受人的控制。但實際上,盡管由于預訓練大模型技術的深入發展,人工智能表現出了一定的邏輯證明能力、理解能力等[14],但這并不意味人工智能已經具備思維和意識,達到了人工智能技術奇點,從而超越技術工具的范疇[12]。當然,也有部分學者持不同觀點,認為人工智能產生自主意識只是時間問題,人工智能具備成為技術主體的潛力。例如,有法律專家認為,強人工智能在自主意識支配下,可能實施不在人類設計和制定的程序范圍內的“犯罪行為”,這與一般的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實施犯罪行為的情形相似,因此應考慮賦予強人工智能刑事責任主體的地位[15]。

以上關于人工智能作為技術工具的討論廣泛適用于各個領域。同樣,在科普服務領域,人工智能在帶來技術革新的同時,也促使人們認真思考其帶來的倫理問題。但總體來說,鑒于人工智能在科普領域尚屬于較新的應用,目前為科普服務帶來的更多是革新。

2人工智能工具推動科普服務的革新

當前,人工智能作為勞動工具已推動與科普緊密相關的教育、傳播領域發生重大變革。在教育領域,人工智能幫助搭建教育資源匯聚平臺,推動教育資源的傳播和共享,助力教學模式、學習方式、評價模式等升級[16]。比如,人工智能作為考題制定和作業批改工具[17],可以節省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降低教師的壓力和負擔,但考題生成、答案判別標準等仍由教師制定,教師掌握這一過程的主動權。研究表明,在教師實際教學和技能競賽中運用人工智能工具輔助批改測試題,按批改40人的數量計算,可將原本3~4小時的用時壓縮至30~40分鐘[18]。在傳播領域,人工智能作為信息采集、生產、整合和分發工具[19],在信息檢索與分類、個性化推薦等過程中發揮作用,幫助人們精準、高效獲取所需信息。比如,人民日報智慧媒體研究院推出的“智能創作機器人”可幫助記者獨立完成采訪、拍攝、新聞素材分析和內容創作等工作[20]。在這一過程中,人工智能做出的動作仍是基于人的指令。

在科普領域,部分科技館已開發智能語音導覽系統,參觀者僅需佩戴耳機,無須操作,走進感應講解區域,就能即刻享受由相關人員提前設置好的真人解說,人工智能作為科普講解工具已在科普領域展露了極大的應用潛力。鑒于人工智能目前展現出的強大功能,其在科普服務創作、審核、傳播、評價等環節,也具備發揮不同功能工具屬性的潛力,將助力科普服務全流程創新,顯現前所未有的技術優勢。

2.1人工智能工具賦能科普服務全流程創新

2.1.1創作:靈感激發和內容生成工具

實踐經驗表明,人工智能在科普創作方面的應用主要集中在兩個階段:創作前的準備和創作過程中,分別作為靈感激發工具和內容生成工具發揮作用。

在科普創作前的準備階段,可利用人工智能分析海量科普作品的歷史數據,包括主題、類型、創作機構、銷量、受眾滿意度等,總結受歡迎的科普題材、形式等,幫助創作者確定創作方向,激發創作者的創作靈感。科普創作者可利用大語言模型進行頭腦風暴、文本提綱擬定等工作。在創作過程中,創作者還可利用人工智能進行科普內容生成,包括文本、圖片、視頻等多模態科普內容。隨著類ChatGPT、Sora等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力的不斷提升,其作為科普內容生成的工具,也更易于為人們所使用。2024年6月,楊文志等出版了《大模型:我的科普創作助理》一書,詳細闡釋了借助人工智能進行科普文章、講稿、講解詞等創作的基本遵循和實用方法[21]。

在利用人工智能進行科普創作的過程中,創作者積極發揮主觀能動作用,通過高質量的“提示詞”向人工智能發出指令,人工智能依據指令給出創作者想要的結果,創作者依舊是科普創作的主體。創作者如何設計高質量的“提示詞”,與人工智能互動推進創作,將成為科普創作的新挑戰。高質量的“提示詞”需要具備明確性、針對性和創造性,以便于人工智能更準確地理解創作者的意圖和需求。例如,當創作者希望生成一篇關于宇宙探索的科普文章時,可以設計包含“黑洞”“暗物質”“星際旅行”等關鍵詞的提示詞,引導人工智能生成與這些概念相關的科普內容。此外,創作者還可以通過提供特定的風格、語氣或結構要求,進一步細化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使其更符合特定的科普作品定位。

在實際操作中,創作者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的迭代學習功能,不斷優化“提示詞”的設計。通過反復試驗和調整,創作者可以找到最合適的提示詞組合,從而引導人工智能生成更高質量的科普內容。例如,如果初步生成的內容未能準確反映預期的科普主題,創作者可以對提示詞進行微調,增加或替換某些關鍵詞,以期達到更好的效果。

此外,人工智能在科普創作中的應用不僅限于文本內容的生成。通過與多媒體技術的結合,人工智能還可以輔助創作者制作出包含豐富視覺元素的科普作品。例如,利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圖片或視頻片段,可以直觀展示科學概念或實驗過程,為讀者提供更加生動的學習體驗。

2.1.2審核:全天候把關工具

在科普內容審核方面,人工智能以其速度快、效率高的優勢,作為全天候把關工具發揮重要作用。

利用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等技術,人工智能對科普作品中的文本、語音、畫面等進行片段摘取,并依據人工智能算法規則進行識別,篩選科普內容中的謠言與色情、暴力等不良內容,以維護科普作品的科學性、權威性等。這一過程的關鍵是由人建立審核標準,制定識別、過濾敏感詞匯的算法。相關技術在一些領域的應用已經比較成熟,比如,航空航天領域向外發布相關科普信息時,可以使用基于OCR識別、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等智能技術的保密審核大模型,按照敏感詞識別、上下文內容分析、風險評估等步驟,提高涉密信息審查的效率和準確性[22];福建省檔案館研發建設了“基于數字檔案的人工智能檔案開放審核系統”,使得開放審核工作效率提升3倍以上[23]。

騰訊已經利用人工智能輔助微信公眾號內容的審核,字節跳動也開發了針對短視頻、直播內容的人工智能審核系統。相應地,微信、抖音、快手等平臺已利用人工智能開展科普內容的審核,通過加載智能檢測與過濾系統,進行自動化審查[24]。有美國版知乎之稱的“Quora”知識信息傳播平臺,也通過130萬個問題組成的訓練標簽數據集,訓練人工智能識別虛假信息和其他信息[25]。

2.1.3傳播:場景搭建和定位工具

在科普內容傳播方面,人工智能以其高效、精準的優勢,作為場景搭建工具和定位工具發揮重要作用。

在科普服務開展過程中,科普人員可利用人工智能構建一個可交互、可感知、虛實結合的物理空間,在該空間內打造特定場景,使傳統的科普內容更加形象生動,增強科普服務效果。比如,利用AR、VR等可穿戴智能設備,提升科普受眾參與科普服務的沉浸感,利用虛擬數字人,增強科普受眾參與科普服務的互動性。2021年4月24日,中國火星探測工程聯合百度發布了全球首輛火星車數字人“祝融號”,其在多個場景擔任虛擬主持,為公眾生動、直觀地普及火星探測知識。

人工智能作為定位工具也在科普內容傳播中發揮重要作用。一方面,科普受眾可以利用人工智能進行智能搜索,準確檢索和定位所需的科普內容。另一方面,科普人員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分析人們搜索、瀏覽的信息,發掘公眾的個性化喜好,進而為人們定制專屬的科普內容,向公眾開展更為精準的科普服務。在此過程中,人們利用人工智能,打破原有的信息傳遞壁壘,匯聚多模態的科普內容,構建集云端、互聯網、移動終端于一體的智能傳播矩陣,實現全媒體傳播,滿足人類高品質、沉浸式、交互式的科普需求,提升科普服務質量。

2.1.4評價:數據收集和處理工具

在科普效果評價方面,人工智能以其科學、立體、多元、精準等優勢,作為數據收集、分析和結果可視化呈現工具發揮重要作用。

首先,評價人員可借助視頻監控、人臉情緒識別、行為預測、可穿戴設備、網評網閱、物聯感知等技術,依托數據采集平臺和智能機器的自動記錄,全過程、全方位、多層次采集各項數據,實現全周期用戶科普服務滿意度追蹤,為科普效果評價的準確性提供最堅實的基礎。然后,借助大數據、云計算、專家系統、深度學習、人工神經網絡等技術,評價人員針對不同的評價對象,構建更為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指標權重,建立更為科學的評價模型,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多模態診斷和深度挖掘分析。最后,評價人員可借助智能技術對評價數據分析處理結果進行可視化的智能呈現[26]。

目前,教學領域利用人工智能開展教學效果評價已經有比較成熟的案例。比如,北京師范大學利用人工智能開展課堂教學效果評價,開發了創新“AI+”課堂教學智能評測工具,通過整合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集成學習和統計建模等多種人工智能與數據分析技術,構建了一個全面的課堂教學過程化智能評測系統,實時監測、跟蹤和分析教師和學生的行為、專注度、情緒、視線、活躍度等,并能回顧整個教學過程,進而精準評價教學效果。

在科普創作的未來發展中,人工智能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工智能在內容生成、審核、傳播和評價等環節的輔助作用將更加顯著。創作者需要不斷學習和掌握人工智能技術,以充分利用其在科普創作中的潛力,推動科普服務的革新。

2.2人工智能工具賦能科普服務的優勢

2.2.1人機協同提高科普服務效率和質量

在人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作為科普服務的助手,在科普人員的引導下,可最大化提升科普創作、審核、傳播和評價等科普服務各環節的效率。

在科普創作過程中,科普創作者與人工智能組成共同體,科普創作者負責思考主要觀點,作出決策,指導人工智能形成成熟文本的科普創作模式正在形成[27],大大簡化了科普內容生成的過程。比如,ChatGPT等通用大模型也能幫助科普創作者搜集素材、總結提煉文本,加快科普創作步伐。科普中國與科大訊飛聯合開發專門的科普認知大模型“AI小科”,其不僅包含“科普問答”模塊,還是科普創作助手,包含“科普文章創作”“短視頻腳本創作”“文案大師”模塊,有效提升科普創作效率。

在科普審核過程中,由科普人員預先建立好的關鍵詞“黑庫”,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建立審查標準后,人工智能就能自動進行科普內容審核,僅需少量人工進行干預,大大節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此外,前文提到的利用人工智能進行精準化科普資源傳播和全方位科普評價數據采集,也是人機協同提高科普服務效率和質量的重要體現。

2.2.2系統整合提升科普服務廣度和精度

借助人工智能工具,可以深度挖掘各類科普資源、人員以及科普需求等信息,對其進行系統有效的整合,從而提升科普服務的精準、有效供給水平。

一方面,可以利用人工智能進行多模態科普資源整合。隨著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等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可以匯聚各類文本、音頻、視頻等形式的優質科普資源,幫助搭建智能化的數字科普資源匯聚平臺。由于基本不受時空限制,數字科普資源匯聚平臺將推動優質均衡的科普資源更好地觸及公眾,有效解決科普服務不均衡的問題,彌合科普資源在分配等過程中出現的差異性,使得科普資源下沉更加有力,科普資源傳遞的廣度和均等性大幅提升。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人工智能進行科普資源供求信息整合,推動科普資源與需求精準對接。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對科普行為數據進行分析與挖掘,比如用戶的瀏覽行為、興趣、偏好等,匯聚科普需求,幫助制定個性化科普資源分發策略,主動配置科普資源,驅動科普資源精準觸達。

2.2.3非干預性提升科普服務科學性

借助人工智能工具,科普人員可以開展非干預性研究(Non Interventional Study,NIS),全方位獲取各類科普服務數據,提升科普服務的科學性。非干預性研究是指在不改變研究對象自然狀況或環境的前提下,通過細致觀察、詳盡記錄、綜合分析來探索和解析問題,以能夠反映研究對象的真實情況為主要特征,從而避免因外部干預而導致的偏差或誤導,具有客觀性、靈活性的特點,被廣泛應用于醫學、社會學研究領域中。非干預性研究通常分為兩類:一類是回顧性研究,指從數據庫中抽取需要的以往數據進行分析;另一類是前瞻性研究,指選取特定的對象,然后跟蹤記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

如前文所述,科普人員利用人工智能進行科普內容審核、精準傳播和評價時所依靠的都是固定算法,以及在對象處于自然狀態時依托數據采集平臺和智能機器的自動記錄進行的數據搜集,有力避免了人為的主觀干預。比如開展科普服務效果評價研究,科普人員可以從人工智能采集的數據庫中抽取研究對象的以往數據進行回顧性研究,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專門追蹤某一對象開展前瞻性研究,避免人員過多參與造成的影響,大幅提升了科普評價的科學性。

3人工智能工具應用于科普服務的風險與對策

3.1風險

人工智能作為工具推動科普服務革新的同時,由于技術的局限性,其風險也隨之而至,主要表現在人類對人工智能工具的依賴、崇拜和濫用等方面。

3.1.1工具依賴沖擊科普人員的權威性和主體性

人類對工具的依賴,從工具被創造出來時就已顯現。在人機協同開展科普服務的過程中,人類也不可避免地對人工智能形成依賴。從科普人員角度來看,廣泛使用人工智能進行科普創作、審核、傳播或評價時,算法會盡可能地將一切程序化,包括程序化的選擇、程序化的決策、程序化的信息反饋等。在這種情況下,科普人員也會變成固定程序上的某一環節,久而久之,其能力將面臨固化甚至退化。從公眾角度來看,人工智能基于其龐大的數據庫、精細復雜的算法,可以直接為公眾提供準確而詳細的科普信息。公眾經過一次次檢驗,很容易建立起對人工智能的信任。

隨著人工智能能力的不斷增強,以及科普人員能力的固化甚至退化,公眾對人工智能的信任也將不斷提高,直至超過對人類的信任。至此,科普人員的權威性將受到嚴峻的挑戰,開展科普服務的主動權也將喪失。他們將被技術理性所俘獲和規訓,自覺或不自覺地將技術理性視為自然規律,逐步淪為技術的“附庸”[28]。正如厄休拉·M.富蘭克林(Ursula M. Franklin)在《技術的真相》中所強調的,基于規范性技術的重塑極大地釋放了生產力,提高了效率,但代價在于,勞動者因此失去了更多自主權[29]。

3.1.2技術崇拜和濫用侵蝕科普服務的根基

當前,有不少人是人工智能的崇拜者,認為技術是萬能的。他們癡迷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全面、高效,將人工智能視為科普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和根本動力。從認識論的角度看,人們對技術的崇拜是一種重要的技術心理反應現象,其實質是把技術理想化、絕對化或神圣化[28]。不可否認,人工智能在豐富科普內容傳播方式、推動科普資源公平普惠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這也使得不少人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技術的支持者,陷入“技術萬能論”的泥沼,各地智能化科普基礎設施也紛紛開建,但由于人工智能的更新迭代速度越來越快,科普人員不得不反復學習操作不同的智能設備,成為技術更新迭代的“俘虜”和被資本“圍獵”的對象,很容易忽略科普服務“以人為中心”的根本。

此外,基于人工智能而開發的“深度造假”(deep fake)技術,可能沖擊科普內容科學性的根基。“深度造假”通常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把一個人的臉部輪廓和表情放置在其他任何一個人的臉上,同時對聲音進行逼真處理,制造出看似逼真但實為合成的視頻,用以躲避識別、混淆視聽,達到虛假宣傳的目的[30]。如此一來,科普內容造假的難度就大大降低,加之人工智能在生產科普內容時本就極易出現“幻覺”,形成似是而非的科普作品,如果人工智能工具被無節制地使用,將助長“以科普為名,行偽科普之實”的現象,動搖科普服務的根基。

3.1.3技術理性不利于加強科普服務價值引領

技術理性(或工具理性)的行為追求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產出,能對事物進行定量化的解釋,具備極強的精確性和針對性等特征[31]。但它只關注目的是否達到,而不關注達到目的的手段和結果,容易引發不良后果,使得本末倒置。科普的技術化也將不可避免地增強人與機器之間的互動,科普人員也會傾向于將科普服務當作流水線式的技術操作過程。人機互動的增強也必然導致人與人之間互動的缺失,使得科普這項充滿溫情的事業變得冰冷起來,從而缺失應當具備的人文關懷和精神慰藉。然而,作為一種以“服務人的全面發展”為首要目標的事業,新時代科普更加強調價值引領。

此外,盡管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將科普內容生動形象地傳遞給公眾,但這僅僅是一種短暫、單向、孤立的展示,公眾所汲取的仍是確定的知識,缺乏人與人之間在交流過程中的思維碰撞,難以提升自身知識遷移、舉一反三的能力,不利于公眾科學思維的提升和對科學方法的掌握。

3.2對策

人工智能應用于科普服務中產生風險,究其原因,是人與技術之間關系的異化,即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序言”中指出的“創造者屈從于自己的創造物”[32]的異化現象。對此,我們需要正確認識人與技術之間的關系,增強科普人員的科普能力,建立相關規范,賦予人工智能技術價值理性內涵。

3.2.1增強科普人員對人工智能的認識和使用能力

對人工智能依賴的本質是人在人工智能面前主體地位的喪失,根本原因在于人的能力固化和人工智能能力的快速發展。因此,破解在科普服務中對人工智能的依賴,關鍵在于增強科普人員的科普能力。

一方面,應加強人工智能技術培訓,加深科普人員對人工智能的認識。科普人員需緊跟科技前沿,了解人工智能發展動態,正確認識人工智能的勞動工具屬性,牢固樹立“人是科普服務主導者”的理念。雖然人工智能可以在科普服務中發揮重要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著人工智能可以包辦一切,科普人員扮演的也不僅僅是操控人工智能的角色,應有意識地主動降低對人工智能的依賴。另一方面,增強科普人員對人工智能的使用能力。在科普人員對人工智能有正確認識的基礎上,充分調動科普人員的主觀能動性,結合人工智能在圖文生成、場景展現等方面的優勢,豐富科普服務的形式,在保障科普服務權威性的同時,增強其趣味性、受眾可接受性等,以此爭取公眾對科普人員開展科普服務的信任,降低公眾在科普服務過程中僅對人工智能的依賴。

3.2.2規范人工智能在科普服務中的應用邊界

要避免人工智能在科普服務中的盲目使用和濫用,使其使用處于可控狀態,我們需加強人工智能的科技倫理治理,明確人工智能在科普服務中的應用邊界。2022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明確提出“不斷推動科技向善、造福人類”[33],為我們規范人工智能在科普服務中的應用提供了基本原則。

一是嚴守人工智能在科普服務應用中的底線。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劃清技術和社會的發展界限,尊重自然規律,構建以智能技術為核心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嚴守“科技向善”宗旨,以“科普之善”疊加“科技之善”,確保在科普服務中使用的智能技術以促進人民的美好生活為目的。

二是使用可解釋的人工智能。2019年,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業委員會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則——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中指出,人工智能系統應不斷提升可解釋性[34]。在科普服務中,科普人員也應遵循使用“可解釋的智能技術”這一原則,針對深度學習算法中的特征重要性、敏感性分析等原則,制定可視化解釋器來實現算法透明,從而安心使用智能技術。

三是依據有關規定建立科普倫理審查機制和科普內容造假的懲罰機制。進一步完善相關法規政策體系,建立人工智能科普倫理審查機制,包括審查流程、審查標準以及違規處理措施等方面內容,在此基礎上建立利用人工智能進行科普內容造假的懲罰機制,明確開展科普內容造假的創作、傳播等工作的懲罰標準,規范個人和平臺的科普服務行為。加大對利用人工智能偽造科普內容的處罰力度,建立跨部門聯合執法機制,以及加強國際間科普法規交流合作,以應對跨國科普造假行為等。

3.2.3在技術理性之上賦予價值理性內涵

科普本是一項充滿人文關懷的實踐過程,無論是傳遞知識還是傳播科學精神、思想和方法。如果人工智能將科普服務規制成了流水線式的操作過程,追求極致的低成本與高效率,那么科普應具有的對人的尊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價值屬性將受到強烈沖擊。對此,我們需要在技術理性之上,賦予人工智能在科普服務應用中的價值理性。

價值理性起源于對技術理性追求效率而無視價值和公平的反思和批評,強調人是任何實踐活動的終極目的,技術僅僅是行為手段。人工智能應用于科普服務時,要強調人工智能的工具屬性與科普的價值屬性相匹配,二者可以通過統合、共生實現協同作用,促進科普服務高質量發展。科普服務邁向高質量發展需要實現科普服務的技術化,而高質量發展需要技術的人性化,科普服務的技術化和技術的人性化相統一,才能實現科普服務的高質量發展。

首先,堅守科普的初心和使命。無論人工智能技術如何發展,在科普服務中發揮多么重要的作用,科普都應以服務人的全面發展為基本出發點。通過提升公眾科學素質,增強公眾處理實際問題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展現科普的意義和價值。應避免以技術理性為中心,將公眾解決實際問題和參與公共事務變為固定的程序。

其次,禁止虛構技術神話。人工智能在科普服務中的應用,短時間內確實大幅提升了科普服務的效能,但由此產生了一些極端言論,比如“以后就不需要由人員開展科普了,大家有問題直接問人工智能大模型就可以了”。應大力抵制這種言論,引導大家回歸理性。這種言論不僅無益于科普“價值理性”倡導者對人工智能的接納,反而可能導致他們對人工智能更為堅決的反對與抵制。某些科普活動過于注重技術展示而忽視公眾實際科學素質提升的需求,導致公眾參與后無法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應提出如何在科普項目設計與實施中始終圍繞服務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核心目標的具體措施,如開展需求調研、效果評估反饋等環節的優化策略。

最后,要尊重科普人員工作的創造性。科普服務涉及科學知識的再加工與有效傳播,是一項富有創造性且門檻很高的工作。在科普服務中應用人工智能,應遵循以技術工具激發和強化科普人員的創造性為原則,避免用人工智能的工具理性取代科普人員的主體性、創造性,否則將影響科普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4 結語

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第三屆世界智能大會的賀信中強調,要“把新一代人工智能作為推動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驅動力量,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35]。展望未來,人工智能作為工具在科普服務領域的作用將日益凸顯,智能化科普的時代正向我們走來。我們應以更加科學的態度審視人工智能在科普服務應用中的優勢和局限,揚長避短,緊緊抓住人工智能為科普服務變革提供的巨大機遇,推動科普高質量發展,為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助力實現人的現代化提供堅強而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Institute for Human-Center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Stanford Universit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dex Report 2024[R/OL]. [2024-06-12]. https://cingai.nankai.edu.cn/_upload/article/files/aa/80/add0fb7a493b986e02732c3289b1/dc9ee793-673a-4d5d-a8b8-a711cda71542.pdf.

單寧. 公眾對人工智能發展的認知調查[J]. 國家治理,2024(13):75-80.

楊述明. 人工智能勞動工具屬性的生成邏輯與社會適應[J]. 江漢論壇,2024(4):63-69.

李小華,周嘉琪. 技術可供性視角下兒童科普圖書多媒介文本建構及其功能[J]. 數字出版,2022(16):45-50.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EB/OL].(2022-09-04)[2024-06-12]. 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9/04/content_5708260.htm.

王挺. 夯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科學根基——全面落實《科學素質綱要(2021—2035年)》的思考[J]. 科普研究,2021,16(4):5-13.

李健民. 促進公眾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集體責任分析——基于集體行動的視角[J]. 科普研究,2024,19(2):45-53.

楊慶峰. 人工智能科普及其問題[J]. 科普研究,2024,19(2):32-38.

趙楠,譚惠文.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及應用分析[J]. 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學報,2021,16(7):737-740.

Andrew Feenberg. Questioning technology [M]. London:Routledge,1999:9.

程志翔. 何謂技術工具論:含義與分類[J].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9,36(4):75-81.

程承坪. 人工智能:工具或主體?——兼論人工智能奇點[J].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0(6):5-12.

大衛·J.查爾默斯. 有意識的心靈[M]. 朱建平,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毛郝浩,李建會. ChatGPT能夠理解嗎?從符號奠基問題的角度看[J].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23,40(4):15-22.

范進學. 人工智能法律主體論:現在與未來[J]. 政法論叢,2022(3):3-17.

鮑赟力,孫雨. 人工智能在遠程教育領域的應用路徑研究[J]. 成人教育,40(11):13-16.

李艷燕,鄭婭峰.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應用[J]. 人民論壇,2023(23):69-72.

趙聚雪. 人工智能在職業教育自動批改中的應用[J]. 計算機應用文摘,2024,40(20):73-76.

劉德寰,朱琦. 顛覆與重塑:下一代人工智能的傳播學意義[J]. 新聞愛好者,2023(9):4-10.

何苑,張洪忠,張爾坤. 基于自然語言技術的智能傳播應用與風控分析[J]. 傳媒,2022(5):48-51.

楊文志,包明明. 大模型:我的科普創作助理[M].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24.

鄭佳斌,周瀚閣,蔣忠林,等. 航天涉密信息保密審核大模型增強方法[J]. 航天控制,2024,42(2):62-68.

黃建峰,顏梓森,張楓旻,等. 福建: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搭建開放審核模型[J]. 中國檔案,2023(7):27-29.

趙靜宜. 人機協同與虛實互聯:論智能傳播效應的表現形式及發展目標[J]. 編輯之友,2022(3):62-68,74.

Raul Ramos Pollán. Perspectives and Challenges of AI Technique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Sciences and Communication [J]. Journal of Autonomous Intelligence,2022,5(1):34-42.

劉邦奇,袁婷婷,紀玉超,等. 智能技術賦能教育評價:內涵、總體框架與實踐路徑[J]. 中國電化教育,2023(8):16-24.

黃高樂.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科普內容創作[J]. 科學教育與博物館,2024(1):22-27.

鄭智勇,范卿澤,賈偉. 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教師發展的三重幻想及破解之道[J]. 中國電化教育,2024(7):28-34.

厄休拉·M.富蘭克林. 技術的真相[M]. 田奧,譯.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

姬德強. 深度造假:人工智能時代的視覺政治[J]. 社會科學文摘,2020(11):113-115.

李倫,宋強. 技術理性的倫理表征及其超越[J]. 倫理學研究,2022(1):92-98.

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EB/OL].(2022-03-20)[2024-09-14].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683838.htm.

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業委員會. 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則——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EB/OL].(2019-06-17)[2024-09-14]. http://cn.chinadaily.com.cn/a/201906/17/WS5d07441ea3108375f8f2afac.html.

新華社. 習近平致第三屆世界智能大會的賀信[EB/OL].(2019-05-16)[2024-02-14]. https://www.gov.cn/xinwen/2019-05/16/content_5392199.htm.

(編輯" 顏" " 燕" " 荊祎瀾)

基金項目: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科普資源智能分析與服務關鍵技術(2022ZD0120200)課題五“科普服務效果評價與示范”(2022ZD0120205)。

作者簡介:王挺,中國科普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黨委書記、常務副理事長,研究方向:科普理論與實踐,E-mail:wangting@cast.org.cn。

猜你喜歡
人工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專業
用“小AI”解決人工智能的“大”煩惱
汽車零部件(2020年3期)2020-03-27 05:30:20
當人工智能遇見再制造
2019:人工智能
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 06:59:05
AI人工智能解疑答問
人工智能與就業
IT經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 02:38:24
基于人工智能的電力系統自動化控制
人工智能,來了
數讀人工智能
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 09:00:59
人工智能來了
學與玩(2017年12期)2017-02-16 06:51: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视频|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国产黑丝一区| 欧美人与性动交a欧美精品|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玛|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国产啪在线91| 伊人色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 2019国产在线| 欧美日韩专区| 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精品国产99久久|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久久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伊人91视频|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久久黄色小视频|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中文字幕在线日本|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久久免费视频6|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软件| 都市激情亚洲综合久久| 欧美精品另类|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亚洲成a人在线播放www| 国产69精品久久| 国产福利一区在线| 成人精品区|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国产精品制服|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午夜日b视频|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Aⅴ| 日本一本正道综合久久dvd| 91系列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影院|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欧美精品高清|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免费无遮挡AV|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8 | 午夜啪啪网|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久久国产热|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va免费精品| 中文字幕 91|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久996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免费在线一区|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亚洲人成亚洲精品| 亚洲精品麻豆| 欧美在线伊人| 久久免费成人| 午夜欧美理论2019理论| 天天色综网|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极品|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99久久99视频|